《中國書法發展史》3

《中國書法發展史》3

    1. 多寶塔感應碑:

  乃顏真卿墨跡,作於天寶十一年他四十三歲時,楷書。 碑文結體嚴密,筆畫粗細變化不大,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與他後來所書的《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風格迥異,而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 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 藝術吸取營養。 

《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此碑最便於初學書法者臨習,現藏於系西安碑林。

    1. 顏勤禮碑:

  大曆十四年,顏真卿撰並書。除《集古錄》, 《金石錄》 著錄外,他書無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長安出土,現藏於西安碑林。此碑 是顏真卿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損,歷歷如新,雄邁遒勁能 傳顏書之本來面目,宜於初學。

    1. 祭侄文稿:

  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 每行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 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張晏評 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 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 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1. 中興頌:

  全稱《大唐中興頌》,元結撰文,顏真卿書於摩崖,時年六 十三歲,楷書,現在湖南祁陽縣浯溪。元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罷官後居於浯溪,溪邊山岩峰巒疊障,石壁嶙峋,《中興頌》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 塊石壁上。此文記平安祿山之亂,頌唐中興之事。此刻石書風磊落奇偉, 石質堅硬,經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錄》稱讚此摩崖刻石「書字尤奇偉 而文辭古雅」。《廣川書跋》評為:「太師以書名,中興頌尤瑰瑋,故世 貴之」。

    1. 麻姑仙壇記:

  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並 書。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 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 此碑楷書,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 代表作之一,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結體緊結,開張一任自然,而且在筆畫上也從光亮規整向「屋漏 痕」的意趣邁進了。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 筆畫巨細皆有法。」

    1. 顏家廟碑:

  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 子少保顏君廟碑銘並序》,顏真卿撰文並書。唐建中元年(公元780) 七月 立,碑在陝西西安。四面刻楷書,兩面各24行,行47字,兩側各6 行,每 行52字,額篆書「顏氏家廟之碑」六字,為李陽冰書。明趙涵《石墨鐫華》云:「此書結法與《東方贊》正同,勁節直氣,隱隱筆畫間。」王世貞 云:「余嘗評顏魯公《家廟碑》以為今隸中之有玉筋體者。風華骨格,庄 密挺秀。真書家至寶。」

    1. 爭座位稿:

  亦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 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行草書,傳有七紙,約64行,宋時曾歸長安安師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現在陝西西安碑林,墨跡不傳。蘇軾曾於安氏處見 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此帖為顏真 卿行草書精品,後世行草書有成就者大都對此帖下過一定的功夫。通觀全篇書法,一氣貫之,字字相屬,虎虎有生氣。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 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此帖本是一篇草 稿,作者凝思於詞句間,本不著意於筆墨,卻寫得滿紙鬱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後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壁」。

    1. 自書告身:

  楷書墨跡,傳為顏真卿自書,然疑為偽托。 共386字。 書法蒼勁謹嚴,結銜小字亦一絲不苟,清淡絕倫。詹景風稱此書:「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南人用 舟,雖一筆之內,時富三轉。」董其昌謂:「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絕少。」 此帖字裡行間可體會出顏書行筆的氣韻和結體的微妙變化,是後人學習楷書不可多得的良范。原跡現在日本。

  

  1. 柳公權( 公元778-865)

  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其代表作有:大和三年 《李晟碑》(石在陝西高陵),會昌元年《大達法師玄秘塔碑》(石在西安碑林),《苻嶙碑》(無立石年月,柳碑中最完全者),敦煌石室藏舊拓《金剛經》,《神策軍碑》等。「書貴瘦硬方通神」,柳公權的書法就是以此取勝的。

    1. 金剛經:

  是柳公權早期的書法作品,原石於宋代已被毀,現僅見敦煌石窟發現的「 唐拓孤本」。柳公權早年曾廣采眾家之長,而且特別注意向前輩書家學習。 從《金剛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取法諸家的痕迹。《廣川書跋》云:「 此經本出於西明寺。柳書謂有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 褚(遂良),陸(柬之)體。今考其,誠為絕藝,尤可貴也。」此語基本上道出 了此帖的藝術價值,對於研究柳公權楷書形成的過程及發展線索,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1. 神策軍碑:

  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並序》,柳公權書。唐會 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 之一。此碑較人們熟知的《玄秘塔》的書法風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結 體布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 筆畫敦厚,沉著穩健,氣勢磅礴。典型地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中見開闊的藝術特點。正如岑宗旦《書評》雲,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讀 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對「顏筋柳骨」這句話的藝術特徵的理解。「神策軍碑 」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內,一般人難以進去摹拓,因此拓本傳世極少。

    1. 玄秘塔碑:

  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 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玄秘塔碑》立於唐會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陝西西安碑林。楷書28 行,行54字。

  劉熙載《藝概》謂:「柳書《玄秘塔》出自顏真卿《郭家廟》」,王世貞云:「柳法遒媚勁健,與顏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權六十四歲時 所書。王澍《虛舟題跋》說此書是「誠懸極矜練之作」。《玄秘塔》結字 的特點主要是內斂外拓,這種結字容易緊密,挺勁;運筆健勁舒展,乾淨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獨特的面目。

  1. 釋懷素 (公元725-785)

  是唐代的草書家,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相傳他為練字種了一萬多棵芭蕉,用蕉葉代紙、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穿,禿筆成冢,以「狂草」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 ,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也很大。懷素晚年草書趨於平淡。

其主要作品:

    1. 論書帖:

  草書墨跡,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懷素草書,一般說是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 董追《廣川書跋》云:「懷素於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 不減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今其書自謂真出鍾(鍾繇), 草出張( 張芝)。」但無論如何,他的草書總是以奔放縱逸為 基本面目的。而《論書帖》則與我們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他的《 書帖》寫得「勻穩熟」,「出入規矩,絕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

    1. 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墨跡。貞元十五(公元799年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 小 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 明莫如中說:「懷素絹本千字文真跡,其點畫變態,意匠縱橫,初若漫不 經思,而動遵型範,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當為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1. 聖母帖:

  懷素草書。王世貞評說:「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書獨勻穩清熟,妙不可言。」

    1. 自敘帖:

  《自敘帖》紙本,縱28.3厘米,橫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四字。原跡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 是懷素晚年草書的代表作。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 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如急風驟雨,可以想見當年操觚之時,心手相師,豪情勃發,一氣貫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 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1. 鍾紹京

  鍾紹京,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字可大。「以工書直鳳閣」,唐武則天時甚為所重。他嗜書成癖,家藏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至數十百卷。宋曾鞏《元豐類稿》云:「紹京字畫妍媚,遒勁有法,誠少與為比。」宋米芾《書史》稱鍾紹京書「筆勢圓勁」。明董其昌說:「紹京筆法精妙,回腕藏鋒,得子敬神髓。趙文敏正書實祖之。」有《轉輪王經》、《靈飛經》等作品傳世。

其主要作品有: 轉輪王經

  1. 孫過庭(公元648-703)

  孫過庭,精於書法,尤以正、行、草書擅長。唐張懷瑾《書斷》稱他:「 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勁拔剛斷」。唐《續書評》云:「過庭草書如懸崖絕壑,筆勢勁健。」《宣和書譜》說他:「得名翰墨,間作草書咄咄逼羲獻,尤妙於用筆。」傳世作品有《書譜》和草書《千字文》等。另有論書著作《書譜》。

其代表作有:

    1. 書譜:

  是孫過庭撰文並書寫的一篇書法理論文章,也是歷代傳頌的書法名作精品, 它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孫過庭提出了他著名的書法觀: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書譜》在書法 藝術上的成就也相當高,孫過庭的書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為一 體並出之己意,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宋米芾評道:「凡唐草得"二王 "法者,無出其右。」

  《書譜》墨跡為一卷,歷代均有摹刻本,真跡現在台灣。

  1. 李世民(公元599-649)

  我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便是行書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不僅將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而且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他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不惜重金搜購大王墨跡三千六百紙。

  李世民「以書師虞世南」(《宣和書譜》),常與虞世南論書,並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這反映了唐太宗的書法觀,亦是相當開放的。唐太宗書法師承魏晉,《書小史》稱其「工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晉祠銘》為其書法傑作,當時各國使節都將精拓本帶回去,廣泛宣傳。

主要作品

    1. 溫泉銘:

  《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此碑立於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oo年發現於敦煌石窟,現藏於法國巴黎圖書館。《溫泉銘》書風激躍跌宕,字勢多奇拗。俞復在貼後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對其評價極高。此碑書法不同於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於王獻之。

    1. 晉祠銘:

  《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厘米,寬120 厘米。 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行書28 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

  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清錢大昕云:「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

  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先河。

  1. 李白(公元701-762)

  李白,字太白,號清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於此。雖然李白的書名為詩名所掩,但是在歷代書史專著里仍然有著記載。宋黃山谷曾經評說:「 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 可見作為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寫意情調。

書法作品

    1. 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墨跡,李白書。行草書,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上陽台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帖後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元代張晏跋曰:「謫仙(李白)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在觀賞了詩仙李白的此帖後,題詩云:

     唐家公子錦袍仙   文採風流六百年     可見屋樑明月色   空餘翰墨化雲煙

七)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後蜀、南漢、吳越、北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

  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後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代表書家介紹

  1. 楊凝式(873-954年)

  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也稱「楊太師」。他曾佯瘋自晦,所以「楊瘋子」便成了他的雅號。他能吟詩,多雜詼諧,尤善於書札。楊凝式的字多寫在牆上,筆法縱逸遒放。黃庭堅至洛陽遍觀僧院壁間墨跡,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又說:「有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彷彿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後,書壇以「顏楊」並稱。

  楊凝式留下的墨跡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楊凝式變晉,唐楷行書勻密成法,黃庭堅有詩指出:「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後人以為善評。楊凝式的行草書也奔放奇逸,有《盧鴻草堂圖跋》,氣勢雄渾,極似顏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縱橫恣肆,《海岳書評》說其「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題懷素酒狂帖後》詩,可視為他自己書法創作的經驗總結:「十年揮素學臨池,始識王公學衛非。草聖未須因酒發,筆端應解化龍飛。」(《全唐詩》卷七一五)

  他的書風直接影響北宋書壇,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樞紐。

其主要作品:

    1. 韭花帖

  楷書,麻紙,可視為楊氏楷書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為此帖題跋,稱此 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以此視帖,我們會發現不僅字體,用筆有蕭 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開至極限,然而其行氣 縱貫而舒朗空靈,因此在行款上獨樹一幟,為前代未有。僅此一點,便使它獨立於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單字結體上獨出機 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離,或重心偏移,或輕頭重腳,妙趣橫生。又似 出於自然,並無造作之感。

    1. 神仙起居法帖:

  小草書。麻紙本。《宣和書譜》說楊氏「尤工顫草」,此帖草法,可窺一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書中,還時時夾入一些行書,後人稱其為「雨 夾雪」。此法始於顏真卿稿書,而楊凝式能融會貫通,使人望之無跡可尋, 幾入化境。黃山谷曾評此帖為「散僧入聖」,米芾則稱其「天真縱逸」。初看似粗頭亂服,其實在用筆上輕重、緩急,結體上縱橫取勢都十分講究, 並於一氣貫注之中,顯示出其控制韻律節奏的高超技藝。

  1. 彥修

  梁乾化時人。他的草書寫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緒題其書尾說:「乾化中僧彥修善草書,筆力遒勁,得張旭法。惜哉名不振於時。」他還把彥修草書模刻上石「以貽同好」。王世貞對彥修的狂草看不慣,他在《王氏法書苑》中說: 「彥修與亞棲,訾光齊名,書法如淮陰惡少年,風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細分析,彥修草書氣勢磅礴,狂態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粗」、「生獷」的瑕疵。

八)帖學大行的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後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後,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宋代為後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其著名代表書家有: 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

  1. 蔡襄 (1012-1067)

  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於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於「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新意。

其主要作品:

    1. 蔡襄尺牘:

  其楷書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筆不苟,似乎全用顏法, 只是結體略扁。

    1. 郊燔帖:

  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 於《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草書風格。

    1. 蒙惠帖:

  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 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1. 陶生帖:

   草書翰札。瀟洒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 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 的。

  1.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其主要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帖、羅池廟碑、赤壁賦、豐樂亭記、黃州寒食詩帖。

    1. 黃州寒食詩帖:

  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 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 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 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 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發展黨員的十六字方針?
《古文觀止-卜居》對漢賦的發展有何意義?
育兒指南|0-18個月寶寶大運動發展指標及訓練方法

TAG:中國 | 書法 | 發展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