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生前與死後兩種待遇之謎

孔子生前與死後兩種待遇之謎
【 作者:王雷 主編來源:《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全記錄》點擊數:3498文章錄入:扯淡網 】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取邑人。他三歲喪父,生活貧苦,地位低賤。以教書為生,20歲以後,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及管理畜牧的小吏。30歲開始創辦平民教育,收徒講學,再以後從政,參與管理國事。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後升遷為大司寇,有宰相的許可權。這以後,他又帶領自己的弟子周遊列國,向各國統治者宣傳他的一套治國安民的政治主張,但他的主張卻與當時勾心斗焦、爾虞我詐的官場政治格格不入,在外漂泊了14年,累累如「喪家之犬,最終不得不黯然回到魯國。此後,他潛心從事文化教育和古籍整理,直到終老。孔子的生前在政壇上是比較平庸、難以施展才華的。他下野、他失業,他為權臣所輕蔑,他為野人嘲弄,為暴民包圍,曾餓扁了肚子,總之,吃的苦頭不少。但孔子作為思想家,在當時則是一位有影響的人物。他提出了一整套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他的「仁、義、禮、智、信」規範了做人的基本準則。他還首創私學,據說有三千弟子。在教育理論方面,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徘不發」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方法影響深遠。他還收集了大量的故國的文獻資料,整理編次成(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文獻。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學派「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作為一個沒落貴族出身的思想家,他對社會大變動的態度是矛盾的。生活在「社援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的春秋末年,他既想維護和挽救行將就木的舊制度,又想對舊制度進行「損益,使之與社會潮流相吻合。其政治主張必然處處碰壁,既遭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激烈反對,又為奴隸主貴族所不容,這就抉定了他一生只能是鬱郁不得志。然而,孔子死後,他的「忠君尊王」思想卻為歷代帝王和想當權的人們所青睞,他們用種種白粉為孔子化妝,一直把他抬到嚇人的高度。同時他的子孫也都深蒙他的學說的遺蔭。自漢代開始,歷代封建政府對孔子後裔開始加封。漢高祖劉邦封孔子的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漢文帝將孔子的13代孫孔霸封為「關內侯」,賜食邑800戶。唐高祖封孔子30代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唐玄宗則將孔子後裔的爵位由「侯」升為「公』,並宣布聖人之後不納賦稅。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聖公」,自孔子第46代孫孔宗願被封為「衍聖公」起,這個封號一直持續到清末,前後持續了32代,有41人襲封。孔子的家族宅室「孔府』,也享受了僅次於皇室的規格待遇。但後世人根據統治階級的需要,對孔子的儒家思想進行了幾番大的改造,死後的孔子與生前的孔子已經大相徑庭了。具體的「改造者」有三位名家。孟子是改造與發展孔子思想的第一人,自他以後,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地位開始突出起來。孟子說:" 孔子,聖之時者也。」他將孔子的「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他把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發展為「性善說」,把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改造和發展成為「制民之產,』,使小民有「恆產」,主張實行「井田制」,使孔子思想開始適應封建生產關係的需要。他還極力痛斥楊朱、墨翟之說,抬高了孔子的地位。漢代時期,為了與封建制度的「大一統」相適應,董仲舒提出了思想上也要「大一統」的建議:「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他全面改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主幹,兼容各派學說的體系。他把孔子、孟子的「仁」和「仁政.,思想,改造成了「譴告說」,企圖用「天來體現民意和限制君權。他還發展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提出了「三綱五常思想,並把君王與「天,.湊合在一起,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希圖藉助於天意,使封建統治秩序神聖化、永恆化。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孔子由『聖人變成了「神人」,儒家經籍由「聖經」變為了「天書」。董仲舒也成了「漢代孔子」。宋代,為了適應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宋熹及程頤、程頗建立了新儒學—「理學」。這個程朱學派,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學說,使改造後的孔子和儒家思想真正取得了「獨尊」的地位。他們稱:「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樹立了孔子的絕對權威的地位。他們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把封建綱常奉為絕對不能侵犯的「天理」,把物質慾望斥為萬惡的『人慾」,程頤甚至認為寡婦改嫁是「失節」,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與此同時,他們又把儒家典籍進一步經典化,朱熹也被奉為當代「大儒,』,出現了「非朱子之傳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禮不敢行,』的局面。這失去原來面貌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此之後統治中國思想界達近千年之久。死後的孔子,成了「假孔子」,後世只不過舉著他的旗幟,喊著他的口號罷了。(扯淡網 WWW.CHEDAN.COM)

推薦閱讀:

孔子人生的三個基本點
文飾若《賁》:聖人孔子佔了怎樣的卦,以致棄政治學
孔子與蘇格拉底二者的思想有哪些異同?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5)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