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仰--泰戈爾

泰戈爾

泰戈爾(印度作家、詩人、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牛津大學博士、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被譽為印度一代詩聖,他在8歲時就開始寫詩,11歲時給他父親唱他所喜歡的頌神曲。他是印度民族詩體的繼承者,又是新詩體的開拓者。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的散文詩,更是人們都喜愛捧讀的文學精品。他是一位深情的愛國者,當他聽到英國軍隊鎮壓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城的群眾時,他內心的痛苦如此之強烈,致使他病倒,一夜未眠,他寫信給英國總督抗議這種殘酷鎮壓,並聲明放棄英國政府封他的爵士稱號。印度聖雄甘地稱他為「時代最偉大的詩人」。有人說:「愛因斯坦是具有詩人頭腦的思想家,泰戈爾是具有思想家頭腦的詩人。」泰戈爾多才多藝,一生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個劇本,1500多幅畫,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他曾說:「我覺得我不能說我自己是個純粹的詩人,這是顯然的。詩人在我已變換了式樣,同時取得了傳道人的性格。我創立了一種人生哲學,而在這哲學中間,又是含有強烈的情緒質素,所以我的哲學能歌詠,也能傳教。我的哲學像天際的心,能化成一陣時雨,同時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裝點天上的宴席。」泰戈爾的思想基調是,以神為一方,稱之為無限;以自然和人的靈魂為一方,稱之為有限。無限與有限之間的關係,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也是他詩歌中經常觸及的問題。與印度傳統哲學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點放在「人」上面,主張人需要神。他認為完全的自由在於關係之完全和諧,從這種哲學觀點出發,他宣傳基督愛的福音,認為神是打開宇宙奧秘的金鑰匙。基督信仰、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是他思想上的三條弦,譜成他一生的樂章。他總結人生的經驗,清理思想,作為愛的基督的追隨者,他愛神,愛人。泰戈爾最著名的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的書名在印度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是「獻歌」的意思。這部詩集是獻給神,歌頌神的,以敬拜神、渴求與神合一為主題。他以溫柔的筆觸,抒發了對神的深情,描繪了「神人合一」的愛,以宣揚「神人合一」的哲學,也是對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關懷祖國的前途。由於他英語水平高,親自把《吉檀迦利》詩集譯成英文,從此揚名四海。他因創作了這部詩集,並因「富於高貴、深遠的靈感,以英語的形式發揮其詩才,並揉和了西歐文學的美麗和清新」而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亞洲人首次榮獲諾貝爾獎,印度人為此感到驕傲。泰戈爾在獲獎之前,諾貝爾委員會是經過一番爭論的。瑞典作家、文學院院士、19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頓斯坦是19世紀九十年代瑞典文學中唯美主義學派的代表,他是位基督徒,當時曾大力推薦說:「我讀了這些詩歌,深受感動。我不記得,過去20多年我是否讀過如此優美的抒情詩歌,我從中真不知道得到多麼久遠的享受,彷彿我正在飲著一股清涼而新鮮的泉水。在它們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顯示的熾熱和愛的純潔性中,心靈的清澈、風格的優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種完整的、深刻的、罕見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沒有爭執、尖銳的東西,沒有偽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時候詩人能擁有這些品質,那麼他就有權得諾貝爾獎,他就是這位泰戈爾詩人。」中文《吉檀迦利》由中國著名基督徒作家冰心翻譯,現把其中一首作為頌揚神的例子抄錄如下:「這是我對你的祈求,我的主,請你剷除,剷除我心裡貧乏的根源。賜給我力量,使我能輕閑地承受歡樂和憂傷。賜給我力量,使我的愛在服務中得到果實。賜給我力量,使我永不拋棄窮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賜給我力量,使我的心靈超越於日常瑣事之上。再賜給我力量,使我滿懷愛意地把我的力量服從你意志的指揮。」泰戈爾在另一首詩中這樣歌頌神:「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我,又給我光輝燦爛的自由。」泰戈爾的詩歌,被看作是基督教影響在印度教中的反應。眾多的基督徒們認為,他獲諾貝爾獎預示著一個新的基督化印度的誕生。他在獲諾貝爾獎時的禱告中說:「誰一旦認識了你(指耶穌),誰在世上就沒有陌生的人,就沒有關閉的門戶。啊,請接受我的祈求,讓我在與眾人交遊之際,永不失去與你單獨接觸的幸福。」泰戈爾說:「每一個嬰兒出世,便證明神對人類還未曾失去信心。」「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神)選擇了我。」他在《我的祈禱》詩中說:「讓我不要禱告在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的面對它;讓我不祈求我的痛苦會靜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我雖是一個弱者,只在我成功中覺到你的仁慈,讓我在失敗中找到你的手緊握。」生與死最美的境界,莫過於他的一首詩:「生如春花之爛漫,死如秋葉之靜美!」這首詩告訴我們,人的生與死還有著另一更高更美的層次,這更高更美的人生價值也只有與神重建關係之後才能得到。他還說:「死亡隸屬於生命,正與生一樣。」泰戈爾的作品在中國的譯本達300多種。1923年,他第一次訪問了災難深重的中國,受到熱烈歡迎。他在中國說:「我再次指出,不管真理從哪裡來,我們都應接受它,毫不遲疑地讚揚它。」1929年,他第二次來華,一路不倦地宣講那博愛、寬恕、和平的基督福音,卻受到排斥、譏嘲,不被理解。極力反對他傳福音的人中有作家郭沫若。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列出了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9位亞洲人,泰戈爾名列第18位。冰島作家拉克斯內斯是基督徒,195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追敘15歲開始受泰戈爾的影響時說:「這個奇異的、細膩的和遙遠的聲音立即進入了我年輕的精神耳朵的深處。從那時起,我時時刻刻在自己心靈的深處體會它的存在。像對西方讀者一樣,在我們國家裡《吉檀迦利》的形象及其芳香產生了我們聞所未聞的優美花朵般的影響。由於它的巨大影響,不少詩人進行創作散文詩的新實驗。」

在群星之中,有一顆星是指導著我的生命通過不可知的黑暗的。——泰戈爾

推薦閱讀:

泰戈爾詩歌創作的特色
陳三立婉拒泰戈爾
人生必讀之六十四——《泰戈爾詩選》
節日|葉芝、泰戈爾、歌德:致母親
泰戈爾:相信愛情, 即使它給你帶來悲哀

TAG:名人 | 信仰 | 泰戈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