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註解》(震陽子)——第十五章 顯德
《道德經註解》
第十一章 無用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字解】
豫猶皆是獸名。豫,冬天冰結了才涉水。猶,登木聽得無人才下來。儼,是敬。渙,是散。敦,是敦厚。朴,是木未造成器的。曠,是空。渾,是渾沌。敝,是破。
【演說】
古時善為士的,至微細,至奧妙,至玄遠,至通達,極深遠,不可測度。獨以他不可測度,所以強為之形容。像豫的涉水,極其戒慎。像猶的下木,害怕有人,極其恐懼。儼然像客的恭敬,毫不放肆。渙然像冰的解釋,毫不凝滯。極敦厚,像原木的質樸無文。極曠遠,像山谷的虛受一切。極渾沌,像濁水的晦默無知。然雖至濁,而實至清,不過不以察察為明。若世俗聰明自用,雖似清而實濁。誰能以濁為清,渾渾噩噩,等著靜了緩緩的清明。誰能安然許久並不妄動,等著靜機緩緩發生。保守這個道理的,不願慾望的滿足。就獨以不好滿足,所以就安於敝破,艱苦樸素,不妄想貪求享受,不妄求新成。
江聖云:前章說道的玄妙,是無聲無臭。此章說古時的聖人與道為一體,也是微妙不測,然從不可測處強測之。其戒慎恐懼,渾厚曠達,休休有容,謙謙自抑的態度,也微露盛德的端倪。但這樣的景象,不是遽然能學到的。要求入德的門徑,必須安於恬淡,不喜新奇。謙虛卑下,不求滿足。解脫一切牽連,靜養清明,安然鎮定,以待天機發生,自然入於道景。然而太上老子說誰能云云,大約因世俗的人,其身就奔走鑽營,其心就私慾紛擾,無一時不落在後天氣數中亂擾,所以有舉世無人的感慨。
黃真人云:前言道體,此章言體道之人,人與道二而一也。道無可見,因人而見。人何能仙,以道而仙。道者何?真一之氣也,即中庸之德也。欲修大道,豈有他哉?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孔子足縮縮,如有循道之為。道不外一敬焉,人能以敬居心,一念不苟,一事不輕。大道不即此而在乎?雖然道無奇怪,尤賴有體道者,存乎其間,斯道乃不虛懸於天壤。故太上云:「古之善為士者,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何其至微而至妙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我心即是道,神道即是我,天人合一也。何其至玄而至通乎?顧其心之浩浩,氣之洋洋,不啻江海之深,令人無從測識。故太上曰:「夫為不識,故強為之容。」以明其內之真,不可得而測其外之容,有可強而形焉。其心心慎獨,在在存誠,如豫之渡河,必等冰釋而後渡。若猶之行夜,必待風靜而後行,最小心也。其整齊嚴肅,亦如顯客之遙臨,不敢稍慢待。其脫然無所累,夷然無所系,又似冰釋為水,杳無行跡可尋。其忠厚存心,仁慈待物,渾如太朴完全,雕琢不加,而渾然無間。其休休有容,謙謙自抑,何異深山窮谷,虛而無物,大而能容耶?其形如此,其性可知。要皆渾天載於無聲,順帝則而不識,宛然若舜居深山,了無異於深山野人者。其渾噩之風,豈昏濁者所得而擬乎?但混與濁相肖,聖與凡一理。凡人之濁乃真濁也,聖人之濁,渾若濁也,似至濁而實至清也。然聖不自聖,所以為聖,凡不自凡,竟自終凡,孰能於心之染污者,而澄之使靜?俟其靜久,而清光現焉。孰能於性之本安者,而涵容之擴充之?迨其養之久久而生之,徐徐采以為葯,煉以為丹。保生之道,不誠在是乎?此靜以凝神,動以生氣,此即守中,即陽生活子時也。由此一升一降,收歸鼎爐,漸采漸煉漸凝神矣。無非一心不二,萬緣皆空,保守此陽而已。有而不有,虛而愈虛,有至虛之心,無持盈之念。是以能返真一之氣,得真常之道焉!又曰:「故能精,不新成「者何?蓋以凡事之新成者,其敝必速,敬則敝之無可敝也。敝者其跡,不敝者其神,一真內含,萬靈則著。換句話說,能敝,就能保此道。決不使之盈,就是不新成。能敝,則一真內含。新成,則神光外著。其意如知白守黑。(如身居暗處,視明處一清二楚。反之,身居明處,則暗處什麼也看不見,即知白守黑之意。)其微妙玄通,固有如是焉耳。
震陽云:此言體道者之謹慎小心。雖曰體道,本虛無而有道。有道之高人,自能無形而形,無象而象,若內外一致者然。章內若豫,猶,儼,渙,敦,曠,渾,這七個字,皆借物而以形容道妙。正見微妙通玄,淵深不可測也。:孰能」以下數句,是言未能成德而求入道者。濁不易成,靜存則心體自機,安貴於人,洞察則神志不窮。謙則受益,滿就招損,故不欲盈也。速易敝,故不新成也。我願學人,虛而有容,朴而無琢,渾渾浩浩。隨在昭誠愨之風,斯人心未有不化為道心,凡氣未有不化為真氣者。切莫以深不能測,逡巡道源內功。
海底迴風活子時。海底者,是生水之源泉,比如龍宮是也。法華經云:「世尊在龍宮說法,龍女自獻寶珠。」儒曰:「四海之內,宗廟享著,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龍,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孟子說過:「源泉混混,不舍晝夜。」謂此大修行人用功,晝夜無問也。時時將爾之真意,達入源泉之所,是其竅也。易曰:「既濟」。敲(足喬)道人曰:「生氣元海易生精,元神下宿養真靈。晝夜綿綿不間斷,須用迴風陽復萌。」海蟾帝君曰:「無無無為融至寶,微微文火養潛龍。」又曰:「渺邈但撈水裡月,分明只採鏡中花。」敲(足喬)道人常大春曰:「風者,呼吸之息,必須往來吹髮海底之中」是也,妙在樞機之意也。比如天地之氣候,旋風若是颳起,能拔坤潛之真陰,而能返陽回春,逢秋季而能返於至陰。蓋風之一字,大有密奧矣。如春夏秋冬有四季之風,春曰和風,溫暖。夏曰熏風,炎熱。秋曰金風,涼爽。冬曰朔風,寒冷。有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所以五日一候,各有各時之候風。若修鍊也有此候之呼吸,蓋修行之人與常人之呼吸不同。常人之呼吸是一往一來,若得訣之呼吸,有四個往來。此為真息也。且初下手修鍊,有初下手之呼吸,行周天之時,有火逼金行之呼吸。中停沐浴,有沐浴之呼吸。采大葯,有過關服食之呼吸。面壁之時,有入蟄之呼吸。還虛之時,有無為之呼吸。登空證果之時,有入坤爐性海之呼吸。蓋大道始終全憑呼吸之能,若明此呼吸者,亦可以了道也。若呼吸不明者,萬不能結丹矣。守陽真人云:「隨機默運入玄玄,呼吸分明了卻仙。」白大慧問曰:「弟子叩啟垂指,何為活子時?」蟠蟾子答曰:「活子時者,乃自身之子時也,亦非天時之子時,是真陽發動之際,即子時至也。爾不聞邵康節之言乎?『恍惚陰陽初變化,氤氳天地乍迴旋』,是此時之景也。」蓋修鍊家,子時亦非一說。調葯之時,有調葯之子時,葯產有葯產之子時,如呼吸之時各種。古聖云:「火候之用,亦在子時之內矣。」若知其時,曉其用法,辯明了火候之次第,修道何難哉?古聖云:「若言其時無定時,清風朗月自家知。」又云:「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釋家般若心經云:「時照見」。時照見這三個字,中庸曰:「君子而時中也。」蓋先聖之妙喻,發其天機,不肯說出最關重要是個什麼,時來自知。
震陽吟云:
修道高士妙通玄,顯德強容慎微言。
小心翼翼待陽動,能敝不新返童顏。
敦兮若朴守內觀,曠兮若谷靜參禪。
渾渾沌沌忽清醒,保此道者誓超凡。
傳承中華傳統,弘揚道教文化
敬請關注
推薦閱讀:
※該如何教育孩子們愛國和民主道德意識?
※教堂神父聽到了「犯罪的告解」,可以「匿名」報警嗎?
※如何評價「陪床保姆」這一職業?
※怎樣看待盧安達大屠殺中世界各國的反應,比如聯合國,美國,歐洲以及中俄。以及關於人權與主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