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武林——內家拳修鍊體悟筆記
身邊的武林——內家拳修鍊體悟筆記
劉厚中、太極笑笑生著
關於「氣」
靜止只是一種特殊的運動,這種運動做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讓人體自我感覺到「氣」的存在。而事實上,「丹田」部位並沒有一個裝氣囊,所以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裡描述一種「氣」的虛靈、空靈境界把這種境界練習久了,積累久了,就接近形而上的「道」,就可以「應物自然」、按符合自身條件的規律辦事了。能夠做到虛靈、空靈的人,才是內心真正在持齋;內心很寧靜,從對「心的把持」開始做起的人,才是真正認識自我的鍛煉。「氣」是一种放松運動、神經感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內家拳的特殊性就在於把「放鬆」當作習慣,做出運動的效果。南懷瑾說,「氣」在你練功過程中會不規則地隨時出現,你用功進步了,身上毛病好了,皮膚變嫩了,返老還童了,都是自然的變化。這些都是心理的、生理的自然變化。
《太極拳真意》,明,俞蓮舟傳
無形無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內外為一)
應物自然(隨心所欲),西山懸磬(海闊天空)
虎吼猿鳴(鍛煉陰精),泉清水靜(心死神活)
翻江鬧海(氣血流動),盡性立命(神定氣足)
清楊式傳抄老譜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
腰頂窮研生不己,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腰頂」就是「腰眼」,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行拳時要留意腰眼松沒鬆開?能不能運動?可不可以開合?甚至旋轉自如?此句話包含了身體的哲學:於細微處下功夫。
太極拳對我最大的改變,是心態的改變。生活有了邊界感,懂得了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人生精力之有限,生命之有限。要懂得善待自己,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的。既然必須要做某些事,還不如開心地做。
內息要深、潛、細!
當你打拳時,環境和人是互相感染的,長期在這裡就有感情了,拳在這裡變得寧靜、和諧,能夠兼顧上下內外,與外界有交流。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抵達健康的彼岸。
收斂入骨就是外形痕迹不要太過,氣勢能從外形看出就過了。好像有氣,在肢體的各個中軸聚合,而不能想氣,是一種松的狀態。氣斂入骨,並非要你強制性去想氣的流動;收斂入骨方能節節貫穿,特別是內部的貫穿,而不是關節的傳遞,你練霹靂舞那樣推波浪就過了;收斂入骨後,在外人看來會達到視靜猶動,視動猶靜。自己也是安詳的狀態。
體會郝少如筆記:
虛實分好後,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說有沒有了八個頭,自身放在八個頭的中心點,並且是八不依,既在中心,又要正中,不偏不倚,這八個頭是長短相等的。以腰為中心計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為斜方向時,並不是把正方向搬運到斜向,而是從正改斜時身體不要轉動,只要意動即可。以斜改正時也是如此。在八個頭中以一條線為主,其他七條為輔,一條放長,七條同時放長,前進(放)時一起跟上,後退(收)時由一條和七條同時收聚在一起……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為主,為出發點,八條線只有一條線為主。其餘七條線為輔,一條放長時其他七條也相應放長。放長是「開」是「呼」,如一條線收短,則其他七條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輔線的七條不可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裡(命門為主)。
練楊式時,就潛意識地找這八條線,哪條線放得最長?我發現,很多招式都是往下的那條重心線放得最長。這也和沉到足底與三虛包一實的理論相符合。
老師的招式在潮水中升起,虛靈、渾圓、敏感、細微,身體成了矛盾的中心。動者一絲不掛,觀者則覺得每一個動作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是缺少發出的機會,因而演變成一個個舒緩的圓形圈子,手、足、身、頭,似乎都在呼應著一個虛無的中心。
以形體美觀為追求目標的太極拳正在將其核心本質的元素侵蝕與淡忘。太極拳強調內在氣韻,內在氣韻若是充沛,美觀只是水到渠成。
推手是體會虛實的轉換、中正的適應能力、神經的敏銳與反應,這是本。
歌唱家說過,入睡前用如聞遠處花香的方法去鍛鍊氣息,三年做下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通過放鬆呼吸去放鬆、滋養內臟,逐漸得到強化和鍛煉,然後氣息和內臟力量強大了,自然就有「虎豹雷音」。
「牽動四兩拔千斤」是牽動對手的四兩拔對手的千斤。
隔空打人,是指人的關節、骨骼如同竹隔,通了就方便力量的運轉從而發揮技擊的作用。這就是「隔空」可以「打人」。
奇經八脈:講前後關係的就是「任督二脈」,前面是胸椎,後面是脊柱。身體的很多內臟器官都是依靠脊柱「懸掛」的,所以督脈很重要;講上下關係的是「帶脈」,像皮帶一樣地匝繞在我們的腰部;講左右關係的就是「陰維脈」、「陽維脈」,對應的就是我們的左手、右手和左腳、右腳;這些前後、上下、左右關係都離不開與中央地帶的關係,這就是我們的「中脈」,指我們身體的中心線。
「奇經八脈」實際上構建了人體的立體空間,修鍊「奇經八脈」就是讓我們熟悉和掌握自己身體的三維空間,只要我們注重周身的協調性發展和鍛煉,就是在修鍊「奇經八脈」。
「意」就是你喜歡一個女孩而產生的愛慕之心,你就有了「意」了。意的力量巨大,有人因為運用好了意,成為詩人、作家,美麗的意念產生美麗的詩句。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這就是有名的柏拉圖式的愛情。
太極拳的最終技擊是因為練出了身體的本能,高手打人是下意識的,比大腦還快。這不是預先算計出來的,也不能用力學的原理來解釋清楚。太極拳講究聽對方的意,對手的眼神、呼吸,都可能是破綻,對方想發未發之時往往就被打倒。力學培養出來的高手也許能打倒幾個人,但太極拳的養生價值、文化價值則沒有了。
李經梧對太極內功的解釋是:太極內功是一種動靜結合的導引法,主要通過意守、以息運氣、呼吸鍛煉等方法,以增強內氣而產生袪病強身等功效。
太極拳講求丹田核心,練功的開合、吞吐、進退、剛柔皆由此而發,也回歸於此。
虛領頂勁,往往是指太極的修鍊者全身為一整體,下沉時,不忘上領,有上就有下,有前必有後,松而不懈,始終有一個「魂」,與身體的各個部位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意識的聯繫。虛領頂勁不能意識過重,否則就是頭重腳勁了。
一套好的太極拳,不但禁得起分招分式的解剖,更重要的是整體給周圍造成一種潛在的「氣場」,讓周圍的環境和觀眾都受到感染,甚至屏息凝神,生怕破壞眼前的氣氛。
《柔奴》是一個渾然的整體,一個寵辱不驚的平凡女子、一句濃縮心學哲學精髓的平凡之語、一段洞明世事的平實總結、一首不露痕迹攝人心魄的好詩,淡淡的開始,淡淡的結尾,留下無窮意味。
柔奴李永明
柔奴誰家女,鮮卑宇文氏。
歌動琢玉郎,炎海生涼意。
淡然處變故,許身從遠徙。
廣南風物味,瘴氣四時起。
霧騰鬼無牙,往往噬人體。
何為九死歸,容光如雪洗。
點酥眉目娟,朱唇吐妙理。
別有養生經,心安即故里。
曠達感東坡,喟然嘆觀止。
豈料微賤軀,一語垂青史。
汲汲人間世,戚戚慮生死。
貧賤與富貴,大化如草紙。
莊周蝴蝶夢,寓意蓋如此。
笑問紅塵客,何不齊憂喜。
蘇東坡問:廣南風土,應是不好?宇文柔奴寧靜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無極歌
清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
無形無象無紛拏,一片神行至道誇。
參透虛無要蒂固,渾渾沌沌樂無涯。
太極歌
清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
太極原生無極中,混元一氣感斯通。
先天逆運隨機變,萬象包羅易理中。
太極原生無極中——「無極」無非是指一種混沌狀態,是吾道「一以貫之」的「一」,更是「無為無不為」中的「無為」。「一」無形無相,也可以說「無(勿)用」的。那麼「太極」也如「一」了,如一個圓滿的統一體。但其中已經孵化孕育著陰陽、變化,卻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有形而上學,得「意」而忘「形」的,更有形而下之的「著法」,因此,學者無外三類:有突悟某種「道」理,而達於外形;更多以外形「著法」苦練;以期悟通某種道理;二者兼顧的且破且立,卻不多見。儒家執「中」,道家守「中」,釋家虛「虛」中,都離不開這個「無極」和「太極」狀態的「中」和「一」了。
混元一氣感斯通——「混元一氣」是指上面的這個「中」的某種狀態,有感才能通「混元一氣」這種狀態(這種狀態只是過程,狀態也有不同層次),有感皆應才勉強可稱之為「神通」、「學問」。難處在「感」字!拳經:在力則僵,在氣則滯,在意則活。
先天逆運隨機變——《黃帝內經》「順則凡,逆則仙」。「運」不是勉強「運」什麼「先天」,應當是返回到「先天」的狀態。老子云:「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就是這種狀態。
易理不過是陰陽矛盾變通之術罷了。
道家追求的至高境界是「道」的層次,那就是「陰陽互感通天下,氣形化一歸無象」。
心會論
清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
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本篇要結合起來理解,分清「主賓關係」:腰脊與丹田;喉頭與指掌;心地與足掌。
丹田是腰脊的「賓輔」,「有象無形」的丹田輔助的是腰與脊;
指掌是喉頭的「賓輔」,有形有象的指掌保護的是喉與頭;
足掌是心地的「賓輔」,有形有象的足掌維持的是平衡的心氣以及與大地、周圍環境氛圍的交融。
十六關要論
清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
活潑於腰,靈機於頂,
神通於背,氣沉丹田。
行之於腿,蹬之於足,
運之於掌,通之於指。
斂之於髓,達之於神。
凝之於耳,息之於鼻。
呼吸來往於口,縱之於膝。
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
太極拳功法所崇尚的有意練柔無意得剛,特彆強調「松」,也就是要求練功者要處於純自然的狀態,像自然形態的水一樣,讓自己全身的肌肉、關節、韌帶和內臟都保持著一種自然而舒展弛張的狀態,心中要達到空靜意境,以接近水的狀態。
《戴氏心意拳》:形隨意轉,意隨心生,心隨神動,神隨形移,不可以追求所謂固定招式,練各種拳法姿勢,只是練各種不同方位的勁力而己。
十三勢行功要解
清武禹襄
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以心行氣」:下意識地放鬆,務必要沉著冷靜地去做,這樣就如同「行氣」一樣可以收斂到骨子裡去,這就是王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練拳的意識(練)與放鬆的意氣(養)必須交叉運用、轉換得要靈活,這樣才有「圓活」的妙趣。這個就是所謂的「變轉虛實須留意」了。楊澄甫: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若想練到極致,必須養到十分。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也。
站立的身軀要擺得中正、安逸、舒服,有支撐八面的氣勢,放鬆「行氣」又如同珠子在「九曲盤」上的滾動。暗示「八面支撐」的同時還應當「八面玲瓏」,沒有微小的地方「意氣」是不照顧周全的。這就是「氣遍身軀不稍滯」的意思了。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發勁用力的時候要沉著冷靜還要松得乾乾淨淨,要專註一個方向或一個點上去用整體力量發勁。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
來來往往需要摺疊,進進退退需要有轉換。這就是講運動戰過程中的狀態。不做「一鎚子買賣」,要使對手「拳拳服膺」。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要圍繞腹部的中心去放鬆,松得乾乾淨淨,必將出現腹內氣騰然效果。道家謂之丹田如湯煮。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頭頂的虛領還不如腳底的虛領,周身警覺,即為「虛領頂勁」。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放鬆的運動運遍全身,務必要順遂。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意識是令牌,氣勢如同旗幟,精神是主帥,腰和手腳都是拿來驅使用的戰士。
搖脊柱:
《太極拳正宗論五字妙訣》,和敬芝: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用,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氣往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
怎麼練脊柱?除了站著練拳的時候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胯裹臀。我的經驗是坐著的時候也可練脊柱——搖脊柱,開合脊柱。
以後腰為核心,將脊柱想像成一條大龍,意念在其內部緩緩的搖動,一動整條大龍都在動。這是搖脊柱。
開合脊柱是以後腰為核心,腰椎帶動整個脊柱的開合。
這對養生應該是有效果的。
有意練松、練柔,無意得剛、得勁。
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各大關節都鬆開。松得再開,意識上不能丟。
松的三重境界:一是體松,各大關節、肌肉鬆散開來;二是心理鬆開,松得意識重了也是沒鬆開;三是似松未松、若有若無,自然而然。
郝少如:腹松要通過腰,腹松可使身軀全部肌肉鬆,松即是沉。松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松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飄起來,就是在於沉的作用下產生的。
純松是塌,純空是頂,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處處都是一分為二。關節、骨頭和肌肉也是這樣,但剛和柔分不開的,因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空和松卻要分得開。空即每個關節要脫離開來,鬆開關節,這叫空,在鬆開關節的同時,肌肉也要鬆開,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於勁的下沉而相反必然會使意上升,所以,上有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一沉
剛和柔撮和在一起,太極叫做有動未動有預動之勢,這又叫做騰挪。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
翁同酥為楊家提聯:手棒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樁)
清楊式傳抄老譜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
掤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
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方中:方寸之中;
站樁練的不僅僅是肌肉靜態的力量,主要還是錘鍊我們的意志力!要經歷「七十二」道火候(形容站樁之難辛,枯燥與樂趣並存),是「天然乃武並乃文」的東西。通過站樁、練拳、練架子去培養意識!
身法十要
提起精神,虛靈頂勁,松肩沉肘,氣沉丹田,手與肩平,胯與膝平,尻(音:考)道上提,尾閭中正,內外相合。
「胯與膝平」即武術術語中的「腰馬合一」,要通過「馬步」的鍛煉,把腰部力量貫穿到襠部、腳下去,做到馬步和腰部是一個整體。這樣腿部的爆發力就比較突出。個人認為:襠胯其實就是腰和丹田的延伸。
「尻道上提」,要求適度地收縮會陰底部肌肉和肛門括約肌,以促進下盤穩固和明白自己底部的中心。
李亦畲身法八要歌:提頂、吊襠心中懸,松肩、沉肘氣丹田,裹襠、護肫須下勢,含胸、拔背落自然。
心中懸就是要求精神狀態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明白;須下勢,不是指必須要往下蹲,僅僅是需要有一個照顧下方襠部、肫部的意識和氣勢;落自然是關鍵,是含胸、拔背的關鍵。
楊澄甫練法十要
不強用力,以心行氣;步如貓行,上下相隨;呼吸自然,一線串成;變換在腰,氣行四肢;分清虛實,圓轉如意。
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
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姚繼祖說靜: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物我兩忘臻入化境的意識「虛靜」;二是安定沉著,從容不迫的頭腦「冷靜」;三是「氣斂入骨,周身罔間」的體勢「松靜」。這就是「一靜無有不靜。」
李雅軒練靜:練太極拳,心裡要平靜舒適泰然,把氣息調得舒舒服服地去練,不要滿身帶勁,滿臉的神氣,只是身心放鬆放穩放靜就行了。穩穩的、靜靜的,日子久了,拳意自會到了手上,如滿身帶勁的去硬找,必致愈找離拳意愈遠。
松靜為有我之靜,以我觀靜,故靜著我之色彩。虛靜乃無我之靜,我亦不在,無思無慮,若有若無。
太極拳論要解 清 武禹襄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太極所說的「牽」,都是像藉絲一樣細微地「牽動」。可進一步理解為「柔動、放鬆至像絲一樣就會出現「氣」了。這裡牽的重點在背部,所以就會出現「氣貼背」的感覺。背部是靠脊骨和肋骨支撐的,所以更細一步,自然會出現「斂入脊骨」的現象。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步子邁動中像貓一樣輕靈而富有韌性和變化,運動間的力量控制得像絲那樣細微、越來越細小。這樣做,必有奇效。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打拳在於鍛煉我們活潑、客觀、通達的精神,這個就是「蓄神」了。既不崇尚「氣」,也不過分強調「意」。郭雲深:「有意無意皆是假,技到無心方為真」就這個道理。
「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指出我們的「意氣」不是散漫的,要像車輪那樣圓活;正確的鍛煉方法是從腰上去發動。
「勁意不斷」是允許我們練拳的過程中,可以將絲一樣的勁突然斷開、消失掉,但意識沒有鬆懈,是高度的「神聚」。
五字訣清李亦畲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制,我不為人制矣!
本篇對「神聚」的一個全面了解。
靜:做到客觀地隨人而動,隨屈就伸,如同與空氣的分量「沾粘連隨」,既不丟開它也不去頂開它,切記不要自己在那裡主觀伸縮運動。太極拳行拳過程中的運動狀態也至關重要,要盡量消除消除慣性,切忌主觀的「行雲流水」。
這樣在推手運用中可以做到:彼有力我也可突然有力,但我的力量是在他前,是截斷他的勁;他沒力想柔化我時,我也可突然沒有力量,我的意識隨他的柔化而動,仍然是料敵機先。要安靜的心意去悉心操練,而不是用力量去操練。
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內。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己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己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靈:左邊身軀重了,馬上就虛開,右邊身軀已經上去了;右邊身軀才一重即刻又虛開,左邊的身軀已經運動上去了。運動的氣勢像車輪一樣圓轉靈活,周身上下都是要處處協調、相隨應的。如果有不協調的地方,張三丰祖師說:毛病一定出在腰腿,要在腰腿上去糾正、求證它。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呼吸要通順,周身沒有一個空隙是意氣沒有「照顧」均勻的。向身體內部吸氣就是「合」,是在「積蓄」;向身體外部呼氣就是在「開」,在「發放」。所以一吸氣一合就自然讓對方感覺落空被提起來,當然我也要主觀上做到稍微用點力量把人拿起來;一呼氣一開就自然沉到對方的下面,當然就可以打斷他的根勁把他發放得出去。這些都是用意識運動去營造有利氣勢和形勢,而不是自個怒目、憋氣和用蠻力做出來的。
「意氣」:意是因,氣是果;「氣力」:氣是因,力是果。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己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引所謂「借力打人,四兩白撥千斤」也!
整:整勁從腳底起來,在腰間指揮它運動,表現到手上,然後從脊背發出來的。氣斂方可言勁整。
領
走手:走手就是體會指尖微微領的感覺,陳鑫的三節論:「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又說,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己。」指尖領,利於沉肩墜子肘,身肢放長,利於貫通。走手增強了梢節的意識,有利於掤勁和螺旋勁的增長;一走手,指尖第一節一定要先走,然後第二、第三節按順序跟上。就像走纏絲勁一樣,小指領勁先走,其他手指逐個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異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節。不走指尖,怎麼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卷」的意思,即便沒有抓住對方,也有個「卷」的餘味中別人身上。從健身角度講,梢節領勁利於末梢神經通暢,自然強身健體,延緩衰老,是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的基本條件。
李雅軒說:虛靈頂勁往上擔,松沉穩固座下盤,腳下沉穩,是以氣沉丹田,注力於兩腳兩腿,達於地下,如地下有電吸著兩腳兩腿,使腳腿地三者成為一個整體。就在練拳的時候,頭腦里也要常想著這個問題,使頭腦神意虛靈上頂於空中,與空中電子分子合為一體,使腳腿注於下層,透於地宮,同地球黏成一體,如這樣子才能叫整個身體在宇宙之間。總之,是氣意要往下沉,神意要往上頂,一身完整,這才是練太極拳的味道。又須有含藏,有收斂,不能用明勁,不能太敞太放散,此太極拳之所以很難也。
真正的執行中,領、虛靈、下沉的意要重一些,領的意要輕一些,逐漸在拳架中調整。
腰: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地心為第三之主宰。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掌指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太極腰、形意勁、八卦步。
張三丰太極拳論:
一舉動中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處機得勢,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
採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在屈伸動靜之間,見到別人穿入的動作,就自然散開、閃開,讓對手毫無著力點,遇到自己要出手時,則自然整合全身所有外形和力量,觀察到對手來力就沉穩下來以走化,跟隨對方的去勢,就升騰起來,讓對手逃無可逃,這樣才是漸漸地真正達到「神明」的境界了。
推手十六目 清 陳鑫
較:較量高低
接:兩人手相接也。
沾:手與手相沾,如「沾衣欲濕杏花雨」之沾。
粘:如膠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離去。
因:因人之來。
依:我靠住人身。
連:手與手相接連。
隨:隨人之勢以為進退。
引:是誘之使來,牽引使近於我。
進:令人前進,不使逃去。
落:如落成之落,檐水下滴於地;又如葉落於地。
空:宜讀去聲,人來欲擊我身,而落空虛之地。
得:是我得機,得勢。
打:機勢可打,乘機打之。
疾:速而又速,稍涉延遲,即不能打,機貴神速。
斷:決斷,一涉猶疑,便失機會,過此不能打矣!
推手三十六病 清 陳鑫
抽:進不得勢,知己將敗,欲抽回身。
拔:拔去,拔回逃走。
遮:以手遮人。
架: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突然撞去,貿然而來,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於自然,而欲貿然取勝。
躲閃:以身躲過人手,欲以閃賺跌人也。
侵凌: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壓之也。
斬:如以刀斫物。
摟:以手摟人之身。
冒:將手冒下去。
搓:如兩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敵人也。
欺壓:欺是哄人,壓是以我手強壓住人之手。
掛:是以手掌掛人,恐人擊我。
離:是去人之身,恐人擊我。
閃賺:是誆愚人而打之。
拔:是以我手硬拔人。
推:是以手推過一旁。
艱澀:是手不熟成。
生硬:仗氣打人,帶生以求勝。
排:是排過一邊。
擋:是不能引,以手硬擋。
挺:硬也。
霸:以力後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騰:如以右手接入,而復以左手架住人之手,騰開右手,以擊敵人。
拿:如背人之節以拿人。
直:是太直率,無綿纏曲折之意。
實:質樸太老實,則被人欺。
勾:以腳勾取。
挑:從下往上挑之。
掤:以硬氣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氣接人之手。
抵:是硬以力氣抵抗人。
滾:恐己被傷,滾過一旁,又如圓物滾走。
跟頭棍子:是我捺小頭,彼以大頭打我。
偷打:不明以打人,於人不防處偷打之。
心貪:藝不能打人,心如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敗。
「先要兩股前節有力」是相對的,相對於其他身體部位。由於「前節」要傳遞和承擔我們身軀的重量,所以是稍微有力的。「前節」這時是指小腿和腳部,只要去體會「前節有力」,就一定容易做到「氣沉丹田」和「中正安舒」。最基礎的「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
「靜則俱靜,動則俱動」要求不僅僅指我們的外形,包括意識都要這樣做。練拳時一定要「慢而不滯,快而不游」。
「合中寓開,開中寓合」就是「靜中寓動,動中寓靜」,對「開合」的解釋還應包括「從肩沿脊背到腰,由腰沿脊背到肩手」這種「上下路線」相互寓合的矛盾運動。
「觸之則旋轉自如」就是「觸點成球」,「自如」就是接觸點彷彿是一個小球,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轉。「無不得力」就是不受力,目的就是「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拔千斤」。
「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我不改變對方力量的大小、方向乃至速度(這樣才叫「我不動彼絲毫」),趁著他的「招式」找空虛處直入,「接」可理解為「接待」,「定」是接待的目的,是固定對手的勁。也就是說讓對手的「勢」成為「死勢」、「定勢」。這樣對手就因為敗勢己成,被打上或害怕挨打而飛跌出去。
胞弟啟軒嘗以球比之: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攀翌,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細揣其理,非「捨己從人」、「一身一家」之明證乎?得此一比,「引進落空」、「四兩拔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
兩肩下垂,兩肘沉下,秀若處女見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
太極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為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
「變轉」也就是變化、轉換,運動中轉換虛實的時候(不要單純地理解為「重心」的轉換,應當豐富到「陰陽」層面的對立統一、矛盾的方方面面)必須要處處留意,不要一滑而過。在這個基礎上,同時做周身的放鬆運動沒有一刻是停止的,一分一毫都不要停止這種「氣」——放鬆運動。
靜中要機警,動得不要帶慣性和信賴性。
只要你每招每式都這樣存心用意了(指不發獃,不妄動,保持虛靈和放鬆,不緊張,處處留意轉換處),這個太極功夫到人的身手上並不是一件難事。
毎時毎刻留心在腰間去做放鬆的運動,你會感覺到真正把腹內松乾淨了,「氣」就自然有了,而且它自己還會翻騰!因為「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說明太極這個功夫本身就屬於不需要用力氣去追求的。
尾閭骨要保持中正(那些跳舞的特別是跳國標的舞林高手,這點做得非常好),精神要保持飽滿。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周身輕便、利索,達到的效果就是「神聚」。
在具體推手中練到「曲伸開合」,完全聽從、順從他人的運動,自己還能保持中正、做到自由自在就基本接近成功了。
息:一呼一吸之間那個叫息。實際上我們一呼一吸之間有一段是不呼不吸的,這個中間很短促,是很難把握的。功夫如果做到沒有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息的程度了,所有練拳的法門就融入我們的生活習慣中了。如果連息都把住了,那練太極拳真的就很容易,如呼吸一般自然、自動修鍊了。
太極拳衡量標準:用心意去留意轉換(虛實)和放鬆(氣)就是它的大原則,筋骨的鍛煉就是次要的了,是自然而成的。
訣:
撒放秘訣 清 李亦畲
擎:擎起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松: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
放: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四不能:腳手不隨者不能,身法散亂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團聚者不能。
敷字訣解
敷就是包圍、獲取、周身圍繞的意思,目的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自己放鬆的「氣感」運動狀態尚且還停留在自己的骨子裡的時候,而意圖、偵察、判斷力已經進入到對方皮膜之間,這個就是拳書中所說的「氣未到而意己吞」了。
四字秘訣 清 武禹襄
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李雅軒說,太極拳就是內功。「氣」就是一种放松運動後出來的神經感知狀態!是「有象無形」(有這樣一個現象,卻沒有形狀)的。
亂環訣清牛連元轉授楊氏秘訣
亂環法術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
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
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
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四兩千斤」指的是明白「虛實」,只有明白虛實的「著法」才是成功的手段。
「手腳齊進橫豎找」是亂環訣中關鍵原則:找著橫可以使對手「上下不能相隨」;找著豎可以使對手「內外不能相合」;橫豎同時找,可以使對手顧此失彼,如陷羅網欲逃不能。
十八在訣 清 牛連元轉授楊氏秘訣
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
採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進在雲手,退在轉肱,顧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橫。
滯在雙重,通在單輕。虛在當守,實在必沖。
「三前」:眼前、手前、腳前;
「七星」:手、肘、肩、胯、膝、腳部位的六大關節,再加上以頭為首的中心線上的點,圓轉得如七顆星星。「七星」的說法與「九曲珠」的說法是一致的,是中國化的比喻。
所謂「中定」其實是指兩種狀態,中和定。把「橫向」的處理好就自然明白了「中」的概念;「定」也不是硬抗,只要你能處處佔據對方的「有隙」處,就自然定得住。
「虛在當守,實在必沖」。這裡的虛,不僅僅是指自身的松靜、虛靜,凡手腳夠得著的虛空處,都是我們需要清楚認識、明白和防範、防守的空間。我們要練的太極對「實」的衝擊是「驚鴻一瞥」的:電閃不及合眸,雷發不及掩耳。應如秋風掃落葉一般!
太極拳技擊的核心原理是,破壞對方的「重心」。
何華云:
1、太極技擊,就是儘力維護自己的平衡,守住重心,同時通過剛柔、輕重、虛實、快慢等手法支破壞對方的重心,只要對方的重心被掌控,就穩操勝券。而不要被對方控制重心,用力不行,用招不行,反抗不行,逃跑不行,只能隨對方的意圖。要隨勁力的方向、大小而及時調整自己的重心,維護平衡,並同時體察和感知對方的重心,以順勢反控制。
2、太極拳推手中有兩種平衡值得重視:一種是拱橋平衡,兩人一搭手,粘住就容易形成依託平衡——拱橋原理。另一種是隨遇平衡,人隨時只有一個點與地面接觸,不會形成雙重,也能自由轉換重心。
3、球在地面旋轉就是隨意平衡,因而我們不能說球倒了,而只能說球滾了。球要在地面滾動,其與地面的接觸只有一個點,否則就動不了或不是球。太極拳要求不犯雙重,即盡量少用雙腳同時扎地,其目的就在於此。腳下只有一個點觸地,陰陽轉換特別隱蔽。
4、意就像屋頂的點燈的燈光,可以照在屋子的每一處,不是手電筒的光,只能照出一束光,照到一部分地方。
5、松以松肩為最難,只有松做好了,才能將對方的來力傳導到足底——根。
6、身體在競技中的狀態用象棋比喻:頭是帥,兩肩是士,雙肘是象,兩手是車,胯是馬,膝是炮,腳是卒。推手時,腳是不能退的,和象棋的卒子是一樣的。
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臨界點,在臨界點不要因為溫度不變,就否定加溫的作用。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樣的。
張三丰的武當太極拳論之解釋: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貫串:王薌齋說把身體練成一個力的發射「通道」,可以從任何部位發出去。這就是對「貫穿」的一個基本要求。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氣是「虛而待物者也」,只有放鬆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氣」,才可以更好地做到貫穿和鼓盪,是「唯道集虛」的結果了。李雅軒說,練剛柔的不如練鬆軟;練鬆軟的不如練輕靈;練輕靈不如練虛無。虛無即指虛無的氣勢。
氣是我們的神經感知到的,很容易貫穿到不同的「容器」,並不受我們肌肉骨骼內臟器官的限制。「鼓盪」是在放鬆的環境中自然產生而非刻意的!輕靈放鬆的運動產生了「氣」,它是很適宜自在的鼓盪,我們不可以去妄加任何意念在裡面,這個時候精神適宜內斂,要謹慎而愉悅!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缺陷:如我們自身的顧此失彼,主要是指「勁路」上的缺陷;
凹凸:王薌齋說「不曲不直,周身骨不露棱,意不著象」;
斷續:指不圓滿、不完整。
氣宜鼓盪,就是通過鼓盪去解決那些問題,神宜內斂就是通過內斂去深入認識這些我們平常沒有察覺到的錯誤問題,最終做到上述要求。
虛實要能夠自在、自如地轉換。「自」字就是在外形放鬆運動中自然、自在出現的「虛實」;「總」字強調哪怕就是我們的一個腳指頭都是有「虛實」存在的。式斷意未斷。
人者大猴,不取其形,只取其性,靈活性、警覺性。以猴為師,以萬物為師,萬事萬物都有靈性。
太極拳論 清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1、太極:要想把太極功夫練上身的人,必須從「無極」,也就是說「無形無象」著手的,因為在這個「無形無象」中,方便他掌握動靜的轉折契機,了解「陰陽」,也就是矛盾的根本——對立統一。
2、陰陽的狀態和處理:「動靜」是一對矛盾的「陰陽體」。要對立統一,就要時刻留意「無過之也無不及」,也就是要「不丟不頂」,做得「剛剛好」,要「隨曲就伸」地去捨己從人。
3、總結:所有的陰陽變化雖層出不窮、變化萬端,但道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從「無形無象」的根本中產生)把握了契機我們就可以坦然處之。接下來勉勵我們: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如何做到「全身透空」: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1、「虛領頂勁」,從字面上看,虛與領、頂與勁各自關聯。我們理解為要把「勁」的「頂蓋」揭開,是「頂開」勁而不是用勁去頂,「頂開」勁的目的是要散開勁。要「虛靈」,就要大松大軟,更要大靜大活。只有在穩靜中才能使我們走上「鬆散通空」的大道。
2、做放鬆的運動而去「遺忘」你的力量、速度和技巧(「勁」的現代白話文解釋),這樣做到一定程度,「氣」就產生了,更進一步把「氣」都鬆開,就彷彿「氣沉丹田」了。這個時候你就不浮躁,「氣」定神閑,頭腦清晰了。外表看這是在講一種自然「無形」的東西。唯有「沉沒」(也可做「沉默」理解),方能夠爆發。
3、頭腦清晰後從「混沌狀態」進入到「太極狀態」下,就要隨時保持「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的臨界點。「偏倚」皆為「有象」,把握臨界點就是始終讓自己處於「無象」中。「忽隱忽現」則講陰陽變化,似有若無,與上句解釋「氣」的「沉沒」相呼應,映證三豐祖師的「虛實宜分清楚」。自我發現左邊重了,就把它虛開、鬆開,發現右邊重了,就讓它杳去、消失。主要講「無象」問題。
4、「無形無象」的必然結果就是使自己做到任何時候都「不丟不頂」,讓對方在試探時感到: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這個話表達的是「上下前後」,我們可再加個「左右」。最終要達到的效果如下: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繼續教導我們:
立如秤准,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最後是本文的目的和用心良苦: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用武要言 清 陳長興
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就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戰鬥篇云: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鷂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為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
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法中有訣從何取?解開其理妙如神。
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
古人曰: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
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
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面落。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
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趾要抓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為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
「出身先佔巧地」,是為戰鬥要訣。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
「巧地」即巧妙之地,是進可據,退可守的靈活之地。在技擊對抗中先一步佔據兩人對峙的有利空間部位,做到我順人背。
骨節做法就是周身貫穿一氣,目的就是便於發出整體力量。「手把」,指手把握的方向,方向不靈活就難以應付不測之變。
發身要鷹揚猛勇,潑辣膽大,機智連環,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
「打架」基本常識和要求:
要訣云: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下。側身進步,伏身起發。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捧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
對付腳踢,我必須提膝防守,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可以保持距離,二是可以方便以腳還腳。對付手打,我就用肘去破壞他。
對方順著正面打來,我就橫向側面攻擊他,橫向面打來,我就採取「捧、壓」的方式在上下縱深面上攻擊。這是在告訴我們「避實就虛」的道理。對手左邊攻擊,我就右邊接待他;右邊攻擊,我就以左邊迎接他。距離遠的我就用手去還擊,距離近了,我就加上肘的力量。
拳術練得好的人,善於審察周圍的地形環境。手要出得急,腳在運動中要輕靈,審察形勢時要像貓發現耗子一樣。內心不可慌亂,眼神要清澈透明地判斷格局、形勢,然後身手一起發動,一起到達才是真正的打擊術!如果手的打擊到位了而身形未到位的話,這樣就不是摧毀性打擊的妙法。如果手到的同時身體也到位了,這個時候破敵就如同薅草一樣容易了。
戰鬥篇云: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
善於技擊的,先要看好步位和調整好站位,然後再決定下手的運動勢頭。殺手的打擊方法是:上打咽喉下打陰,打左右兩肋和中心。往前突然襲擊一丈的距離也不為遠,近身貼打往往只在一寸間的距離。武術術語叫「寸勁」。
要訣篇云: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兩句主要說明速度之快、心意之快、變化之快。)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人,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這樣做有氣勢的同時也給自己上半身迴旋的餘地。),腰須豎起(方便腰上的騰挪轉化,也方便「丹田須運起」的做法),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
戰鬥篇云: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
先動為師,後動為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己。一理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只需把一個道理運用在「陰陽二氣」的變化上,行動在身體的「三節」,表現在人體的「四梢」,統一於「五行」之中。)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己矣。
節節貫穿按照以下步驟:
第一步:身體的上下貫穿,即通過腳、踝、膝、胯、腰、背、頂。
第二步:身體的前後貫穿,是在上下貫穿的前提下,重心朝前移動,肩以下部分的表現,通過胯帶動肩肘腕指的移動,細到每個手指的各個關節都有感覺。
第三步:身體的左右貫穿,交叉相通,通過胯的旋轉,把左腳的勁移動到右手,右腳的勁移動到左手上去。
推薦閱讀:
※轉: 你是個合格的修鍊人嗎
※拉丁舞的修鍊要點有哪些
※子路太極:胡耀貞論拳功修鍊
※道家都有哪些修鍊的法門,一般人能學會么?
※女人如何修鍊成一隻成精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