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價值觀的變遷軌跡

六十年價值觀的變遷軌跡

作者:孫美堂

新中國走過60年,其間有苦有甜,有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就,也有令人遺憾的失誤。在這段歷史中,社會上出現過許多流行語,這些流行語詼諧、輕鬆、活潑、粗獷不一,真實地反映出大眾心理、社會風貌、生活本質、時代精神。追尋它、回味它,有助於我們理解民心民意和生活真諦,總結歷史得失。

  價值觀,通俗點說,就是我們精神世界中「指揮」我們評判意義、選擇好壞的「指導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也有它獨特的、典型的價值觀。人們的價值觀是發展變化的。每個時期流行的時尚、風氣不同,人們欣賞、追求的對象不同,生活依據的標準也不同,這是價值觀不同的反映。過去人們崇尚的東西,現在看來可能覺得滑稽可笑;現在人們追求的東西,退回去幾十年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

  新中國60年以來,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總的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即改革開放前(大體為1949年至1977年)和改革開放以後(大體為1978年至2009年)。不同時期,社會上的流行語不同,折射出的人們的價值觀也不同。

  1978年以後的流行語與上世紀70年代以前有很大不同: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基本上是意識形態主導型,黨和政府尤其是最高領袖的一句話,可能會「傳遍大江南北,響徹長城內外」,成為婦孺皆知的流行語。上世紀80年代以後,流行語趨於多元化,媒體語言、網路語言、手機簡訊、口頭相傳的「段子」(順口溜)也可以風靡一時。官方語言和民間語言出現分化,價值觀出現多元化趨勢。我們大可透過這些流行語,鳥瞰一下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價值觀的變化過程。

  1949——1977 政治價值本位的年代

  ——信仰和信念。信仰和信念,是價值觀的基礎和核心。在「新社會」,人們有了新的價值支撐。那時,人們的信仰和信念主要有三大基礎:黨、領袖和共產主義理想。這表現在流行語上,即「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等口號鋪天蓋地,以及「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這樣歌詞的流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表示自己的決心或真誠時,甚至也有一口頭禪——「向毛主席保證」。這類流行語既表達了人們對黨、領袖的熱愛和崇敬,又為個人崇拜埋下禍根。「文革」期間,這樣的價值觀進一步演變為「三忠於,四無限」。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人民有了自己的社會文化理想——共產主義。我們從當時的流行語看,人們無限憧憬、嚮往美好未來,但其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又顯幼稚,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共產主義是天堂」;共產主義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吃飯不要錢」;只要不斷追求「一大二公」就可到達共產主義;通過「放衛星」、「趕英超美」,就可「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極左」時期的這種社會文化理想,反映了我國根深蒂固的小生產傳統的影響。

  ——社會本位價值觀。本位價值觀就是人們以何種價值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價值的觀念,它表明在人們心目中什麼價值是根本和核心。透過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流行語,我們不難發現,政治價值是社會認可的真正的本位價值,例如「政治挂帥」、「突出政治」、「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等。強調什麼事重要,就是要「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

  以政治價值為本位價值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強調階級和階級鬥爭、路線和路線鬥爭的主導地位。當時的流行語是,「用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分析一切,看待一切,處理一切」。也就是說,人們習慣把各種價值問題轉換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問題。「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這一本位價值在「文革」期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釀成許多悲劇。

  ——公私和群己關係的價值觀。上世紀50年代開始,集體主義價值觀流行起來。這種價值觀在個體與整體關係上,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集體」越大就越有價值,越小就越沒有價值。「先國家,再集體,後個人」,「國家拿大頭,集體拿小頭,個人拿零頭」,「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種價值觀發展到極端,就是以否定和犧牲個人價值、個人利益為代價,抬高集體(整體)的利益和價值。所以,當時有這樣的流行語:「大公無私」、「一大二公」、「鬥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等。

  在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上,流行的價值觀主張犧牲自我以利他人。流行語如「捨己為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反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倡導利他主義,這種價值觀對建立互愛的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發展到極端又會適得其反。

  ——社會結構和秩序的價值觀。強調社會的整體秩序和利益,主張個人服從整體。這方面的流行語如「做革命的螺絲釘」,「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一切聽從黨召喚」,「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那個時代,「目無組織紀律」是很嚴重的問題。人們必須有正當理由,經單位證明,才可出遠門。否則,即使你沒做任何壞事,也可能會定一個罪名:「流竄犯」。整體主義價值觀有利於社會穩定,能發揮社會整體功能,但它抹殺了個性,導致當代社會特有的人身依附關係。

  強調社會的公平和公正,也是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主導價值觀。「萬惡的舊社會」是「人剝削人」、「人吃人」的社會,「新社會」是「人人平等」的社會。不過,這種觀念發展到極端,人們實際上是以「平均主義」取代「公平」,以普遍貧窮為代價來防止「貧富分化」、「兩極分化」。「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割資本主義的尾巴」,這樣口號的流行即源於此。

  ——生活方式的價值觀。那時人們普遍崇尚節約、樸素、勤儉、艱苦的生活方式,社會的價值觀提倡「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永葆勞動人民的本色」。陳永貴當上副總理還包著山西農民的頭巾,即被視為這方面的楷模。那時穿衣服有一說法,「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為了不讓人們「忘本」、「變修」,大家經常「憶苦思甜」,「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成為當時的流行口號。「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個說法也很流行。幹部、知識分子去「五七幹校」,知識青年要「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也與這一價值觀有關。

  人們對享樂、貪慾、貪圖富貴的現象十分警惕。當時一大忌諱是怕「變修」。「變修」的含義很泛,從「走資本主義道路」到嚮往城市生活,追求時尚、高質量的生活也屬此類。「反修防修」、「鬥私批修」是這方面的典型流行語。當時的輿論經常引以為誡的,是農民起義勝利後就腐化變質這樣的「歷史教訓」。上世紀70年代批判「資產階級教育路線」,其根據之一就是當時的大學生上大學後,「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對享樂的警惕,還表現為一句流行語:「享受犯」。圖點舒服也成了「犯」,這種價值觀在今天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這種價值觀還表現為以「窮」和落後為榮。「大老粗」、「苦大仇深」的「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家庭背景,成為人們炫耀的資本,這樣的人也是「提干」、推薦上大學的首選。這種價值觀對維繫道德的純正、淳樸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發展成為一種壓抑人性的苦行主義,形成以貧窮、痛苦、落後為好、為榮的奇特價值觀。

  ——愛情婚姻的價值觀。新中國成立後,「男女平等」、「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等觀念流行起來,徹底改變了幾千年舊道德對婦女的壓迫,許多流行語表現出當時的新觀念,如「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鐵姑娘」等。在家庭中,「愛人」的稱謂逐漸取代了舊社會「老婆」、「堂客」等稱呼,這也反映出婦女地位的變化。

  1978——2009 價值日趨多元的年代

  改革開放不但是一場偉大的經濟體制變革,也是社會價值觀的偉大變革——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換腦筋」。人們價值觀的變化也體現在流行語上。

  ——財富、利益觀念。從流行語來看,改革開放後與此前價值觀最大的差異應該是關於利益、財富等方面的觀念變化。人們終於可以拋棄「極左」時期違心的觀念,堂堂正正地以富有為榮,以追求物質利益為正當。這方面的流行語,有「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從我富起,從現在富起」,以及「勤勞致富」、「萬元戶」、「下海」、「市場經濟」、「能掙會花」,還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啥不能有病,沒啥不能沒錢」等。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們認可利益、財富、金錢正當性的同時,也會出現偏差。於是,社會上也流行著這樣一些說法,如「倒爺」,「一切向錢看」,「不三不四發了財」,「權錢結合」等,它們委婉地反映出人們對經濟秩序失衡的意見。

  經濟、財富方面的價值觀,是與關於經濟體制方面的價值觀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流行語,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里程碑的代名詞,「經濟體制改革」也是常用的語詞。最初的「土地承包」、「生產責任制」等說法,可以揣摩到當時人們對舊體制還持有某種小心翼翼和「敬畏」心態。經過「打破大鍋飯」、「停薪留職」,到後來的「國企改革」、「股份制改革」,直至「WTO」,中國人的眼界、胸襟、價值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的主體性和自由觀念。改革開放也是解放人、給人「鬆綁」的過程。計劃體制時期的人身依附關係逐漸解除,人們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主體意識、權利義務意識日趨成熟。以前那種「無條件服從」的觀念不再被認可,代之以獨立、自主、自由的意識。例如,上世紀80年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沿海發達地區轉移時,社會上出現「盲流」、「三無人員」等說法,表明當時社會精英階層接受不了人員流動的事實;而現在,人們對「農民工」、「打工仔」、「打工妹」已經習以為常,其在社會建設中的貢獻也得到充分肯定。上世紀80年代,「人才流動」還有很大爭議;今天,「雙向選擇」、「跳槽」也已習慣成自然,「自主擇業」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個人的事。「北漂一族」、「SOHO一族」,都反映出人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此外,「隱私」、「人格」、「權利」等也常常出現在人們嘴邊。

  ——社會道德觀念。改革開放推動了道德進步。在宣傳倡導下,「精神文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五講四美三熱愛」等說法十分流行,甚至像「人的價值」、「人道主義」這樣的學術語言也常常掛在普通民眾嘴邊。

  由於新舊體制轉軌期間出現的某些「真空」,社會風氣、道德、治安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不安和關注。這方面的流行語,如「道德滑坡」,「除了騙子以外,什麼都有假的」,「忽悠」,「你腐敗了嗎」等。

  ——生活方式折射的價值觀。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許多流行語折射出人們的價值觀:輕鬆自由、無拘無束,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吃農家飯」、「自駕車旅遊」等流行語反映了這一價值觀。

  不同年代的人,生活環境不同,價值觀也不盡相同,這就出現了所謂的「代溝」,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尤其明顯。由於價值觀跟上一輩差異明顯,社會上流行起「新新人類」、「80後」、「90後」等說法。「新生代」也大量使用這代人特有的語言。這些語言不少出自網路語言,有些還是俏皮地轉化了的英語。我們姑且把「新新人類」使用的典型語言編成這樣幾句話,體味一下這一代人輕鬆瀟洒的生活方式和自由隨意的價值觀:他可能是位「小知」,或者是「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或者是位「憤青」(FQ);或者是位「電腦發燒友」、「極客」(Geek,指有較高超電腦能力的人),經常在網上「潛水」、「灌水」、做「黑客」;或者是位「驢友」(愛好旅遊者),經常一起結伴出遊;他還可能是某位明星的「粉絲」,在演唱會上齊聲高喊:「XX,我愛你」。年輕一代都很自信,互相「PK」的時候通常對著觀眾:「請支持我,我最棒!」有的「酷斃了」、「帥呆了」,有的則很「山寨」、很「雷人」……這大概就是新生代的畫像。透過這些,我們可以領略到他們的價值觀:自由、活潑,追求美和快樂。

  ——愛情、婚姻和兩性觀念。愛情、婚姻、兩性關係方面的觀念,也是價值觀變化的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人們這方面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80年代以來,陸續出現了「婚姻介紹所」、「徵婚」、「丁克家庭」等說法,反映人們大膽追求愛情、婚姻和注重家庭生活質量的價值觀。當然,生活方式的變遷也導致家庭婚姻關係自由度更大,離婚較之過去似乎平常了許多,婚姻之外的同居也趨普遍,「情人」、「紅顏知己」、「藍顏知己」等更是見怪不怪。

  60年的變化是巨大的,它不僅表現為經濟的發展,社會自由度提高,也表現為人們價值觀的變化。我們回味一下人民自己創造出來的流行語,變化歷歷在目。總的來說,我國人民生活越來越自由,生活內容越來越豐富,精神面貌越來越自信。


推薦閱讀:

八字人生軌跡 (九)
身弱傷官格之人,一生的命運軌跡
易解譚紹聞人生軌跡
軌跡拳學(基礎) --2
旅行者1號的深空軌跡(全文)

TAG:價值觀 | 價值 | 十年 | 軌跡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