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正當性的高效率,根本就不是效率

沒有正當性的高效率,根本就不是效率2010年12月17日18:24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秋風 歡迎發表評論0字型大小: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積極穩健、審慎靈活。為此要求各地,一定要從本地實際出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合理確定發展目標,更加註重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

  這樣的要求來得非常及時。

  作為後發國家,中國建立了一種「趕超」體制。過去六十年中,從上到下,各級政府官員不管幹什麼事情,都追求高效率、高速度。在中國的政治辭彙表中,充滿了描述高速度的辭彙:多快好省,只爭朝夕,大幹快上,爭時間、搶速度,大幹多少天、迎接……

推薦閱讀  這些頻繁出現的關鍵詞,無不傳達著一種速度至上的意識。自上而下的政績考核機制,更是固化了「快就是好」的政治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中國在各方面確實走得相當快,尤其是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過去十年的城鎮化速度也非常快。

  然而,在漢語中,「快」也有另一個意思:鋒利。而鋒利的東西是很容易傷人的。官員們運用手中巨大的權力拚命追求高速度增長,權力就必然與民眾的權利、利益發生直接、廣泛的關係。比如,在政府主導的城鎮化進程中,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改造城市面貌,提高GDP增長速度,一味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以最快速度制定規劃,進行拆遷或征地,則被拆遷戶和被征地農民的權利和利益很容易被忽視,甚至遭到侵害。這樣的「快」就不僅僅是蘿蔔快了不洗泥,而是直接以鋒利的權力之刀切傷民眾。

  可以說,對速度的盲目追求,乃是若干年來社會緊張持續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本來,中國具有後發優勢,政府不必過急過多採取刺激性政策。但致力於趕超的政府在自然增長之外追求更高速度,為此建立一整套制度,採取一整套政策,往往導致宏觀經濟頻繁面臨風險,目前的通貨膨脹就是追求過高速度的產物;由此形成扭曲的經濟結構,市場秩序被擾亂。最為嚴峻的結果是,某些民眾的權利和利益遭到忽視、侵害,而這侵蝕了經濟增長的正當性。

  面對經濟、社會、政治各領域的問題,發展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慢一些、從容一些。治理社會,哪怕是尋求經濟增長,並不是建設一項工程。政府所要面對的,不是沒有生命的沙子、水泥、鋼材,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自主意識,具有自己的自由和權利。在憲法和法律上,他們跟國家、跟官員是平等的。對他們,政府是不能隨意地予取予奪的,相反,他們天然地擁有與政府進行討價還價的權利。即使政府為了公共利益,要他們讓點路,也需要與他們商量。2004年憲法修正案規定,政府為了公共利益在徵收或徵用公民私人財產時,應給予及時而合理的補償,體現的就是這種精神。

  商量就需要耗費時間,而這樣的時間耗費,對於一個優良的決策來說是絕對必要的。所謂優良決策,不是專家提出的什麼科學決策,而是由各方通過合理的程序共同商議而作出的決策。社會中的權利和利益是多樣的,而每種權利和利益都有其正當性。當權利和利益,包括政府的權力與民眾的權利、利益發生衝突時,比如,當拆遷戶的利益與城市改造的進程發生衝突時,明智的政府必然會與當事人進行協商,或者通過政治程序,或者通過司法程序。

  這樣的確會遲滯決策過程。比如在日本,土地徵用程序通常要耗費四五年,耗費十年也是正常的。經濟效率會有一定損失,但會有更多其他的好處來補償。以如此充裕的時間去協商,確保了決策的正當性,而獲得了真正的效率。今天,人們習慣於單純用速度來定義效率。然而,沒有正當性的高效率,根本就不是效率,而是反效率。而具有政治和法律正當性的低效率,再低也是效率。這一點,經歷了高速度之後的中國人當有切身的體會。

  恐怕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高層告誡各地不要盲目追求速度。但要改變官員的心態,需要進行廣泛的制度變革。這包括轉變官員的考核機制,從自上而下的上級考核變為自下而上的民眾考核,從而讓官員面對民眾,多一些審慎。


推薦閱讀:

馬步站樁功 (簡易高效健身法)
幸福婚姻中的高效溝通
我的高效閱讀經驗:讀透1本勝讀百本(乾貨值得收藏)
手把手教你20min安裝Chrome-訪問助手-油猴子

TAG:效率 | 沒有 | 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