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論語》箴言」說略
編者按:
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的博大精深?一部《論語》足以集中體現。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今人則從中汲取其涵蓋哲學、政治、倫理、經濟、文學、道德等諸領域的深邃智慧而謀事、立業、修身。2015年底,光明日報社等單位聯合發起一項公益文化活動:網友評選十大《論語》箴言。三萬餘名網友選出的「十大《論語》箴言」體現了全民閱讀的民間力量和價值選擇,而對於今人來說,關鍵之處是運用現代思維,科學地體悟和汲取其思想的精髓。文選德先生一直致力於國學經典的研究和註疏,此次專意對「十大《論語》箴言」作出獨到「說略」,現選登如下,以饗讀者。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和再傳弟子的言語行事的經典之作,也是儒家思想學說的代表之作。其篇章不但出自孔子的不同弟子之手,而且還出自他的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由於《論語》成書時間很長,且經多人之手,據說《論語》一書的最後編定者,還是曾參的學生,故書中文體不一,篇列無類,之乎者也多,重複字句多,且有些篇章字句讀起來晦澀難解。但仔細讀來還是有一些基本規則可循:比如,《論語》中凡是「子曰」起首的章節,都是孔子的弟子所記;而凡是以「孔子曰」開頭的章節,多為孔子的再傳弟子所記;這是因為孔子的再傳弟子要把自己的老師與自己的祖師區別開來,故稱他們的老師為「子」,而稱他們的祖師孔子為「孔子」。又比如,《論語》中只書「謂」,即是評論之意;如果是「謂……曰……」,則是對某某人的講說之意;而如果只是獨稱「語」或「言」,則是指孔子自己主動言說。還比如,一般說來,《論語》都是直接以「子曰」的形式來表述孔子本人的言語;但也還有一種形式,那就是弟子間接引用孔子之語,如「宰曰:子云」以及曾子「吾聞諸夫子」,且「夫子」一詞直到戰國時才由「他老人家」變為「你老人家」之意,等等。如此,由於《論語》的編纂開始於春秋末期,而成書則在戰國初期,且傳至漢代,則有幾種不同版本。加上漢代以來,《論語》注家蜂起,所以關於《論語》的書,可說汗牛充棟,解說也各有不同。故我們在閱讀《論語》時,要特別注意其語句背後的本來意義,而不要作過多的想像和推測。
壹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言位列十大箴言之首,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第1章,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如何求學、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和禮數。這裡的「學」,意為認識、覺悟、學問、學識。這裡的「說」,讀月音,與悅同,意為喜悅、高興。這裡的「慍」,讀運音,意為怨恨、憤怒。這裡的「君子」,是相對「小人」而言,古時能夠主宰自己言行並能使之符合天道自然之意的人,以及具有一定文化學識水平和完美道德品質的人,被稱為「君子」。由此,這段文字可釋為:孔子說:「學就是學問,是一種知識,一種認識,一種交往,一種經歷,一種境界,有學問了還時常去進行交流、練習、溫習、複習,不是從內心感到高興快慰嗎?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時常有同門弟子和親朋好友從遠近各處來到一起進行交往交流,暢談各自的體會,不也是感到高興喜悅嗎?在學習交往的過程中,也許別人不了解我也不理解我,雖然內心並不快樂,但我也不怨恨,也不作任何憤怒的表現,我不也是君子一樣的人嗎?」
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此言出自於《論語》為政篇第二第15章,這一章是孔子認為,學習交往積累和思想鑽研探索應該二者並重,不可偏廢。這裡的「學」,即讀書、交流、交往、積累。這裡的「思」,即思考、鑽研、分析、探索。這裡的「罔」,讀網音,即迷惑、矇騙。這裡的「殆」,讀代音,即危險、失敗。由是此語可釋為: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只是死死地讀書交往而不進行獨立地思考和分析,那就會被某些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和矇騙;而一個人如果只是獨自地苦思冥想而不去認真讀書和交往,那也會使自己陷入錯誤的認識和判斷之中,那是十分危險和要失敗的。」
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此語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第4章,為孔子的學生曾參(讀身音)所言,其意在於強調做人要從自身出發,注重內心的品德修養。這裡的「吾」,即曾參自己。這裡的「三」有說是實數三,也有說表示多的意思,我意這裡是指三件事情。這裡的「省」,讀醒音,即從心靈深處反思檢查。這裡的「謀」,即知識、才能的運用。這裡的「忠」,即不偏不倚,公平公正。這裡的「信」,即誠實、信任。這裡的「傳」,即傳授學業。這裡的「習」,即溫習、實習。由是此語可釋為:「孔子的學生曾參說:"我自己每天都要對三件事情從內心深處作一番自我反思檢討。一是為別人辦事,看有什麼不公平公正的地方沒有?二是與朋友交往,看有什麼不誠實守信的地方沒有?三是對老師傳授的學業,看是不是還有沒能反覆溫習的地方?」
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此言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第24章,其意是孔子告誡自己的學生子貢要講恕道,要有廣博的同情與寬容精神。此言之前,子貢發問孔子,有哪一個字可以一生奉行?孔子在回答是「恕」字以後說了這句話。可釋為,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凡是自己不想要不願意要的東西,千萬不要強行硬加給別人。」
伍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此言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第17章,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由即子路,學知識做學問一定要踏踏實實,實事求是,切不可不懂裝懂。這裡有六個「知」字,前五個「知」意即知道、了解、懂得、明白,最後的「是知也」的「知」,同「智」,意即明智、智慧、聰明。這裡的「之」,是代詞,原本指孔子所講授的知識、道理、學問。由是此言可釋為:孔子說,門生子路,我來教教你:「懂得我的學問就是懂得我的學問,不懂得我的學問就是不懂得我的學問,這兩個方面都如實相告,那才是真正聰明有真知的表現。」
陸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此言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第11章,是孔子教育弟子門生以及求知者,只要經常溫習回憶已經學過的知識,並從中悟出新的道理,那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這裡的「溫」,即複習,溫習,回憶,回顧。這裡的「故」,即學過的,過去的,原來的。這裡的「知」,即明白,悟得、獲取。由是此言可釋為:孔子說:「一個求知者(也包括為政者),只要經常複習,回憶自己以前已經學過的知識,並從中悟出新的道理,獲得新的知識,那這個人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
柒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語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第22章,其意是說明孔子認為學無常師,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很多具有各種長處的人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我們要選擇那些具有很多優點的好人,向他們學習。這裡的「三人行」,即我們一起行走的人。這裡的「擇」,即選擇、遵循。這裡的「善者」,即具有很多優點長處的好人。由是此言又可釋為:孔子說:「只要有幾個人同我一起行走,那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我們要注意看到並選擇他們的優點長處,跟著他們學習;如果看到他們中的人有不好的地方甚至缺點,那就要對照反省自己,從而加以改正。」
捌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此言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第17章,是孔子說的,其意是告誡人們要向好人向先進學習,要用別人身上不好的方面來對照檢查自己,以修身養性。這裡的「賢」,即具有高尚品德和才華的人。這裡的「思齊」,即想著與其平等。這裡的「省」,即心靈的自我反思或對照檢查自己。由是可以釋為:孔子說:「當我們看到具有高尚品德和才華的人,就要思考如何向他學習看齊,做到和他一樣;而當我們遇到品行不好和沒有才華的人時,我們就要從內心深處進行反省,看自己是否也是一個品行不好和沒有才華的人。」
玖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此言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第4章,這是孔子講述自己求學、明理、得道的經歷順序,說明人生要做到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善始善終,使自己的生存狀況適應整個宇宙的目的和意圖。應該說,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人生所做的總結性自述,實際上也是孔子對自己坎坷一生和對春秋戰國亂象而發出的一種感嘆!這裡的「有」,同「又」,有相加的意思。這裡的「志」,即一種發自內心的理性選擇。這裡的「學」,即知識、學識、學問,大學之道也。這裡的「立」,即與學「禮」有關,不學禮,無以自立於世。這裡的「惑」,即理性和意志上的游移不定和左右搖擺。這裡的「天命」即自然的運行規律,也包括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這裡的「耳順」,即相對「天命」而言,聽順了、聽熟悉了,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這裡的「從心所欲」即能夠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行動。由是此語可釋為:「孔子說:"我,由於15歲的時候就立下要學習的志向,不斷地向自然學習,向社會學習,向生活學習,向賢者善者他人學習,做到學思結合,身體力行;30歲的時候,說話辦事就能自立於社會;40歲的時候,就沒有理性和意志上的不確定和搖擺;50歲的時候就知曉宇宙的命運和人類的命運,舊說孔子47歲學《易》,至50歲窮理盡性知天命之始終;60歲的時候,就聽順了聽慣了發自宇宙的旨意令律並能分辨是非;70歲的時候,我就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心裡想什麼就可以去做什麼,並且還不會逾越』周禮"一類的任何規矩。』」
拾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此言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第8章,是孔子對社會無道的強烈不滿,強調人的一生要不斷地追求真知真理和仁義道德,並說只要達到了「仁道」的境界,就可以死而無憾了。這裡的「聞」,即聽到、知道、明白、懂得。這裡的「道」,主要指「仁道」即儒家的忠恕之道,與老子「得乎道即得乎至美至樂」的心靈體驗似有相似之處。由是可釋為:孔子說:「如果在某一天的早晨我聽到了至美至樂的仁道真理,那晚上死去我也無怨無憾了。可現在我將死去也沒見到世之有道啊!」其實,這一句可以緊接著上句來理解。因為孔子出身貧寒,一生可謂歷經風雨坎坷,雖有滿腹學問,並致力於「授業、解惑、傳道」,得「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但入仕從政的宏圖大志始終未能實現,且晚年攜門生弟子周遊列國,險象環生,孤獨悲戚!於是最終發出「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應在情理之中,因為按舊說孔子是在魯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73歲時寂寞離開人世的!
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梁啟超先生說:「蓋中國文明實可謂以孔子之為代表」,作為孔子創立儒家學說的代表之作《論語》,其內容也是博大精深,特別是其中的「優秀部分」不僅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一部《論語》,包括相當數量的子曰詩云、之乎者也一類的虛字以及諸多的重複字句在內,都只有16259個字,這在今天看來,只是一篇長文章或說是一本小冊子。但是,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經典,作為孔學的重要載體,其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涉及哲學、歷史、自然、社會、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特別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忠、恕、孝、悌、寬、信、敏、惠、智、勇、剛、毅、溫、良、恭、儉、讓等諸多的道德規範,或是從樸素的自然法則中演繹出來的生命大智慧,幾乎涵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全部,確實達到了一定的學術高度和水平,直到今天,仍在發光啟智。於此,上列2015網選「十大《論語》箴言」,就只能是其中的某個部分的某個方面了。具體來說,這「十大箴言」只是《論語》中為學或說「勸學勵志」的隻言片語。儒家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今天,在習主席提出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刻,重溫這「十大箴言」,不僅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修身養性,向善向上,成就出彩人生影響重大,而且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使「全民閱讀」成為一種常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手記
2015年12月24日,《光明日報》第九版刊登了一則「網友選出十大《論語》箴言」的消息,讀完這則消息,感到特別興奮和欣慰。覺得這些年來倡導的「重視國學」和「全民閱讀」,已初見成效且正向全民普及和縱深發展。應該說,這種「全民閱讀」現象的出現和形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展示了偉大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前景和希望。由是我想力求運用現代立場和眼光,對這「十大《論語》箴言」作些解讀和評說,以求教誨。
推薦閱讀:
※《論語》共讀,人而不仁
※論語格言
※《論語》中的90個成語和俗語,經典學起來!
※《論語》經典名句五十條
※90句《論語》中的成語和俗語,藏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