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鼎:抗金名臣 中興賢相

「南宋賢相,首推趙鼎」。趙鼎在北宋末年曾擔任洛陽令,南宋紹興初年曾兩度為相。他才智過人,在任右司諫時曾提出40項建議,其中36項被朝廷採納。他為相時,處理軍國大事顯示出非凡的才能,使南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趙鼎舉薦岳飛為帥,統兵抗金收復襄陽,被傳為千古佳話。

1 洛陽出仕

趙鼎,字元鎮,生於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4歲時,父親因病去世,趙鼎孤苦伶仃。母親樊氏,大戶人家出身,是位才女,她在含辛茹苦撫養趙鼎的同時,還親授他經史百家之書,使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北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趙鼎中進士第,隨後出任河南府洛陽令,頗有政績。

據史書記載,洛陽令是趙鼎出仕後的第一個職位。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結束,社會經濟和文化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宋朝實行兩京制,汴梁(今開封)是東京,洛陽是西京,這兩座城市形成了全國的兩大中心。

洛陽是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設有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名相大儒雲集於此。朝中重臣多居洛陽,僅洛陽籍名相就有趙普、呂蒙正、張齊賢、溫仲舒等。文彥博、富弼等13人組成「洛陽耆英會」,飲酒賦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陽寫就《新唐書》;司馬光歷時15年,在洛陽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不僅如此,洛陽還是「洛學」的發源地。程顥、程頤兄弟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世稱「二程」。他們創立的哲學理論,被稱為「洛學」,後發展為「宋明理學」。「洛學」以儒學為核心,將佛、道滲透於其中,旨在從哲學上論證天理與人慾的關係,規範人的行為,維護封建秩序。

趙鼎篤信「洛學」,出任洛陽令為其研究和學習「洛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後來,趙鼎在南宋初年與宰相張浚一起推崇「洛學」,引擢「洛學」之士,為「洛學」的復興吹響了號角。趙鼎為相,「洛學」復興;趙鼎被貶,「洛學」漸廢,可見趙鼎在南宋「洛學」上的地位。

2 抗金名臣

入仕初期,趙鼎就顯示出直率、剛烈的性格。北宋靖康年間,金人揮師南下,攻陷燕京(今北京)、包圍開封,宋徽宗臨陣脫逃,緊急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宋欽宗毫無主見,滿朝大臣又莫衷一是,金人包圍開封后,要求宋廷賠錢、割地作為議和條件,特別要求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今河北滄州)等三個重鎮給金。金軍兵臨城下,宋廷對割地一事爭論不休。官位不顯的趙鼎對此非常氣憤,怒道:「祖宗之地不可以與人,何必議?!」這是趙鼎抗金的直接體現。

開封淪陷後,金人扶持了以北宋原宰相張邦昌為傀儡皇帝的大楚政權。趙鼎對大楚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他和張浚等人逃入太學,堅決不肯出仕大楚。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康王趙構在戰亂中幸免於難,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改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趙鼎立即逃離開封,趕到應天府,被任命為戶部員外郎。

與此同時,金國對新生的南宋政權窮追不捨,趙構的龍椅還沒有坐穩,就如驚弓之鳥,一路逃亡,由應天、鎮江、揚州、杭州而至江寧(今江蘇南京)。金人又發動「搜山檢海」行動,趙構逃到哪兒,金軍就追到哪兒。當時的情形是,皇帝不僅帶著后妃,還帶著文武大臣,還有許多護衛皇帝安全的宋軍,人馬浩浩蕩蕩,金軍很容易發現趙構的行蹤。

面對困局,趙構跑得很累,就向大臣們徵求意見。趙鼎謀略超群,上奏說:「現在是非常時期,皇上應該以後宮所止之地為後宮,以車駕所止之地為行宮,輕裝上陣,選少許精兵護衛即可。其他兵將應安置於江淮沿線,以此迷惑金兵,使他們無從知曉皇上的蹤跡。」(如圖)

趙構認為此計可行,便採納了。金兵還按老方法圍追堵截,果然無獲。不久,趙鼎被提拔為右司諫。

3 中興賢相

趙鼎在任右司諫期間盡職盡責,曾提出40項建議,其中36項被朝廷採納。宋高宗對趙鼎敢說敢做的性格很讚賞,曾感慨:「唐肅宗即位於靈武,得到李勉的輔佐後,朝廷才眾望所歸,獲得天下尊敬。如今,我得到趙鼎,也算無愧於古人。」

金人在張邦昌之後,又扶持了以劉豫為首的偽齊政權,以鉗制南宋。金國與劉豫政權經常聯合進攻南宋,構成極大威脅。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京西招撫使李橫貿然出兵,打算收復開封,結果開封沒能收復,軍事重鎮襄陽卻為金齊聯軍所破。得此消息,南宋朝野震驚。

趙鼎雖是文臣出身,但也頗知軍事。當時,他已經被趙構重用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參與國家重要軍事行動的研究和策劃。在商議收復襄陽的將帥人選時,趙鼎極力舉薦岳飛。他對皇帝建議:「知上流(指襄陽)利害無如(岳)飛者。」後來,岳飛果然收復了襄陽。趙鼎舉薦岳飛為帥,統兵抗金收復襄陽,被傳為千古佳話。

南宋初年,金人經常南侵,戰事頻仍。趙鼎沉穩應對,多次向趙構進用兵之言,趙構把他當成左膀右臂,視為股肱(gōng)之臣。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秋,趙鼎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當上了宰相。任命的詔令一下,朝臣紛紛慶賀。

4 絕食而亡

亂世宰相趙鼎,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趙鼎把抗金當成自己的事業,最終使朝廷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站穩了腳跟,南宋內亂漸平,經濟逐步復甦。

這樣的情形,使宋高宗十分滿意,他對趙鼎的付出銘記於心。在趙鼎的措置下,韓世忠所部在揚州大儀鎮大破金軍,岳飛所部在廬州大敗偽齊軍,前方捷報頻傳,加上此時金太宗病危,金國見無利可圖,只得撤軍北還,聯軍攻勢被瓦解,趙構坐穩了龍椅,心裡充滿感慨:「趙鼎真宰相,上天派他輔佐朕中興,可謂國家之幸也。」

可惜,賢相趙鼎遇到了奸臣秦檜。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秦檜出任尚書右僕射兼同平章事,與趙鼎並相,他那「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投降說又浮出了水面。

堅持與金勢不兩立的趙鼎,被秦檜視為眼中釘。秦檜對趙鼎恨之入骨,在自家牆壁上寫著趙鼎的名字,欲除掉趙鼎。秦檜將趙鼎的臂膀岳飛、韓世忠等人或殺或奪兵權,又從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開始,將趙鼎先後貶謫到紹興、泉州、潮州等地,使其輾轉多處,顛沛流離。

公元1145年,趙鼎被貶到瓊州,任吉陽軍(今海南三亞)編管。秦檜命令吉陽軍每月報告趙鼎的情況,嚴加監視。公元1147年,趙鼎自書墓志銘:「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不久,他在海南絕食而亡。

「洛學」為趙鼎的一生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使他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終成一代名相。《宋史》評價趙鼎「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可謂蓋棺定論。


推薦閱讀:

挽救唐朝於危難的中興皇帝,卻為何終身不立皇后?
中興事件始末
中興大學陳玉琪講師顯化故事
大唐最後的機會:元和中興
南宋中興四將究竟是哪四位

TAG:中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