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耕生產用具

  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運用工具的勞動。人類由猿向人的進化, 都取決於對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改進提高。利用工具來為自身的生活服務, 從原始社會最初的打制石器到磨製石器,再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手工工具,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經歷了數萬年的漫長發展過程。十八世紀九十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電力的發明,使生活、生產工具發生著量和質的突變。快速走向了現代化時代。

  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禁錮和制約著歷史發展的進程。新中國成立前,延安地區農家的生產,基本上是使用手工工具,生產力非常低下。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文化知識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技術的引進,農業機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工具。生活用具也在不斷地改進提高。原來的手工工具不斷地被淘汰,有的已成為人們印象中的東西,或者成為歷史的見證進入了博物館;有的雖然還在繼續使用,但使用量已大大減少,在不久的將來終會被淘汰;有的在將來甚至更長的時間是還會繼續保留使用,當然肯定是會改進提高的。

  農家的生活用具實在太多了,五花八門,樣樣皆有。正如一首歌謠唱道:

犁杖耙耱钁鋤鐮,叉刮钁錘斧夯鏟。

繩索套項驢安眼,馱籠馱架馬騎鞍。 

桶籠箱筐加水擔,升鬥口袋和褡褳。 

刃鐮麥耙芟麥稈,杈杖掃帚推刮板。 

揚場曬籽用木杴,石槽鍘刀磑(wei)子碾。

鍋碗瓢盆瓮壇罐,壺杯缽匙筷碟盤。 

刀擦杖刷與風函,尺鏡針錐鉗鑷剪。 

桌椅板凳床櫃案,簸箕面渠籮笸籃。 

麥耬秋耩播希望,板鋤露鋤掄得歡。 

手頭傢具樣樣全,人勤春早倉囤滿。

這些生產、生活用具過去有、現在使、將來還會繼續用。

為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或作為工具發展進化的研究資料,或作為歷史發展的記錄,現將延安農家生產、生活常用的舊式主要工具圖錄並略述於後。

一、農耕生產用具

1.犁(犁分為裙犁與耩犁兩種) 裙犁是用木、鐵質製作配套而成,其部件有:犁身(包括頭、翅、身與拐把)、犁柱、犁轅、犁沿子、生鐵鏵與逼土器(俗稱逼斗)等。

犁身為木質,略呈斜s形,直長約四尺;頭部為前小後大,光面的木疙瘩,用以套戴生鐵鏵;頭後右側有一長約四寸、寬約一寸、厚約八分的木條,一端垂直榫鉚套裝於犁脛,稱為翅膀,用以絞系逼斗;拐把為長約三寸的木條,垂直榫鉚套裝於犁尾部。

犁柱為長約六寸的圓木條,一端套戴鐵嘴,前頂於犁轅拐彎處的凹窩,柱尾後頂於犁身中部的凹槽,柱後槽內可以增減木楔,以決定耕地的深淺。

圖1犁與牛犋示意圖

犁轅為熟鐵質,分為直、彎、弧三段,直部長約八寸、寬約二寸、厚約五分的扁鐵。下端垂直穿套於犁身中下部;弧部為長約一尺七八寸、邊長各約一寸的方形條鐵,後粗前細,前尖部有徑約三分的垂直圓透孔,穿套一長約寸七八的鐵軸。

全副子為長約一尺七八寸、寬約二寸、厚約八分的硬木條,兩端穿套扁鐵環,用以掛系牛犋;中部有圓透孔,穿套於犁轅尖部的鐵軸,可以前後轉動。

犁鏵為生鐵澆鑄,前有長約二寸的鏵尖,尖後為空腔鏵腹,套戴於犁頭,尖後腹的兩側各有一寬約八分、長約三寸、內厚外薄的邊檐,檐後連接有長約寸七八、稍外傾斜的耳,用以分開翻動的虛土。整個鏵的外形略似斜倒的塔式。

逼土器,俗稱逼斗,熟鐵質,厚約半公分,略似邊長各約六七寸的方形,前有短方柄,面光稍下凹,底部有三個透孔鈕,用細繩細棍絞綁於犁頭後的木翅上(圖1)。

裙犁用於平原耕地,一般多為雙牛拉犁,右牛蹄踩犁溝,用力稍多,左牛蹄踩平地,用力稍少。騾、馬、驢均可拉犁。兩頭好牲畜拉一犋犁,一天兩晌可耕地五至六畝。

操作時,耕地者在犁後左側用右手緊握犁拐把,眼盯犁沿子稍離地表,左手執鞭趕牛前行,犁鏵入地破土,深約五六寸左右。俗語:「要挖草根,耕地要深。」但必須根據牲畜的體力決定翻地的深淺,只要畜力強壯,翻地越深越好。俗稱:「地翻深,能蓄水,根扎深,長得穩,肥上大,草鋤盡,莊稼才能長得美。」

逼土器可以使耕動的大部分土層朝天翻轉,把原禾茬與雜草壓埋入土內漚成肥,把底土朝太陽暴晒提溫,利於禾苗生長。種麥的前一次耕地不用逼土器,只是為了鬆土。

秋田一般翻地兩次,第二次隨耕隨下種再磨平。麥田一般翻地三次,第一、二次耕後暫不磨平,得暴晒一段時問後遇雨土塊疏鬆再磨平,第三次隨翻、隨耙磨、隨下種。俗語:「地虛土綿,禾長好田。」

耩犁的形體與裙犁基本相同,只是犁身較粗壯笨重,犁轅為木質,鏵略似三角形體,拐把的抓手兩邊皆有,可以往返左右手分別握把掌犁。耩犁用於礆、坡、颯地的耕翻,從地盤下沿開犁,順沿從下到上一邊倒翻地。也用拴玉米等秋莊稼下種可以坐墒。

2.牛犋  牛犋是耕牛拉犁的用具,用鐵、木、繩組合而成。其部件有:革頭、拋桿、掛鉤與拉繩等。< p="">

革頭為長約尺七八、徑約二寸多、中部約一百四十度弧形彎曲的光面硬圓木,兩端距沿各約一二寸處順彎曲方向各有一徑約五分的圓透孔,兩孔相距約三寸,稱為繩眼;彎曲弧的兩邊距弧頂約二寸多處各有一與繩眼方向相垂直徑約五分的圓透孔,稱為挺棍眼。

革頭棍長約一尺左右、上頭稍大於挺棍眼的扁圓體或多角楞體的疙瘩的木棍或鐵棍,下頭有小孔眼並系有細繩,從上至下直穿插於革頭棍眼內。  拋桿長約尺七八、邊寬各約二寸的方木條,兩端距沿約六分處各有一徑約五分的圓透孔,稱為繩眼,中間的後部有一鐵掛鉤。

拉繩兩條,系用寬約半公分的三根牛皮條合成的牛皮繩,各長約丈余,前繫於木革頭的繩眼,後繫於木拋桿的繩眼,長余部分繞纏於木革頭的兩端,以作備用和調節。

使用駕套:兩根鐵革頭棍從上至下向前稍傾斜,夾套於牛頸兩側,木革頭的內弧架於牛頸上的頸根,兩根棍下端的細繩拴繫於牛脖子下部;兩根拉繩向後夾套於牛腹左右兩側,拋桿向下掛鉤於犁沿子一端的扁鐵環;兩牛頭部空開約三尺余用單韁繩相互拴系;回牛繩(俗稱撇繩)長約兩丈多,中部斜搭掛於犁尾的拐把上,兩端穿過木革頭一端的環形繩或鐵環,分繫於兩牛頭部的韁繩處,如(圖1)。

牛犋與牛除拉犁、耙、耱、耬、碾場碌碡外,還用於拉碾子與磑子,只不過速度稍慢。

現時,隨著機械器具的增多,犁、牛與牛犋已較少使用。

3.耙  耙是木、鐵質結構的農具,其部件有長約六尺、寬約三寸、厚約寸五六的兩根木耙挺;長約二尺、寬約三寸、厚約寸五六的兩根木耙檔;長約六七寸、扁圓形、下尖向後稍弧彎約二十多根鐵耙刺,兩副木踏架,兩個鐵掛環,榫鉚套裝而成(圖2)。

圖2耱與耙示意圖

使用時用兩頭牲畜拉行,逆刺尖方向前進,耙面雖有踏架,但均不上人踏耙,只是放置些物件有適當壓力,耙刺即可入土。

耙的主要用途是在耬播下種前,用耙刺拉出翻耕過虛地中的雜草與禾槎,拉碎或拉出土塊,磨碎磨平,便於更好耬播下種。俗諺:「耙刺短,耙刺彎,耙過土地綿又綿,無雜草,無禾槎,適時下種最好田。」

現時,隨著機耕深翻和懸耕,土質鬆軟,雜草、禾槎深埋,耙已很少使用。

4.耱 耱即地糙(①糙(cao):農具名,用荊條等編成,用來平整工地。),是用長約五六尺、寬約寸二三,厚約寸二三的三根木條作挺棍,用長約尺二三、寬約寸五六、厚約寸二三的兩根木條作檔,用長約二尺左右、寬約寸五六、厚約寸五六的一根木條作中柱,榫鉚相套裝,再用數十根棗條在灰火中煨熱,從中部扭曲彎回絞套於三根挺棍上,稍砍干棗條的首尾頭即成(圖2)。

使用時用兩頭牛拉耱,人的兩腿分開,雙腳以八字形踩踏磨面,趕牛行走。主要用以磨碎、磨平翻耕過土地的土塊與地表,以便再翻耕或下籽播種。俗諺:「棗條編磨一片片,磨碎土塊軟綿綿,磨過耕地平展展,禾苗長得綠艷艷。」

5.耬 即簡單的畜力條播器械,西漢時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分為麥耬與秋耬兩種,麥耬用於平原地播種麥,秋耬用於平塬地播種糜谷,其形式結構完全相同,只是秋耬腿距稍寬些。其部件有把、腿、鏵、桿、籽斗與籽筒等。

耬把為長約二尺左右方木條,兩端稍細圓光,把下榫鉚套裝三條耬腿。

耬腿為長約三尺的三根方木條,下部向前稍弧彎,弧彎至耬腳後為空心,用以漏籽,腿底有前小後大、光面、稍前傾,略似三角形體的木疙瘩,稱為耬腳,用以穿套耬鏵。

耬鏵為鐵液澆鑄,前尖後空腹、腹後兩側有耳、光面,略呈三角形體,套穿於耬腳,用細鐵絲或繩攀絞,固定於耬腳上。

耬桿也稱耬轅,為長約四五尺的兩根方木條,前距寬後距窄,後部用兩根橫木條相聯結,榫鉚套裝於兩條邊耬腿的中部;耬轅後部用兩根木桄樺鉚相套裝聯結。

籽斗為厚約三分的木板製作,分為前後兩個,前籽斗稍大,侈口,前沿長約一尺,後沿長約八寸,兩側沿各長約八寸,中直深約五寸,斗底長約八寸,寬約五寸,呈側梯形長方容體。斗的後壁下部緊接斗底的中間,有一長約四五分、高約三分的長方形透孔,稱為籽眼。

後籽斗稍小較低,與前籽斗緊相連且略相似,斗前壁內側繩系空懸一約杏大的木耬葫,低於前籽斗的漏籽眼;斗底用兩塊上薄下厚的小木板隔開為三格,每格下有漏籽孔眼。前後籽斗緊靠耬腿架套於耬轅後端的上部。

籽筒為長約八寸的三個空心圓木或竹筒,傾斜前按小籽斗底的孔眼,後接耬腿的漏孔上口,用細繩攀絞(圖3)。

使用操作:用一頭牲畜在耬的兩轅中間駕拉耬體前行,由一專人牽引,掌握畜、耬的前進方向路線,耬鏵隨即人土。搖耬者在耬後雙手緊握耬把掌耬,並左右搖擺耬身,眼睛始終看準耬斗中的下籽眼,掌握好下籽的多少,大斗中的種子因擺動經籽眼逐漸下漏至小斗,由空懸的木耬葫打散,分別進入小斗底

圖3耬與驢套項示意圖

部的三個孔眼,再分別經三個耬筒、三條耬腿洞下溜至耬腳,經出口外溜人耬鏵翻起的虛土內,深約一寸多。

  播種前必須篩選好種子,特別要棟去種子中的雜草、土石塊與帶殼的籽粒,以免在耬內卡殼不下溜。

  搖耬的人,思想要集中,反應要靈敏,動作要靈活,配合要協調,關鍵是要掌握准下籽的多少,還要指揮牽畜的人,使畜、耬所走路線位置適合恰當,否則就會出現套溝重播或遺漏空地的現象。俗話讚揚搖耬的人:「眼瞅籽眼手搖耬,腳踏土塊口吆牛;指揮牽畜準確走,不套不遺勻耬溝。」

  搖耬是三項農技活路中較高技術的把式活路之一,俗語褒稱:「提(搖)耬下籽入麥秸,揚場使的左右杴。」這三項技術活路,不認真細心下工夫,一般是不易掌握的。

  坡地種麥,多為順犁溝用手溜播再磨平,玉米、豆子多為順犁溝用手點播再磨平,糜子、蕎麥多為拌糞順犁溝溜播再磨平。坡、礆地也有灑播、犁耕,再磨平。

  農作物的播種,無論麥田或秋田,都要掌握準確時間節氣,土質要疏鬆肥沃,墒情要濕潤合宜。俗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四月八,種棉花,不用問鄰家」「立了夏,不種棉」「麥黃(四月)種糜,糜黃(八月)種麥」「要吃白饃饃,把麥種到泥窩窩」 「要吃米油糕,地肥土綿長苗苗」「麥收八十三場雨」「八月好雨種泥窩,十月好雨根扎深,三月好雨穗粒肥,天年助豐農家樂」「莊稼不上糞,等於瞎胡混」「人荒土地皮,地荒人肚皮」「糞堆大,糧堆多;糞堆小,糧食少」。

  現時,不少農家已用機械播種代替擺耬播種,耬的使用量已大為減少。

  6.驢套項 驢套項為木、繩、鐵與襯墊等的組合物,是驢、騾、馬皆用的拉力工具。其部件有夾板、擁脖、拉繩、拋桿和掛鉤等。

夾板為長約尺二三、寬約二寸不到(兩頭稍窄)、厚約一寸左右的兩根木板條,兩上端大面距沿約六七分處、間距約六七分平行各有徑約三分的兩個圓透孔,兩個木板條相距約三寸,通過四個圓透孔用牛皮條拴系。一木板條下端大面距沿約六七分處、間距約六七分、平行有徑約三分的兩個圓透孔,拴系長約八寸的環形牛皮條;一木板條下端大面外側距沿約六七分處為凸楞;兩個木板條的小面上下兩端距沿約zin寸處各有徑約三分兩個圓透孔,每一板條的兩個上圓透孔用雙牛皮條環形穿套拴系,拉直呈三角形。 

拋桿同於牛犋拋桿。

  拉繩同於牛犋拉繩,長約六七尺,前端繫於夾板中部的三角形牛皮條,  後端繫於拋桿的繩眼。

  擁脖多用長約二尺左右、寬約八寸、多層壘疊的棉麻袋片,四邊用線或麻繩大針距穿縫成整體。俗稱「擁脖」。

  使用駕套:襯墊經驢頸稍後左右橫搭於驢的雙肩,兩夾板置於襯墊上,夾板下部用所系環形牛皮條相攀套固定,拉繩順驢腹兩側向後拉套,拋桿的掛鉤掛於著力點(圖3)。

  驢、騾、馬一般宜於拉麵粉磨、碾子、播種耬和碾場碌碡,亦可用以拉犁、耙與地耱。

現時,隨著機械器具的增多,驢、騾、馬的拉力與驢套項已很少使用。 

7、 驢鞍子  驢鞍子是驢、騾、馬皆用的馱運工具。主要是木、皮、棉的組合物,部件有鞍鞽、皮墊板、棉絮墊、輟胸帶、尾揪帶、蓋尾和紂棍等。

  鞍鞽為木質,是用兩根鞍鞽、兩根馱梁、四條鞍腿、兩塊馱板,榫鉚套裝訂製而成。鞽梁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高約二寸的兩根木樑,上下稍弧彎,兩頭向下弧圓;馱梁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高約一寸多的兩根木條,相距約五寸,平行,兩頭垂直榫鉚套裝於鞽梁的中部;鞍腿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厚約一寸多,稍弧彎的四根木條,上頭榫鉚套裝於鞽梁兩端的下部,下頭用兩根木條分別前後橫行聯結;鞍板為長、寬各約一尺多、厚約一寸,稍弧彎的兩塊木板,鉚釘於馱梁與鞍腿的內面。兩塊馱板的下端相平行,直距約一尺多,稱為鞍口。整個鞍鞽略呈半個圓形,鞍口著地略似橋形,故稱鞍鞽。

  皮墊板為長約三四尺、寬約一尺多、雙層或多層畜皮縫製而成的長方形片狀整體,鋪墊於鞍鞽與馱板的內面,中部兩邊繩繫於前後鞍鞽的中下部。

  棉墊絮為兩塊,每塊長寬各約一尺三、下部厚約三寸、中部厚約二寸多、上部漸薄,左右分置於皮墊板的內面,下端與皮墊板齊,兩邊用細繩以多個「之」字形拉繫於皮墊板兩側邊,使其成為整體。再用長約四尺、寬約尺七八的粗白布鋪護於棉絮內面,俗稱「水屜子」。白護布、棉墊絮、皮墊板和馱板的下部兩端,分別用繩系固定。

圖4驢鞍子示意圖

  鞶胸帶為長約四尺五寸、寬約三寸(對摺成雙層,口朝下)的牛皮帶,一端穿套於前鞍鞽梁的右端,環形折回錐釘於自身,一端順皮帶有三個錐孔眼;另有一短牛皮帶,一頭有鐵參環扣,穿套於前鞍鞽梁的左端,環形折回錐釘於自身,以便與長牛皮帶相參扣。

  蓋尾為邊長各約八九寸的三角形牛皮板,下部裝訂同大的厚約三分的綿氈片,同繩錐釘成整體。前角用長約八九寸的雙牛皮條穿繫於後鞍鞽梁的中下部,另兩角用長約八九寸的雙牛皮條環套於尾揪帶。

  尾揪帶為長約四尺、寬約三寸(對摺成雙層,口朝下)的牛皮帶,兩頭用雙牛皮條分繫於後鞍腿的下部。

  披鞍操作:左手抓住鞍口的左前角,右手抓住前鞍鞽梁的右端,提起掄圓帶動所有部件,覆蓋於驢背,蓋尾覆蓋於驢後身的兩胯上部,尾揪帶置於驢尾內側與兩大腿外側,攀胸帶經驢胸與短帶的鐵參環相參扣合(圖4)。  另外還有長約一尺多、徑約六分、光面的硬直圓木棍,一頭有淺環槽,一頭有透孔,用長約一尺多的雙牛皮條拴繫於右側後鞍腿的中上部,平常橫搭於驢背的後部,作為備用件,名日紂棍。左鞍腿的中上部穿套拴系長約一尺多的環形牛皮條,為紂棍的攀繩。若毛驢載重下坡,則把紂棍橫置於驢尾根內側,用攀繩相掛攀,以增加整個鞍鞽的後攀力。< p="">

8.驢馱籠 馱籠是驢、騾、馬鞍鞽上馱運時皆用的運輸工具,其構件有馱籠頭兩個,圈樑兩根。

  籠頭是用荊條編織而成,口徑約一尺多、深約一尺多,稍鼓腹,籠底與籠壁內側中上部各預留兩個孔眼。圈樑為長約四尺五寸、徑約一寸多,彎曲呈半圓形的兩根硬圓木椽,兩端距頭約三寸各有一徑約三四分的圓透孔。兩根圈樑平行穿套於籠頭的孔眼,籠底的圈樑稱為腿腳,透孔各橫穿一小木棍,用以茬擋托扶籠頭(圖5)。

  馱籠主要用以馱運糞土。空馱籠橫架於驢身的鞍鞽上,人工用鐵杴鏟糞土上揚傾倒於籠內,裝滿拍平。卸糞土較為費力,人站於驢脛一倒,一肘窩橫架於驢脛上,兩手分別抓住前兩圈的腿腳,用閃動猛力扶斜籠頭,再分別換手抓住後圈的兩腿腳,扶起倒轉籠頭,拋下糞上,空馱籠復轉還原。若兩人扶倒,則較輕便省力。

  馱籠還有一種形式,平梁、直桶籠頭、繩系圓平(稍大於籠身)活動底,稱為漏底馱籠。這種馱籠容體稍大,傾倒省力,解開繫繩,籠底下垂,即可溜出裝物。但傾倒操作較麻煩,農村很少製作使用。

  農家有對馱籠編的謎語:「兩隻鼓籠對面坐,兩條木腿穿肚過,能裝糞土和水果,磚石煤炭也能擱。」

   9.驢架子架子是驢、騾、馬鞍鞽上的馱運工具,其構件有架腦、過梁、架腿、踏桄、圈夾、繫繩與架繩等,榫鉚裝套組合而成。

  架腦為長約一尺、寬厚各約一寸多的兩根硬方木條;過梁為長約七八寸、寬厚各約一寸多的一根硬方木條,兩頭榫鉚套袋於兩根架腦的中部;架腿為長約一尺、寬厚各約一寸多(上粗下細)、稍弧彎的四根硬方木條,上頭榫鉚套裝於架腦兩端的下部,兩腿平行相距約七八寸;踏桄為長約一尺、寬約一寸多、厚約一寸多的兩根硬木條,兩端出頭榫鉚套裝於架腿的下部。  圈夾為長約三尺、徑約一寸多、半圓彎曲的兩根硬圓木,兩頭拴系長約四尺五寸的半環形牛皮繩,分別穿套於踏桄上部的兩條架腿。

架繩為長約兩丈多的牛皮繩,中部拴繫於架腦中間的過梁,不使用架子時,把架繩從過梁處合併收攏,左右分別穿套圈夾,夾逼於架腦兩端的下部,長余架繩繞纏於架腦(圖5)。

農用架子,主要是從田間架綁馱運回帶穗的禾稈。架綁禾稈馱子的方法為:將空架子置於平地,解開架繩與圈夾,把圈夾與套繩直展於地,在套繩上磊壓禾稈至適量後,用架繩穿套圈夾,人站於磊壓的禾稈上,用力踩踏並拉緊架繩,順手拉一大把磊壓的禾稈,橫置於底架繩上,扶架繩置於禾稈上,蹲蹴用單腳踩緊,架繩頭緊繫於底架繩根部。但必須是活套頭,運入打穀場後,便於拉開活套頭,解馱卸禾稈。

  向驢身鞍鞽上架搭重禾馱子較為困難費力,最少需三人上手出力。

  現在隨著架子車的普及和拖拉機、汽車的應用,驢鞍子、驢馱籠、驢架子與驢、騾、馬的使用與馱運,已很少能夠看見。

圖6糞斗與槽都示意圖 

10.糞斗  糞斗是播種秋田時,用以裝載拌籽糞的倒梯形體 容器,順犁溝溜播,全為用三分余的木板製作,斗壁中長約二尺左右、中寬約八九寸,斗底長約一尺五寸、寬約六七寸、直深約六七寸,斗壁的三邊、斗底的四邊,用鋸勒成小榫鉚,相互套裝而成(圖6)。

  使用操作:將糞鬥口朝上,左高右低,置於人的胸前,用環形皮帶或繩(貼人肩、背的部分最好用皮帶),從斗底、前壁經人的右肩、背部、左腋至斗底相攀連,左手抱斗底,蹲蹴從平地抱攬適足的拌籽糞,隨耕地的犁後,用右手從斗中鏟攬籽糞,順犁溝從後向前,邊走邊拋灑均勻,農村俗稱為拿糞。也有不拌籽拿糞的,以便更集中地發揮糞的肥力。

  還有一種用剝皮柳條與細麻繩編織的圓口、直桶、弧底的糞斗,當地農村過去雖有卻很少。

  農村也有對糞斗編的謎語:「半截馬,遍地屙,屙不下,拿手挖。」

  現時,農村隨著機播的採用,畜肥的減少,化肥的增多,糞斗已失去了使用的價值。

  11.榾(gu)都  榾都也叫木榔頭,是最簡易的工具之一。用長約不足一尺、徑約三寸的硬圓木,橫向中部榫鉚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即成,其大小可適當隨意。主要用以打碎天旱時地里所形成的硬土塊(圖6)。

  12.钁  钁分為條钁、蠻钁和鋤钁三種,其形狀大同小異,都是鐵钁頭安裝木把柄(圖7)。

圖7钁頭示意圖

钁的鐵頭分為腦畔、腰與刃三個部位。腦畔弧彎成半圓,弧彎下有上弧下方的鉚孔,用以安裝木把;鉚孔下為钁腰,腰稍長;最下端為钁刃,刃部稍寬點。

 钁把長約三尺余,安於钁鉚內,再加木楔打緊。

  條钁也叫線钁,钁頭身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厚約二三分,把長約三尺余。條钁使用較輕便,多用以小型翻地、挖柴、刨根和掘土等。

  蠻钁,其形狀與用途同於條钁,只是體形稍大些,較粗笨,故稱蠻钁。蠻钁的使用量較大,強勞力使用得力順手。

  鋤钁,俗稱耪钁,較條、蠻钁腰稍短,腰與刃較寬,钁的鉚孔下兩邊有弧肩,略像鋤,故稱鋤钁。主要用以除掉耕地邊沿的雜草與耪砍柴火。

  此外還有小钁,體形同於且小於條钁,安短木把。其使用量很少,多為大人單手握把挖野小蒜和小孩使用。

13.鋤  鋤分為秋鋤與麥鋤兩種(圖8)。

圖8鋤頭示意圖

  秋鋤的部件有鋤板、鋤項與木把。鋤板略為邊長約五寸的方形鐵板,上部厚稍窄,下部薄稍寬;上邊的中部有凸出的小鋤褲,用以套裝鋤項,鉚褲下兩側為弧肩,板面的中上部向內稍鼓凸,便於溜去鋤動的虛土,刃部稍寬。鋤項為略似側倒「?」式的彎曲鐵條,前為下彎並稍內傾的小直榫,套裝於鋤板上部的小鋤褲內,加小鐵片打緊固定;項後有筒形鐵褲,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

  麥鋤略小於秋鋤,鋤板的中上部有上弧下方的漏孔,因此也稱漏鋤,因麥子的行距較窄,漏孔可以漏去鋤動的虛土,不致覆蓋壓壞麥苗;麥鋤的板與項相連結,項後有筒形褲,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麥鋤用以麥田鋤草。

  對於農作物的間苗與鋤草,屬於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間苗要掌握好株距,行、株禾苗要花插錯開位置,密度適中,便於通風。俗諺:「麥子個子低,株距要適密(耬播時決定)」「玉米個子長,株距用尺量」「糜子稠,糜間能卧牛(因糜子多櫱枝生稈)」「豆子稀,豆間能卧雞(因豆子枝稈少)」。

  鋤去田間雜草,以便充分利用肥力與水分,促苗茁壯成長,還能適當鬆土與保持水分。俗話說:「鋤下有三分水」;禾根圍土,有利於髮根壯苗。俗諺:「麥田無雜草,穗大顆粒飽」「谷鋤三,穗尺三;糜鋤三,穗如磚」「棉花鋤過三遍,花繭像個雞蛋」。

14.鐮  鐮刀有砍柴鐮、割草鐮與割麥鐮三種(圖9)。

砍柴鐮俗稱斫柴鐮,由鐵鐮頭(俗稱鐮腦)與木把組成。鐮頭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背部稍短厚,刃部稍長薄,左有斜尖,右有凸起的透褲,套安長約一尺多的圓木把。主要用以砍柴、收割玉米和糜谷等秋田作物。

圖9鐮刀示意圖

  割草鐮形似且小於砍柴鐮,較之單薄輕便。主要用以收割豆類、糜谷等秋田作物和割草喂畜,故稱割草鐮。

  割麥鐮也俗稱為刃鐮,由丁字形木架、薄刀片與釘巴裝套組合而成。木架的頭為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厚約六分的木條,背部釘裝一頭有釘的菱形小鐵巴兩道,頭與把的聯結處斜釘兩頭有釘的小馬簧一道,用以套裝刀片;頭的右端榫鉚套裝長約一尺多、略呈倒s形的木把,手握處稍粗些;刀片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右端直齊,左端有斜尖。割麥鐮主要用以收割麥子、養麥等。

圖10斧頭

示意圖

   15.斧  斧頭分為老斧、小斧、钁斧與偏斧四種(圖10)。

老斧:俗稱頹斧,構件有鐵斧頭和圓木把兩部分。斧頭全長約五寸,有斧腦、斧鉚與斧刃三個部位,斧腦為邊長各約一寸的正方形,中部有長方或圓形的斧鉚,下部為長約一寸多、稍弧彎的斧刃;斧把為長約1米的硬圓木,套裝於斧鉚內。老斧主要用以雙手握把劈大柴與砍伐樹木。

  小斧的體形與老斧完全相同,只是稍小較輕便,主要用以單手握把劈小柴。

  钁斧的用途同於老斧,只是斧鉚相同於钁鉚,故稱钁斧。

  偏斧的形狀基本同於小斧,只是斧的左側為平面,單面磨刃,右重左輕,故稱偏斧。主要為木匠用具,農家也有使用的。

  16.籠  籠按其用途分為草籠、糞籠和菜籠三種。用圓木棍作系,荊條作經緯,相套編織而成(圖11)。

圖11籠示意圖

   糞籠圓形直立,深約八寸、口徑約一尺多,系直長約三尺。主要用於擔土挑糞。

草籠圖形直立稍鼓腹,大小不等,容積超過糞籠的三至五倍。主要用以擔運喂畜飼草。草籠也有用竹片編織的,美觀輕便,但容積較小。

  菜籠小於糞籠,質體不同,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有荊編圓形直立稍鼓腹的,有竹編圓形直立稍鼓腹的,也有用高粱稈的箭稈與細繩穿納成直立方形的。菜籠用以提菜、送飯、裝東西。

   17.芟(shan)麥稈 芟麥稈為平原地收割麥禾的工具,其構件有麥網、木舌、羊角、挺桿、拐把、手輪、拉繩與刃片等(圖12)。

  麥網為扇形,用細竹片編織而成,高約將近三尺、底寬約二尺多,上部弧圓,竹片交叉處用膠布纏繞加固,中部向外稍鼓出,竹片的上頭套裝於彎曲竹棍內弧的細槽孔,下頭套裝於木舌面的細槽孔,用膠布纏粘加固;彎曲竹棍的兩頭套裝於木舌的兩端面部。

  木舌長約二尺、寬約一寸多、背厚約一寸多、面部為斜坡的三角體木板條,底部從左至右等距約三寸左右釘有五道菱形上尖有彎釘的小鐵巴叫簸牙子,用以套夾刀片。

  羊角為前尖後圓,長約五寸、光面的硬木,向外傾斜榫鉚套裝於木舌左端。芟麥時用以分開直立的麥禾稈。

  刃片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的薄鐵片,夾套於木舌底部的簸牙子與木舌之間,便於安上卸下,打磨鋒利。

  挺稈為長約二尺左右、徑約一寸、光面的硬圓木,向外傾斜,下頭榫鉚套裝於木舌的右端,上頭榫鉚垂直套裝長約三寸、徑約一寸的圓木拐把。  拉手輪為木製方筐形,一邊為輪可以轉動。兩根各長約二尺多的拉繩,上繫於方筐手輪的前兩角,下分繫於木舌右端。

  使用操作:執桿芟麥者右手緊握拐把,左手緊握手輪,拉展拉繩,雙手提起桿架,兩腿腳分開八字形右腿前左腿後一點站穩,腰稍前傾,兩臂向前伸直,使羊角平插人直立麥稈,刀片離地表約一寸左右,左手拉右手推,向左推進桿架,使羊角收攏直立的麥禾碰到刀刃即被割斷倒人麥網,順著桿架的前進方向與離心力向後,將麥網內的麥禾稈倒人自己身後所拉的麥席或麥笸籮內,然後再前進,再以前述的動作繼續操作芟麥。俗諺:「兩腿分開臂向前,雙手執桿向左砍,麥禾倒在網裡邊,順勢遂將籮裝滿」。

  芟麥較之鐮割要快速得多,一副桿架每天可芟麥約二十畝。但禾茬較高,損失較大,也稍難整理架馱。

  18.拉麥席 拉麥席是與芟麥稈配套使用的工具,主要用以拉載芟倒的麥禾適當集中,便於整理架馱。其結構是用邊長各約四尺五寸的方蘆席,前後兩端綁系長約五尺多的兩根圓木棒,再用數根細繩順直與交叉穿系拉緊加固(圖12)。由芟麥者腰系細繩在身後耱地拉行,用以臨時擱置芟倒的麥禾。席上麥禾裝滿後,兩人雙手握木棒的端頭抬倒於地,也可由芟麥者自行扶倒於地,然後再芟、再裝、再倒地。

  19.拉麥笸籮 拉麥笸籮是與芟麥稈配套使用的工具,由笸籮與輪架組合而成(圖12)。

  笸籮是用荊條編織的,口徑約四尺、深約一尺,大孔眼,用繩系綁於輪架上。

  輪架用木料製作,兩根抬桿各長約五尺,中部用三根木桄鉚套裝聯結,抬桿下部榫鉚套裝四條短木板腿,腿下部各有一圓透孔,是為軸孔;四個木質圓輪,各兩個用硬木質軸套裝聯結,再分別前後穿套於腿下部的軸孔。  拉麥笸籮的用途與用法相同於拉麥席,較之拉麥席堅固耐用,但體重拉行與抬倒較費力。

  20.拉麥耙 拉麥耙是芟麥時必用的工具,其構件為頭與把兩部分。耙頭的脊樑為長約三尺、寬厚各約一寸的長方木條,木條上鉚套長約五寸、粗若手小指、下尖並稍向內彎曲的十數根鐵耙刺,背梁中部向後套裝一鐵褲,褲內安裝長約三尺的圓木把(圖12)。

  使用時手握耙把,耙刺與地表稍傾斜,順地表擦行,以收攏芟麥時拋撒於地的零散麥禾。農諺道:「手握木把遍地走,十數鐵棍擦地溜,密密麻麻留蹤跡,到處遺失盡回收。」

  21.麥手耙 麥手耙是把芟倒的麥禾整理綁架馱子時的必用工具,其構件是頭與把的組合物。耙頭是長約一尺、粗若手小指、下尖上粗、粗端大彎曲的兩根鐵耙刺,粗端合併後接鐵褲,褲內安裝長約一尺、徑約一寸的圓木把(圖12)。主要用以整攏、俯抱芟割倒的麥禾,以便架綁運回。

  22.麥鉤 麥鉤的形象結構基本相同於麥手耙,只是頭大、刺粗、把長,較之粗笨結實堅固耐用(圖13)。

  從田間收割倒運回的帶穗麥禾,在打麥場用木杈抖亂、挑立、暴晒,傍晚由多人用木權挑起橫搭成豎立雞蛋形的大麥垛,臨時堆放。待田間麥禾收割運回結束後,再從麥垛上拉開攤曬碾打。麥鉤的唯一用途就是從麥禾桎上耙拉開帶穗的麥禾稈,攤擺於打麥場。

   23.木杈 木杈是打場的工具之一,木質結構,有頭與把兩部分。杈頭為長約一尺二三寸、粗若手中指、前圓尖、後方直、中稍向下弧彎的四根木刺,後部以約二寸多的刺距,榫鉚套裝於長約一尺、寬厚各約一寸的前梁與後檔;木把為長約四尺,徑約一寸多的圓木,前端榫鉚套裝於前梁的中部,釘於後檔的中上部(圖13)。

圖13揚場工具示意圖

  木杈主要用以抖亂、挑立、翻轉、攤曬、起攏、端送禾稈。

  還有六股、八股,刺距約一寸多的木杈,俗稱撒杈(圖l3),主要用以拾攏碾打後的短小秸稈。

24.秸杈  秸杈是打場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大的農具,除過兩個小鐵軸外,全為木質結構。其部件有:大梁、杈刺、馱梁、杈腿、杈輪、推拉杆與推拉手把等(圖14)。

圖14秸權示意圖

  大梁為長約四尺余、寬厚各 約八寸的硬方木。

杈刺為長約四尺五寸、寬約二寸、厚約一寸多的五根硬木條, 刺尖下部為斜坡,便於著打場地面擦行,刺根部約以三寸的間距榫鉚套裝於大梁的前部。  

馱梁為長約將近一尺、寬厚各約二寸多的硬方木條,和長約七八寸、寬厚各約二寸多的兩根方木條,榫鉚相套裝,再榫鉚套裝於刺根部下的大梁,馱梁緊靠並馱扶權刺。  『

  權腿為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多、厚約一寸多的四塊硬木板,兩兩相距約一寸多、平行榫鉚垂直套裝於大梁下部的兩端,腿的下部各有一徑約七八分,相互對稱的圓透孔,即為輪軸眼。

  輪為厚約一寸多、徑約七八寸的兩個硬圓木盤,中心各有一長約五寸、徑約七八分的圓鐵軸,穿套於兩腿中的軸孔,兩腿夾一輪。

  推拉杆為長約四尺五寸,寬厚各約二寸多的兩根硬方木,前榫鉚套裝於大梁後部的兩端,後榫鉚套裝於推拉手把的兩端,中間有雙十字形的木桄相聯結。大梁、桿、把呈梯形。

  推拉手把為長約二尺多、寬厚各約二寸多的硬方木條,兩端弧圓稍細,榫鉚套裝於推拉杆的尾部。

  用途:主要用以拉運從麥禾桎上撥拉下的帶穗禾稈,送至場中挑開暴晒碾打;拉運碾打過的禾秸草出顆粒場外,準備搭磊麥草桎以作牲畜飼草。  操作:把碾打過騰凈顆粒的秸稈草,用木杈挑成較大的堆,兩人分別左右手執秸杈桿對準草堆,猛跑一小段距離,秸杈刺著場地向前平鏟推進,刺進入草堆底部,然後壓尾起刺,抬扶起秸稈草,送出顆粒場。

  農村的秸杈很少,只是少數大家戶製備自用,小家戶可以互借使用。

  25.壓場碌碡  壓場碌碡是用細沙石加工成直桶滾圓體,大小不等,一般長約一尺多,兩側為徑約一尺多的等圓平面,兩圓面的中心各有鉚,安裝一長約七八寸、徑約一寸多的圓木軸。使用時再套木夾板,俗稱碌碡夾。  碌碡夾板是長約一尺多、寬約四寸、厚約一寸的兩塊木板,各一端有徑約二寸的圓透孔,分別套於碌碡側的木軸;各一端有一鉚,穿套長約二尺的木挺棍,再用繩繫緊。

  推杠為長約四尺、徑約一寸多的木棒,杠中部系一長約一丈的繩,繩兩端分別拴繫於夾板與挺棍的交叉處如(圖16)。

  使用時,由兩人腹抱推扛的兩端,推拉碌碡向前滾動,直行至場邊,人與夾、碡調轉方向再返回推進。

  壓場碌碡主要用以壓平、壓實、壓光打麥場地。在打麥前的月余時間內,每次雨後必須壓場,以場地皮稍干不粘泥為宜。為使碌碡不粘泥,在場地一邊遍灑寬約四尺多的麥魚或碎麥草作墊,一人逐掃麥草位置,碡滾其上即可。也有由一人手執糞籠,內裝草木灰置於碡上,隨著滾動灰灑碡身,亦不粘泥。俗諺:「三月不壓場,麥在土中揚」「圓柱碌碡圈圈轉,壓實場地平光展,豐收年景加油干,好打麥子吃白面」。

  壓場碌碡也用於壓實、壓平磚石砌築的窯背,以防滲水與利於排水。

  26.碾場碌碡黃陵地區把打場稱為碾場,因系用碌碡碾滾擠壓出穗中顆粒,壓碎、奪綿禾稈以作飼草,故稱碾場。

  碾場碌碡是用帶顆粒的硬粗沙石料加工而成,形似側置的短腰鼓,大小不等。一般為橫長約二尺,兩頭為徑約一尺多的兩個等圓平面,兩個圓面中心各有一方坑,內鑲嵌約一寸左右見方、厚約一寸左右,外平面有徑約一寸左右、中深約一寸左右的圓錐形凹窩的鐵臍窩。

使用時,由兩頭牲畜拉動碌碡滾動,在場地攤曬的禾稈上逆時針方向轉圓圈,由一人手執韁繩,掌握前進的方向路線,驅趕牲畜前行。

  權腿為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多、厚約一寸多的四塊硬木板,兩兩相距約一寸多、平行榫鉚垂直套裝於大梁下部的兩端,腿的下部各有一徑約七八分,相互對稱的圓透孔,即為輪軸眼。

  輪為厚約一寸多、徑約七八寸的兩個硬圓木盤,中心各有一長約五寸、徑約七八分的圓鐵軸,穿套於兩腿中的軸孔,兩腿夾一輪。

  推拉杆為長約四尺五寸,寬厚各約二寸多的兩根硬方木,前榫鉚套裝於大梁後部的兩端,後榫鉚套裝於推拉手把的兩端,中間有雙十字形的木桄相聯結。大梁、桿、把呈梯形。

  推拉手把為長約二尺多、寬厚各約二寸多的硬方木條,兩端弧圓稍細,榫鉚套裝於推拉杆的尾部。

  用途:主要用以拉運從麥禾桎上撥拉下的帶穗禾稈,送至場中挑開暴晒碾打;拉運碾打過的禾秸草出顆粒場外,準備搭磊麥草桎以作牲畜飼草。  操作:把碾打過騰凈顆粒的秸稈草,用木杈挑成較大的堆,兩人分別左右手執秸杈桿對準草堆,猛跑一小段距離,秸杈刺著場地向前平鏟推進,刺進入草堆底部,然後壓尾起刺,抬扶起秸稈草,送出顆粒場。

  農村的秸杈很少,只是少數大家戶製備自用,小家戶可以互借使用。

  25.壓場碌碡  壓場碌碡是用細沙石加工成直桶滾圓體,大小不等,一般長約一尺多,兩側為徑約一尺多的等圓平面,兩圓面的中心各有鉚,安裝一長約七八寸、徑約一寸多的圓木軸。使用時再套木夾板,俗稱碌碡夾。  碌碡夾板是長約一尺多、寬約四寸、厚約一寸的兩塊木板,各一端有徑約二寸的圓透孔,分別套於碌碡側的木軸;各一端有一鉚,穿套長約二尺的木挺棍,再用繩繫緊。

  推杠為長約四尺、徑約一寸多的木棒,杠中部系一長約一丈的繩,繩兩端分別拴繫於夾板與挺棍的交叉處如(圖16)。

  使用時,由兩人腹抱推扛的兩端,推拉碌碡向前滾動,直行至場邊,人與夾、碡調轉方向再返回推進。

  壓場碌碡主要用以壓平、壓實、壓光打麥場地。在打麥前的月余時間內,每次雨後必須壓場,以場地皮稍干不粘泥為宜。為使碌碡不粘泥,在場地一邊遍灑寬約四尺多的麥魚或碎麥草作墊,一人逐掃麥草位置,碡滾其上即可。也有由一人手執糞籠,內裝草木灰置於碡上,隨著滾動灰灑碡身,亦不粘泥。俗諺:「三月不壓場,麥在土中揚」「圓柱碌碡圈圈轉,壓實場地平光展,豐收年景加油干,好打麥子吃白面」。

  壓場碌碡也用於壓實、壓平磚石砌築的窯背,以防滲水與利於排水。

  26.碾場碌碡黃陵地區把打場稱為碾場,因系用碌碡碾滾擠壓出穗中顆粒,壓碎、奪綿禾稈以作飼草,故稱碾場。

  碾場碌碡是用帶顆粒的硬粗沙石料加工而成,形似側置的短腰鼓,大小不等。一般為橫長約二尺,兩頭為徑約一尺多的兩個等圓平面,兩個圓面中心各有一方坑,內鑲嵌約一寸左右見方、厚約一寸左右,外平面有徑約一寸左右、中深約一寸左右的圓錐形凹窩的鐵臍窩。

使用時,由兩頭牲畜拉動碌碡滾動,在場地攤曬的禾稈上逆時針方向轉圓圈,由一人手執韁繩,掌握前進的方向路線,驅趕牲畜前行。

圖15碌碡示意圖

27.連枷連枷為枷片、木軸與木把三個部分組合而成。枷片是用長約六尺的數根棗條編織成長約二尺四五寸、寬約三四寸、上端為環形的片狀,再用皮條辮式拴系加固;木軸為長約五六寸、兩頭稍粗大的木棍;木把為長約四尺左右的圓木棒,一端頭有圓透孔。木軸橫穿套於夾環與把孔(圖16)o

  使用操作:雙手前後執木把,在空中輪動枷片轉圓圈,著場地即可打穀物,使顆粒離穗脫殼。主要用於脫打少量穀物的顆粒。是未能上場碾打的穀物的小型簡易的脫粒工具。

圖16連枷、推耙、木杴

  28.推板 推板是打場的工具之一,木質結構,大小不等。一般是長約二尺、寬約六七寸、前厚約三分、後厚約一寸的一塊長方形木板,在板面的中後部有淺槽,套裝長約四尺左右的木把,套裝處用鐵釘釘固(圖16)。

 使用時雙手執把再頂於腹部向前推行。用以推全碾打後混有殼皮等雜物的顆粒,推開、起攏暴晒前後的顆粒等。

  29.推旁  推旁也是打場的工具之一,木質結構,大小不等。一般用長約二尺、寬約五六寸、厚約一寸的一塊長方形木板,中間榫鉚套裝長約四尺左右的圓把即成。有的還在把與板的榫鉚兩側加釘短木條,使木板不致前後搖動。其用途與操作同於推板(圖16)。

   30.曬麥耙  曬麥拉耙的結構同於推旁,只是在板面的一長邊有數道方形或長方形的鋸牙刺(圖13)。主要用以拉動翻轉攤曬的顆粒。

   31.木杴木杴是打場時的揚場工具,木質結構,構件有杴板與木把兩部分。杴板為長約一尺、寬約六七寸、厚約三分的長方木板,前端稍薄,後端稍厚,中部向下弧彎略呈凹形,後兩角稍截鋸成四個角,成為雙角的肩。木把為長約四尺多的圓木,前端長約三寸為方形體,用兩道釘釘於杴板面的後中部(圖16)。

  新中國成立前,用木杴鏟拾糞土並揚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鐵杴的普遍使用,木杴純屬揚場工具。

  揚場,是把碾打後堆全並混有塵土、殼皮、碎秸稈等雜物的顆粒,用木杴上揚空中,由稍大的自然風吹去雜物,因顆粒較重則直垂下落堆全,由一人逐掃去顆粒堆面的空穗與碎秸稈等。< p="">

  揚場是農活中三大技術生活之一,要分別能以左右手為主力前握掀把上揚,上揚出去混有雜物的顆粒要順掀板溜出成條形片狀,均勻灑開,便於自然風吹去雜物。

   32.簸箕 簸箕是用剝皮柳條與細繩編織而成,有舌、幫、底、掌、角、沿六個部位。舌為長約二尺多、寬約一寸多、厚約半公分的薄柳木片,用細繩穿釘於底柳條,兩角呈八字形,底平,幫從角向後逐稍斜立至掌,掌高約五寸,略呈 w形,沿用數根柳條加寬加厚,用

圖17簸箕、口袋、升子、斗

細繩穿釘於幫與掌的柳條,再用壓扁的蘆草根或藤片轉圓圈加固(圖17)。  簸箕是打場與碾磨生活中的必用之物,用以攬裝、簸揀麥子、穀物與麵粉等。

圖18鍘刀 麥草鏟

33.斗 斗為木質,用厚約三分的五塊木板做壁與底,用鋸勒成眾多的小榫鉚,套裝成略似正方形的容體,鬥口為邊長各約七寸的正方形,相對的兩邊有一木提梁,斗底板為邊長各約六寸多的正方形,四塊壁板的中長各約八寸,立邊向外弧糨,形成斗壁向外鼓腹,因此俗稱窩板斗。還有侈口、斂底的倒梯形體的斗與正四方形體的斗,但均很少見到與使用(圖17)。

  斗是打場與碾磨生活中的必用之物,也是容量器具。一斗為十升,一升為十合,十斗為一石。一斗麥子重約三十六市斤,一斗豆子重約三十六市斤,一斗糜谷重約二十八市斤。

  升子仍為木質、侈口、斂底的倒梯形容體,沒有提梁。合子形似升子,但很少見到與使用。

  34.鍘子鍘子為木鐵結構的器物,有背、刃、墩、牙、椽與環等部件裝訂組合而成的加工器具,用以鍘碎喂牲畜的飼草(圖18)。

  鍘背為鐵質,厚約三分、寬約一寸、長約二尺多,頭端部為弧彎形,頭端距沿約一寸左右處有一徑約四分的圓透孔,尾部有空圓鐵褲,用以安裝長約五寸,徑約一寸多的圓木把,鍘背內側有深約七分的鐵槽縫,用以套夾鍘刀片。

  鍘刃即鍘刀片,寬約五寸,背長約二尺多,兩頭弧彎再直長約四寸,刃部稍弧彎,長約二尺多。

  鍘墩為木鐵裝訂組合,用長約四尺、徑約八寸左右的硬直圓木平置於地,上弧圓下平底,兩側下半部稍平直,底寬約八寸;墩的頭部為長約三寸多、寬約八寸、厚約六寸多的長立方體;墩的尾部為長約六寸多、厚約五寸、寬約八寸(最好為大於墩木經的八字形或梯形)的長立方體;墩的中部為身,長約二尺多、上鼓圓、下平底,墩腹面中部順長有長約二尺多、寬約三分、下至底平的透槽縫;槽縫的左側壁從底平向上高約三寸多、長約二尺多全部切除掏空;槽縫的頭端至邊約一寸多與底平向上約五寸的交叉處,有一平直圓透孔,稱為椽眼;墩的鼓腹面用長約二尺多、寬約七寸(中部順直長空開墩木槽el)的薄扁鐵包釘,兩端的扁鐵上用長約一尺三寸、寬約六分、厚約半公分的扁鐵半環形包釘加固;槽口從後端起,兩側距el沿約六分,等間距約一寸多、直排、橫平行固定裝套長約一寸多、寬約六分、厚約三分的十對稍斜立的長立方體鐵質鍘牙。

  鍘椽為長約一尺、粗如手中指的鐵椽,一端稍粗且頭部為泡蓋並有扁形鐵環,一端稍細尖,用以穿過鍘眼固定鍘刀背。

 組裝配備:鍘刀片背部套裝於鍘背的鐵槽縫內,夾緊固定,鍘背頭部放人鍘墩槽el,背眼對準墩眼用鍘椽穿套並環系掛於墩環,鍘刀刃部放人鍘墩槽縫內相合。

  使用操作:鍘麥秸草時,一般需四人搭檔配合,一人人草,一人壓鍘把,一人遞草,一人擔運鍘碎的麥草入庫暫存備用。

  農村人對鍘子所編的民俗謎語:「老虎巨口大張開,牙齒長在嘴唇外,不吃糧也不喝水,專為牲畜吃得美。」

  隨著鍘草機的應用普及,鍘子也將被逐步淘汰。

  35.麥草鏟  麥草鏟由鐵鏟與木把組合而成。鐵鏟分為剷頭、鐵杆、鐵褲筒與鐵踏拐四個部位。剷頭像古代的兵器鉞,長約三寸、寬約二寸多、厚約一寸多,前端為弧形刃;鐵杆長約一尺、稍弧彎、寬約八分、厚約三分,下接剷頭,上接鐵褲筒;鐵杆的中部內弧彎側垂直聯結有一長約二寸、寬約八分、厚約三分的鐵踏拐;鐵褲筒內安裝長約一尺的圓木把(圖18)。

  農家喂牲畜的長麥草必須鍘碎(短),長約一寸多。鍘麥草時先從麥草桎上用手拔下(出)長麥草,桎的余草必須拔(切)齊,以防淋雨。桎的中上部的長麥草因壓力小易於用手拔下(出),下部即用麥草鏟鏟切齊。也有用手拔齊的,不過較費力氣。

  使用時,雙手緊握麥草鏟的木把,單腳用力向下踩踏鐵拐,即可鏟切斷用與留的長麥草。

  36.打牆杵(chu)子 打牆杵子也簡稱杵子、石杵,由杵頭、杵桿和手把三個部件榫鉚套裝而成的建築工具。

  杵頭是用堅硬、質重的青石製作而成的扁圓體,略似光面的小南瓜,上下徑約五寸,左右徑約七寸,側與底弧圓光滑,上部弧稍平,中心有深約一寸多、徑約一寸多的圓鉚。杵桿為長約一尺七八、徑約一寸多的直圓木棒,

下頭開劈如斜形鉚口,榫安於杵頭的石鉚口中,上頭榫安於手把的中部。手把為長約一尺、徑約一寸多,兩頭稍細光的圓木棒,中間與杵桿呈丁字形榫鉚安裝(圖19)。

石杵由一人操作,稍彎腰雙手左右握把,提起杵頭離地表約一尺二三寸,用力下捶,一個點連續捶打兩次,第一次定準位置稍用力,第二次用大力,倒退挪位遍打虛軟的土層面,使之堅硬結實。< p="">

圖19打牆杵子、土坯架子示意圖 

農村修建住宅,是用石杵夯打地基、土牆、土坯、幫畔與磚石窯背的土層等,也用以夯打耕地的塄畔與水沖窟窿等。

  打土牆以中秋時間為宜,因秋季多雨,便於採取濕土;陽光較強,便於新土牆干固硬化;農活較閑,便於使用勞力。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農民生活的提高,農村已經逐步用磚砌牆代替土打牆,既堅固耐用,又整齊美觀。因此,石杵的使用量也在逐步減少。

  37.土坯架  土坯架為小木板製作的建築加工器具,用以打土坯作為建築的砌牆材料。

  用厚約五分、寬約二寸,長短不等的四塊小木板作前後左右擋板,兩側擋稍長且相等,前端榫鉚套裝於前擋的左右兩端,稍能活動;兩側擋後部內側各有一直立的淺槽,槽內套夾後擋板;再用一稍長大點的凹形方或圓木條套夾於兩側擋的後頭,使其成為30×25×6(公分)的長立方空間(圖19)。

  使用操作:把土坯架平置於稍大於己體的平光面石板上,架內壁與石板面稍勻灑草木灰,以利不黏土;飽鏟三杴濕度合宜的素黃土倒於架內,用雙腳撥平三跳踩實;用打牆石杵橫排三行槌打十二個杵窩,每窩連捶兩次;用腳後跟踢去凹套檔,雙手執兩側檔的後頭,夾扶立架與土坯,稍分開兩側檔,右手執後檔中部,左手執前檔中部,倒轉扶立架與坯至胸前空中,左手順即取掉左、右、前檔架,再按穩土坯,送至曬場側立擱置,順即取回後檔,再套坯架、灑灰、裝土、踩打。俗諺把打土坯的動作歸結為:「三杴、六腳、十二個杵窩」。

農村把土坯稱為「胡基(qi),把土坯架稱為「胡基(qi)架」,把打土坯稱為「打胡基(qi)」。

  把濕土坯送到曬場平地,底、面相對,稍留空隙、橫豎稍斜排,上下層稍交錯咬槎垛壘成牆,遇雨必須遮蓋保護,晒乾後即速運回干儲,以備建築時砌牆使用。

  38.磚斗  磚斗也叫磚坯斗,是手工制磚的工具。用厚約一公分、長短不等的六塊小型硬木板,分別作為前、中、後、側檔與底板,榫鉚套裝成一個長立方體,體內有兩個同大的26.6×13.3×6.7(公分)的長立方空間的容體,各檔與底邊用薄鐵皮包釘加

固。兩側檔的端頭為斜坡並與底板成半空槽,是為雙手的抓端處(圖20)。

圖20磚斗、

炕錘示意圖

制磚坯,是用素黃土加水滲透,用人的雙腳反覆踩踏調和,再用專制的鐵杴多次翻轉倒過調和成稠泥;把磚斗平置於凳或小土台上,空開兩頭的雙手抓端處,左手抓取少量草木灰或沙子,撒入磚斗壁底,雙手合抱調和好的稠泥稍用力甩入斗內,用小木板颳去長余的稠泥,雙手端至曬場,鬥口一長邊著地,再稍猛翻轉鬥口著地,慢提起磚鬥倒出磚坯,儘可能保持坯形不變;待磚坯稍干硬化,用小木板拍打修整方正與楞角,垛壘晒乾保護。

  磚坯數足、干透後,即可裝入專制的燒磚窯內,用煤火燒化至熟,封閉窯頂,擔水大量倒入頂池,使水緩慢下滲,使磚坯氧化成青灰色。窯涼後出磚垛壘備用。一窯可燒二至三萬磚。

  手工燒制的磚為青色,大小型號為8×4×2(市寸)的立方體,大於機磚的型號,體大色好,砌牆快速易剁。但質體較疏,易於風化,不如機磚堅固耐用。

39.手推車  手推車主要是木質結構,部件有轅、腿、輪、輪柱和車廂等。

圖21手推車示意圖

  車轅長約三尺多、寬厚各約不到二寸的兩根方木條,後端頭逐細可單手緊握為宜,兩轅前端相距約三寸多,端頭空開約三寸多榫鉚安裝一長約一尺、寬厚各約二寸多的橫木以托車廂前部,兩轅後端相距約一尺七八,中部用一根橫木榫鉚相聯結;兩轅的中部稍後的下面分別榫鉚安裝高約一尺二三寸、寬厚各約二寸的兩條方木腿,中上部用木桄榫鉚相聯結,兩腿著地的約三寸多稍圓細;兩轅的中部稍前的下面分別榫鉚、平行,相距約五寸安裝長約八寸、寬約二十四分、厚約十二分的兩條木柱,兩柱下端距頭約三寸多處各有一徑約八分多的圓透孔,是為輪軸孔;車輪為徑約一尺、邊厚約十五分、中厚約二十四分的圓木盤,盤中心固定安裝一長約不到一尺、徑約不到半寸的鐵軸,鐵軸穿套於兩輪柱的軸孔,木輪盤的圓圈用稍厚點的鐵皮包釘加固(用木輻條的木輪亦可);車廂用厚約六分的四塊木板分別作底、幫、檔,割勒成稍寬大鋸齒式的榫鉚相套裝,底板長約二尺,寬約一尺多,幫板高約一尺,兩幫板前幫為斜坡,後檔高約一尺一寸,上為弧形,廂前無檔為敞口,便於倒出糞土。車廂架置於兩轅的中前部,底與轅用大鐵釘鉚釘穩固,也有車體於盛土斗分離製作的,裝東西也有用荊條編製的土簸箕,安裝固定即可(圖21)。

  使用操作:推土車平放,由兩腿與輪三點支撐,用杴鏟裝糞土置於廂內,裝滿稍拍平實,避免拋灑。推車人站於車後的兩轅之間,兩腿分開,雙手分別緊握兩轅柄,提抬起車後部,車腿離開地面,裝物重心放在車輪上,手臂與腿腳相互配合,掌握好土車的平衡,推車前進。推至堆放地點,稍猛力扶高土車後部,兩手丟棄車轅柄,隨即抓住兩條車腿腳不使土車歪倒,車口著地溜出糞土。

  推土車主要在平地、硬路、短距離推送糞土,一車可裝約四籠的容量,且較輕快省力。農田基建與整修住宅也可應用。現在隨著架子車的普及應用,推土車早已絕跡。

  40.地碾子細砂石質器物,也叫麥碾子。體形為直桶長條圓柱,長約四尺五寸,直徑約七寸,柱面稍平光,兩頭圓平面的中心各有徑約一寸左右、深約三十分的圓鉚,內安裝長約一尺的圓木軸。使用時再套長約一尺七八、寬約四十分、厚約九分,一端有軸孔,一端有鉚孔的木枷板,繩系絞緊,用牲畜掛拉滾動(圖22)。

  地碾子主要在春季用於平原碾壓麥地,使之根系塌實,保墒整地,可地碾碎麥苗(拔節前)田問的小土塊,碾平地表,且不傷損禾苗。麥熟後便於收割。

黃陵地區的地碾子很少,農家多用平光的舊地磨,磨平光麥苗田的地表。現時地碾子已經絕跡。

圖22 地碾子

   41.騎鞍 顧名思義,是人騎馬、騾、驢時使用的鞍杖,是木、皮、帶、鐵、墊片的組合物。鞍橋為木質,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略似多半個葫蘆形狀,稍高立,後半部略似少半個葫蘆形狀,稍平低,左右兩側用鐵釘多道釘於鞍板,鞍橋的弧麵包釘軟牛皮板;鞍板是長約一尺、寬約五寸、稍弧彎的兩塊分板;墊片是長約四尺五寸、寬約一尺的白布袋內裝適量舊棉絮,大針距縫成整體;前鞍橋右側下端系釘長約四尺五寸、寬約二十四分的厚堅繃帶,經畜前腹下拉緊,環套於前鞍橋左側下端的短繃帶參環,俗稱「肚帶」,使整個鞍杖固定於畜身背部;左右鞍板的中前部各系釘寬約十二分、長約一尺左右的厚堅繃帶或皮條帶,下頭垂吊環形的腳踏鐵鐙;左右鞍板的後上部系釘寬約九分、長約一尺左右的環形尾秋帶,環套於畜尾根部。

騎鞍主要是官宦富戶家的騾馬披用,只供人騎坐。現已很少使用。

推薦閱讀:

揭秘蘋果Mac Pro高精密自動化生產線製造流程,超贊的!!
切實築牢安全生產防線
賓利超級工廠W12發動機的生產組裝過程
全球生產率下滑:共同因素和國家因素
你知道嗎|聽說柯達要重新生產膠捲了

TAG: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