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電影畫幅比
看電影的時候,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大屏幕上看到的電影畫面有的高、有的寬,這裡就涉及到電影畫幅的概念,行業內稱為「畫幅比」,即畫面寬度和高度的比例。電影畫幅比是以最終呈現在銀幕上的畫面尺寸來定義,而非拍攝時記錄下的畫面尺寸。
在膠片時代,電影拍攝通常使用的是標準的35mm膠片,這裡談畫幅比也基於35mm膠片。
初期的電影是無聲的,35mm膠片底片上可以全畫幅記錄畫面,有效畫面尺寸約為24*18mm,彼時的畫幅比是4:3=1.33:1,稱為「全畫幅」。
電影進入有聲年代,35mm影片除畫面外,還需要在齒孔內側留出一條記錄聲音的位置(下圖中藍色豎紋部分),便壓縮無聲影片畫面的面積,將放映尺寸改為22*16mm,畫幅比變為1.375:1。不過此種畫幅的電影因為寬銀幕電影的出現已經退出江湖很多年了。
寬銀幕電影是現代電影放映的主流,主要有兩種畫幅比:
一、「遮幅寬銀幕電影」,畫幅比為1.85:1。
拍攝時在攝影機片窗前加一遮擋窗格,遮去原來標準畫幅的上下兩邊,使畫幅比遮擋成1.66:1至1.85:1的畫幅比例(後統一為1.85:1)。由於畫幅上下兩邊被遮擋住,畫面寬高比例也就明顯增加,放映時用短焦距鏡頭直接放映,得到的銀幕效果與寬銀幕效果相同。用此方法製作寬銀幕電影簡單經濟,在世界上被廣泛應用。
二、「變形寬銀幕電影」,畫幅比為2.35:1(或稱2.39:1)。
拍攝時利用水平方向「壓縮」的鏡頭拍攝成畫面,放映時另用「展寬」的鏡頭把畫面從水平方向展開,使放映畫面畫幅為2.35:1。變形寬銀幕的實際比例2.39(約定俗成稱為2.35)。
從下圖可直觀地看出35mm膠片有聲電影三種畫幅格式的區別,左邊是指電影畫面記錄在膠片上的樣子,右邊是指電影畫面在大屏幕上的樣子。
隨著人們對電影質量的無限追求,一種新的拍攝格式應運而生:超35mm。下圖可以看出超35mm拍攝時佔用了預留給聲音的膠片位置,這樣它比標準35mm寬了3mm,高度增加2.6mm(幀之間的間隔變小),畫幅面積足足多了32%。
在後期進行底片掃描(Telecine)時,更大的底片面積,就意味著在同樣的掃描精度下,能獲得更精細的畫面。這樣,超35mm的畫面質量遠遠好於普通35mm膠片。超35還可以方便後期進行「再構圖」(Re-Frame),看下圖,超35拍出來是一個1.33的畫面,後期剪輯時,可以裁成1.85的畫面,也可以裁成2.35的畫面,還可以裁成4:3或16:9的電視畫面。
這裡插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李安導演的《少年派》,全片採用1.85的畫面格式,但片中近兩分鐘的飛魚段落突然變為2.35,而在大約十分鐘之後又出現了一個大約七八秒鐘的俯視畫面,這個畫面的左右黑邊讓圖案信息變成了1.33:1的比例。有意思吧?有人這樣讀解這段畫幅變化的用意:這兩段一是老虎與派之間最強烈的直接衝突動態,一段是達成和解狀態的靜態。2.35:1是目前最常用的影片畫面比例,表示流行和當下的最現實里人們的不安與矛盾心態;1.33:1的安靜則是老電影的天然LOGO。
讓我們總結一下,看看35mm膠片電影的畫幅比吧:
名稱 |
全畫幅 |
學院畫幅 |
遮幅寬銀幕 |
變形寬銀幕 |
畫幅比 |
1.33:1 |
1.37:1 |
1.85:1 |
2.35:1 |
現在電影已進入數字時代,大部分數字電影攝影機採用了超35規格成像器件,依靠高解析度(2K/4K等),在畫面裁切上遊刃有餘,而電影的畫幅依舊沿用膠片時代的經典比例,即1.85:1和2.39:1。
很多人知道,DCI組織規定2K圖像標準為2048*1080,4K圖像標準為4096*2160,但畫幅比的確定致使影像的實際有效像素產生變化,具體如下表所示:
解析度 | 水平方向有效像素 |
垂直方向有效像素 |
畫幅比 |
2K |
2048 |
858 |
2.39 |
1998 |
1080 |
1.85 |
|
4K |
4096 |
1716 |
2.39 |
3996 |
2160 |
1.85 |
當然,技術的發展為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提供了更多樣的可能性,IMAX電影、巨幕電影和立體電影風頭強勁,日後還會變幻出更多種的電影形式,電影畫幅比也會一起變化和發展。
*******************************************
推薦閱讀:
※八字算命基礎知識講座(七)
※弧圈球的發力基礎-學會用腰
※第四章 六爻基礎章
※閑談風水(卅七)楊公倒杖,風水基礎之十二倒杖
※擇日基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