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精神是中國佛教持久不滅的生命力|佛教 圓融
圓融精神是中國佛教持久不滅的生命力(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教發源於印度,為什麼在中國發揚光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圓融精神的倡導。圓融的本意是,圓滿融通,沒有障礙。作為方法,則是指一切事物皆能保持其原有性質,又能交互融攝,而無矛盾衝突。從總體上說,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佛教初傳中土時,針對與儒、道本土文化之抵觸,以方便的手段融攝之,從而逐步適應中國文化。這方面的表現略可分為三點:首先,是採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而流傳的手法。如早期翻譯佛經時,往往依託與之相近的老莊思想,以期得解,因而借用道家辭彙,以「道」字解釋「菩提」,以玄學概念「無」表示「空」等,這就是所謂的「格義」手法。其次,是對原先教義中的某些比較「出格」的東西加以揚棄,以適合本土文化的需要。還有一點是,佛教中有關「沙門不敬王者」、接受父母禮拜等習俗問題,因與中華傳統的忠君思想、孝親觀念相悖,在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高僧能審時度勢,適時地作出讓步,以緩和與帝王的干係,他如為調解出家制度與孝親觀念的衝突的《父母恩重經》之類疑偽經的出現,等等。從中不難看出,具有異域文化色彩的佛教為在中國紮根、生存與發展,在方便適應方面所作的努力。
(二)在佛教被本土化的同時,佛教也反過來對中國文化產生影響與改造。此類現象甚多,像以佛教教義解詮儒家經典《易經》、借用道行般若之旨以闡述《莊子·逍遙遊》之類。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創立像天台、華嚴、禪宗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就天台與華嚴來說,雖然二宗之教義也像其他宗派一樣,依據印度穿來的經論,但又不是直接以印度的佛學系統成立的,而相對具有獨立性。比如,天台宗的創始者慧文,其思想雖出於般若、中觀與《大智度論》,但並不傳承其系統,而是以自修禪觀所得,印證於中觀和《大智度論》,至慧思、智者又根據《法華經》諸法實相的「十如是」義,廣為發揮,妙理迭出,也系多出於止觀內證之境界。
(三)圓融精神的又一體現,是在佛教內部各宗派之間。例如隋唐時期,各宗派相繼崛起之後,相互之間屢有問難,是此非彼,有時甚至極力攻訐,勢同水火,像唯識宗之非難天台宗義、禪宗與天台的法統之爭、三階教與凈土宗的互相揭短等等。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的情形是,各宗派在基於本宗立場的同時,又有相互取資,充實發展各自的思想體系的舉措。
禪宗與凈土宗的融會,是中國佛教史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彼此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幾乎貫穿整個華夏佛教的歷史。自宋代永明延壽倡導「禪凈合流」之後,兩宗你中有我,我宗有你,難分彼此,其影響之大,足以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圓融精神,其實是釋迦牟尼佛的一貫作風,佛教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有運用,只是相對來說在中土得到了更為全面的發揚。此與中華民族具有包融萬物的博大胸襟有關,從而使這一精神成為中國佛教持久不滅的生命力。
推薦閱讀:
※一生命好運也好,能給家庭爭光的生肖人
※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能照的進來
※談生命賞析
※細細聆聽,生命中的絮語(精美散文)
※感嘆生命的絕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