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榮格名言(治癒系力量)

榮格箴言

(卡爾 榮格). 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G. Jung )生前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但他卻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平民風度」而僅僅在精神上顯得是一位「巨人」或「貴族」。「他跟所有的人談話都坦率自然,毫不裝腔作勢,不管對方是名人還是中學生,他十分民主,一點也不拿架子和自認為了不起……凡是與榮格有過私人接觸的人,事後都提到他具有開朗的心情和無與倫比的幽默感。他的眼睛愉快地閃動,不時發出開心的、富於感染力的笑聲。他自己風趣健談,又能專心聽別人談話,從來不顯得心不在焉。在談話過程中,他對問題的把握靈活變通,表達簡練準確,能夠容納和接受不同的意見。」 榮格用了一些特定的辭彙來描述心靈的各個部分,包括意識(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在內。這些概念源自於他大量的臨床觀察經驗。人類心靈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實的」、集體意識的世界一樣的客觀真實。 心靈有四個層次:  一、個人意識(personal consciousness),或稱日常的覺察; 也稱自我,是人有意識的心智,是心靈中關於認知、感覺、思考以及記憶的那部分。 二、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其之於個別心靈而言是獨特的,但無法被察覺;由心靈中曾經被意識到,但又被壓抑或遺忘,或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有意識的印象構成。 三、集體潛意識,是人類心靈普遍存在的結構; 四、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價值與形式的文化世界。 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觸到得層次。在榮格看來,如同我們每個人在個人潛意識裡積累並存放所有個人記憶檔案那樣,同樣人類集體作為一個種族,也在集體潛意識裡存放著人類和前人類物種的經驗。 榮格常提到,我深信,心靈的探討必定會成為未來一門重要的科學....這是一門我們最迫切需要的科學。因為世界發展的趨勢顯示,人類最大的敵人不在於饑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於人類本身,因為,就目前而言,我們仍然沒有任何適當的方法,來防止遠比自然災害更危險的人類心靈疾病的蔓延。 「一個吸引著我全部的研究興趣,使我激動萬分的問題是:在精神疾病的背後,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作祟」?榮格治療過大量病人,他晚年回憶,他分析過的夢,總數不下八萬。作為一位能夠一直深入到他人靈魂深處的醫生,許多曾經接受過榮格治療的病人,後來雖然恢復了健康,卻一直保留著對榮格的深刻記憶。 一次榮格應邀去耶魯大學講學,大禮堂已經座無虛席。聽眾對榮格的報告報之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報告結束後,主持報告會的一位教授的夫人邀請榮格去家中出席茶會。茶會上,她流著眼淚告訴榮格:「你的報告我沒有聽懂,但我卻深受感動。你的聲音、你的舉止、你講話的方式感染了我。我明白你所說的全是真理。我無法控制自己,實在痛快極了。」 在一些人眼中,榮格簡直就像是一位聖人或「先知」。 有人指出:「有許多人認為榮格像一個宗教聖人,在他身上能夠發現救世主耶穌基督的特徵。」有心理學家評價說:榮格的工作囊括了如此眾多和如此不同的興趣領域,他所產生的影響,只能說剛剛開始。今天,人們對榮格的興趣正越來越濃厚,他的影響的日益增長,迄今也只能說仍然處在早期階段。也就是說,榮格是如此領先於他的時代,以至今天乃至三十年後人們也只能逐漸地追趕他的種種發現」。.

.榮 格 箴 言 「人需要困擾,困擾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沒有困擾,就沒有成熟。沒有迷茫,就沒有覺悟。(永恆注,下略) 「一個人重要的是他談論什麼、而不是他贊同或不贊同什麼。」 ——思想在哪裡,言行就在哪裡。 「一個人感覺合腳的鞋卻會夾痛另一個人的腳。適用於一切的生活處方並不存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和喜好,適合自己的處方只有自己知道。 「兒童的教養源於成人的修為而非說教。」 ——身教為先,德育為本,品行的熏陶潛移默化深植內心。 「青春美酒並不總是隨歲月流逝而日漸清徹,有時它會日漸混濁。」 ——青春與歲俱逝,真心永懷赤子。 「在生活的洪流中,沒有人是毫無煩惱的。」 ——世事無常,總有無奈,要及時從煩惱中放下自我,把意識超拔出來。 「不理解一個人,就往往會把他當傻瓜。」 ——因為(他感到)與其不類。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經典四決定。思想決定命運,習慣造就人生。 「你究竟是願意做一個好人,還是做一個完整的人?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做老好人不討好又累心,委身求善不如復性完善,人格完整,眾人自敬。 「一年中的夜晚與白天數量相同、持續時間一樣長。即使快樂的生活也有其陰暗筆觸,沒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詞就會失去意義。耐心鎮靜地接受世事變遷,是最好的處事之道。」 ——世間意義的苦與樂、禍與福是互為對立的影子,逐欲求樂,苦即隨之;身外求福,禍即倚之。順逆一視,苦樂齊同,平心凈意,無住歸宗。.

.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性格基本在童年定型,童年的烙印影響一生,性格的趨向是世人行為的原動力。 「最高價值蘊涵於靈魂 — 如果這不是經驗事實,則我不會對心理學有任何興趣,因為如此則靈魂不過是一團凄慘的迷霧。然而上百次的經驗告訴我事實與此相反:靈魂包含著比教義更豐富的內容,這使得靈魂成為領悟光明的眼睛。這要求有無限深廣的視野。」 ——人由心主,萬法一心,心可以受役於一切,也可以超然於一切。「心」的學問是最受用的學問。 「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不能自知就不能自勝,不能自勝何以勝人? 「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 ——孤獨感的產生有三種:一種是空虛無依,一種是苦悶無宣,一種是孤立無援(無助)。 「對死亡的迴避是不健康和異常的,它使生命第二階段失去目標。」 ——生死是人生必須面對 必須解答的課題,然而人們往往覺得他距離自己很遙遠而心存僥倖逃避他,選擇忘卻放下他。到頭來仍是迷迷濛蒙 昏昏漠漠,不識來路,不知歸處。不明本性本源,自然就不會調整風帆駛向人生正確航道。 「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就會變你的「命運」。」 ——每個人的「自我」形成了每個人的命運,不識自我就不識命運。先知先覺成就一生,後知後覺平庸一生,不知不覺荒廢一生。 「一個人重要的是他談論什麼、而不是他贊同或不贊同什麼。」 ——日常的談論是心理的投射,贊同與反對是邏輯的判斷。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 ——大愛必然慈悲平等,強權必然冷酷無情(譬如始皇執政)。 「個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幾乎總是與集體標準相衝突,因為個性化即意味著從一般性中分離和分化出來,建立起自己的特殊性。」 ——太重個性就是任性,特殊在於能力,高貴在於德行,標新立異以求存在認同其背後必是一顆空洞的心靈。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平和接納一切安下心來去生活,對於生活來說是最重要的。.

. 「夢無所遮蔽,我們只是不理解它的語言罷了。夢給我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的真理;夢是無意識心靈自發的和沒有扭曲的產物;夢是啟迪,是人潛意識在努力使整個心靈更趨於和諧、合理。大多數危機都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只是意識覺察不到而已。夢能夠泄露這一秘密。」 ——潛意識總會給人以提醒,只是執迷的人不願去聆聽。自我漠視心靈就會導致靈性的失靈。 「要對這殘缺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別高估自己的完美。」 ——世間萬事無常,禍福相倚相生,不可驕矜大意,最好靜守慎行。 「對最強烈衝突的克服,使我們獲得一種穩定超然的安全與寧靜感。要獲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與寧靜,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強烈衝突的大爆發。」 ——衝突是心結所在,爆發有主動有被動,一旦發生了了結了,一顆懸著的心也就落下了。最強烈的衝突莫過於生死,(看破)放下生死,自然安詳。 「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喚醒。」 ——有痛苦是好事,一說明我們還活著,二提醒我們活錯了。及時審視,及時調整,不在痛苦中消沉,要在痛苦中振奮(覺醒)。 「最可怕的事情是 完全接受自己。」 ——臣服自我、唯「我」侍從 是愚者慣用的法則。因其不知自我(小我)是痛苦與錯誤的始作俑者。 「集合起一百個偉大頭腦,就會得到一個大傻瓜。」 ——世人以精明為高大上,而精明不是智慧的土壤。 「潛意識如果沒有進入意識,就會引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 ——潛意識(靈性直覺)進入意識,即是改造命運 主宰命運的開始。 「我們完全手足無措地踏上生命的後半征程。普通大學把年輕人引入知識世界,什麼學校能讓四十幾歲人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沒有這種學校,我們完全無備地踏入後半生;而更糟的是,我們假定現實和理想會一如既往地效忠於我們。但實際上,我們不能依照生命之晨,來度過生命之午後,因為晨時的偉大會成為傍晚時的瑣碎,而晨時的真理會在傍晚變為謊言。」 ——俗與心違,世與道反。當謊言成了真理,真理便成了荒誕。 「藝術作品應當超越個人生活的天地、直面詩人的精神與內心深處,如同人直面人類的精神與內心。」 ——藝術越高超,表達越簡潔。精神越璀璨,行止越平淡。至道至簡,至人至常(保持平常心無分別)。 「只有在完全的聽天由命和孤獨狀態,我們才能體驗到我們自身天性的積極力量。」 ——靜定感通,秉承天道,上天才會賦予你最強的力量。.

. 「中年之後,只有已為告別人生做好準備的人,才能繼續在生活中朝氣蓬勃。」 ——「死」是一塊會隨年齡增長日漸突顯的心病,解答了生死課題,自然清新透脫。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從屬於一個涵蓋一切的單一心靈、從屬於一個單一的「總體人」。」 ——精神不會生於物質,大道才是精神靈性之母。大宇是母體,天、地、人是不同層次的子體。人在宇體猶如細胞,人微弱的靈性來自高深莫測的大宇統一能量場。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被喚起的,就是那個久遠的背景——古老的人類心理模式,它們源於遺傳而非後天習得,我們從業已模糊的往日世代繼承了它們。」 ——有遺傳,有先天,天地在心 心法天。 「每個男人內在地擁有永恆的女人表象。...... 這一表象在根本上存在於潛意識中,它是具有原始起源的遺傳因素 ...... 是所有祖先的女性體驗的印記或「原型」,是女人所造成的所有印象的積澱。」 ——陽剛還需慈柔來調和,陰陽相生相濟對立統一,否則人身失和。 「生活就象萌發於地下根莖的植株。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見的,它深藏於地下根莖中,而顯露出地面的可見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個夏季。我們所見到的是將會消逝的花簇,而根莖長駐。」 ——生命無常(物像),精神永存;肉身有毀,靈性不滅。 「有時我會感到,我伸展開來覆蓋大地、延伸進萬物:我感到自己生活在每一棵樹木中、生活在浪花中、生活在往來無定的雲朵和動物中、生活在季節的輪迴中。」 ——榮格版的莊周夢蝶,精神可以融入萬物,心靈可以體驗(感知 感悟)一切。 「知識不會使我們更豐富;它使我們越來越遠離神話世界——這個我們曾經的天然家園。」 ——三維內的認識填充了頭腦卻障敝了靈性,邏輯與概念思維隔斷了心宇共振的脈道(頻道)。「我們的心靈充斥著有關過去和未來的各種信息,它為各種知識所累而逐漸變得遲鈍起來。」 「在我看來,一種信仰只是一個信仰現象,信仰的內容無足輕重。」 ——心嚮往什麼,什麼就是信仰。信仰可以高尚正派也不乏低俗邪惡。 「在某種意義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我們無法解決它們,只能在成長中超越它們。」 ——無法改變就要順其自然,不能跨越只有心境超越。 「只有當人能夠察看自己的內心深處時,他的視野才會變得清晰起來。向外看的人是在夢中,向內看的人是清醒的人。」 ——夢境與幻覺之所以是假象,是因為容易從夢境與幻覺中醒來。如果不能醒來,則虛幻也覺真實。(腦神經科學家已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只要腦海概念信息持續不斷,人難以分辨自身感應是真實還是虛幻。人生是一場最真的夢,不要被狹隘感官與無常的現像所騙,應趁早覺醒抽身向內心深處察看。.

. 「每個生命都是自體的實現,也因此,還可以稱這一實現為「個體化」。所有的人生都被束縛在個體載體上,個體實現生命,沒有個體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但是每個載體都肩負著個體的命運和目的,載體只需實現這些,就可以使人生具有意義。確實,「意義」也常常可以稱為「無意義」,因為神秘的存在(道)和人類理解之間,存在著某種不可通約性。意義與無意義都不過是人造標識,它們給我們以適度有效的方向感。」 ——人生不同的境界會賦予人生不同的意義,在找到終極意義(使命)之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內心的安寧。讓心靈不安的所謂「意義」一定不是人生真正該有的意義。 「潛意識表象賦予人以巨大責任。不理解這些責任、或逃避道德責任,會使人失去整體性、使人的生活痛苦地碎片化。」 ——人應有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的道德層面責任感,這是自我實現及獲得幸福的根基。 「潛意識是未曾付諸文字的人類洪荒時代史。」 ——遠古的生活流淌在血脈里。沒有語言概念 形象思維的意識為人類追溯源頭。 「人的任務,就是意識到從潛意識中努力向上湧出的內容。」 ——那即是心聲深處的聲音,初心之上的夙願。它幫我們找到使命,圓成人生。 「夢是開設在靈魂深處最隱蔽角落的小小隱秘窗口,它所通向的宇宙夜空是心靈性的,在自我-意識出現之前很久就已如此,而無論我們的自我-意識的疆界如何擴展,它將始終通向心靈的夜空。」 ——夢是靈魂的海洋,人生是夢的延長。自我意識越堅固,就越難進入心靈的秘境。然而夢總會給予一絲啟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夢,只是六種夢其中一種)。 「每件促使我們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 ——所有讓我們注目的人與事 都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到人性所共通的東西。 「父母死氣沉沉的生活對周圍人特別是自己孩子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情緒的傳染性遠勝於流行性感冒,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創造不是來自智力,而是來自源於內在需要的遊戲本能。創造性頭腦與它所鍾愛的對象玩耍。」 ——每個生命都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懷有特殊的天賦,只不過需要把心放在最適合的領域之上。 「兩個靈魂的相遇就像兩種化學物質的接觸:一丁點的反應就會徹底改變它們。」 ——靈魂是最敏感善變的東西,靈魂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品質和心性。 「對於任何事務,要改變它就要先接受它。譴責不會解放而只會壓迫。」 ——排斥不但會增加心理負擔還會促使問題強化,積極的應對 從容的接納,才是化解問題最好的方法。.

. 「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義的事物,也比最偉大但無意義的事物更有價值。」 ——大為起於細微,大行出自日常,偉大,從身邊點滴做起。 「對習俗和法律的遵從很容易成為對謊言的掩飾,這種掩飾極為巧妙,令人無法察覺。它可以使我們逃避所有的批評,它甚至能夠使我們欺騙自己,令我們相信自己是顯然正當的。但是無論他的正當性得到多少公眾輿論或道德準則的支持,在內心深處、在普通人的意識層次之下,他仍聽到一個低低的聲音:「哪兒有點不正常」。」 ——習俗有好也有壞,法律有疏也有漏,人生之行,重在聽從內在的心靈,安於清凈的本性。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人生觀念決定著人生的一切。同樣的處境,心境若不同,則感受截然不同。所以,只要感到痛苦煩惱,一定是自己心境的問題。 「人類的所有成就都源於創造性幻想。那麼我們沒有權利輕視想像力。」 ——想像力,確切說是靈性的感悟力,是個體自我實現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確實,天才的天賦和他的人類品質有時會差異如此巨大,人們不得不懷疑天賦平庸點也許是件好事。」 ——其癥結在於,天賦容易讓人產生投機取巧、自作聰明(更可怕的是自我膨脹)的心理。如果他沒有良好的品德和修養,出眾的才氣就會成為不祥之器。 「沒有情感,就不會有黑暗向光明、冷漠向活力的轉變。」 ——心的知覺和感受,是人生航行的風向標。無情的人失去了對人生的知覺,自然也就失去了人生。 「一年中的夜晚與白天數量一樣多、持續時間一樣長。即使快樂的生活也有其陰暗筆觸,沒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詞就會失去意義。耐心鎮定地接受世事變遷,是最好的處事之道。」 ——苦與樂、福與禍、得與失、成(物慾上)與敗,一切相對相生,這是世間的常態。看清了這一切,就應以一顆無悲無喜的平常心恬淡安然棲居於世,而不再被世間兩極牽著鼻子跌跌撞撞而空忙一場。 「在此我們必須發問:我是否擁有任何宗教體驗、擁有與上帝(非人格化)的直接關聯,從而擁有一種確然性,使我做為個體免於消融於群眾?」 ——人貴在修養卓然獨立的精神,而卓然獨立的精神來自「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演化一切運載一切的終極力量——「道」。 「沒有自由就不會有道德。」 ——自律而自由是道德的基礎,失去了自由(被奴役),便會為爭取自由而不惜代價的奮鬥。 「意義具有內在的治療能力。意義影響到一切事物。」 ——意義不僅是生活的安慰劑,也是人生的導航儀。做無意義的事,實在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做有意義的事,才能充實生活,快慰平生。.

. 「世界懸於一線,那根線就是人的心靈。」 ——一切的成就在於一心,一切的毀滅也在於一心。天堂與地獄全由心造。 「個體只有使自我向高於人的心靈權威臣服,才能賦予自己的生命以特質和意義。」 ——人生中一切的無法抗拒都說明了智慧與能力的不及。人應認識到宇宙背後有不以人意志而改變的強大力量(能量)。礦物→植物→動物→人,能量越高靈性越高,故知,浩瀚無極能量無限的大宇本源具備超強的靈性與智慧,她是一切星系、天體及靈、人、物的主宰,先知莊子稱之為「大宗師」,愛因斯坦稱之為元真統一場。唯有誠敬於此、感通於此、覺悟於此,才能開啟自性智慧,找到人生究竟意義。 「我不能夠說我有信仰。但我理解!我曾體驗過它:某種比我自己更強大的存在控制了我,那就是人們所稱的「上帝」(當被問及是否信仰上帝時榮格的回答)。」 ——榮格與愛因斯坦一樣,信仰的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誠敬折服於元真大宇(即無所不在的大道)而與之合一,這是萬物與人的本源故鄉。 「無論這個世界如何看待宗教體驗,擁有宗教體驗的人持有一筆巨大的財富:它已成為他的生活、意義、以及美的來源,並給予世界和人類一份新的壯麗。...你是根據什麼標準,來判定這種人生不合理、這種體驗沒有根據?」 ——鑒於感官的局限,自己坐井觀天並不可恥,可恥的是要以此來規矩他人也得如此(繼續畫地為牢囚禁自己)。 「藝術家不是賦有自由意志尋找自身命運的人,而是讓藝術經由自己實現其目的的人。做為人類一員的他可以有心境、意志和個人目標,但做為藝術家的他就是更高意義上的「人」——他是「集體人」,他是人類潛意識心理生活的載體和模板。」 ——真正的藝術是人類超然思想與美好價值觀的載體。而那些或醜陋或猙獰或荒誕或黑暗的只是狹隘自我意識的展現,不應成為大眾審美的參照。 「上帝的理念是非理性天性的一種絕對必要的心理機能,它與「上帝是否存在」這一問題毫不相干。人類理智永遠無法回答這一問題,更不必說提供上帝存在的證據。而且,這種證據也是多餘的,因為無所不能神聖存在的理念在處處顯現——意識或潛意識中的,因為它是一個原型。」 ——意識是靈性的產物,潛意識是靈性的閃光,沒有靈性便沒有意識和潛意識。靈性的原型(本源)即是遍及一切超越一切的大道。也即佛祖釋迦所稱「真如」,耶穌基督本意的「上帝」(非世人意像中人格化的神)。 「人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無法有多麼荒謬——來避免面對自己的靈魂。」 ——無明的人習慣於自我逃避和掩心自欺。直面內心,審判靈魂,掃除積垢(滌除玄覽),是人之真正強大的開始。 「只研究書是有用的,但用處並不太大,雖然它也是不可缺少的。對你幫助最大的,是對人類靈魂奧秘的個人領悟。否則,一切依舊是巧妙的智力遊戲,空洞的言詞導致空洞的說教。」 ——最有用的書就是能夠啟發心性的智慧之書。最偉大的秘密和最強大的能力都在萬物之靈的心裡。 「在我們視野所及中,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存在的黑暗中燃起一點光亮。」 ——生如夜行,點亮心燈,照亮自己,溫暖眾生。.

. 「人越是轉向光明,他身後的陰影就越大。」 ——隨著道德能級的提升,承載的也就越多,影響力也就越大。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中都有一個不為我們所知的存在。在夢中他向我們傾訴,告訴我們他對我們的看法是多麼地不同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而當我們發現自己身陷困境、絕望無助時,他有時會燃起一點光亮,從而改變我們的心態,而正是這種心態把我們引入了困境。」 ——自我意識對內在的解讀往往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迷局。 「不測和驚異應當歸入這世界。只有這樣人生才會完整。在我看來世界從其之初就是永恆和不可理解的。」 ——世間無常故「不測」,心性靈妙故「驚異」。天地精神 永恆不易。 「潛意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心理無法領悟它。」 ——無意識(無自我意識)是深層意識,無思維(無邏輯思維)是高級思維。言語道斷,思量即錯。 「潛意識的或多或少是表面性的層面無疑是個人的。我稱之為個人潛意識。但個人潛意識是基於一個更深處的層面,該層面不是源於個人體驗、不是個人習得,而是先天的。我把這個更深處層面叫做集體潛意識。我選用「集體」一詞,是因為潛意識的這一部分不是個體性、而是普遍性的;不同於個人心理,它的內容和反應模式在各處及在所有個體身上,或多或少都是相同的。」 ——文化烙印,社群基因。 「內在心聲既是我們的最大威脅、又是不可或缺的救助。」 ——就看當下的意願心聲是出於慾望還是源自本性。 「我們如果想在某方面改變自己的孩子,則應當首先審視它,看看它是否是自身中應改進的一面。」 ——經典之言,育人先自育,正人先正己。 「物質」不是唯一的事實標準:還存在心理事實,而且無法以任何的物質方式來解釋、證明、或辯駁它。 ——看不見摸不著不等於不存在,用低級物像來驗證高級的靈性可謂南轅北轍。 「每個人都擁有情節,情節不會被消滅,我們應擁有它們,而不能讓情節擁有我們。」 ——自己主宰自己,莫做情節僕役;將之存於心底,不再妄起漣漪。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成熟即能即時理智的對待事情,而不陷入感性衝動的泥坑。.

. 「我們完全可能是在從錯誤的側面考察世界,要找到有關世界的正確答案,也許需要改變視點、從世界的另一面考察它,即從心理內部而非心理外部考察。」 ——視野總是限制思想,唯心靈可以透析世界。 「創造性力量很容易變成破壞性力量。這隻取決於人們的道德人格:是用此力量做好事或做壞事。如果人們缺乏這種道德人格,則沒有一種說教能夠提供它或取而代之。」 ——善願良念是建設性力量,邪念惡意是破壞性力量。然而正能負能之轉換隻在一念間。 「恨自己就無法愛他人。這就是在面對因其極度高潔而聞名的人時,我們感覺極為不安的原因:他們帶來自我折磨的氛圍——一種邪惡而非德行。」 ——這是我執的表現,自我要求過高導致壓抑自我成為偏執。自我之一面與另一面戰爭,永無消停。 「我們絕對沒有能力判定世界自身的構成 — 永遠如此,因為每當我們想做出有關認知的任何判定,我們就被迫把物理事件轉換為心靈過程。但誰能保證該轉換帶來足夠「客觀」的世界之意象?只有當物理事件也同時是心理事件時,才會如此。但似乎我們離這一要求仍很遙遠。在那時之前,我們必須滿足於這一假定:心靈所提供的表象和形式,獨自使得對客體的認知成為可能。」 ——我們的認知局限於我們感官的感知和意識的意像,感官是狹隘的,意識是局限的,故無法認知宇宙的深層次結構。 「我推斷從其早期原始階段起,靈魂就在渴望光明、就在無法抑制地衝動著要掙脫原始黑暗之地。」 ——光明才是出路,大道才是歸宿。 「...詩人...從集體潛意識的深處創造,吐露出其他人只能夢到的內容。」 ——中斷自我意識(慾念)才有詩意的審美體驗。 「人必須服從自身的法則,它猶如守護神,向人耳語出新的妙奇之路。享有天命的人聽到這個內在本性的吐露:冥冥中...在召喚他。」 ——人之一生應當聽從這三樣東西:一是大道,二是天命,三是本性。遵大道而為,乘天命而運,依本性而行。 「你永遠不要有企圖改變別人的念頭!你能夠做的就是像太陽一樣,只管發出你的光和你的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會覺得很溫暖,有的人會覺得刺眼,甚至有的人會選擇躲避。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 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 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榮格臨終前對學生語重心長地說。 ——執迷與覺悟,全憑這顆心。拯救自己,從心開始。.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素材:網路 註解 編輯:永恆
推薦閱讀:

身份危機與認同:青年博客文化心理研究
在外留學,即將回國。感覺自己陷入死循環。?
為什麼說從太空中能看到中國長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心靈感應的力量
有哪些時刻或事件讓一個人感受到了對於歷史的參與感?

TAG:心理學 | 心理 | 名言 | 榮格 | 力量 | 大師 | 治癒 | 治癒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