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心理母親節特別分享|心博士劍婷說:母親,是一個不斷成為的過程

母親,是一個不斷成為的過程

成為母親,是我們獲得了一次機會,我們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將自己的生命局限擴展到更廣闊的天地,不斷地深入自身與生命中那些未知的、未曾想像過的境域。我們與孩子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痛,一起學習並實踐關於生命的本質和更好地愛的能力,不斷獲得更好地生活的智慧。

女人們被一句「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激勵,如英雄一般的說「母子(女)是一場生死之交」,說自己可以從小白兔秒變一頭兇猛的母狼,可以勇敢的戰鬥,擊退所有襲向孩子的危險!我也常常被這種情感陶醉,特別是當我的兩個兒子幼稚懵懂時,高大如我假使不能護他們周全,簡直又辜負了我父母給我的一身好披掛不是?但是作為心理學的常學生,我也深知母子互動過程雖然是微觀而不顯著的,但是母親的社會性反應對孩子的行為帶有解釋性。如果母親的情感反應是錯位的,那麼這種解釋可能會覆蓋掉孩子本身體驗的發生形成對自身錯位的理解;如果這又形成一種長期養育風格,後果可能就是孩子在成長中逐漸曲解,並錯誤地建構自我的體驗,產生一系列有害的情感和認知的困擾;相反如果母親是常以讚賞的目光、鼓勵的語氣響應孩子,孩子內心產生出的愉悅體驗就可能確定下來而成為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我們嘗試用孩子角度的話來說:「媽媽,我在你眼中看到我自己。」所以,在強大的母愛與科學的論述面前,我們都不時的想「究竟要怎麼辦?」

完美的平衡是謊言

當媽媽,在任何時代都不容易。幾乎在所有的由於文化中「母親」這個詞與偉大、無私奉獻等聯繫在一起。現代社會進而塑造出「新完美母親」的形象——「一邊陪伴一邊獨立,一邊溫柔一邊嚴格,一邊關愛一邊放手,一邊充滿活力一邊充分示弱」,等等。這些傳統與西方科學理論研究的要求像拷問一樣,讓每個女性內心糾結甚至煎熬,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不由自主的忘記,媽媽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她也有個體自身的脆弱,也受環境的制約,有很多事,她原本都做不了。

新生命的到來是對整個家庭的考驗,尤其是對希望事事做到最好,每樣準備都到位的媽媽而言。其不知無論你做好多少準備,新生命都帶著TA的自由奔放而來,打破你所有的常規而使生活出現甜中帶酸,還時而發苦的混亂。比如孩子天生愛哭,比如入睡困難,比如只要媽媽抱,又比如拒絕一切奶嘴送到口邊的東西……再詳細的計劃都會被一一打亂,越想掌控就越有失敗感,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正是由於這個新生命勇敢的在媽媽的習慣上劃開一個口子,媽媽才有機會看到失控,承認問題,這,這是成長的開始。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帶給一次和媽媽一起重新成長的機會。

看到那些有了孩子的職業女性推掉應酬,放棄休息,不再給自己購物,上班為老闆打工,下班為孩子打工,我常常會想,「這麼拼,想省掉所有人的手,真的就讓自己感覺很好嗎?」,疲憊身軀VS不斷要求回應的孩子,腦子裡溫馨的母子兩面變成了一個哭一個叫的場景,糾結、焦慮、抓狂、擔心、後悔、內疚、犧牲、委屈、矛盾……大約不少想「更偉大更崇高」的媽媽們都有體會。

客觀的說,新生命勇敢劃開的也不單是「媽媽的習慣」,而是一個家庭,甚至在國內來說是再往上一輩,二代人的習慣。因此,做媽媽,我們不是要全能,而是要學會重新找回平衡。甚至如題,我想說【完美的平衡那是謊言】。平衡,其實是做一個合適的決定,就是放手、捨棄的過程,放下之後不要可惜,也不要遺憾,只要我們的心態達到平衡,那就是適合你的生活方式。

足夠好的媽媽

現在有一種理念叫「懂點心理學生活更幸福」,因此當人生中經歷一些變化,愛學習的女人們紛紛投身學習,追求成長,然而「一入精分深似海,從此媽媽是罪人」,女人們痛苦的發現傳統的精神分析中的「童年決定論」:媽媽對孩子的成長、特別是生命早期至關重要,而一旦孩子不夠好,那一定是媽媽不夠好!於是乎,原本就有的道德神聖感再被架上一層西方心理學背書——整個論調都開始熱衷於將孩子受得苦歸罪於母親,歸罪於原生家庭,更強化或加劇了媽媽們內心的負疚感。可是,精神分析只是心理學理論中的「最初」與「之一」,並不是真理,更不是唯一,精神分析在學派發展過程中更經歷了不斷的分化與進步,而溫尼科特在《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中提出的「Good-enough mother」(足夠好的媽媽)就是心理學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

「足夠好的媽媽」是母親在開始的時候幾乎完全適應她的嬰兒的需要,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地主動迎合的越來越少,根據嬰兒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應對她的失敗。這種「足夠好」並不要求一個母親全知全能,所謂好媽媽和壞媽媽的區別不在於誰不犯錯誤,而是在於犯了錯誤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我們前文中提到的「平衡」就是作減法。我們需要接納,每位母親都會犯錯、會內疚、會自責,我們不是需要一個「最好的母親」,而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一步步的思考,思考什麼是孩子需要的,什麼是自己需要修正的。當負疚感過重時,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什麼才是「最好的」,這個最好是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以為的「不滿足」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還是想藉此對孩子的一切進行控制?

世上沒有完美的母親,我們所有人都是帶著自己的疑惑,局限性和全部的愛,努力去實踐儘力而為罷了。

母親是怎樣不斷成為的

一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十月懷胎以及生產、哺育孩子的體驗,使我們比男性要更快進入自己新身份——媽媽。之後日復一日重複的照顧一個完全依賴自己的小嬰兒,他們全身心的需要和依賴會激發母親作為養育者【我被需要】和【我如此重要】的激動情感,增強了我們對自己的健康自戀。溫尼科特將這種情感稱為「原始母性專註」。孩子在不同時期的需求也同時啟動著女性內在對不同關係的感受,女性通過「母親」這個角色,學習愛,學習被愛,成為通往自我成長的又一條道路,可以說女性是通過對另一個生命的覺察和理解走向更加深刻與豐滿的境地。因此,眾多的媽媽在每個時期感受到的焦慮正是催生我們邁向新一段旅程的轉折點,譬如孩子的出生,譬如工作與家庭的兩立,譬如孩子成長中自己的收與放,等等。

為人父母之前,我們都經過漫長的為人子女之路,對自己的父母,我們有愛、有依戀,同時也會有諸多的抱怨與不滿。在諮詢中,我們都經歷過「為了不讓孩子經歷我當年經歷的那些傷痛」而用彌補的方式養育孩子的人,這正說明當我們需要給予時,就需要不斷的去回溯到曾經的經歷中,啟動經驗,調動智慧來看到那些不完美。我們自身童年時的脆弱、創傷,沒有完全接納過去的自卑,都會在這個時期被重新審視,因此需要不斷的照拂在和孩子的互動當中,自己是重複著當年自己與母親不完美的關係,還是希望在現實與理想化的父母之間融合,發展出自己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畢竟「你欠缺的」仍是你個人的體驗,與你的孩子想要的仍不會是最契合的內容。人生如果能重來,我們其實會發現在每個時點上你可能都在盡著當時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是我們心理總覺得事情「可能可以做的更好」。但往往這只是願望。——以現在的心智和能力那些事或許會做的更好,但是在當年,種種條件所限,事情只能是那樣,這就是生活的真相。所以,不但可能是我們自己儘力了,我們甚至也可以相信父母當年也同樣儘力了。也因此,我一貫主張對原生家庭的接納而不是批判,主張去理解父母的「上限」,否則你的內心會始終糾結自己不能改變的現實里,陷入進追悔莫及的痛苦當中,而不是帶著痛苦盡量去成為【足夠好的母親】。

母親節時給父親們

母親節的熱度遠比父親節高,我常常在想是不因為男人本身為了做好爸爸的準備也比媽媽們晚——畢竟女人們有得天獨厚的機會以更快的進入角色:不但可以用子宮溫暖的養育,還會用漫長的十個月去共享肉體,即使是分離也並不一下子切割開來,而還有十幾個月甚至更長久的用甜美的乳汁作為聯結的紐帶一點點的感受這份成長,而男人有什麼呢?一次歡娛之後小心翼翼的伺候了夫人十個月,擔驚受怕數小時換來一個「只會哇哇大哭的娃」,我問我不少男性,作為父親的實感他們大都來自於更久以後偶然的被孩子的需要,比如緊緊的被小手擁抱,比如抱在懷裡與自己的相視一笑,再比如經歷小病小災後的那份心急火燎……可見,愛,並不是天生而來,而總是基於情感上的互動,總是來自於自己也作為個體被另一個個體所需要。好吧,我們也因此推測,這種情感上的慢幾拍會是父親節比母親節晚一個月來到的原因吧,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

爸爸們,孩子與母親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像一對共生體,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你!在嬰兒觀察實驗中早已經證實,孩子對父親的聲音與笑臉是一樣的歡迎。而這份歡迎均來自於父親更多的參與、體驗與互動,當孩子們還不懂得誰為他們掙回了尿片錢時,你的懷抱,你的笑容,你的有力溫暖就是他們最好的成長養料。與此同時,媽媽們也擁有了你這位最貼心、可以分享育兒心得的伴。你為新成員加入付出的每一點時間都會成為這對母子、這個家庭最大的抱持,妻子因為有了你而可以成為更穩定和溫暖的母親,而你的孩子會在這樣雙重的安全感之下幸福的存在。

所以今天的母親節,希望也是父親們的參與日,更多的參與家庭生活,你會像前文所講的母親們那樣,不但收穫一個健康的孩子,還會在不斷的互動中收穫一個更加成熟的自己。所以,快快登場吧!

為人女、為人妻、晉陞為母親,

願每一次變化都如繁花般燦爛

為人子、為人夫,榮升為父親,

願每一次成長都如青山般穩健

願天下的母親節日快樂!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愛與被愛?那個會更幸福一點?
7個讓你分分鐘贏得對方好感的小秘密
投射性認同——白話解讀
杜淳為什麼不喜歡陳喬恩?
睡夢夢魘會不會醒不過來?

TAG:心理 | 博士 | 母親節 | 分享 | 母親 | 饅頭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