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銀行資產證券化項目為何被叫停?
就在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交易公告發出第二天,央行緊急暫停此次發行。央行的理由是,該項目未經央行審批手續,央行事先對此案不知情。這背後卻暴露出了中國審批制度的極度不順暢,雙重審批讓機構承擔的成本高、效率低。中國資產證券化,需要有統一的法律環境和制度安排。
緊急叫停的背後隱情
6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債登分別發布關於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交易事項的通知。然而,就在公告發出第二天,6月16日,央行緊急暫停此次發行。
此前華爾街見聞網站曾介紹,央行此次叫停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理由是,這個項目沒有經過央行的審批手續,央行事先對此案不知情。
此外,由於該項目經上交所通過中債登開戶和託管,這意味著央行此前為清理債市丙類戶等一系列開戶託管交易制度將形同虛設,此舉或將改變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結構。
據財新引述市場人士表示:
交易所的債直接託管在中債登,相當於重建了一個銀行間市場,之前債市整頓的措施都被架空了,可能產生新的、更大問題,比如監管套利加劇。
此次資產證券化項目的主承銷商是國泰君安,接近國泰君安的人士表示,「這個項目還有些程序要走,具體發行日期還不能確定」。
上交所公告則顯示,在上交所發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化的合格投資人,包括但不限於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和財務公司等;以及經上交所認定的其他合格投資者。這意味著此項目將服從於交易所的開戶,在中債登開戶的投資者範圍將擴大到所有投資人。
央行擔憂的是,未來所有的投資者可以都通過這個渠道進入交易所債市,此舉將改變銀行間債市格局,對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均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
審批機制存在問題?
此前,按著國務院的部署,資產證券化的推進由央行牽頭,實行央行、銀監會雙審批制。央行一直希望突破資產證券化的額度限制,將目前對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一事一批轉變為資格審批,銀監會則出於謹慎考慮,態度相對保守。
此次在上交所有關項目的發行監管上,看上去是突破了原有的雙審批制度,由銀監會按現行監管規定對產品進行審批,然後直接到上交所上市交易。
此次央行暫停交易所信貸資產證券化,越發顯示中國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不順暢。一家大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評價說,「監管部門應先達成統一意見,不能讓機構反覆不斷的報批去探路,這讓機構很被動,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不過,緊急叫停並不意味著該產品被判「無期」,相關部門亦表示「爭取本月底之前發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央行雖出面暫停本次發行,但預計本月30日前可能完成。
事實上,平安銀行已基本完成路演,如終能實現上市,則意味著本輪擴大試點中,平安銀行或將先於國有大行及國開行,開啟ABS登陸交易所的先河。另據接近監管層人士介紹,國有大行中的建設銀行業已重啟交易所版ABS的籌備工作。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提到此次信貸資產證券創新點:
1、為首隻交易所發行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此前僅在銀行間市場試點。
2、基礎資產為平安銀行向境內居民發放的小額消費貸款,是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中的一個創新基礎資產類型。
目前,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以銀行對公貸款為主,住房抵押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等基礎資產類別尚不多。平安銀行小額消費貸款證券化不僅增加了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類別,也為商業銀行拓展個人消費業務,增加居民消費能力探索出一條新的業務模式。
3、發行監管上,突破了原先的雙審批制度,而是由銀監會按現行監管規定對產品進行審批,然後直接到上交所上市交易,提高了發行審批效率。
資產支持證券的上市交易和信息披露等事項按照上交所相關規則實施自律監管,並接受證監會監管。在交易結算機制上,平安銀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登記、託管和結算,搭建了我國債券市場全新的市場組織模式。
推薦閱讀:
※平安銀行員工跳樓背後:畸形考核體系
※平安銀行怎麼樣?
※挑戰招行!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狂飆,盈利佔比接近七成
※央行的底線:平安銀行證券化叫停背後|央行|平安銀行
※平安銀行半年報分析(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