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王干城
作者簡介:王干城1990年碩士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史專業。長期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重點是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與推廣。2004年出版《文明中國醒思錄》,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和「現代化本位論」思想。2015年出版《大音希聲——老子經義發微》,企圖通過道家思想,打通中西文化。2007年歸主。
文章來源:香柏讀者沙龍講座文稿整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不代表香柏立場。
◆ 主持人李欽昊:
今天特別榮幸能請到知名文化學者王干城老師,為我們帶來新年講座,主題是:一個中國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講,當我們重生得救信主之後,我們的整個世界觀都完全轉變了,對金錢、家庭、社會的這種態度可能都有很多更新的地方。當我們去感嘆,並且去讚美主給我們這樣一個奇妙的生命和讓我們的人生又出現了這樣的新的可能的時候,對我們中國基督徒來講,特別是對中國歷史、文化、藝術、傳統都有些涉獵的朋友們來講呢,如何把我們這樣一個悠遠、複雜、豐富,而又令人迷惑的華夏文明,納入到這樣的一個基督徒的世界觀中,就成了一個迫切的問題。福音也不止更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而是把我們納入到上帝更偉大的一個奇妙計劃中,而在上帝偉大的奇妙計劃中,肯定也是包含對文明的更新,在《啟示錄》中也講到各族各方各地的民,都要來敬拜我們的上帝。所以如何用基督教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如何建立起這樣的橋樑,使之能夠貫通?成為了我們面對的問題。
今天非常榮幸的請到王干城院長為我們解惑、答疑。王干城院長是2007年歸主的,1990年碩士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史專業,他長期從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重點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即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與推廣。王先生在2004年推出了《文明中國醒思錄》,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和「現代化本位論」思想;2015年出版《大音希聲——老子經義發微》,想通過道家思想打通中西文化。
我們很感謝主,看到了在主內興起了許多的基督徒學者,從各個角度、各個的層面,來重新解讀梳理中華文化的思想史、宗教和歷史傳統,很榮幸能夠請到王先生來為我們進行一個非常有挑戰性,並且內容很豐富的分享,下面就把時間交給王先生。
主講人:王干城1 問題的緣起親愛的趙曉博士、弟兄姊妹好,非常榮幸在中國的新年第一天應趙曉博士的邀請,來給大家做一個關於中國基督徒與中國文化的關係為主題的交流,這是一個思想性的分享。我是一個信主十年的基督徒,希望通過這一分享能從弟兄姊妹這裡得到充滿靈性與智慧的回應!
我接觸基督信仰時間相當長了,大概有二十多年,因為我的愛人在1997年就非常感恩信主了。從她信主之後經常帶我到教會去,接受基督的福音,我也非常喜歡教會裡面所感受到了那種氣氛。但是我自己受洗歸主是在2007年,也就是比她晚十年之後。原因當然很多,主要是我個人的心性比較頑梗,這是主要原因;但是,作為一個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者,我同時對中國文化也相當關心,經常進行閱讀與思考,最後可以說歸到對於老子思想文化的研究,已經有二十多年。這麼多年來,在國內國外的教會裡面,通過跟許多基督徒的交流,我感覺到有一種令我不容易接受的態度,就是許多基督徒在談到主的信息,談到對基督的信仰都非常熱誠,同時在談到中國文化的時候,非常厭惡,極力排斥。這種態度讓我很難接受,可以說這種態度也是我遲遲未能歸主的原因之一,當然不是主要原因。
那我們今天就分享一下這個問題:一個中國基督徒,應該如何對待中國文化?這是一個疑問句,而不是一個祈使句。
大家經常講,21世紀可能是福音在中國大興起的時代。從福音傳播的軌跡來看,從歐洲傳到美國然後越過太平洋傳到亞洲的韓國、日本、台灣等地方。按照這樣一個趨勢,21世紀是應該傳到中國大陸了。但是,大家知道,三十年來,福音在中國大陸可以說是屢仆屢興,時而興盛時而衰退的現象持續至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內地興於沿海,農村興於城市,尤其是中高級知識分子,或者說具有中高級知識層次的人,這樣一批人,是一塊很大的有待開墾的土地。這麼一塊廣袤的土地為什麼這麼貧瘠這麼板結呢?應該還有其他的許多原因,但是我感到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原因,就是我們許多基督徒對中國文化的排斥。這樣就使他們久久地徘徊於基督的大門之外。
這種態度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也是比較常見的情形,經常聽到神職人員,或者一般的基督信徒,談到中國文化的時候就疾言厲色,貶之如敝屣,棄之恐不及。經常通過貶低中國文化,抬高基督的思想、基督的信息,來吸引人信主,說服人信主,這種做法對中下層或者文化層次不高的人也許是有用的,但對於具有中高等文化層次的人作用有限,甚至說,經常讓人反感,因為這樣給人傳福音明顯表達兩重意思:第一,我們的主愛你,我也愛你,因此,向你傳送基督的信息;第二,你很愚蠢,你們一家都很愚蠢,你們祖上幾千年來都很愚蠢,只有跟著我才能變聰明。請問,這樣傳播福音怎麼能有好的效果呢?尤其是對於中等文化以上的中國人。
另一種是特殊情況,也是一味的貶斥中國文化。我是在美國的中國教會受洗歸主的,在教會有時候能聽到這樣的信息:歐美的憲政思想根植於基督教,因此,中國要想實現政治民主化,中國人必須信仰基督教,否則沒有希望。這種思想其實也傳達出兩種信息:第一,他們信仰基督不是出於對基督直接的愛,而是另有目的,那就是憲政,明顯是一種實用主義態度;第二,把信仰當工具、把政治當目的,仍然是狂熱地尋求在地上建立天國,與基督的精神似乎明顯相悖。以這樣的態度和目的信仰基督、傳播基督的福音是正信嗎?如果不是,你自己能信得堅定嗎?如果不是,這樣的傳播能有良好持久的效果嗎?
歐洲自從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主流思想就是政教分離,「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政治正確」與「神學正確」是兩條平行線,並行不悖。雖然這一次美國選出了一個號稱反對「政治正確」的新總統,在這條路上他能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因為政教分離在西方是三四百年的大傳統,不是誰想改就能改得了的。「政教一體」、「政教不分」,在西方近代以前是一個具有漫長歷史的老傳統。有一些中國人,從極權政治的中國一下子穿越到後現代的歐美,就急於按照他所看到的歐美來改變自己,這種看見其實是他自己的眼光所看到的,也就是以政教一體的老思想所看見了,讓他扔掉原有的思想是不容易的。其實,中國大陸的當權者的思想也是政教一體。否則他們不會那麼嚴厲地限制基督教、打壓基督教了。「制度有好壞,文明無優劣」,這是當今時代的世界性共識。一定要跟這個基本共識對著干,在傳播基督福音的時候排斥中國文化、貶低中國文化,這其實是在主動為自己製造障礙、製造敵人。
耶穌說:「我要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4:44)主教導我們要愛我們的仇敵,怎麼才能愛我們的仇敵?這樣一味地貶低、排斥尚未信仰基督的人以及他們的文化,這是愛他們嗎?聖保羅在講到跟異教徒傳福音的時候,也說過這樣的話:要用他們能懂的語言跟他們傳講。什麼是他們能懂得語言?應該就是他們自己的長期以來的文化傳統。對待仇敵我們尚且要愛他們,要為他們禱告,求主讓他們得救;對待中國人——我們自己的同胞,如果我們基督徒,老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真理在握的樣子教訓人,自以為高人一等,怎麼能不引起反感呢?這樣的傳播怎麼會有好的效果呢!中國有句成語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真正地了解中國文化,怎麼能夠讓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中國人真正地了解基督信仰基督呢!
我們知道天主教在明末曾經大興於中國。那時候,以利瑪竇為代表的一批耶穌會的傳教士,他們是怎麼使基督的福音紮根於中國的呢?就是深入研究中國文化,跟中國的士大夫打成一片,以中國文化的語言跟當時的士大夫交往,解讀聖經的經義,這樣才吸引大批的士大夫---社會的中堅----接近最後接受耶穌的福音。像徐光啟、李之藻這樣的上層官員,最後都成了基督的信徒。那是兩種文化交融的多好的時代啊,可惜後來被朝代更替打斷了。這種東西文化交流的良好態勢一直持續到康熙時代。康熙皇帝在精神上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基督的信徒了,但最後被一場「禮儀之爭」打斷了。這場「禮儀之爭」可以說是由於羅馬天主教教宗一意孤行排斥中國文化造成的。當然這一切可能都有上帝的安排,我們都不去假設歷史如何如何了,但起碼,我們應該從此得到一些教訓,要想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中國人接近基督信仰基督,那我們就不應該排斥、貶低中國文化。比如儒家文化經常講到的孝道、對於祖先的追念與崇拜、人與人交往中的仁義、誠信、社會交往中的道義擔當等等,其實都不應該排斥。
我覺得,我們今天的基督徒,也應該像利瑪竇當年那樣,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是成為其中具有高級修養的一員,在中國文化中紮下深根,才能夠向上成長,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這種做法其實也是有歷史的經驗可以吸取的(當然我這樣講,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都可以討論),比如佛教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候傳入中國,一開始中國人也不理解不接受,後來呢,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佛教的高僧開始用中國的老莊思想、概念來闡釋佛教的義理,最後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當時的士人理解了佛教的教義,佛教信仰得以落地中國,成為中國三大文化之一宗。這樣一種傳播異方文化的方式叫做「格義」。其實,明末基督會士以聖經語言向西方人講中國文化,以中國文化向中國人講聖經,這樣一種方式其實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發生的第二次「格義運動」,而且,他們做得非常有成效,非常成功。我覺得這樣一個優秀的傳統不應該中斷,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2 對道家文化的認識: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政治哲學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對中國文化中道家文化的認識。因為我對道家文化比較關注,閱讀思考了二三十年,小有心得。我今天的分享,就是想讓大家意識到中國文化至於今天都很有價值,基督徒不必簡單地排斥,更不應粗暴的貶低。
首先,根據我的閱讀和思考,我發現,老子思想不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那種純粹哲學,認為老子思想就是修身養性、消極隱退。我後來發現老子主要關注的是國家治理,他的思想主要是政治哲學。
第一,和他的身份相關。老子是東周王室的「征藏史」,是一個朝廷史官,是一個朝中重臣。他的職務責任就是掌管朝廷的圖籍進行研究,然後為天子的重大決策提供諮詢意見。他是朝中的重臣,而不是僅僅做記錄的史官,更不是今天的一般歷史學教授所能比擬的。
在《國語》和《禮記》裡面有這樣的記載:「王,前巫而後史」(史官緊緊跟在君王的後面);「史,掌官書以贊治」(史官的職務責任就是掌握、研究朝廷的機密圖籍,為朝廷重大決策提供諮詢意見)。所以,老子是東周王室的一個重臣,而不是一個普通人,也不是一個小官。所以他在寫《道德經》這樣一部著作的時候呢,實際上是在思考國家怎麼才能夠進行文明的治理,怎麼才能夠持續的發展,而不是思考個人如何能夠長生、個人的修養如何提高等等。所以到了漢朝時候,以至於到了東漢,著名史家班固,他所寫的《漢書·藝文志》還這麼記載,說道家出於史官,歷記成敗、禍福、存亡之道,為天子治理天下提供諮詢意見,所以叫做「君王南面之術」。老子在《道德經》這本書裡面反覆提到候王如何如何,人主如何如何,聖人如何如何。他所說的聖人,也是指高明的統治者。所以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其實是為統治者怎樣治理天下而寫的,不是為個人的修養而寫的。中國近代第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魏源,他寫了一部《老子本義》,在這部書的序言里他就明確的講老子這本書是「救世之書」。(嚴復延續了魏源這種對《道德經》性質的判斷,而且說老子的政治哲學可以打通於歐洲近代思想。)
3 老子與莊子思想的比較
近兩千年以來,大家認為老莊一體,老子思想就是個人修養退隱之學,這樣一種印象是從哪裡來的呢?怎麼造成的呢?追根溯源,我們就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莊子。莊子的思想主要的才是退隱之學、個人修養,因為後來莊子的影響越來越大,把老子蓋住了,所以至今我們都是以莊子的方式來理解老子,實際上是對老子思想的扭曲。
老子與莊子有哪些不同?首先是時代不同。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年,天下雖然已經不太安定了,諸侯們對天子已經不太尊重,而且開始不斷的侵奪天子的土地,但是還沒有亂成後來那樣嚴重,他認為天下還有希望還可以拯救,所以他寫了《道德經》這樣一本書,集中表達他的拯救天下的理想。莊子生活在戰國時代,在老子之後二百多年了,這時候天下已經亂成一鍋粥,收拾不了了。聰明的人要逃離政治,不要去想拯救天下,誰想拯救天下人就是找死,不管你的思想有沒有被採納。莊子真是太聰明了!比如法家的幾個重要的代表,像商鞅、李斯等等,他們的想法都得到了秦國政府的落實、使用,也給他們很高的待遇、地位,最後也真正幫助秦國平定了天下,統一了六國,但是他們的下場是什麼呢?都非常悲慘:商鞅被車裂,李斯被腰斬。所以莊子真是太聰明了,他早就看到了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你想救世,哪怕你的思想能夠被落實,你個人可能也不得好死,最好的選擇就是:退居山野不問世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第二個當然與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有關,老子是天子身邊的重臣,他負有為社會治理提供諮詢意見的職務責任,而莊子只不過是一個地方小吏,非常小的官員,相當於今天的一個林場的場長,因此,一個對於治理天下還抱有熱切的希望,一個是徹底的喪失了希望。
所以,老子就致力於天下的治理,莊子致力於個人修養、個人長生。我們從莊子的具體的話語中就能看到,他故意扭曲老子思想。比如老子有句話叫「為而弗恃」,意思是說候王、天子你為了推動天下的治理勞心費力,但是,社會發展的成果你不得享受,應該讓百姓享受。而莊子在講解到這個經文的時候,他加了一個字叫「為而民弗恃」。可以看出來,莊子在中間加了一個「民」字,這在經典的詮釋學上叫做增字解經,這種做法是要不得的。按照莊子的解釋,「為而民弗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社會發展是百姓自己發展,而不是統治者讓其發展的,這就強調了百姓自在自為的一面,與老子所強調的重點不是一個,顯然是一個扭曲。老子還在教導統治者怎麼樣治理天下,而莊子呢,已經放棄了對於天子、侯王的教導,僅僅關注於作為每一個百姓怎麼樣才能夠活得愉快、活得長久,這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
《道德經》中還有一章,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意思就是作為一個人,首先從士大夫開始,你如果道修得好就會影響到你周圍那個小地方;如果這個道修的範圍更大,比如說諸侯修道,他就會影響到諸侯所在的封國;如果天子修道就會影響整個天下。所以老子看來修道的範圍越廣作用就越大。莊子也講過類似的一句話,但是他與老子的價值觀完全相反,他說:「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的意思就是說,道的精華是用來修身的,至於治理國家用一些剩餘的就可以了,至於治理天下用一些垃圾廢料就可以了,這充分表達了他對治理國家治理天下的不屑。
所以,將近兩千年以來,中國人對於老子的理解都是深受莊子的影響,簡單的概括起來就叫「以庄解老」,把老子往形而上學的方向、往純哲學的方向去解釋,其實是扭曲了老子思想的真相,老子其實所關心的主要就是國家治理,至於個人修養他無暇去關心,不多關心,這才是老子思想的真相。
4 老子所構思的政治哲學:民本政治思想我們今天來看,老子對於國家治理的關心,他所構思的政治哲學,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在今天來看還有沒有價值呢?根據我的理解,老子的政治哲學水平非常超前,整體上可以與歐洲近代政治思想相契合、相媲美,而不是像歐洲近代以來「歐洲中心論」觀點看待世界其它文明、看待中國文明那樣粗淺不堪。比如最典型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眼裡,中國的孔子所講的儒學就是簡單的人生格言,至於老子,只不過是辯證法的一些質料,一些基礎的準備,哲學的最高層面、最高境界、最高水平在歐洲,而且最後落定在德國,這樣一種狂傲的思想,曾經在西方盛行了一兩百年,至今不絕,曾經給世界造成過極大的人道災難。
如果我們能夠走出「歐洲中心論」這樣一個文化觀,平心靜氣地看待中國文化,我們就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儒家和道家,老子與孔子,他們的思想充滿了當代價值,至今對中國人都非常重要,可以說與西方近、當代思想的主流很多方面都可以契合。
單獨來說老子,為什麼他的政治思想在2500年以前能與歐洲近代思想相契合,具有那麼多民主民治的特色呢?很簡單,第一,老子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的封建時代,他在為封建時代找出路,而歐洲近代思想也是為歐洲封建時代找出路,所以說,他們不同時代但是面臨的是同樣的社會問題,就像兩個醫生,面對同樣的病人,找到了同樣的方法來治療,這有什麼奇怪呢?第二,我們知道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就是「反」,也就是循環,所以他說:「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 , 遠曰反(返)」,還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天道好還),「反(返)」、「還」等等都是循環的意思。老子是想表達什麼呀?他其實是想表達天道是循環的。為一個朝廷的史官,他一定知道歷史是循環的,夏、商、周由興到衰,發生一次又一次的循環。這種循環就造成了極大的社會混亂,極大的人道災難,老子對此可以說是痛心疾首,他就是想找到一個方法來破解社會惡性循環。老子找到了嗎?他找到了。他提出的方法,就是以民為本由民而治的治理模式。我們知道,當代中國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黃炎培之問」,就是在1945年,黃炎培先生曾經向一位當時的政治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由盛到衰這種惡性循環的次數太多了,現在日本人要垮台了,我們要建設一個新的中國了,有什麼辦法能避免歷史上屢屢發生的惡性循環?這個政治家說,我們已經找到了這個破解歷史惡性循環的辦法,那就是民主:「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由人民當家作主,這樣我們就能走出歷史的惡性循環。」只有民主才能破解歷史發展的惡性循環,可以說是古今一同,聰明人都想到了一起。
我認為老子的哲學核心是他的政治哲學,而老子的政治哲學在我看來就是中國2500年以前所創立的民本政治思想,讓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下老子的思想是不是這樣:
第一,我們先分析一下老子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集中體現在第八十章,老子在這一章裡面講道:「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過去多是一眼望去就認為老子要退回過去,就認為老子是要回到原始社會狀態,實際上老子是以退回過去的思想方式來表達他的政治理想,而他的政治理想顯然是向前發展,而不是向後退縮的。這種表達自己政治理想的思想模式,其實並不鮮見,歐洲近代以來流行一時的「自然狀態說」就是這樣,洛克、盧梭、孟德斯鳩等等,都有自己的自然狀態的社會理想,其實想表達的是自己有創新意義的政治思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老子,老子的「小國寡民」是什麼意思?其實是地方自治的意思。 「不相往來」是什麼意思啊?其實是老子極端厭惡當時不講道德、沒有法治基礎的粗暴的往來,而這種粗暴的往來就是你爭我奪、相互侵害,所以老子所說的不相往來,其實是在呼喚法治的社會,所以老子這一章表達的社會理想:第一,要建一個法治的中國;第二,要地方自治。
大家知道,四年以前,中國有一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去世了,他在1964年出版的一本書《禪宗與道家》里,對於老子八十章的解釋和我的解釋不謀而合,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第二,我們現在分享一下老子的政治理念。老子在這樣一部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經》裡面曾經四次講過這樣一句話,有時完整有時不完整: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經過我十多年近二十年的反覆思考,有一天我突然醒悟,我發現老子這句話所講的就是管理學的核心理念:所有權、受益權和經營權。用在政治上就是政治管理的核心理念,老子的這句箴言與林肯總統所講的「三民主義」非常精妙地契合,可以說是一一對應:
生而不有——民有,
為而不恃——民享,
長而不宰——民治。
這樣一個對應,可以說就是一個鐵一般的證據,證實了老子的思想主要就是政治哲學,而老子的政治哲學的高度可以與歐美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相比肩相媲美。我後來知道林肯的「三民主義「也並不是他的創造,也是有來源的,它的來源就是第一版英文《聖經》的翻譯者、神學家John Wycliffe。是他在第一版英文《聖經》的前言中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他說我們這樣一本英文《聖經》是為這樣一個政府來翻譯的,是要奉獻給這樣一個政府的,什麼樣一個政府呢?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This Bible is 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John Wycliffe
感謝主!從老子到John Wycliffe再到林肯總統,「三民主義」像一根紅線把他們串聯起來,上帝的話語孕育了文明的政治哲學,撒播到東西兩個半球,可見上帝的恩典是多麼長闊高深!
第三,我們來分享老子的治國方法。老子反覆講「無為」:「我無為而民自化」 、 」為無為,則無不治」等等。那麼,老子的「無為」要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呢?過去用莊子式的理解就是:不妄為,無過分作為,不有心作為等等。這種倫理式心理式的理解,好多年我都很困惑,因為這種理解不能讓我心服,但是又很難走出這樣一種理解對我的束縛。後來經過十幾年的思考,包括閱讀一些新材料,才發現老子所說的「無為」其實就是今天的依法治國。那你的法律,應該為誰服務呢?這一點老子的思想也是非常鮮明的,他認為治理國家的法規要以民為本,所以老子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民本思想:「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那麼,老子理想的社會是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他理想的社會是大致均平的狀態,沒有人高高在上,也沒有人卑微的匍匐在下,包括社會財富也一樣,應該大致均平,所以他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他理想的政治是使這個社會大致均平。
老子還有思想自由的思想,因為他既然關心的是社會百姓,百姓有什麼樣的願望有怎樣的能力,他有什麼樣的想法,都要讓他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達,不然的話,統治者高高在上,不能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和願望,怎麼可能治理好天下呢?所以他講「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百姓有充分的思想自由。
很奇妙,老子還有經濟自由的思想。《道德經》中提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我無事而民自富」,這句話特別重要,是中國可以說最早的對於經濟自由主義的一種表達,而西方當代自由主義之父哈耶克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說,我一生中為之勞心費力念茲在茲的自發秩序原理,也就是西方自由主義傳統,其實老子兩千五百年以前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那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
更加奇妙的是,老子還有文化多元信仰自由的想法。我剛剛提到老子的社會理想想集中表現在第八十章。這一章還有這樣的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前面三個短句講百姓物質生活的方面要儘可能富足,最後一句「樂其俗」,就是要各樂其俗,老百姓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有什麼樣的文化習慣,統治者都要尊重它,而不要去干涉它,不要去破壞它。這其實就是老子的信仰自由文化多元的思想,也可以說是中國的信仰自由文化多元的先聲。
老子理想中的政府是什麼樣子?我們看到,老子經常講的一些話語,大家通常都把他按照莊子方式理解成個人修養,其實他講的好多東西並不是個人修養,講的都是對統治者的要求、政府的形象。比如他講:「朴雖小,天下莫能臣」,其實他就在講政府要小,而社會為大。「柔弱勝剛強」,講的是政府要柔弱處下,要做一個弱勢政府,而不要做一個咄咄逼人的強勢政府。他還講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什麼叫「知足」?不是講你侯王個人怎麼樣知足,他講的是政府應該知道自己的權利的界限所在,而不要變成一個全能政府,不要變成一個無限政府,否則,人民沒有發揮的空間,這個社會就沒有活力沒有前途。我剛才已經講到了「貴以賤為本」,他認為文明的政府應該是一個民本政府。他的十二字箴言裡面講的 「長而不宰」,其實是讓老百姓充分發展自己、充分自我管理。老子還講道: 「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其實就是在講虛位政府的理念。
總結起來看,老子理想的政府是一個小政府,是一個弱勢政府,是一個有限政府、民本政府、民治政府、虛位政府,這樣的政府與歐洲近代以來所發展出來的政治形態、政府形式是不是非常相似?
5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到這裡,我大致地把老子的政治哲學給大家做了一個交流,如果我們撇開自己的成見,其實不難發現老子原來是這樣一個老子,他所講的主要是政治哲學,而且他講的政治哲學具有這麼豐富的當代價值,我們還會簡單地排斥、拒斥、貶低中國文化嗎?
我們如果愛中國人,那麼我們就應該愛中國的文化,愛我們祖先數千年來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在這些文化的創造過程中,往往受盡了苦難,受盡了折磨,受盡了屈辱。因此這些思想本身,也經常被打斷、被扭曲、被摧殘。可以說中國文化比較完整的形態比較好的形態就是先秦,所以我經常跟一些學者,包括社會其他方面的朋友們在交流中國文化時提到這樣一個理想,我們應該回到先秦:以先秦文化作為我們的文化模板,來憑定、審核後來兩千多年的文化的價值。後來這兩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對先秦文化的扭曲和打斷,甚至說是一種高台跳水,因為在春秋時代,各個國家還能夠善待知識分子,善待當時的士人,凡是有一技之長一家之言,凡是有一些思想特點,各國都歡迎你,所以當時的士人、諸子百家可以遊走在各個國家,都待如上賓。但是自從秦國統一天下以後,這兩千年是一個怎樣的中國呢?知識分子常常被強權死死地踩在腳下,這樣,不僅先秦的文化被打碎了、被扭曲了,而且更給先秦的文化帶來了一個惡名,污名化了先秦的文化,認為是中國文化塑造了專制政治並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後。
這樣一種扭曲,首先比如說道家,在先秦的時候道家只知道有老子,當時託名叫「黃老」,幾乎不知道有莊子。莊子的思想什麼時候開始興盛的呢?是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興盛的。興盛以後是什麼樣呢?大家只知莊子不知老子(撇開道教不談),以莊子的理解來理解老子,其實是掩蓋了老子,把老子的具有當代價值的政治哲學扭曲為個人修養之學。儒家更是如此,比如說儒家的大丈夫精神,這樣一種社會擔當精神,對於社會自由的追求,在孔子、孟子那裡都是非常明顯、非常豐富的。但是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第一就是焚書坑儒,對儒家文化進行極端的殘害,到了漢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好像把儒家抬得很高,其實他所尊重的儒家是一個扭曲了的儒家,也可以說是孔子所講的「小人儒」,而先秦與秦後的區別,就是「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區別。秦以後兩千年對中國文化的摧殘,對儒家和道家的摧殘,原因在哪?原因不在於文化本身,而在於集權制度。
所以近代以來,認為我們什麼都不如人,什麼都不如西方,科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也不如人,1919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其實沒有注意到先秦與後秦的區別,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先秦曾經有完整的比較高明的文化,與後來被扭曲的「中國文化」是兩回事。
今天許多人包括我們信仰基督的弟兄姊妹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負面看法,其實主要原因是沒有注意到先秦與秦後的區別,按照專業學者的說法叫做「周秦之變」。周朝的文化與秦朝以來的文化差別很大。以往沒有意識到這個巨大的差別,把文化這個極權專制的受害者理解為加害者,所以認為我們近代政治落後、政治專制都是文化造成的,這種認識是不真實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了二十多年來我對於老子思想的一些簡單的認識,可以說是一孔之見,也沒有什麼特別高深的見解。通過我的思考與閱讀,我發現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是充滿當代價值的,而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在傳播基督福音的時候,一定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價值,一定同情式地理解我們的古人,一定要尊重我們的同胞,我們的談話對象,而不要簡單地認為「你很愚蠢,你的家族很愚蠢,你們的祖先都很愚蠢」。按照這樣一種方式傳播基督的福音是不會有好效果了,這起碼是我的觀察所得。上帝反覆教導我們不可驕傲,把「虛心」列為八福之首,我們對中國文化豈可不屑一顧率爾待之呢?
再次感謝趙曉博士以及青雲姊妹邀請我在這個群里給大家進行分享,這一個多小時裡面所表達的我這十幾年來的思想,其實卑之無甚高論,跟我們群里的許多弟兄姊妹們對於主的信仰相比我還愧有距離。希望大家多賜教,希望聽到你們屬靈的信息給我指正。 謝謝大家,感謝主,哈利路亞!
◆ 解疑釋問:
問題1:基督徒如何閱讀《易經》?
建議不要帶著主觀想法去閱讀中國的古典,先放下自己,才能入虎穴得虎子。
問題2:基督教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應該先了解中國文化,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再考慮結合問題。當然,什麼是中國主流文化與核心,非常遺憾,至今都不甚明了,非常模糊,沒有定論,可以說整個中國思想界在這個問題上對社會是有虧欠的。我只能提醒大家注意「周秦之變」,即:我們的文化軸心在先秦,先秦之後都是中國原典文化的扭曲,儘管也有一定的發展。所以說不能把近五百年落後的原因簡單歸之於中國文化。希望以後有機會對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的交流。
問題3:為什麼當代的中國人要去信仰基督教?
我覺得信仰基督教不應該有一個功利的目的,為了陞官為了發財,為了找到女朋友男朋友等等都不是。信耶穌得自由,信耶穌得永生。如果你有對自由的追求,如果你有對永生的渴望,那就來了解基督,這裡有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靈性甘泉,除此之外所有的功利性的目的實際上都沒有任何價值。
問題4:早期精通中國文化的宣教士利瑪竇、李雅各以及近代現代諸多學者都認為古代中國先賢是一神論者 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老子誕生的土壤也是敬畏天、敬畏上帝的,那麼現代中國的出路是不是就是在個人層面以基督教為中心復興上帝信仰,並且在國家方面把老子的以天道為基礎的政治哲學作為治國理念?
第一,說中國古代是一神教,即天道教,大致沒有問題。也正因此,中國人的信仰可以與基督信仰打通。
第二,關於中國的出路,你這種思考的方式本身太僵硬太霸道,好像信仰基督和文明治國是強制性的,我覺得作為基督徒以這種思想和話語方式傳播基督的福音其心可諒其效可疑。聖經里講得很清楚,信仰是一個自然的發生過程,而不是人為地給它套上一個絕對真理強制他跟從。如果你一定要告訴他,我告訴你的是絕對真理,你相信我就怎麼怎麼樣,這種講話方式效果未必會好。
問題5:中國人總是說:基督教是洋教,是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中國而用的方法。我們中國人要信自己的神:信佛。對於這樣的人,如何更好的去給她們傳福音?
答:首先,建議你給他這樣的答覆,第一,基督教本身並不是西方的神,它源於以色列,這個地方至今都屬於亞洲而不是西方,在歐洲人看來這個地方是東方。
第二,至於信佛教,首先佛教本身是不是一種有神論呢?至今都是有爭議的,包括佛教本身的大德高僧,許多人都認為佛教是無神論。
那麼撇開這個不談,佛教本身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佛教來自印度,是東漢末年傳到中國的,哪裡是中國人自己的神?如果說我們自己的神,那就在先秦,在先秦的諸子的信仰里,在老子和孔子那裡,而老子和孔子的天道觀,與基督教信仰的福音是非常接近的。對先秦的文化,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天道觀有深入的了解和體察,我們會發現很容易與我們所信仰的基督的精神相對接。我本人就是因為理解了老子才信仰了基督。
問題6:怎麼看待目前的國學熱?國學熱反而帶動了國人對佛教的迷信,你怎麼看?
第一、你面對國學似乎有一種膽怯和猶疑的心態,其實我明白地告訴你,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如果你堅信基督的思想、基督的福音是廣闊無邊的,你就不要擔心有任何東西能夠侵害到他。
第二,據我自己的信主歷程,我的信仰就是因為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同時認識到,不管是儒家的孔子,還是道家的老子,他們都是人間的聖人,數千年才出現一個。比如說孔子,幾千年來都有這樣一種說法:「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說如果沒有孔子在2500年前為我們奠定了倫理基礎,那麼中華民族就是一群野獸、一群動物,能不能傳到今天都是可疑的,所以孔子非常了不起。
至於老子,像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老子的政治哲學,它可以與歐洲近代政治哲學相媲美相比肩。所以我經常講中國有一個老子,就使得中國人起碼在政治智慧上可以跟西方主流思想平等對話。不要認為民本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西方的專屬品,中國人早就有了,只不過被秦朝以來的的集權制度給扭曲了、破壞了。
因此我說老子在政治哲學、政治智慧方面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但是儘管如此,老子和孔子他們都還是人,儘管是聖人。如果我們平心靜氣的去讀讀《聖經》,看看耶穌的話語他的懿行,我們會發現耶穌的許多話語和老子的話語一一對應,簡直是一句話的兩種版本。而耶穌並沒有經過特殊的教育,在三十歲時作為木匠的兒子開始傳道,什麼原因呢?誰賜給他這麼奇妙的智慧?用人間的智慧很難理解,那我們只得承認他是神。所以我經常在給大家分享我的信仰歷程的時候說這樣一句話:我是站在老子的肩膀上,夠到了耶穌溫暖的手。因此,我非常感恩我們的祖先,曾經給我們創造了這麼高超的文化,讓我們與耶穌能夠靠得這麼近;也非常感恩耶穌,是他的大恩拯救我,讓我能夠理解他的恩典,讓我能夠很好的理解中國文化。
◆ 主持人李欽昊:以基督為中心,復興中華文化
各位香柏的聽友們,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但是智慧的啟迪,在我們的心間卻是恆久的,非常感謝王先生今天的分享,願我們每個人都對我們先秦的原汁原味的天道上帝信仰文化又有一份新的敬意和興趣。
希望我們都能夠身體力行,能夠更深的去了解、體會其中的奧妙,能夠像王先生所說的,能入虎穴得虎子,真正地能夠以基督為中心,復興中華文化。也願基督的真理,永恆的天道,在更多的炎黃子孫心靈中,被高舉被發揚,謝謝大家!
2017年1月28日
文章來源:香柏讀者沙龍文稿整理
推薦閱讀:
※秋風: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相互寬容或者衝突?
※為什麼基督徒會悔改,信耶穌?
※如何建立基督化家庭丨丈夫篇
※基督徒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含義
※聖誕對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