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西都護府輝煌錄之系列3劉黑闥 突厥

第三節  劉黑闥(下)    攻下了洺水城之後,劉黑闥已如困獸,被唐軍死死封鎖在了洺州城方圓極小的一個地域內,已無戰略迴旋餘地。唐軍控制洺水城之後劉黑闥與東邊各州的糧道亦被掐斷。劉黑闥因此率軍向唐軍多次挑戰,但李世民算準了劉黑闥軍缺糧,急於求戰的心理,堅守不出。劉黑闥沒奈何,於是想了一個法子,於三月十一日在軍中大擺宴席,向唐軍示威,表示己方並不缺糧,李世績趁機襲營,劉黑闥軍就是怕唐軍不出擊,於是唐軍不但沒能襲營成功,反而被人追殺。劉黑闥手下左大將高雅賢當時也是喝高了,單槍匹馬紅著眼睛追殺李世績,不知不覺中與大部隊拉開了距離,結果冷不防被李世績部將潘毛刺於馬下,等高雅賢部下繼後趕到,扶高雅賢回營之時,高雅賢卻已一命嗚呼。可是唐軍並沒有吸取教訓,兩日後再次襲營,結果被劉黑闥手下右大將王小胡生擒潘毛,算是為高雅賢報了仇。由是唐軍繼續堅守不出,劉黑闥在後勤壓力之下不得已冒險從東邊的冀、貝、滄、瀛等州水陸運糧,結果不出意外地被唐將程名振率軍所攔截,舟、車,皆被沉焚。唐軍襲營啟發了劉黑闥,劉黑闥也照葫蘆畫瓢發動了一次突襲,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次劉黑闥瞄準的也是李世績的大營。李世民親率兵馬自後掩殺,哪知劉黑闥早有防備,結果不但沒能解圍,自己和其後亦是名將之一的略陽公李道宗一同深陷重圍險遭不測。結果還是尉遲敬德神勇無敵,親自率敢死隊冒死陷陣,終於將李世民與李道宗救出。在閱讀這段歷史的時候,也許有人會覺得非常奇怪,李世績被後人與李靖並稱為初唐二李,戰功赫赫,為啥在對陣劉黑闥的時候表現卻如此不濟?其實這裡面有一段內情,話說劉黑闥原本並不是竇建德手下的將軍,天下大亂之後他先是跟隨郝孝德,後來李密掌握瓦崗義軍之後便在李密手下當裨將。此時李世績也是瓦崗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們二人可以說還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李密被王世充擊敗投降唐朝之後他又跟了王世充。而此時竇建德聯合突厥人大舉攻唐,李世績不能敵,與李淵的妹妹同安長公主及淮安王李神通俱被俘虜。竇建德抓了李世績的老爹,李世績無奈之下只能為他賣命。李世績想歸唐,但是竇建德又看得緊,不好行動,必須干出一點功績來讓竇建德放鬆戒備。這時候王世充派了劉黑闥防守新鄉,實在是撞到了李世績的槍口上,於是李世績率軍進攻新鄉,把劉黑闥給抓了當作投名狀獻給竇建德。可是沒想到的是劉黑闥與竇建德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於是乾脆就跟了竇建德,而李世績在竇建德放鬆警惕之後連老爹也不要就逃回了唐朝。因此李世績與劉黑闥之間既是熟識又有極大的過節,劉黑闥打李世績自然能發揮出百分之一百二的戰力來,李世績總是吃鱉也就變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唐軍堅守至六十日,劉黑闥軍中終於糧盡,於是傾巢而出,率步騎兩萬與唐軍決戰。而這邊唐軍早已在洺水上游攔堤築壩,堵截水流。李世民與上游士卒約定,兩軍交戰之時,伺機決堤放水。唐軍此時再也不高掛免戰牌,亦是全軍出動,李世民以輕騎為先鋒,與劉黑闥軍騎兵混戰,李世民自率精騎於後掩殺,劉黑闥均騎兵不是對手,向後敗退。李世民趁勢率騎兵衝擊,馬踏劉黑闥的步兵大陣。劉黑闥軍亦是驍勇善戰,以步卒對抗騎兵依然陣勢不亂,殊死反擊。兩軍從正午戰至黃昏,劉黑闥軍雖死戰不退,但是終究不敵,漸漸顯出敗像。右大將王小胡長對劉黑闥長嘆:「智力盡矣,宜早亡去。」於是與劉黑闥先行撤退。而手下士兵並不知情,依然奮勇戰鬥。此時唐軍早已在上游挖開大壩,洪水洶湧而至,瞬間平地成為澤國,水深丈餘。背水一戰的劉黑闥軍猝不及防,終於潰敗,被斬首萬餘,溺死數千人。劉黑闥見事不可為,只得率兩百餘騎逃奔突厥。    就在李世民與劉黑闥生死鏖戰之際,唐朝為了不被兩線攻擊,因此再次向突厥表達了改善關係的願望,派使者帶了大批金銀珠寶賄賂突厥頡利可汗,並且答應進行和親。突厥人收了財物之後倒是放了之前抓的人質,當然唐朝亦將突厥方的人質放歸。眼見唐突兩國關係就要轉為諧和之際,沒想到突厥人翻臉比翻書還要快,又率兵與高開道、苑君璋進攻雁門。守將并州總管劉世讓死守月余,終於頂住了這次突襲。唐軍此時正處於平劉黑闥之戰的關鍵時刻,因此只能隱忍不發。等劉黑闥被李世民打跑之後,唐代州總管定襄王李大恩探得突厥發生饑荒,因此可以趁機攻取苑君璋所佔據的馬邑,於是計劃李大恩與殿內少監獨孤晟一同進攻馬邑,約定於二月在馬邑匯合。本來計劃是不錯,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獨孤晟居然失期不至,李大恩面對敵人優勢兵力勢單力孤,只能駐紮新城。這時候劉黑闥正好逃到了突厥,他的勇武讓突厥人非常欣賞,於是突厥頡利可汗派數萬騎兵和劉黑闥一起討伐唐軍,突厥軍將李大恩團團包圍在新城(在今山西朔縣西南)。唐高祖急派右驍衛大將軍李高遷往救,唐軍還未能趕到,李大恩軍卻已糧盡,只能趁黑夜倉促突圍,劉黑闥與突厥乘機掩殺,大敗唐軍,唐軍死者數千人,李大恩歿於陣。之前劉黑闥因為缺糧被李世民打得一敗塗地,這次斬殺李大恩也算是小小地報了一回仇。  劉黑闥擊敗李大恩之後招兵買馬,很快又聚集起了一股勢力,六月,劉黑闥再次起兵,引突厥軍進擾山東,唐高祖李淵詔令燕郡王李藝征討。十七日,劉黑闥引突厥軍進攻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其舊部曹湛、董康買在鮮虞縣(即安喜)起兵響應。七月十五日,唐命淮陽王李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原國公史萬寶為其副,進剿劉黑闥。唐朝對原河北起義軍竇建德、劉黑闥舊部採取的是殘酷鎮壓政策,因此原竇建德系統地山東豪傑不肯歸順唐廷,他們潛伏在暗處活動,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便立刻又是烽火燎原。很快地,他們就等到了這個機會。反王們的不爭氣讓突厥人終於再也看不下去,頡利可汗終於赤膊下場,要與唐朝大幹一場。於是頡利可汗於武德五年(622)八月親自率精騎十五萬入侵併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原州(治平高,今寧夏固原),軍容之盛被史書形容道「自介休至晉州,數百裡間,填溢山谷。」(《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這一下唐廷震動,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一股腦地派了出去,一面派太常卿鄭元璹前去求和。能打才能和,唐廷內部深諳這個道理,於是命令下屬將領傾力反擊。唐軍的奮戰給突厥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并州大總管襄邑王李神符、汾州刺史蕭顗等唐將先後取得對突厥的勝利,雖然打得並不是突厥主力,但是依然讓突厥人知道唐軍並不是好惹的,給了突厥人一種無形的壓力。此時求和使者鄭元璹亦到達了頡利可汗的營地。後來史書裡面把鄭元璹形容成一個靠三寸不爛之舌讓突厥退兵的說客,可是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國與國的實力,唐軍的拚死反擊加上傾盡全國的財力賄賂突厥人,終於使得鄭元璹將頡利可汗暫時說服,突厥主力終於退兵。唐軍集全國兵力北上防守突厥,此時河北空虛,劉黑闥自然不會放過此等天賜良機,於是率所部於九月南下,攻陷瀛州(治河間縣,今屬河北),殺唐瀛州刺史馬匡武。東鹽州(治今河北滄縣)人馬君德據州城歸附劉黑闥。此時李淵的兩個最有能力的兒子全去防守突厥人,剩下的只有李元吉,李淵此人對外臣很是不信任,兵權大部分都是交給親族掌握,雖然李元吉能力差點,但此時無人可用,於是在十月,唐又以齊王李元吉為領軍大將軍、并州大總管,率軍討伐。劉黑闥的軍事能力在初唐算得上是頂尖的人物,這次捲土重來依舊生猛無比,唐朝守軍無力抵抗,紛紛敗退。十月十七日,劉黑闥終於與淮陽王李道玄率領的3萬唐軍主力於下博相遇。這李道玄非常有能力,十五歲就從軍出征,在平竇建德一戰中立有大功,在李淵家族中算是一顆新星,將來無可限量。可是李淵千不該萬不該,居然派了個史萬寶作李道玄的副手,這史萬寶是個什麼人呢?他是個大俠,大家看到這裡不要以為筆者寫錯,此人不但是大俠,江湖外號還挺響亮,號稱長安大俠。史萬寶這個大俠是個什麼概念呢?那可不是金庸老先生說的「為國為民」這麼崇高,而是「以武犯禁」,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黑社會老大。此人靠著李淵起兵之時資助李淵弟弟李神通起的家,也做到了國公的位置。此人仗著自己後台硬,就不把身為王族的李道玄放在眼裡。當時他們商定,李道玄率騎兵在前突擊,他史萬寶領步兵自後跟進,一舉擊破劉黑闥。這種戰法其實學自李世民,李世民每戰便靠重甲騎兵將敵陣衝破一個缺口,而步兵隨後跟進,將敵陣的缺口擴大直至完全崩潰。按理說,這樣的戰術決策並無錯誤,可是這史萬寶倒好,心裡非常反對,但是當面不說,等李道玄率先突擊之後,他拿道路泥濘做借口,對部下說:「我有皇上的手諭,裡面道淮陽王是個毛頭小子,軍事方面都由老夫作主,如今淮陽王輕脫妄進,如果跟他一起胡鬧必然全軍覆沒,不如讓淮陽王作為誘餌,他敗了敵人必然輕兵冒進,我們嚴陣以待,必然能大破敵軍。」李道玄畢竟年輕,沒想到史萬寶就敢背後下黑手,結果孤軍沖陣,被劉黑闥軍團團包圍,歿於陣中,死時年僅十九歲。史萬寶自以為得計,哪知道劉黑闥可不是什麼善茬,其軍隊擊破李道玄之後更是勇不可擋,而唐軍卻因為李道玄的敗沒而士氣大降,兵無鬥志。兩軍交鋒之下唐軍大潰,全軍覆沒。這時候史萬寶算是拿出了一些大俠的功力,輕功無人能敵,隻身一溜煙逃回長安,讓劉黑闥軍目瞪口呆望塵莫及。要說史萬寶後台也是硬,幹了這樣的事居然沒受到什麼處罰,不過此人前途也算是就此完蛋,在歷史上再無登場的機會了。李道玄之死使得山東震駭,唐洺州總管廬江王李瑗棄城西逃。齊王李元吉也畏懼劉黑闥實力強勁,不敢進兵討伐。於是河北諸州皆歸附劉黑闥,十天之間,劉黑闥盡復舊地,復都洺州,聲勢大振。    劉黑闥這麼厲害,按理說讓曾經擊敗過他的李世民來討伐是一件順利成章的事情,大臣們也是如此主張。可是此時唐室內部的矛盾已經凸現,李世民功高震主,如果這個功勞再讓李世民得了去,以後太子李建成的位置往哪裡擺呢?於是李建成自告奮勇請求討伐劉黑闥。而李淵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況,於是令太子李建成率關中兵征討劉黑闥,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南、河北各州均受其指揮,有權便宜從事。唐朝這邊是動了真格的,但是劉黑闥雖然屢戰屢勝,卻已到了強弩之末。俗話說「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劉黑闥就是吃虧在這上面。李淵佔據的關中是個好地方,隋末大亂之後幾乎沒有遭到什麼兵災,因此唐朝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提供糧食兵員。可是劉黑闥所佔領的山東地卻是屢遭兵災,各種盜賊,割據勢力在這裡混戰,劉黑闥又在此與唐軍打了幾次拉鋸戰,此地早已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在這個地方,雖然劉黑闥每每能利用反唐的竇系山東豪傑們驅逐唐朝的勢力,克複全境,可是糧食和兵員天上掉不下來,他再勇猛,最終也只能落的一個楚霸王的下場。    李建成統兵之後迅速整合了唐軍在山東的部署,自此唐軍開始了反攻的步伐,兩軍在山東開始了拉鋸戰,劉黑闥一直打到彈盡糧絕連手下士兵疲憊得連擺陣都擺不了的程度還在頑抗,這時候魏徵又出了一個主意,說劉軍之所以到了這種情況還在拚死反抗是因為害怕唐軍秋後算賬,讓李建成把目前在押的叛軍犯人家眷都釋放以取信於人,這樣劉黑闥不戰自敗。這一招彷彿是壓斷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劉黑闥部屬紛紛逃亡,或縛其將官降唐,全軍崩潰。劉黑闥眼見勢不可為,立刻率軍逃亡,可是他一生打雁,臨了卻被雁啄瞎了眼。當他晝夜兼行逃至饒陽(今河北饒陽東北)時,從者僅剩百餘人,並且十分飢餓,此時其饒州刺史諸葛德威出城迎接劉黑闥,請他進城,劉黑闥本來對他已經有所懷疑,不願進城,但在諸葛德威反覆流淚的請求下,終於答應了他的邀請。到城旁的市場中休息,諸葛德威給他們送來了大量食物,劉黑闥等人實在太過飢餓就放鬆了警惕,結果諸葛德威趁機帶兵將劉黑闥等人全部抓住,以此投降唐軍,最終劉黑闥與其弟劉十善同被斬於其都城洺州,山東之亂被徹底平定,中國大地統一之勢已經不可阻擋。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第四節  突厥襲來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帝國的統一大業基本完成,一條完整的中國龍終於昂然屹立在了東亞這塊土地之上。在長期的戰亂摧殘之下,這條傷痕纍纍的中國龍雖然恢復了往昔的形狀,但是依舊虛弱不堪。而上天卻並沒有給這條滿身傷痕的巨龍好好休養生息的時間,北方的惡狼已經對著巨龍亮出了他們鋒利的獠牙。    突厥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在關東與唐帝國的小打小鬧,他們將目光轉向了唐朝的心臟——關中。武德七年三月丁酉(公元624年4月20日),突厥人開始了他們潮水般的攻勢,他們首先進攻原州,同年秋,再次循南北兩道入侵關內道。涼州通長安北道,即烏蘭關道的突厥軍隊於七月抵達原州,唐朝遣寧州刺史鹿大師發兵赴援,並由楊師道自靈州率兵截突厥的退路。但是突厥軍隊很快就突破了唐軍的防線,越過彈箏峽,癸未(8月3日),進抵陰盤城(即徑州潘原縣,地在今甘肅平涼東廠〕。南道,即蘭秦道的突厥軍隊也在七月庚辰(8月1日)抵達隴州(州治在今陝西隴縣),東距長安僅有四百餘里的路程。這點距離對於擁有大量馬匹的突厥人來說,僅僅需要一天就能兵臨長安城下。而此時的唐帝國對於這種情況並沒有充足的準備,這兩年唐軍東征西討,但是關中地區卻始終未遭受什麼大的威脅,因此北面的防禦設施並不完備,突厥人的南下攻勢幾如無人之境。    首都長安老是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可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前車之鑒就在不久之前,南方的反王蕭銑就是因為把首都放在前線,結果被唐軍一鼓而下,這次唐朝自己也出現了這種情況自然就會產生遷都的想法。這時候有人不失時機地獻上了遷都的諫言,說是突厥人之所以頻頻入寇是因為貪圖長安的財富,如果遷都再燒掉長安的話,那麼突厥人無利可圖也就不會再來了。這個諫言現在看來十分地荒唐,可是在當時卻很是吸引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裴寂等人均是此意見的極力推動者。此時唐朝內部的政治內鬥已經處在白熱化的邊緣,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爭位已經是手段盡出,無所不用其極。對於這個荒唐的提議李世民自然要極力反對,兩派於是在朝堂之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李世民慷慨陳述道:「戎狄為患,自古就有。父皇您現在一統海內,手下精兵百萬,所向無敵,如果僅僅是因為胡寇擾邊就害怕得遷都,豈不是讓四海蒙羞被後人所恥笑么?以前霍去病不過是漢朝的一個將軍就立志消滅匈奴,何況我這個堂堂大唐王子,只要給我幾年時間,我一定把頡利給您抓過來向您請罪。如果到時候不行您再遷都也不晚。」而李建成則立碼反唇相譏道:「以前漢朝將軍樊噲吹牛自己能以十萬人橫行於匈奴,你李世民的話豈不是跟樊噲一樣么?」李世民據理力爭道:「形勢各異,用兵不同,樊噲不過一個庸才,何足道哉!不出十年,必然平定漠北,這絕不是大話!」別人說這話旁人一看就會認為這是在吹牛,可是李世民則不一樣,他平定中原的戰績在那裡擺著,說出來的話分量自然大不相同。可是李淵此時已經不再是特別喜歡李世民的那個李淵了,他在繼位的鬥爭中完全站到了太子李建成的這邊,打定了主意不把皇位傳給李世民,因此對於現在的李世民極其排斥。這其中固然有立嫡以長的傳統,更主要的是有隋朝的這個前車之鑒。李世民與楊廣實在太像了,他們都出身最高級的大官僚家族,都是比長兄耀眼聰明比長兄更得母親寵愛的次子,都少年成名,都以軍功起家並靠這個把長兄害死坐上皇位,都多才多藝,最後還都征討過高麗。李淵不想看著他一手建立起來的帝國再被類似於楊廣的二兒子李世民給毀掉,他不願意成為第二個隋文帝。因此李世民提出反對遷都的意見以後他的第一反應是大怒,依然堅持要求遷都,並且派人到處勘測新都城的地址。而李建成也趁熱打鐵,通過後宮向李淵進讒言說:「突厥雖然屢屢成為邊患,但是得到財寶也就會退兵,而李世民假借防禦突厥的名義其實是要拿到兵權,以便圖謀不軌。」使得李淵對李世民的猜忌越來越深。當然李淵畢竟是個不錯的政治家,最初的不理智過後他還是清醒了過來,認識到了李世民建議的正確性,最終取消了遷都的決定。他一面宣布京師戒嚴,一面派李世民與李元吉總領兵馬於豳州(今陝西彬縣)禦敵。    唐軍雖然做出了迎擊的態勢,但是此時關中霖雨不止,糧道受阻,而士兵們因為突厥的突襲而大規模的被徵召,疲憊不堪,而朝廷對新兵的武器裝備也準備不足,從朝廷到軍中均愁雲密布。唐軍行軍至豳州與突厥相遇。突厥可汗率萬餘騎兵乘高而陣,唐軍將士見到突厥人的軍容都十分震恐。李世民眼見這樣下去必然要打敗仗,於是對李元吉說:「現在突厥人居高臨下,我們不能露怯,應該與之決一死戰,你能跟我一起么?」李元吉則沒有李世民那份勇氣,說:「敵我形勢懸殊,怎麼能輕易出動呢?如果萬一失敗了,後悔就晚了。」李世民知道李元吉膽子小,於是道:「你不敢出戰,我就一個人去,你留在城裡觀戰吧。」於是李世民僅率領百名騎兵出城迎戰。到了陣前李世民對突厥人說:「我們唐朝與你們可汗簽訂過盟約,為什麼毀約入侵我唐朝的地方?我是大唐的秦王,特來一戰,你們突厥可汗如果自己來,我就跟他單挑,如果全軍殺來,我也只用這百名騎兵。」頡利可汗不清楚李世民的虛實,所以笑而不答。李世民眼見激將法沒成功,立刻轉而用離間之計,他派騎兵與突利說道:「以前我們盟誓的時候說過不論誰有危難都要互相救助,現在你居然率兵攻打於我,你還有往日的香火之情嗎?」頡利可汗看見李世民居然只率這點人出戰,又聽聞突利與李世民竟然有香火之情,立碼就對突利有了猜忌。為了防範突利在身後插一刀子,於是率軍後撤。李世民一看有門,又接連派遣使者說服突利不再與唐朝為敵,並且同意與突利和親。突利這樣一軟,頡利可汗也就硬不起來了,只能同意了突利的建議,撤軍回歸草原。前文已經說過李世民與突厥人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唐朝起兵伊始和突厥的聯盟便是他一手策劃的。他不但通曉突厥語,更對突厥內部事務觀察入微,因此此次出擊雖然冒著天大的風險,但並不是逞血氣之勇,而是早有預謀。首先關中地帶大雨不止,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讓唐軍沒辦法快速徵調糧食,但也廢掉了突厥人的依仗的戰鬥武器——弓。我們知道東方民族使用的弓均是複合弓,突厥人自然也不例外。複合弓的製造中最重要的一種材料便是動物的筋腱,乾燥之後的筋腱具有極強的彈力,這是一把弓能發揮威力的關鍵之一。但是複合弓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怕水,一旦被水浸濕,那筋腱便會軟化,其原理如同我們現在泡發乾貨,這樣一張弓便不再具有彈性,成為了擺設。除此之外更為關鍵的是,李世民敏銳地把握到了頡利和突利之間的巨大矛盾。這就要從突厥人的繼承傳統來談起,最初的突厥人繼承傳統為兄死弟及,後來突厥分裂之後東*突厥這一系變成了父死子繼,而始畢大汗死了以後按理說合法繼承人應該是他的兒子突利(這裡的突利是可汗稱號並不是本名,本名應該是什缽芯,為了大家閱讀的方便以後一律稱之為突利),但是突利此時僅有十五六歲,年紀太小並不能負擔起大汗的職責,因此始畢之弟處羅繼位大汗,其實是攝政王,不久處羅死去,此時突利已經成年,並且娶了隋淮陽公主,照理說此時的突利應該執掌突厥大權,成為正式的大汗才對。可是如果突利成了大汗,那淮陽公主必然會成為新可賀敦,於是義成公主為了保住自己的後位,勾結了頡利謀得了突厥大汗的位置。這樣不合法的繼承埋下了突厥內部衝突的種子,突利雖然敢怒不敢言,但與頡利之間已經是離心離德。因此李世民才能甘冒奇險,陣前離間此二人。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第二節 軍神李靖(下)作為平定南中國的軍事總策劃人,李靖勞苦功高,當然李淵也沒忘記之前說的話,李靖不久就官拜安州大都督,治所在今天的武漢附近,算是一方封疆大吏了。可是李靖運氣並不好,剛剛上任沒兩天,被李淵激怒的突厥人就大舉殺到,唐軍防禦失利,形勢極為緊張。李淵無法可想之下只能徵調一切能夠徵調的力量北上抗擊突厥,於是李靖安州大都督的位子還沒坐熱,就被命令趕往太原作戰,他手上僅有一萬不善馬戰的南方江淮戰士,他的敵人卻是頡利可汗親率的十萬突厥精銳。在暴風般的進攻中李靖終於以最小的損失將突厥人擊退,保住了李淵的龍興之地太原城。突厥人的進攻狠狠地給李淵來了一個下馬威,讓李淵憤怒的頭腦開始冷靜了下來,形勢比人強,沒法子只能繼續談判。可是這次談判卻沒有派五次出入突厥的談判專家鄭元璹去,卻換了個南海公歐陽胤。這個南海公歐陽胤的出使非常的不順利,並沒有能夠與突厥人達成交易,或者說突厥人根本不想和他談判,眼見突厥人的侵掠一日勝似一日,歐陽胤心急如焚,最後居然學漢代的班超領了五十人意圖偷襲突厥大汗的牙帳。可惜歐陽胤並不是班超,突厥人也並不是匈奴人,這次突襲最後以失敗告終。歐陽胤的行為自然讓談判徹底破裂,作為報復,唐朝的北方遭到了突厥人更猛烈的進攻。靈州、涼州、朔州、徑州、西會州、秦州等唐朝州府再遭兵災。眼見突厥人來勢洶洶,李靖為了擋住突厥大軍的入侵於是大膽前插,迎突厥鋒銳而上,從太原北上至靈州,與突厥人大戰於硤石,此戰從清晨戰至下午,力戰之下突厥人終於精疲力盡,不得不收兵撤退。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唐朝承受著巨大的外部壓力之時,內部也面臨著一場腥風血雨。圍繞著李氏三兄弟之間的皇位爭奪戰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太子李建成用毒酒招待李世民,而李元吉則借防禦突厥的名義要求李淵把李世民帳下的心腹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叔寶等人調歸其指揮,意圖架空李世民後殺之。而李世民也毫不手軟,眼見局勢越來越兇險,於是毫不猶豫地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其兄弟一網打盡,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在玄武門之變中李靖扮演的角色史書中記載不一,絕大多數的說法是李世民當時為了奪權而拉攏李靖和李世績,而此二人卻都表示中立,不願意介入此事。後來李世民奪權成功之後卻認為李靖這種行為恰恰是為國家著想的正確行為而對此大加讚賞。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李靖與李世績很早就對李世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憤憤不平,早早地就站在了李世民的一邊。歷史的真相如何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按照過往的紀錄來看,李世民不但是李靖的救命恩人,而且李靖最初在李世民帳下幹得是親衛禁軍之職,可謂是心腹,很難相信李靖會在這麼一個緊要的關頭保持中立。當然無論李靖在這場鬥爭中是否中立都無關緊要,擺在他面前的現實則是突厥人的大軍。就在唐朝內部發生動亂這當口,北方反王梁師都眼見唐朝統一大勢已成,自己勢孤力窮,遲早完蛋,於是趁此機會親自前往突厥大汗牙帳說服突厥出兵。而突厥人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大好機會,頡利、突利二可汗於是合兵十餘萬騎從長安西北的涇州一路殺向長安,最終在渭水之北列陣威逼長安。而新登基為皇的李世民一面緊急宣布長安戒嚴,一面針對突厥人的攻勢作出了應有的對策。首先他派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大破突厥偏師,抓獲突厥俟斤阿史德烏沒啜(這裡的俟斤是突厥官名,阿史德則表示此人屬於突厥藍貴族系統中的阿史德後族),斬首千餘級,狠挫了一下突厥人的銳氣。此時頡利可汗派心腹大將執失思力入長安窺探虛實,於是在長安朝堂之上爆發了一場爾虞我詐的外交好戲。執失思力起初自信滿滿,開口就嚇唬李世民道:「二可汗統兵百萬,現在已經兵臨城下了。」要是一般的皇帝,在此大軍壓境的當口或許就怕了,可是李世民卻是多少年的軍旅生涯中磨練出來的,對他玩這一手算是正好踢到鐵板上,他立刻怒叱執失思力道:「我與突厥大汗親自約定的和親,並且贈送金銀綢緞前後不計其數,你們大汗撕毀盟約,居然興兵攻打我大唐,難道沒有一點愧疚嗎?你們雖然是狄夷,但也有人心,為何將以往恩情全數忘卻,來我這裡耀武揚威?信不信我我先宰了你?」執失思力萬萬沒想到在如此惡劣情形之下李世民居然敢動手殺他,嚇得立刻下跪求饒,再也不敢牛氣。當然執失思力作為頡利可汗的心腹大將並不是什麼無能之輩,他在東禿厥滅亡之後作為唐軍大將不但為唐朝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曾冒死規勸李世民不要貪圖享樂,不但是一個優秀的將軍還是一個賢臣,此時在李世民面前如此失態只能說是被太宗皇帝的王者之氣所震懾,才會如此進退失據不知所措。李世民此時不但當堂斥責了執失思力,並且不顧朝臣的反對將其扣留,對突厥大軍擺出了最強硬的姿態。當然光表面上的強硬沒有任何用處,在軍事方面李世民作了兩手準備,首先是調集全國軍隊至長安勤王,其次則是命李靖與長孫無忌急行軍至豳州以夾擊突厥身後,一旦戰爭打響則前後夾攻消滅敵人。面對突厥的大軍李世民僅率六騎進至渭水便橋,隔河斥責頡利的毀約行為,此時唐諸勤王大軍自後緩緩開來,旗鎧光明,旌甲蔽野,在李世民身後布下大陣,軍容鼎盛。而李世民獨立橋頭,視突厥大軍於無物,真可謂英姿颯爽丰神飄逸。突厥人眼見唐軍陣容堅強,擺出一幅決死一戰的架勢,打起來肯定占不到什麼便宜,加之執失思力又被扣留,無法獲知唐朝內部的真實情況,因此均萌生了退意。當然表面上鎮定自如的李世民其實並不如他表現出來的那麼輕鬆。此時的唐朝可以說是一個爛攤子,全國人口不過200多萬戶,中原地帶千里無人煙的地區比比皆是,加之內部又剛剛經歷了玄武門之變,人心浮動,內部並不穩。一旦在關中大戰,敗了自然是萬事皆休,即使得勝,中原地區唯一一塊未遭受太多兵災的地區亦會生靈塗炭,唐朝國力軍力大損,得不償失,如果關東隴西江南嶺北等地的分裂勢力再次抬頭的話,一個好不容易重新統一起來的大帝國將會再次分崩離析,這樣高昂的代價決不是李世民所願意承受的。因此李世民一面在便橋上利用其與突厥的特殊關係儘力離間突厥各個部落,使突厥人不能齊心攻唐,一面則採用了李靖的建議,將長安府庫的金銀綢緞全部搬出來賄賂突厥人。這樣軟硬兼施的策略終於使得突厥人打消了繼續侵攻的念頭,接受了唐朝提出的和約。於是雙方在第二天再於便橋之上殺白馬以正式會盟,約定不再互相侵攻。一戰後法國的霞飛將軍說了一句名言:「這不是和平,不過是二十年的停戰。」唐突的會盟亦是如此,剛剛上台的李世民就吃了突厥這麼大的一個下馬威,心中的憤怒可想而知,突厥剛剛退走,唐太宗便於武德九年九月召集諸衛將卒習武於顯德殿,並說:「我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戰,亦望汝前無橫敵。」可見李世民心中報復的念頭有多麼的強烈。此後每日均親領數百士卒及將領在宮中訓練,並測試他們的成績,優秀之人則以寶刀、寶弓或金錦賞賜。此時李世民貴為天子,群臣均勸諫他不要整天出入於普通兵將之中,萬一有刺客,李世民的個人安危實在得不到保障。但李世民卻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於是人人奮進,幾年之內均成精銳。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第三節 突厥失敗的改革唐太宗李世民在這裡勵精圖治,那邊的突厥頡利可汗也沒閑著,他也在謀求一種將國力更上一層樓的辦法,可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雖然擁有強悍的武力,但是由於自身固有的缺陷註定創造不出一個與自身相適應的優秀制度,因此向有著成熟制度的民族借鑒就是一條最為簡單的方法,而突厥附近有著最為成熟制度的國家便是唐朝,頡利可汗想要改變突厥制度的唯一借鑒對象也只可能是以唐為代表的中原帝國體制。因此他用了一個華人趙德言來進行改革。可是改革這種事說好說作難作,首先一旦改革就必然要打破舊勢力而創造一個新格局,對既得利益者多少都會有所損害,因此必然會出現反對的聲音,其次改革一定要符合國家的國情,不能一股腦的照搬,在一個國家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另外一個國家就未必,如果強行實行,則必然導致人們的反對。因此改革能否成功,這個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而頡利可汗恰恰是沒有把握好這個度,導致了改革的嚴重失敗,這個失敗導致了很大一部分的突厥人與頡利可汗離心離德,對國內的政策極度不滿,加上頡利可汗又非常重用粟特胡人,這就更加損害了突厥大眾的經濟利益,加劇了本以改革引起的不滿。當然粟特胡人的任用並不是從頡利可汗開始的,而是從大突厥汗國建立伊始就有這樣的現象。因為突厥人首先是一個游牧民族,搞經濟他們基本是一竅不通,可是控制了西域就等於控制了整個絲綢之路,等於是一個巨大的聚寶盆,突厥人雖然對經濟不懂,但是突厥人並不笨,於是西域的原住民,在絲綢之路上作了數百年買賣的粟特胡人就成了突厥人發展經濟的最好幫手,可是這其中亦有一個度的問題。所謂「無奸不商」,作為商人自然求得是利益最大化,而粟特胡人在突厥上層佔據了主要地位的話,自然會用手中的權柄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達到壟斷,這樣普通突厥人的利益便得不到保障,甚至地位不高的貴族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因此由頡利可汗所倡導的改革徹底地失敗了。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形容突厥人是一點也沒錯,就在改革不順的當口,九姓鐵勒與回紇、薛延陀全數叛變,頡利可汗先後派了欲谷設、阿史那杜爾,突利等三人去討伐都不能成功,這三人在突厥都不是什麼小人物,欲谷設是頡利可汗的兒子,阿史那杜爾是處羅可汗的兒子,而突利更是始畢可汗的兒子東*突厥這代的正統大汗。對外征討的失敗使得突厥內部的裂痕也越來越大,突利以正統可汗的身份卻要聽命於攝政王頡利可汗,心中的不滿由來已久,因此處處喜歡跟頡利對著干。而頡利也不是好惹的,正好派其征討以薛延陀為首的叛軍,結果突利不但失敗而歸,而且因為其對統屬的契丹、奚等族橫徵暴斂導致這些民族紛紛降唐,最後不但被頡利關了起來,還賞了一頓鞭子。這一頓好打怎能讓突利不對頡利恨之入骨?此後頡利又問突利借兵,但突利不給,史書說於是兩家有隙,其實哪裡是有隙,根本就是刀兵相見水火不容了。這樣還不算完,老天又給突厥人下了一場大風雪,號稱平地積雪數尺,結果突厥部落內羊馬多死,部民開始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結果導致頡利用度不給,因而又加徵稅,導致部落人眾紛紛叛離。這個世界聰明人很多,突厥處境如此之窘迫,外人哪有看不出來的道理。恆安反王苑君璋就是一個聰明人,從隋末大亂起,此人與唐軍打了無數次大仗小仗,投降以後又背叛,居然混到了貞觀年間還能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唐朝始終拿他沒什麼辦法。因為他很聰明,所以突厥的國勢江河日下就被其敏銳地察覺到,此人也很有魄力,迅速斬斷了與突厥人的聯繫,又一次投降了唐朝。突厥都混到這份上了,唐太宗這邊整軍精武也是頗有成效,照理說應該開打了,可是唐太宗卻沒有同意朝臣們的開戰意見,說什麼:「新與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災,不仁;乘人之危以取勝,不武。縱使其種落盡叛,六畜無餘,朕終不擊,必待有罪,然後討之。」我們現在看李世民這個說法也許會覺得他很迂腐,其實這些話都是場面話,說給外人聽的。李世民之所以放棄大好機會絕不是因為什麼仁義,而實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突厥和唐朝並不是兩個世界,突厥那邊有大災唐朝這裡也好不到哪裡去,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的歲尾就顯露出了大災的跡象,到了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三月旱災、蝗災聯袂而至,唐朝的糧食基地關中居然發展到了「民多賣子以接衣食」的地步,連比較富庶的關中都如此,全國其餘地方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動武顯然是不智的行為。當然暫時不能動武不代表不能動別的腦筋,恆安反王苑君璋是聰明人,可是還有一個梁師都卻是個死硬派,怎麼都不肯歸順大唐,此時全國就他這麼一個目標,自然就要把主意打到他的頭上,李世民先派遣了夏州都督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把梁師都所佔據的夏州搞得一團亂,接著又於旱情緩解後的四月派遣右衛大將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正式討伐梁師都。梁師都雖然拼力反抗,突厥亦全力來救,但終究不敵唐軍的勇武,梁師都這最後一個割據政權終於宣告滅亡。唐朝踢掉梁師都這最後一塊絆腳石之後,北伐突厥也就提上了日程表,李世民消除了大災影響之後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終於認可了代州都督張公謹針對突厥的進諫,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籌備謀劃北伐突厥的一切事宜。到了十一月一切計劃敲定之後終於正式任命并州都督李世績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幽州都督衛孝節為恆安道行軍總管,以李靖為總帥,麾兵十餘萬北伐突厥,問罪的借口則是突厥人援救了梁師都,破壞了兩國的和議。此次北伐諸將可謂是不折不扣的超豪華陣容,初唐頂級名將中也就李世民沒有親自上陣,其餘諸將基本都是唐軍將領中的精華。這唐軍要北伐頡利的消息一傳出,突利自然是大喜過望,頡利可汗雖然國勢日衰,可是比突利那還是要強得多,兩家結怨之後頡利就時不時地進攻突利,將突利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突利立刻利用這個機會入朝覲見,向李世民稱臣,完全地投靠了唐朝。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第四節 東突厥的滅亡  東突厥是徹底的衰落了,可是俗話說「爛船還有三斤釘」,突厥現在的確很慘不錯,可是頡利可汗還能帶兵威脅西突厥的葉護統可汗不敢東來迎親,其武力依然很可觀,不能小覷。而頡利也知道唐軍遲早要殺過來,因此對唐朝大軍的動向十分警惕。可是出乎頡利意料之外的是李靖身為統帥居然只帶三千人馬就從馬邑潛至惡陽嶺(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然後趁夜幕降臨之際悍然突襲定襄城(即大利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 20 里處),給了突厥人一個新年的「驚喜」。這一下把突厥人打得措手不及,防衛森嚴的突厥大本營被唐軍一鼓而下,在幾十倍突厥人的眼皮子底下將定襄城佔領。唐太宗聽到這個消息不但立刻加封李靖為代國公,並讚歎道:「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蹀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報吾渭水之恥矣!」僅僅這一下子,李靖的戰略戰術大師的身份便昭顯無遺,首先正月這個時間天寒地凍,正是草枯馬瘦的時節,突厥人的戰馬均以牧草為食,而這個天氣最多只有之前預備的乾草能夠作為食料,馬力削弱得很快。而中原馬匹則是用大豆麥子等餵食,天氣如何對馬匹的食物來源影響不大。馬匹對突厥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削弱了突厥人的馬匹等於砍掉了突厥人最為強力的武器,因此天時上唐軍就佔據了優勢。李靖這三千人帶得也非常有學問,首先為了潛行匿蹤考慮,人帶多了必然會暴露身份,因此只能帶三千人偷襲。李淵曾經率兩千人改裝冒充突厥人,獲得過很大的成功,此次李靖想必也使用了類似的方法摸到了惡陽嶺實施偷襲。當然少了也不行,李靖孤軍犯險其實完全是一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險棋,他的原定計劃其實是偷襲定襄得手之後以三千人死守定襄城,利用突厥人因為唐軍兵少而輕視的心理把突厥人的主力牢牢地吸引在定襄,然後唐軍主力在外合圍,一舉殲滅突厥人,三千人馬就是保證了最低限度的戰鬥力。隋朝有達奚長儒兩千兵馬死斗沙缽略可汗十餘萬突厥兵,血戰三晝夜,亦有李崇以三千步騎對突厥大軍轉戰十餘日,李靖出征之前想必也做好了死戰到底的心理準備才能如此堅決地突襲定襄。李靖這邊計劃非常周詳,換了一般人也就上當了,可是頡利可汗也是聰明人,憑著以往的經驗他知道沒那麼簡單,李靖決不會是來送死的,因此做出了李靖身後必然有唐軍主力的推論,於是連忙率部北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與沙漠交界處)。李靖一看計劃有變,當即立斷改變作戰方案,一面率部於其後尾隨,一面派遣了大批間諜對頡利部眾進行離間,頡利國內本已不穩,這一招果然見效,頡利親信康蘇密等立即挾持隋場帝蕭皇后及其孫楊政道前來歸降。此時李世績率領的唐軍主力亦殺到,頡利可汗一見唐軍主力僅有十萬,於是大膽率主力與唐軍會戰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唐軍奮戰之下突厥慘敗,頡利只能率殘部退守陰山。李靖則率驍騎窮追不捨,二月八日,李靖與頡利大戰於陰山腳下,頡利又敗,只得北逃至鐵山(今內蒙古固陽北)。此時頡利知道再這樣打下去肯定要完蛋,可是突厥馬匹瘦弱,比速度一定會吃虧,根本逃不了多遠。現在唯一的活路就是逃往漠北,可是沿途荒無人煙皆是沙漠,憑突厥現在的狀態根本不可能逃出生天。於是頡利立刻派使者執失思力入朝謝罪,表示願意舉國內附,親自入朝。這個做法自然是緩兵之計,使者從鐵山到長安相距千里,一來一回就要月余,唐朝使者來了之後再想法拖延一段時間,很容易就能將時間拖至四月,而中國農曆的四月基本相當於現代歷的六月,此時草青馬肥,天氣回暖,突厥人便能恢復長途跋涉的能力,逃往漠北。此時頡利尚有數萬死忠戰士、十餘萬部眾,加以時日捲土重來並不是難事。頡利的算盤打得挺好,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最容易在這上面犯迷糊,李世民雖然非常精明,但是頡利願意親身入朝的說辭也使李世民相信了頡利是真心投降,於是派了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為使者至頡利處慰撫,又派李靖迎接突厥部眾歸降。可惜頡利這個算盤能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李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李靖與李世績一合計,覺得朝廷派使者來受降正是個好機會,正好將計就計把突厥徹底打垮。可是這事好說不好做,朝廷既然已經同意頡利的請降,下面將領再去攻打等於是抗旨,一般將領決沒有這種膽量。因此當時李靖的副將張公瑾就表示了反對,認為詔書已經許降,使者又在突厥大營中,怎麼能貿然就去攻打呢?李靖卻當即立斷地說:「韓信攻滅齊國就是用這個方法,比起消滅突厥人,唐儉區區一個使者又算得了什麼?」於是李靖親自挑選了一萬名精銳騎兵,帶了二十天的乾糧就趁夜急襲頡利大本營,而李世績則率主力於其後進發,封堵突厥人北逃的要道磧口。唐軍奔襲至陰山之時,正遇到一個數千帳的突厥部落,為了不暴露突襲的意圖於是將他們全部俘虜後裹挾隨軍。此時頡利方面一看苦苦等候的唐朝使者終於到來,終於完全將心放下,徹底地放鬆了警惕。似乎冥冥中就是要讓唐軍取得這次勝利一般,天上又下起了大霧,等突厥人察覺之時,唐軍距突厥人的大本營僅有七里之遙。凄厲的報警之聲響徹夜空,突厥營地立時大亂,而唐軍卻如天兵天將一般猝然殺到,為首的一員猛將便是那演義中的大反派,淤泥河亂箭射死羅成的蘇定方。頡利大驚失色,知道圖謀已被唐軍識破,連忙乘千里馬逃竄。首領逃竄使得突厥部眾軍無戰心,亂成一團,李靖趁機麾軍掩殺,斬首萬餘級,俘突厥男女部眾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擒獲其子疊羅施。頡利率親信一路逃至磧口,卻被李世績的唐軍主力等個正著,頡利只能折而向西,突厥貴族酋長們眼見大勢已去於是紛紛跪地請降,李世績俘虜了五萬餘口突厥部眾而還。西逃的頡利一路奔至駐守靈州附近的沙缽羅設(這裡沙缽羅是稱號,設是官名)阿史那蘇尼失處,企圖由此南下,往依吐谷渾。而屯駐靈州的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聞訊後,一面派人威壓阿史那蘇尼失捉拿頡利,一面發兵北進。頡利非常精明,一見形勢不妙慌忙連夜逃遁,藏匿於荒谷之中。阿史那蘇尼失恐怕李道宗興師問罪,率兵搜捕,終於擒獲頡利。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進至阿史那蘇尼失營寨,將頡利執送長安,阿史那蘇尼失亦舉兵歸降。此戰後東突厥汗國作為一個政權被徹底滅亡,唐帝國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天可汗」的名號響徹四方。此後約半個世紀(630 -682 年),突厥人臣屬於中國。和碩?柴達木的突厥碑文上記道:「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棄其突厥名稱(或官銜),承用唐官之唐名(或銜),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為之東征向日出之方,西征遠至鐵門。彼等之克國除暴,皆為唐皇出力也。」原先被突厥人控制的西域,此時終於開始向新生的唐帝國招手,而為唐帝國打頭陣的,正是先前投降的突厥人。
推薦閱讀:

凱末爾作為一個改革者和民族主義者如何調和突厥民族主義和現代化和伊斯蘭教三者間的關係?
《毗伽可汗碑》全文釋讀
第十六回 獲渠魁掃平東突厥 統雄師深入吐谷渾
烏古斯可汗——被後人塞進突厥和伊斯蘭教的古回鶻傳說人物
突厥諸可汗常用「乙毗」作稱號前綴或後綴,這一詞是什麼含義?

TAG:突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