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鑒賞】唐代酒具鑒賞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陶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河南偃師市文管會

中文名稱: 藍釉雙耳壺

介紹 藍釉不勻,有露胎現象 此壺1998年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鄉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盤口,細長頸,溜肩,肩部有兩個細長彎曲狀龍柄,龍嘴銜盤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藍釉,不勻,有露胎現象。 清新的純藍釉瓷器 唐三彩是一種彩釉陶器,黃綠藍三色,自然調渲流淌,互相浸潤,色彩斑斕,晶瑩剔透,使人觀之賞心悅目。但除三彩器外,僅施黃、綠、白、藍、紅、淡青和黑等單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頗具特色。七十年代在鞏義市發現的唐三彩窯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單色釉陶器,這種純藍釉陶器在唐代較為少見,恭陵出土的這件純藍釉雙耳壺可能就是鞏義三彩窯之單色釉產品。 唐代流行的雙龍耳壺 雙龍耳壺是時代特徵較為明顯的一種器物,主要流行於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國以來一直流行的雞首壺。目前此類雙龍耳壺發現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陽兩個唐王朝時期最為繁盛的京畿之地。

規格: 通高3.8厘米 杯口長徑13.2厘米 短徑7.4厘米

年代: 唐

質地類型: 石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 海棠花形滑石杯

介紹 稀罕珍貴的滑石酒杯 此杯1985年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杏園村唐代李郁夫婦墓中。口部呈橢圓形,呈四曲海棠形,俯視似花瓣綻放,腹壁弧曲內收,高圈足。整個器體光素無花紋。 李郁墓中的滑石器 滑石在東周時期曾用於製作編磬等樂器和滑石魚等小型飾物,後來這類器物並不多見,而滑石容器就更為稀少,這件唐代滑石杯就顯得更為珍貴。李郁墓中出土了一組滑石製品,有滑石杯、盒、羊、枕和熏爐等,製作精緻,滋潤光潔。古人認為「石之美者謂之玉」,因此這些滑石器很可能是當作玉器使用的。《大唐新語》卷十三《紀異》:「玉潤而潔,能和百神,置之墓內,以助神道。」看來,這些滑石器不但被當作玉來使用,而且還有和百神、助神道之功能。 唐代新興的酒器造型 這件滑石杯從形制上看,應該就是羽觴的變體,整個杯體呈橢圓形,兩側弧狀外展,猶似羽觴之雙耳。類似海棠式酒盞是唐代新興的造型,在浙江臨安、江蘇丹徒和陝西西安均有出土,有瓷質的,也有銀質的,但以滑石為質料者現知僅此一件。

規格: 通高32厘米

年代: 唐代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博物館洛陽分館

中文名稱: 褐釉雙龍耳壺

介紹 器具樸實酒亦香 此壺於河南偃師杏園村第一○○三號唐墓出土。盤口外侈,細長頸,肩及上腹部圓鼓而豐滿,下腹部漸內收,平底內凹。自口沿至肩部有對稱的彎曲雙龍,龍首銜壺沿,龍尾搭在壺肩。白色胎骨,堅硬緻密,僅口、頸及肩部施褐釉,肩部以下無釉。 各地出土的雙龍耳壺 與此壺形制相同的雙龍耳壺在各地多有出土,陝西省博物館收藏一件,釉色青白,施釉不到底。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收藏有一件,為三彩貼花雙龍耳壺,白色胎骨,三彩釉不到底。這兩件與杏園唐墓中所出的雙龍耳壺有一共同的特點,即皆有重龍首、盤口、細頸及肩部的修飾,下腹部及器底則很少裝飾,這恐怕是所有唐代雙龍耳壺的共同特徵。 雙龍耳壺的源流 雙龍耳壺,最早可能源自隋代的雙龍耳聯腹瓶,唐時定型,並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酒器品類。唐代以後,為大量出現的酒注子所取代。

規格: 通長15.5厘米 口徑5.9厘米

酒具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玉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 鑲金牛首瑪瑙觥

介紹 中國的「來通」杯 此觥1970年10月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何家莊的唐代窖藏坑,是採用有淡青、毛黃雙色浸潤的深紅色瑪瑙為原料雕制而成的特殊酒器。觥體呈獸角形,其下部雕為牛首狀,看上去安詳典雅,絕無造作之感。牛首的口鼻部裝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帽,能夠自由裝卸,內部有流,杯里的酒可自流中泄出。牛唇閉合,鼻孔起,唇邊毛孔點點,就連髭鬚也精心雕刻,歷歷在目。牛眼圓睜,目視前方,炯炯有神。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玉匠師們連獸眼的眼球都刻畫得黑白分明,形神畢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牛角蜿蜒後曲,角背雕螺旋紋。牛耳後抿。彩色浸潤紋帶從牛頭額頂順觥體兩側通向觥口。 天然的瑪瑙本色與獨到的藝術創意 該觥造型應仿自犀角觥,然而它又大膽地突破了舊的藝術框架,成功地在角形觥體上雕出了神形俱佳的牛頭,使人隱約感到這件酒觥似乎就是牛角所制。巧妙運用了瑪瑙的本色和斑紋,使之與牛的毛色花斑正相吻合,巧奪天工,堪稱一絕! 角狀酒觥的特殊地位和神秘寓意 角狀酒觥在我國酒文化史上,是較為稀少的珍貴酒器,其擁有者的地位一般較高。如商代青銅角形觥出自商王陵墓,漢代玉角觥出自南越王墓,該角杯出自唐代王府窖藏,都說明古代的角形觥絕非普通酒器,應有特殊用途,為與某種身份地位相適應的酒器。然而,西安何家莊出土的牛首瑪瑙觥與以前的角形杯不同,它起源於西方,克里特島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現此種器物,希臘人稱此為「來通」。當時人們都相信來通角杯是聖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盡,則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何家莊出土的瑪瑙牛首觥可能也有這種寓意。

規格: 口徑13.7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其他金屬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 鴛鴦蓮瓣金碗

介紹 錘打成型的金質酒具 此碗1970年自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莊的唐代窖藏出土,系錘打成型的金質酒器。敞口,肥腹,平底,喇叭口狀圈足。通體飾魚子地紋,外腹鏨出兩層浮雕式仰蓮瓣,每層十瓣。上層蓮瓣內分別鏨出狐、兔、獐、鹿、鸚鵡、鴛鴦等珍禽異獸,空白處填充花草。這些禽獸或撒蹄奔走,或閑弄花草,或梳理羽毛,姿態各異,神形畢肖。下層蓮瓣內均鏨忍冬花。在上層花瓣的間隙里,還裝飾有鴻雁、鴛鴦、鳳鳥等,並配忍冬花。內壁有與外壁相背里的兩層蓮瓣。內底為寶相花,外底有振翅鴛鴦和忍冬花,圈足飾方勝紋,圈足底緣飾一周小聯珠。 大唐盛世的縮影 這隻金碗是盛唐時期的製品,形態肥碩豐滿,莊重大方,紋飾繁紛瑰麗,優美典雅,工藝精湛考究,氣度非凡,可以說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碗上墨書「九兩半」。 唐時金碗確可作飲酒器 在現今人們的心目中,碗應是食具,而非酒器。在唐代,金碗確可用作酒器。《唐摭言》記載,有一天,唐文宗召見翰林承旨王源,恰逢王源與兄弟們踢球擦傷額頭,皇上問其緣故,王源如實稟報,文宗誇獎說「卿大雍睦」,隨「命賜酒二盤,每盤貯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許。宣令並碗賜之」。這是唐代貴族金碗盛酒的歷史記載。鑒於此,有學者認為這件鴛鴦蓮瓣紋金碗也應是飲酒之具。

規格: 高19厘米、口徑9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瓷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 春字詩執壺

介紹 酒壺中的春天 此酒壺湖南長沙出土,喇叭形口,長頸,短流,後有執柄。腹體有五言詩:「春水春池清,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哢春聲。」 唐代長沙窯執壺的代表風格 春字詩執壺的器形和施釉方法,均為唐代長沙窯瓷執壺的代表風格。這類長沙窯瓷執壺不但彩畫罩在一層透明釉之下,連詩詞題記亦在釉下,觀之在目,觸之不及,文字通俗易懂,多有與酒相關的詩文,如「莫慢愁酤酒,懷中自有錢」、「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酒溫香濃」、「美春酒」等,也正可證明這些瓷器皆是酒器。 欲把酒色比春色 壺腹所題詩句出處不明,但頗有幾分意境。古人往往拿「春水」與酒相比,如太白詩「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萄葡初潑醅」,放翁詩「山花白似雪,江水綠於釀」,晁沖之詩「我家溱洧間,春水色如酒」等詩句,皆以酒色比春水,清澈碧綠。 何為「春酒」 「春酒」,有人說是春天釀造的酒,也有人說是春天飲用的酒。春醅、春釀、春醁等皆是春酒之意。最早在《詩經》中就有關於春酒的記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曰「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白居易《憶舊遊》亦云:「長洲苑綠柳萬樹,齊雲樓春酒一杯。」細品這些詩句,頗與這件執壺上的春字詩韻味相投,春水春草,綠綠鬱郁,春人春酒,融融濃濃,春鳥合著春聲,一派春的詩情畫意躍然酒中,使人流連忘返,愛不釋杯

規格:高23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瓷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湖南省博物館

名稱 中文名稱:鳳凰紋瓷執壺

介紹 端莊古樸的執壺,展翅欲飛的鳳凰 此執壺1983年出土於湖南省望城縣古城村,口沿外侈,筒狀粗長頸,溜肩,長圓腹,平底假圈足,肩部一側置八棱形短流,對稱一側置曲柄與頸相連。如此造型,端莊古樸,是典型的長沙窯執壺形象。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閃黃,釉面開細小的開片紋,壺流下方的腹面有褐綠彩繪飛鳳紋樣,鳳凰作回首展翅飛翔狀。壺體紋飾用筆簡潔,線條流暢,神態生動逼真,可見晚唐時花鳥畫技之高超。在望城縣古城村還出土一件與此壺形狀相同的執壺,腹兩側繪紅、綠彩寫意紋樣,被淡雅的青釉襯托,宛如空中的彩虹一般,煞是好看! 釉下彩是長沙窯的發明 這兩件執壺上的彩繪均為釉下彩,是長沙窯的創造發明。系先在器坯上用含鐵的彩料勾畫花紋輪廓,再用含銅的彩料填塗其間,最後施青釉高溫燒制,燒成後彩畫在明釉之下,晶瑩艷麗,為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朵艷麗奇葩

規格:口徑11.2-6.8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玉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瑪瑙羽觴

介紹 琢磨精細的瑪瑙珍品 羽觴1970年10月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何家莊的唐代器物窖藏坑中,呈橢圓形,似耳杯而又無雙耳,小平底。醬紅色瑪瑙,有多種不同顏色且不太規則的瑕斑。雕刻者利用了瑪瑙本身顏色不同的自然花紋,琢磨精細,艷麗奪目,是唐代少有的藝術珍品。 羽觴的千年滄桑 在唐代酒器中,羽觴所佔比例並不很大。羽觴自東周產生以來,延綿上千年,至唐代便基本走完了其全部旅程,唐代以後罕見羽觴,偶有所出也是後世仿古之作。 觴——所有酒杯的通稱 自羽觴問世以來,觴既是羽觴的省稱,同時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稱。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觴」,稱酒政為「觴政」。三國曹植《七啟》詩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詩曰:「愁為萬里別,復此一銜觴。」這裡的觴可能指羽觴,因為當時確在流行羽觴。歐陽修《浣溪沙·燈燼垂花月似霜》詞云:「雙手舞余拖翠袖,一聲歌已釂金觴。」這裡的金觴恐怕就不是指羽觴,而是泛指酒杯,因為宋代已無羽觴。

規格:杯口長14.6-20.1厘米高1.9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其他金屬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河南省洛陽文物第二工作隊

中文名稱:雙魚大雁紋荷葉金杯

介紹 吉祥的酒具 此酒杯1991年出土於河南伊川唐代齊國太夫人墓中,共出土兩件,形制相同,此為其中一件。橢圓荷葉形,寬扁沿,四角上翹,淺腹四曲,有突棱,平底內凹。腹外底部有圈足,已殘失。沿上鏨刻荷葉紋,沿作圓弧齒形,間飾四組雙魚紋。腹部飾雙雁流雲紋,底部為毯路紋,均魚子紋地。在口沿、腹部轉折處,飾三角紋和單相蓮瓣紋。器外平素無紋飾。與雙魚大雁紋荷葉杯相同的酒器,在出土文物中屢見不鮮,如西安市出土的雙魚紋銀質荷葉杯、上海博物館珍藏的荷葉瓷杯等皆是此類性質的酒器。這類酒器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器內花紋精緻,使人飲酒時還能得到美的享受,而器外因人不易看到則光素無紋。 受「碧筒飲」影響的產物 荷葉杯是受「碧筒飲」影響而出現的一種酒器,唐詩中「疏孛柳花碗,寂寥荷葉杯」、「茶烹松火紅,酒吸荷杯綠」等,皆是描寫荷葉杯和碧筒飲的情景。這件雙魚大雁紋荷葉杯以中國傳統風格的圖案為裝飾,製作精美,是唐代金銀酒器中的佼佼者。

規格: 高37.5厘米

年代: 北周

質地類型: 其他金屬器

功用類型: 酒具

中文名稱: 鎏金胡人頭執壺

介紹 帶有胡人頭像的酒執壺 該執壺1983年於寧夏固原出土,長頸,圓腹,高足,足下呈喇叭狀,圈足邊緣飾一周聯珠紋。單鋬,鋬上有一胡人頭像,深目高鼻,八字短胡,短髮向後梳理,是西域"胡人"的典型形象。口上有敞流。更具特色的是,器腹部鏨雕有三對浮雕人像,均男女相對,似在向對方表露愛意。皆深目高鼻,頭髮鬈曲,袒胸露腹,有的乾脆全身裸露。每人均戴披肩。 由波斯傳入的舶來品 據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研究,中國和薩珊王朝波斯(今伊朗)這兩個文明古國,至遲從漢代即有來往,唐時關係更為密切。早在唐代以前,薩珊王朝的金銀器便傳入中國,中國的金銀匠人也模仿製作。一般地說,國人製造的仿製品,器形和伊朗人所制大致相同,但是花紋的風格則往往是中國式的。寧夏出土的這件銀壺,器形與薩珊王朝銀壺無異,足緣的聯珠紋也是薩珊式執壺的常用紋飾,那個胡人頭像甚至與今天的伊朗人非常相像。因此,有人認為它可能是由古伊朗輸入的薩珊王朝銀器。 西域胡人在中國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李白的《前有樽酒行》詩云:"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少年行二首》詩曰:「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均說胡人女子在中國開辦酒館或在酒館中充當女招待。據可靠記載,胡女在中國做酒家招待,可追溯到漢代,漢辛延年《羽林郎》詩即云:「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說西漢大將軍霍光的家奴馮子都,倚仗主子的權勢在酒店裡調戲胡人女招待。在我國古代的酒娛中,還有用「酒胡」勸酒娛樂的習俗。宋人張邦基《墨庄漫錄》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 中西酒文化交流之物證 除寧夏的這件鎏金胡人頭像銀執壺外,在內蒙古李空營子村還出土了一件胡人頭銀執壺,兩者形制極為相似。據學者研究,它們均為典型的西域銀器。它們在中國的出土,是中西酒文化交流之物證。

規格: 通高19.8厘米、口徑18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瓷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 帶蓋白瓷樽

介紹 器形樸素無華,敦厚隱重 此樽198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國棉五廠住宅小區第六十五號唐墓。該樽釉色白中泛黃,器形為直口桶腹,下附三小足,足跟外撇。樽蓋呈覆盤形,上有盤狀捉手。整個器形樸素無華,敦厚穩重,自然大方。 酒樽的流傳和用途 酒樽,作為一種盛酒器具,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到了漢代,酒樽更是盛行,其用途也更為廣泛,可用來溫酒,1962年在山西右玉大川村出土的一件漢代銅樽上的銘文「銅溫酒樽」可以為證。漢代以後,樽、杓作為配套的酒器,一直通行於世,即便後來有了酒注子,樽杓也沒有馬上退出飲酒這個大舞台。《資暇集》記載:「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唐詩中吟及酒樽者頗多,如李白《行路難》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杜甫《對雪》曰:「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見過池上泛舟……以獻之》云:「引棹尋池岸,移樽就菊叢。」可是,無論在傳世酒器中或是新出土的唐代文物中,都很少見到樽形酒器,白瓷樽更是罕見。

規格:通高5.1厘米、腹徑4.7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其他金屬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花鳥紋鎏金三足銀樽

介紹 器形物異 此樽198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國棉五廠第六十五號唐墓中。此樽小直口,短頸,廣肩,鼓腹,圜底,中腹部附加三隻蹄狀足。帶蓋,蓋覆杯形,蓋頂有蘑菇形小鈕。整個樽體皆以密布的珠點紋為地紋,並被三組由四個心形團花圖案組成的紋飾組分為三大塊。每塊以一足為中心,足上枯樹枝上落有一對鴛鴦,前者顧首回望,後者展翅欲飛,生動形象,可愛逼真。鴛鴦周圍有眾多的折枝花紋作襯托,更具「綠葉紅花」的效果。三足下部素麵無紋,上部肥碩,飾有孔雀開屏狀花紋。 演化中的新品種 這件銀質酒樽從形制上看,與以前的酒樽大為不同,以前酒樽多為直筒狀腹,平底,而這件則為鼓腹圜底,甚是奇異。可能與日本奈良市正倉院所藏之斂口銀酒樽一樣,皆為特殊器形,或者到了唐代中晚期,酒樽的自身形制發生了變化,這件銀質酒樽為重新演化出來的新品類也未可知。

規格: 高25.5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瓷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 瓜棱紋黑釉瓷執壺

介紹 耀州窯的瓷酒器 此壺1984年出土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小口,長頸,短流,橋狀執柄,壺腹呈瓜棱狀,餅足,足底內凹。褐胎黑釉,上部施釉不勻,肩部和上腹部露出胎地,近足處光素無釉。 耀州窯址及所燒瓷器的造型和裝飾風格 耀州窯遺址主要位於今陝西省銅川一帶。從唐代開始,到北宋達到極盛,曾經燒制貢瓷。金、元時期逐漸走向衰落。耀州窯瓷的胎質和釉色變化較大,唐時胎骨多呈深灰色,少數為灰、黃或灰黃混雜色,以燒黑釉瓷器為主;宋時胎骨白中泛黃,質地細而緻密,以燒青瓷為主;金、元時胎骨則黃白中呈棕紅色,主要燒制色呈薑黃色的青釉瓷。耀州窯所燒制瓷器在造型和裝飾風格上也有較大變化。唐、五代時期,器類較少,酒器種類更少,僅有黑釉杯和黑釉執壺等。這件耀州窯出土的瓜棱形黑釉瓷執壺應是唐代耀州窯的代表之作。 人形彩陶壺出土地——柳灣遺址 青海樂都柳灣遺址,是黃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規模最大的一處氏族公共墓地。自1974年以來,進行過多次發掘,發掘的墓葬多達上千座,出土文物達三萬多件。然而人形彩陶壺卻不多見,可謂鳳毛麟角。正是因為它造型奇特且極為罕見,整個器物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因此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舉行祭祀儀式時專用的酒壺,或者是在舉行巫術活動時用來驅邪鎮鬼的法具。

規格: 高18.6厘米

年代: 隋代

質地類型: 瓷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文名稱: 雙身龍耳白瓷瓶

介紹 一瓶雙腹,線條洗鍊 此瓶1957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市隋代李靜訓墓中,白胎白釉,胎質純凈細膩,釉色光亮溫潤,有細小的冰裂紋。這件白瓷形體秀美,線條洗鍊,富有時代特徵。尤其是一瓶雙腹之設計,獨具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是古代瓷酒器中的珍品。 頗負盛名的邢窯白瓷 白瓷是正當青瓷鼎盛之時出現的一種新興瓷器,古時白瓷以邢窯最負盛名。唐人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貴賤通用之。」陸羽《茶經》說:「邢窯類雪。」即邢窯瓷器潔白似雪。邢窯白瓷至遲始創於北朝晚期,1971年在安陽發現的北齊范粹墓中首次發現白瓷器。李靜訓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非常著名,除了這件白瓷雙身龍耳瓶外,還有一件白瓷雞首壺,亦是挺拔秀麗,線條剛柔相濟,肩上之雞首,栩栩如生,代表了當時白瓷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這兩件白瓷酒器,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渾厚凝重,又不乏其靈秀活潑。加之器表施白釉,使之成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 又名之為「傳瓶」 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還珍藏有一件白釉龍柄聯腹壺,形制與李靜訓墓中所出這件雙龍柄聯腹壺幾無二致,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由此可知,此類器應名之為「傳瓶」。 「意花與香佩俱芬」的女孩 李靜訓之父李敏官至光祿大夫,母親是周宣帝之女宇文娥英,外祖母楊麗華是隋文帝長女、周宣帝皇后。李靜訓幼年在皇宮隨外祖母生活,九歲夭折,葬於長安休祥里萬善道場,位於皇城西。別看李靜訓只是個九歲女孩,由於其特殊的身份,埋葬時極盡奢華。李靜訓墓中,石槨石棺雕制精美,隨葬大量金銀玉器和瓷器、玻璃器等。其中有一條鑲嵌珍珠和紅藍寶石的金項鏈,周長43厘米,由二十八個金質球形飾物組成,分左右兩組,每球各嵌十顆珍珠,各球之間有多股金絲鏈索連接。下端垂珠飾。整個項鏈製作精緻,華貴無比。除項鏈外,還有一對鑲珠金手鐲和兩枚金戒指以及金質髮飾、衣飾,手指上都戴著銀指甲套。這些飾物把她渾身上下裝扮得珠光寶氣,燦爛輝煌,正如其墓志銘上所說:「戒珠共明並曜,意花與香佩俱芬。」

規格: 杯高5.7厘米 碗高4.1厘米

年代: 隋代

質地類型: 玉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 金杯和金釦玉碗

介紹 白玉黃金製成的酒杯、酒碗 此酒杯和酒碗1957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市郊隋代李靜訓墓中。酒杯直口微侈,高圈足,杯身與高圈焊接為一體,杯上裝飾的凸弦紋也是用金條焊上去的。此墓中還出土一件銀杯,形狀與此高足金杯相似,大小亦相彷彿。金釦玉碗,直口微侈,下有假圈足,杯口內外鑲金沿一周,金沿寬6毫米。玉碗造型典雅,用材高貴,作工精湛,黃金、白玉相映成輝,煞是珍貴。 這幾件金、銀、玉杯,小巧玲瓏,容量都很有限,可能是專為李靜訓特製的小型酒器。一個年齡不足十歲的女孩,竟擁有這麼多的特製高級酒器,足見當時皇室生活之奢華。

規格: 通長29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銀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 鸕鶿杓

介紹 此杓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杏園的一座唐墓中,腹呈八瓣狀,每瓣上皆刻有纏枝花紋。長柄微曲,柄首似鳥頭形,柄身鏨小纏枝花紋。在美國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中,還藏有兩件與此杓形狀相同的器物,皆為銀器。 鸕鶿杓的由來 這件酒杓的柄首部呈鳥頭形,應是鸕鶿頭。李白《襄陽歌》中寫道:「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元代伊士珍的《琅環記》也說,金母召群仙宴於赤水:「坐有碧玉鸚鵡杯,白玉鸕鶿杓,杯乾則杓自挹,欲飲則杯自舉。」鸕鶿鳥,長頸,頭顱低平,長喙,腳在後體,故站立時猶如蹲坐姿。這件酒杓的形制頗似鸕鶿靜立狀,故稱之為「鸕鶿杓」。 鸕鶿杓的挹酒作用 在唐代,樽、鐺、杓、杯等是最基本的酒器種類。杓的用途,是從樽等盛酒器或溫酒器中挹取酒斟注於杯中。台北故宮所藏宋人摹本《宮樂圖》中的貴婦們,就是用這種長柄的酒杓挹酒的。 宴飲圖中的等級差別 1987年陝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發掘了一座唐代壁畫墓,不僅隨葬有各類酒器,而且墓內壁畫中還繪有宴飲圖,真實地再現了長安地區中唐時期中小貴族階層歡宴暢飲的場面。 畫面中間,置一長方大案,杯盤羅列,食物豐盛,周圍九人均戴襆頭,穿長袍,分三列坐榻上,正歡宴暢飲。有的侃侃而談,有的拍手即興,有的舉物慾食,有的杯觥交碰。桌前放一大酒海,內有一酒杓,形狀頗似前邊介紹的這件鸕鶿杓。桌旁站立兩個端盤的仆童,左右兩旁各有五名旁觀者。中間有戴鳳帽拄拐杖的老人,有頭裹黑布、手持馬鞭侍立的農夫,有肩馱小孩側身觀望的婦女。一個個生動傳神,妙趣橫生。背景襯以花朵、流雲,更烘托出歡快、熱烈的氣氛。 據專家研究,此壁畫當出自民間畫匠之手,格調簡率自然,不拘繩墨。作者以近乎寫實的筆致,描繪出眾多的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是一幅珍貴的歷史風俗畫

規格: 高41.3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瓷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稱: 鳳首龍柄青瓷執壺

介紹 通體施淡青色玻璃質釉 灰色胎骨,胎質厚重堅硬,通體施淡青色玻璃質釉,有細小開片。盤狀口外侈,口部一側有流,壺蓋塑成鳳首形,高鳳冠,長喙微下勾,正好與壺口流相吻合,細長頸,腹呈橄欖狀,高圈足。執柄塑作一蟠龍形,尾抵壺足,身貼壺腹,嘴銜壺口。口沿下有一周聯珠環繞,頸部飾聯珠、覆蓮紋,肩雕忍冬紋。壺腹上部有用小聯珠圍繞的六幅人物舞蹈圖,圖中人物身體健壯,昂首挺胸,肩披長巾,袒胸露腹,雙臂舒展,舞姿翩翩。人物旁邊有葡萄藤蔓、酒壺和小鳥等。壺腹下部飾六組花紋,由忍冬葉、寶相花和藤蔓組成,中心是一顆大寶石,旁邊點綴星月紋。再往下是雙層仰蓮紋,圈足上亦飾聯珠和覆珠紋。 中西合璧的產物 據有關專家研究,鳳首龍柄青瓷壺系借鑒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中鳥首壺的造型,又融入中國本土的工藝成分,中西合璧,創造出一件稀世精品。其設計巧妙,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紋飾布局嚴謹,富有立體感,體現了唐代制瓷工藝的高度技巧,具有極高的審美鑒賞價值。尤其可貴的是,此壺雖歷千餘年,而今完好如初,且為目前國內僅有,可見其珍貴。 執酒壺的唐代仕女 鳳首龍柄青瓷壺,雖然在考古發現或傳世的實物中並不多見,但與此相同的形象在唐代壁畫墓中卻時有出現。 執壺仕女圖,系陝西西安唐代大長公主墓中的壁畫,為一仕女持壺把盞獻酒圖。侍女梳單髻,穿白色窄袖襦,上加綠色背心,淺紅色長裙。侍女形體豐滿勻稱,雍容富態,充分體現了唐代婦女尚肥之風。右手提長頸鳳首壺,左手舉高柄酒杯,作前趨敬酒狀。 值得一提的是,侍女手中所持之鳳首單把酒壺,與故宮所藏之鳳首龍柄青瓷壺頗為神似。另外,侍女手中所拿高柄小酒杯,與今天常見的高腳玻璃杯沒什麼區別。這種小型高足酒杯應是飲用酒精度較高的酒時使用的,這說明唐代時,蒸餾酒的製作水平已相當之高超。

規格:高5.9厘米口徑6.8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金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掐絲團花金杯

介紹 造型嬌小線條流暢 此杯1970年10月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莊窖藏坑,杯口呈圓形,微外侈,杯腹內弧,小圈足,環狀杯把上帶小鋬。腹部焊附用金絲編結的薔薇式團花四朵,團花邊緣焊接連綴成串的小金珠。花瓣中心曾鑲嵌寶石。團花之間,填充用金絲編成的如意雲頭八朵。另外,在杯底亦裝飾有四朵同樣的如意雲頭。金杯工藝精湛,造型嬌小而不失莊重,線條簡單而圓潤流暢,團花雲頭布置得簡潔和諧,疏密恰當,堪稱傑作。 景泰藍的前身 所謂掐絲團花,即是把黃金錘延成細絲,編成花朵,並把金珠焊接在花朵的周緣,然後把團花仔細焊接在杯體上。這種手工藝絕活兒,非技藝高超嫻熟的匠師難以完成。團花中心鑲嵌寶石的工藝技法,被認為是明代景泰藍的前身。 隋唐長安城的布局 隋唐長安城,最早創建於開皇二年(582年),在隋時名大興城,入唐以後,改稱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都市之一。長安城建在陝西西安市附近的龍首原及其六條余脈上,北枕渭水而南面終南之山,規模宏大,規劃整齊,面積達八十三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三部分組成。外郭城位於都城之最南部,呈里坊式布局,皇城及宮城在其北部正中,宮城又在皇城之內。皇城南壁正中的朱雀門,與宮城正門承天門、郭城南壁的明德門同在一條南北線上,這條南北線便是長安城總體設計的中軸線。除皇城與宮城外,在郭城外的東北部還建有大明宮,郭城東門春明門北還建有興慶宮,皆結構嚴謹,宏偉壯麗,防衛措施十分嚴密。這些外擴宮殿在唐代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大明宮自龍朔三年竣工以後,唐高宗始御紫宸殿聽政,高宗以後的諸帝多居住聽政於大明宮,大明宮成為與太極宮同樣重要的正宮。興慶宮也曾一度成為玄宗聽政之所。 無人知曉的地下寶藏 唐長安城內聚集著大批皇親國戚,唐玄宗的堂兄李守禮的宅府就坐落在城內興化坊西門內。作為唐朝大貴族,王府內自然是富貴豪華,窮奢極侈,整日里賓客盈門,花天酒地。不料,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軍節節敗退,京城危急。唐玄宗攜楊貴妃率諸王大臣、皇親國戚逃離長安城,李府因財寶太多,竟一時難以全部帶走,只好把一部分財物裝進兩口大陶瓮和一個銀罐中,就地掩埋。後來,經辦人死於戰亂,從此無人知道這宗地下寶藏。 意外發現 直到1970年10月,埋藏地下達一千二百餘年之久的寶藏才在一項基建中被意外發現,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金銀器就達二百七十件之多,屬於酒器者計有金杯、金碗、金鐺、銀杯、銀碗、銀鐺、銀盤、銀壺、銀羽觴、瑪瑙羽觴、玉羽觴、玻璃杯等,簡直就是唐代豪華酒器大集會!如此地下寶藏,在長安城中肯定還有很多,但不知幸運之神何時再顯靈。

規格:高5.3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金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八棱人物金杯

介紹 八棱人物金杯共出土兩件:佩刀劍人物杯和樂伎人物杯。 佩刀劍人物杯 佩刀劍人物杯口呈八角形,口沿外侈,小喇叭形圈足,環狀鋬,杯身有八道縱棱。該杯系澆鑄而成,器體敦厚。內壁光素,外雕人物花紋,八個棱面各有一個人物形象。其中一人雙手合十,袒腹裸胸,餘七人穿窄袖翻領袍,束帶,高腰靴。八人中有四人腰懸刀劍。從服飾裝束和面目上看,多數與中原漢人有異,大概是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或外國人的形象。人物的周邊還飾有各種植物花紋、幾何紋和「心」字紋。 樂伎人物杯 樂伎人物杯的形制與佩刀劍人物杯相同,不同之處僅是杯身上的八個人物皆為胡人樂伎,他們的形象是:深目高鼻,短衣長褲,頭戴卷檐尖帽或瓦棱帽,有的手持拍板、小鐃、洞簫、琵琶,有的空手舞蹈,有的捧杯抱壺,鋬首浮雕兩個胡人頭像。此杯高6.7厘米,口徑7.4厘米。 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徵 唐王朝是個多民族大融合的、發達而開放的王朝,許多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都匯入了華夏民族的洪流之中,唐王朝與外國的交流也很廣泛,其中以與西域的交往最為深入,西域的音樂舞蹈,頗受唐人喜愛。這兩件金杯上雕鑄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和胡人樂伎形象,正是唐朝民族大團結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徵。

規格:高3厘米口徑7.7-10.5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金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金花鴛鴦銀羽觴

介紹 所有花紋皆鎏金 此銀羽觴1970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的何家莊的唐代窖藏坑中,橢圓形口,雙耳如翼,淺腹。錘打成型。器內外滿飾魚子地紋,器底刻寶相花或團花,內壁飾枝蔓流暢、花繁葉茂的忍冬花四株,耳面上各刻小團花一朵。器表腹側鏨蓮花座,其上立鴛鴦,配忍冬卷草紋,器腹兩端各飾振翅鴛鴦一對,亦有蓮座。所有花紋皆鎏金。 精湛的製作工藝 這件銀羽觴採用了鈑金、澆鑄、焊接、拋光、鍍、錘打、刻鑿等工藝技術,做工精湛細巧,紋飾既刻畫入微,纖巧悅目,又雍容華貴,大方可人。 鴛鴦——愛情之鳥 唐代李商隱《鴛鴦》詩寫道:「雌去雄飛萬里天,雲羅滿眼淚潸然。不須長結風波願,鎖向金籠始兩全。」鴛鴦有配雙結對生活之習性,因而成為夫妻恩愛、忠貞不渝之象徵。這件羽觴上的六隻鴛鴦,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使整個器物的裝飾畫面生機勃勃,情趣深長,或許是代表了唐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願吧!

規格:高5.1厘米口徑9.1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銀器

功用類型:酒具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介紹 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此銀杯1970年自西安市何家莊唐代金銀器窖藏坑出土,杯腹呈八瓣花狀,口沿外緣一周聯珠,弧形腹,下腹有仰蓮八瓣凸出在杯身表面。喇叭形圈足,足沿亦飾聯珠一周。環狀單柄,柄上覆有如意雲頭狀平鋬,鋬合鏨花角鹿,周圈刻花枝紋。杯腹的八個花瓣即八個紋飾區,每區鏨刻一組人物,或仕女,或狩獵人物。仕女圖為仕女戲嬰、仕女梳妝、仕女樂舞和仕女遊樂;狩獵圖中有三幅為策馬追鹿,一幅為彎弓射猛獸。杯腹下部蓮瓣內填忍冬紋。杯之內底,在水波、蓮荷、游魚之間,探出一象頭,象牙光而長,象鼻上卷噴水花,似是大象在荷塘洗澡時的情景,富有詩意。 玉環一人得帝寵,盛唐美女皆腴豐 狩獵紋在唐代高足銀酒杯上多有發現,內容及風格與此相同。而仕女圖在酒杯上的出現,則較為罕見。仕女們均體態豐腴,高髻,長裙。婢女則身材瘦俏,衣著異於主人。唐代女子以豐滿肥胖為美,這一習俗之源頭,據說是因深受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即豐腴婀娜之故。唐代的陶仕女俑和壁畫中的仕女圖,都是這種美女的形象。在酒杯上裝飾仕女、狩獵紋,犬馬酒色俱全,正是唐代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規格: 高3.4厘米 口徑9.2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金器

收藏地: 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 雙獅金鐺

介紹 大唐遺珍,舉世無雙 雙獅金鐺1970年自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莊唐代金銀器窖藏坑中出土,鐺身做圜底缽狀,圓口,輪廓線簡潔流暢。三足呈獸腿狀,落地穩實。單柄呈葉芽形,活潑優雅。該鐺小巧玲瓏,器表通體有珍珠地紋,鏨雙鳥銜綬、雙鳥銜方勝、立獅花卉等。器內周壁光素,器底飾高浮雕雙獅圖案。唐代銀鐺比較常見,金鐺則十分難得。西安何家莊出土的這件金鐺,形制優美大方,圖案細膩精緻,是件極為難得的古代金質酒器。 鐺——李白的生死兄弟 鐺,是我國古代常見的一種溫酒器,有柄三足。李白在《襄陽歌》中吟道:「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聽,酒仙如此深情,如此豪邁,愛酒之深,無以復加!力士是唐代我國南方金銀酒器著名生產地之一,李白詩中所提之「力士」鐺即其產品。唐代力士銀酒器在江蘇省丁卯橋曾成批出土。自唐代後期,酒注子漸盛,注子與注碗配套,包攬了溫酒、注酒之功能,酒鐺便慢慢退出了酒文化這個特殊的舞台。 獅子沉鐺底,暢飲更愜意 獅子本以威武兇猛著稱,應該將其做為大型器物之裝飾才相稱。可是設計製造雙獅金鐺的唐代藝匠卻把號稱百獸之王的獅子安置在小小的鐺底,使獸王的威風大挫,全然沒有了橫行山林之英雄氣概,這其中的藝術奧妙,應是豪飲者醉後的奇想,胸懷博大、壯志深遠之士,在酣飲酩酊之後,更富豪邁、無畏之氣,常有奇思異想乃至癲狂。唐代詩人元結在《石魚湖上醉歌》詩中吟道:「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氣魄不凡,把雄獅沉置鐺底,正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酒徒們的豪邁心懷。

規格:通高34.2厘米筒深22厘米龜長24.6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銀器

收藏地: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

中文名稱:論語玉燭銀籌筒

介紹 娛酒器具中的極品 此籌筒1982年出土於江蘇省丹徒縣丁卯橋附近的一座唐代銀器窖藏中,是一件用來裝盛酒令籌的專門器物。該器呈龜馱圓筒狀,就像是龜背豎立一根粗壯的蠟燭。筒上有蓋,蓋鈕呈蓮苞形,蓋面作荷葉卷屈狀。蓋體周身以魚子紋為地,飾鴻雁及卷草、流雲紋。筒體上部主體紋飾是以魚子紋為地,雕騰龍、飛鳳各一,輔以卷草紋。龍鳳之間設一豎向長方形空白框格,內刻雙勾四字「論語玉燭」。主紋飾下面有四個並列的紋飾區,內填魚子、對鳥紋。筒體下部稍粗,飾條形紋。筒下兩層蓮瓣托負。龜背隆凸,四肢伸展,舒頸仰首,神態如生。整個器物凡有花紋處皆塗金。 一部《論語》,萬人酒酣 「論語玉燭」從何而來呢?《論語》乃儒家經典,是專記孔子言論的一部經書。「玉燭」原是唐代對白蠟燭的雅稱,後又可泛指酒令籌筒。這件酒令籌筒的上半部恰似一根蠟燭,而內裝的五十根酒令籌上的酒令辭均選自《論語》,所以叫做「論語玉燭」酒令籌。將孔老夫子的《論語》運用到酒令當中,增加了飲酒的文化品味。

規格:高26厘米 出處:唇邊的微笑: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銀器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宣徽酒坊銀酒注子

介紹 器形樸實,銘文珍貴 宣徽酒坊銀酒注,197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魚化寨南二府庄,是當地農民平整土地時發現的。形同今日的瓷茶壺,小口,高領,凸肩,肥腹,平底,圈足。流管從肩部伸出,頸、腹之間置,雙系耳,提梁已失。外底鏨六十一字銘文,是研究唐代官制、技藝和酒文化的重要史料。 唐代酒壺叫「酒注」 按照銘文,該器名叫酒注,即俗稱「注子」。酒注子是唐代中期新產生出來的一種酒壺,其功用主要是向酒杯中注酒,故名酒注。到宋元兩代,酒注更為流行,並且還給酒注配備了溫碗,考古發掘中常有宋代的瓷注子與溫碗共出。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壁畫中,有婦女溫酒圖,放在炭爐中的酒注子可能是金屬器,其形制與宣徽酒坊的這件酒注子相似。 皇家釀酒廠——宣徽酒坊 這件酒注子外底鏨刻銘文:「宣徽酒坊,咸通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別敕造七升地字型大小酒注壹枚重壹百兩正,臣楊存實等造,監造蕃頭品臣馮金泰,都知高品臣張景謙。使高品臣宋師貞。」共六十一字。 據《通考》記載,宣徽院乃唐代皇宮內府所設機構,「置宣徽南北院使,以宦者任之,總領內諸司及三班內侍之籍、郊祀、朝會、宴饗、供帳之事」。宣徽院設有酒坊,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說「唐有酒坊使」。據文獻記載和器上之銘文可知,這件酒注子和陝西耀縣的宣徽酒盞皆為宣徽酒坊的酒器。酒註上刻有擁有者的名稱、製造時間、監督官員姓名、工匠姓名,還有編號、容量、重量等。根據酒注有銘文「地字型大小酒注」,酒盞銘文有「宇字型大小」來看,唐代宣徽酒坊的金銀酒器是根據《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順序編排號碼,顯示出唐宣徽酒坊擁有金銀酒器的數量相當可觀。 皇家宣徽酒坊是專為皇宮造酒的,這種制度到元代時仍然沿襲。據《元史》記載,別兒怯不花任宣徽使時,「宣徽所造酒,橫索者眾,歲費陶瓶甚多。別兒怯不花奏制銀瓶以貯,而索者遂止」。元代宣徽酒坊連貯酒器具也用銀制,飲酒之具為金銀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規格:高7.4厘米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銀器

收藏地:北京大學燕園

中文名稱:狩獵紋高足銀杯

介紹 犬馬酒色自古有 此銀杯為傳世品,深腹高足,杯口微侈。圜底,足呈喇叭狀。通體滿布花紋,上腹一周弦紋,在口沿至凸弦紋之間飾唐代常用的纏枝蓮花紋,杯腹中段飾四幅狩獵圖案,有的騎馬搜索,仔細前行;有的搭箭在弦,運力欲發;有的揚鞭策馬,奮力追趕;有的射擊奔獸,扣人心弦。畫面布局嚴謹,禽獸、流雲、樹木等穿插得當,人物刻畫入微,栩栩如生,場面緊張熱烈。畫面上的駿馬,比例勻稱,肌肉豐潤,逼真寫實而氣勢磅礴。馬尾束結,其雄渾矯健可與唐昭陵六駿馬相媲美,馬的飛馳形象頗似昭陵六駿中的「什伐赤」。畫面上的禽獸也都刻畫得形象逼真,唯獨樹木花草等襯托點綴之物,不刻意追求與真無異。杯腹下亦飾纏枝蓮花紋,足面飾蓮瓣紋。相似的高足酒杯常見於唐墓壁畫中。 西域文化入唐來 據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研究,這種樣式的高足銀杯基本造型系仿自伊朗薩珊王朝銀器,上面的魚子紋、蓮瓣紋也都是受了西域文化之影響。然而狩獵圖中,人物均「唐人唐服」,可以斷定,這兩件高足銀杯是中國銀匠的作品,但借鑒了西域文化銀器之因素。 古都長安,遍地遺寶 唐都長安位居今西安市一帶,因而如今西安市附近不僅發現有金銀器窖藏,而且隨葬品豐富的唐墓也被頻繁發現,為研究唐代的物質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樂舞駱駝三彩俑就是西安唐墓出土的極為重要的文物。 樂舞駱駝三彩俑,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的一座唐墓中。通高56.2厘米,長41厘米。駱駝站在長方形的底座板上,高48.5厘米,四腿強勁有力,挺頸、昂首、張口,作嘶鳴狀。駝身施白釉,頸部上下、前腿上端及尾部生有長毛處塗以赭黃色釉。 駝背部墊有一橢圓形的藍色毯子作鞍,在雙駝峰上設木架平台,鋪有一條多彩長毛毯向兩側下垂,毛毯周邊作辮線狀,垂絲裝飾塗茄紫色彩,毯身刻畫菱形圖案,上塗赭黃、紫、白三色釉。駝背平台上有七個男樂俑,頭戴軟巾,身穿圓領窄袖長衣,盤腿環坐於駝背上,中間立一歌舞女俑。在七個樂俑中,前端兩樂俑,一人捧笙,一人執簫,作吹奏狀;右側兩樂俑,一人懷抱琵琶,一人拿箜篌,皆作彈奏狀;左側兩樂俑,一人托笛,一人拍板;平台後方一樂俑,面後而坐,執排簫作欲吹狀。中間立俑高11.5厘米,女性豐頰肥體,鬟發高髻。身著寬度長裙,袒胸,平視前方,右手前舉,左臂後撤,作歌舞狀。這件三彩樂舞駱駝俑,載樂舞俑多達八人,不僅陣容龐大,而且樂器齊全,對盛唐時期的音樂史和舞蹈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規格: 高25.3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瓷器

收藏地: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 三彩雙魚壺

介紹 雙魚嬉戲成一器 此壺1992年出土於陝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該壺為扁圓腹,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鼻,可以穿繩系提,器口較小,被兩魚嘴共同承起。魚尾朝下為器足。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此壺造型設計突破了常規,巧妙地利用兩條對擁的魚構成壺體輪廓,從側面看,是一條軀體圓渾肥碩的鯉魚正縱躍出水面,使我們聯想到鯉魚跳龍門時的一搏;從正面看,又猶如兩魚相對嬉戲,爭搶食物,生活氣息濃厚。且器形與魚體的結合自然流暢,不露半點人工雕琢之痕。 唐代的雙魚酒壺 唐代的雙魚酒壺,已見於古代文獻記載。唐人稱為雙魚榼,如詩人白居易即詩云「何如家醞雙魚榼」,《說文》說:「榼,酒器也。」《急就篇》顏注云:「榼,盛酒之器。」由此看來,上文中所提到的雙魚酒壺,也許正是這一古代文獻中所說的「雙魚榼」。 魚者「余」也 魚之所以受到我國人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魚可以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或觀賞把玩,而且還由於「魚」、「余」諧音,「魚」可暗喻富足有餘,表現了人們對於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上述三彩壺雙魚相連,可能寓意「連年有餘」、吉祥如意。魚生水中,每日吐納不止;酒從壺口進出,就如魚之納吐,正可應合美酒富如江河水,任君斟酌永不盡之美好願望。 唐代的三彩器 唐三彩是唐代最具時代特徵的器物,是唐代陶瓷製作的最新工藝,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開創之功。唐三彩屬於低溫釉陶系統,以其造型生動、色澤艷麗、生活氣息濃厚而聞名於世。所謂「三彩」實際上是指多種顏色,主要有紅、黃、白、綠、褐、藍、黑等色,因其以黃、綠、藍三色為主,又因創燒於唐代,故稱唐三彩。唐三彩造型品類繁多,既用於製作酒器,也可用於製作餐具、茶具和其他小型工藝品,如文房用具等,就連墓葬中隨葬的俑像也施三彩,有的製作極為精美,如洛陽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文吏俑,就頗具藝術魅力。 這件出土於河南洛陽唐代墓葬中的三彩文吏俑,頭戴高冠,冠之正面飾以乳丁,構成「心」形圖框,框內雕塑一鳥,展翅欲飛。面部雍容豐滿,濃眉大眼,耳輪下垂,滿臉鬍鬚,沉穩中蘊含剛烈,頗有宰相之風。身著廣袖紅袍,袍邊及袖口施翠綠和粉白色釉。雙手持笏板,拱於胸前。在河南洛陽和陝西西安一帶的唐墓中普遍出土三彩人俑像,三彩文吏俑僅是其中一種。除此之外,三彩人俑還有貴婦俑、男女侍俑、拉馬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均栩栩如生,千姿百態,充分再現了唐代工匠們的雕塑藝術水平。

規格:高4.5厘米口徑5.2厘米 出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銀器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中文名稱:鴻雁折枝花紋銀杯

介紹 折棱明顯 此杯1988年於陝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唐代韋洵墓出土,敞口,微束腰,下腹急內收,出現一周明顯的折棱,圈足略矮。整個器體除圈足外,皆以珠點紋為地紋。上腹部近口沿處有一周較粗的凸弦紋,此弦紋與下腹之折稜線將整個器腹分為三部分。近口沿處和下腹折稜線以下,皆飾如意雲紋;腹中部在地紋之上飾折枝花紋和散雜草紋,折枝花紋之間有展翅欲飛的鴻雁圖案。 鴻雁美酒寄情思 從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和傳世品中,已確知屬於唐代的銀質酒杯有很多,其上多鏨出或鑄作折枝、花鳥、禽獸和人物等紋飾。迄今為止,以鴻雁為主題花紋的銀酒杯還不多見。鴻雁傳書,飛雁傳情,自古以來,鴻雁一直被人們當作寄寓情思的永恆信物,鴻雁折枝花紋銀杯可能也有飲酒寄情思之意。 唐代的鎮墓獸 鎮墓獸,是墓葬中隨葬的一種怪獸形器物。隋時鎮墓獸仍承繼北周和北齊的系統。唐時隨葬俑群開始形成制度化,鎮墓獸形狀成怪獸形,以獅面為主。早期呈蹲坐狀,晚期改為張牙舞爪、鬃毛飛揚的姿態。甲胄武士裝束的鎮墓俑,逐漸為天王狀的鎮墓俑所取代,又從足下踏牛改為踏鬼怪,甲胄裝飾日趨華麗,體態雄偉生動。這件鎮墓獸,為晚唐時期遺物。獅面,巨目闊鼻,張口露齒,頭長雙角,項後出戟,頭及背脊上滿豎鬃毛,前肢上部兩側長毛呈翼狀上豎,蹲於怪石底座之上。通體施灰白色釉,但頜下鬃須施紅釉,額上鬃毛施綠釉,兩翼施紅釉,色彩鮮艷,尤為突出。氣魄宏偉雄健,形象兇猛。1988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南里王村唐墓中,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規格: 通高15.7厘米 口徑4.4厘米 底徑6.3厘米

年代: 唐代

質地類型: 瓷器

收藏地: 浙江首臨安縣文物管理委員會

中文名稱: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介紹 美酒瓜中藏 此注子1980年出土於浙江臨安天復元年(901年)水邱氏墓中,是唐代後期的瓷酒器精品。口斜直,略外侈,溜肩,瓜棱形腹,下腹豐滿,平底。有蓋,圓柱體小蓋鈕。肩部一側有八棱形流,與流相對稱的另一側有扁條形彎曲把手。通體胎質潔白細密,施牙白釉。蓋鈕下有鎏金菊花座,口沿、流、蓋沿和鈕上均鑲嵌有刻花鎏金銀釦,把手上尚存包金銀環一圈,說明原執把手與蓋頂系有銀鏈。肩部飾凹弦紋三周,底部陰刻「官」字款。 在臨安水邱氏墓中還出土一件白釉金釦雲龍托杯,亦製作精緻。杯底、托口沿、座沿和足沿皆鑲金釦,杯、托外底均陰刻「新官」款識。此托杯與白釉瓜形注子應為同一窯場製作而成。 定窯的款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定縣發掘的兩座塔基中曾出土一百餘件精美白瓷器,有的器底亦刻有「官」和「新官」銘字款,與臨安水邱氏墓中所出相同。從臨安水邱氏墓中所出土的這兩件白瓷酒器的釉色特徵、製作風格以及題款判斷,它們有可能亦為定窯產品。

規格: 高6.3厘米

年代: 五代時期

質地類型: 瓷器

收藏地: 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稱: 越窯鳥形杯

介紹 精巧玲瓏的鳥形酒杯 越窯鳥形杯系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五代時期的越窯瓷器精品。敞口,高圈足,杯身一側貼一展翅欲飛的圓雕鳥,鳥的頭部高出碗口,另一側貼鳥尾,尾末端略高,尾中部與腹部相連為柄,鳥的身部、翅膀及尾部均有劃道裝飾。杯子里外滿釉,呈青色,有細小開片。整個器體為一鳥形,精巧玲瓏,式樣優美。 越窯匠師們的獨到之處隋唐五代時期的制瓷工匠們,多把精力投入到開發新的釉色、改進釉色質量和刻意描繪器表紋飾上面,而對器型的設計則不如前代。但是越窯的匠師們似乎自創燒青瓷始,就喜歡在器物造型上下功夫,他們製作了大量模仿動物的肖形器具,其中鳥形瓷杯尤為他們所青睞。 浙江上虞東吳墓出土的飛鴿形青瓷杯 1974年浙江上虞縣鳳山東吳墓出土的一件飛鴿形青瓷杯,和這件越窯鳥形杯極為相似,皆為越窯動物形瓷酒器中的珍品。西晉左思《吳都賦》曾用「里宴巷飲,飛觴舉白」八個字來描述吳越地區飲酒風氣之熾盛,東吳的陶工,正是在這種風氣的熏陶引導下,設計製造的這種別緻的飛鳥形酒杯。宋代陸遊曾有詩《九月十一日疾小間夜賦》寫道:「可憐未遽忘風月,猶夢華觴插羽飛。」描寫的正是這些似乎插了羽毛的鳥形酒杯。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專題指導
詩歌鑒賞術語(二)
如何鑒賞鄭愁予的詩《錯誤》?
最美最純的玉石——水沫玉
現代格律詩百首鑒賞(之一)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