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欣賞(7)

清代康熙青花鶴鹿同春紋鳳尾尊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器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康熙青花由於燒造時間長,前後變化大,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1701~1722年)。其中,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最具魅力。康熙早期青花瓷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黑色小棕眼。器物口沿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的現象,足內露胎處常見放射狀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台階,俗稱「二層台」。雙圈足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這時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發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接近。康熙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有「糯米胎」之稱。胎體薄厚均勻,修胎仔細。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鬆,偶有細小開片。底足露胎處光滑細緻,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火石紅,瓷器的質量比早期製品有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淘洗精細的漿泥製成的「漿胎」,分量偏輕。使用雲南出產的「珠明料」,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與明代嘉靖青花藍中泛紫有很大區別。它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艷而無火氣,直到現在它還是我國青花的標準色調。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這種色階變化完全在於分色層次的熟練掌握,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不同層次的渲染是由於工匠們運用了「分水皴」的方法,其裝飾效果上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達到國畫的藝術效果,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晚期青花胎體薄厚兼有,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釉面多數是青白釉、亮青釉。這時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泛暈散。康熙青花瓷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釉里紅等派生品種,燒造量不是很多,但別有情趣。康熙時期青花瓷器的最大特點是製作極為精細。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鳳尾尊比較多,其最原始的雛形來自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花觚,商周青銅器的觚十分流行,宋代已經有了瓷質花觚。康熙時的花觚口部向外擴張呈喇叭狀外撇,腹部粗圓,束脛,足外撇。因瓶口曲線優美似鳳凰展開的尾羽而得名,是康熙朝生產最多的琢器之一。常見的有清宮造辦處製作的銅膽置於瓶內,用於冬季室內陳設插花之用。尊的底部施釉,「二層台式」圈足,足內無款,或者只繪青花雙圈線。多數鳳尾尊的圈足內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橫排楷書款,只有一兩件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本朝款。

清代康熙青花纏枝蓮紋盤

清代康熙青花纏枝蓮紋盤紋飾細部。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發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的特徵有很大的區別。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泛暈散。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制,儘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粗獷豪放,製作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盒、瓶、尊、壺、罐、爐、缽缸、香熏、筆筒等文具、掛鐘等。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圖安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這種自然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則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題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動物、人物、故事、以及長篇詩句等。如;松石鶴鹿、雉雞牡丹、松姒葡萄、海水異獸、鴛鴦卧蓮、八駿圖、花鳥蕉葉、喜鵲登梅、鷺鷥蓮花、麒麟蕉葉、牧童騎牛、童子戲蓮、八仙、西遊記等。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風格上模仿名畫家的筆法,立體感很強,畫法精細,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畫面效果講究意境美,整體給人以疏朗清閑的感覺。人物紋中以耕織圖、漁家樂圖最具代表性,畫面有生活情趣。以長篇詩文作為裝飾,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點。多是書寫在筆筒上,有《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四景讀書樂》等。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豐富多樣。朝代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體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多是楷書。民窯青花多數不書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如: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壽古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應德軒博古制、永和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讚頌款有: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也有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荷花、如意、雜寶、銀錠等。

清代康熙青花博古紋膽瓶

康熙皇帝8歲即位,16歲親政,在長達61年的統治時期,對瓷器燒造所投入的心血,遠遠地超出明代君王,製作出一大批格調高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精品。清代康熙御窯廠開始以督窯官吏的姓氏來稱呼,著名的有臧窯和郎窯。1680年到1688年(康熙十九年到二十七年),清廷派遣工部郎中臧應選到景德鎮御窯督造,此時御窯稱為臧窯。《景德鎮陶錄》曰「康熙年臧窯,廠器也,為督理官臧應選所造。土埴膩、質瑩薄,諸色具備。」郎窯是指1705至1721年(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御窯時出產的瓷品。臧窯與郎窯都十分擅長仿製宣德、成化朝的青花瓷器。康熙青花的造型及胎釉特徵:造型。康熙青花的造型是十分獨特的,早期的器型仍然延續明末的遺風,中期以後造型變化之大,品種之多,為歷史之最,沒有哪能一個時代的官窯能生產如此多的器型品種。成型技術已經爐火純青,新的品種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多達數百種。器型之大者可超過1米,宏偉神奇;器型之小者,小如栗子,玲瓏秀氣。總體可分成琢器和圓器兩大類。琢器。一般指瓷器中立體造型的器物,需要工匠熟練的拉坯技巧。景德鎮自古以來琢器與圓器就是分工明確的兩大行業。琢者有琢磨修整的意思,要技巧靈活,富於變化,能根據需要對坯體進行方,圓、扁、折的修整處理,以生產立體的陳設瓷、祭祀為主,一般包括瓶、爐、壺、罐、尊、筆筒、香熏、缸、盒、攢盤、雕像、高足杯等,每一品種的式樣,少則十幾種,多則三四十種。著名的古陶瓷鑒定家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對文獻上所羅列的各種名稱的器物,描繪出了準確翔實的線形圖,使我們從標準的圖形線條中了解到各種器型的具體樣式,書中僅瓶類就列出63種,尚不包括每一種瓶式的不同演變形式,如棒槌瓶,就有方棒槌、圓棒槌、軟棒槌、硬棒槌之分;梅瓶也有豐肩、削肩、平肩、溜肩之別。康熙朝琢器造型的變化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圓器:一般指扁矮的器物,樣式單一,只有圈足和器壁,不需要太多變化。器類主要有盤、碗、盅、碟等日常生活用品。康熙青花所有器類的最大特點是制坯技巧的精細和純熟。做工極為精細,大到1米多高的胎體,厚重的鳳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燒製得相當規矩,極少有歪塌變形現象。康熙時即使很大的器物也可以用軲轆一次拉成,許多高達70餘厘米的鳳尾尊,在外撇口部的內壁上,我們可以看到坯體快速旋轉的痕迹,多在肩部與腹部銜接一次,而粘接后里外又修飾得十分平光,基本看不了出接痕。說明此時泥料的韌性和拉坯的技巧比明代有很大提高。許多尊、花觚、觀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邊的外圍都向內鏇進一周,形成「二層台」狀圈足。這種現象十分普遍,表現在大件器物上,十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上也從外向內鏇修一刀,應當說這種器足的處理方法具有康熙獨有的時代特色。

康熙時期對泥料的淘洗程序較明代要複雜得多,清代陶藝家唐英在《陶冶圖編次陶煉泥土》中記:「造瓷首需泥土,淘練尤在精純,土星石子定帶瑕疵,土雜泥松必至坼裂。淘練之法,多次水缸浸泥,木耙翻攪漂起渣沉,過以馬尾細蘿,再澄雙層絹袋,始分注過泥匣缽,俾水滲漿稠,用無底木匣下鋪新磚數層,內以粗布大單將稠泥傾入,緊包磚壓吸水,水浸成泥,移出貯大石片上,用鐵鍬翻撲結實以便制器。凡各類坯胎不外此泥,惟分類按方加配材料以別其用。」由此可知清初御窯廠對於泥料的淘洗和加工是非常嚴格的。歸納起來,康熙青花的瓷胎分為四種:1.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魚缸,大盤,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達1.5厘米。2.中胎青花。絕大多數的琢器圓器均採用此種適中的瓷胎,一般為0.5厘米左右。3.薄胎青花。包括半脫胎,只限於小酒杯,小碗之類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極薄而透明。4.漿胎青花。以細澄的漿泥製成的瓷胎,又稱「煨瓷」胎泛土黃色,輕薄鬆軟布滿細密的開片紋,有鼻煙壺、印泥盒、唾盂類製品。釉。康熙時,景德鎮使用的釉的原料取自浮梁寺前鄉,距今景德鎮市區15公里,周圍遍布灰岩,狼萁柴。釉的組成主要是石灰石,石英,絹雲母和槎柴灰。一般來說,上等瓷器所用釉料,含釉果多,釉灰少,或十五盆釉果配一盆釉灰漿。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一般有三種:1.早期青白釉。釉汁凝厚透明,白中泛青。因釉灰的成分偏多而泛青白色。2.中後期高白釉。也稱粉白釉,釉色柔和細白,肥潤,半透明,光澤度強。3.硬亮青釉。釉色青中微閃淡綠,為區別明代已有的亮青釉,而稱之為硬亮青釉,釉色較明代薄而亮度高。晚期使用較多。康熙時期的青花瓷釉面還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胎與釉的結合十分緊密,應當說在中國瓷器燒造史上胎釉結合最緊密的朝代是康熙朝,有緊被胎體的質密感,可以說:透、薄,亮,緊,是此時釉面的典型特徵。康熙青花瓷的用料及分期:關於康熙朝官窯瓷器的用料,人們普遍認為使用的是雲南出產的珠明料和部分浙江出產的浙料。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也出產青料,但多發色灰暗,雜質過多而不被官窯選用,多用於生產民用粗器。著名的清代陶藝家唐英在《陶冶圖說》說:「瓷器,青花霽青大釉,悉籍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康熙青花的色料明澈清晰,至少有青花五彩之譽。除去使用上等青料的因素以外,其獨到之處還表現在成功地運用了分水技法,這種技法源於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中的墨分五色,將青料分出頭濃,二濃等不同深淺濃淡的多種色調,在根據畫面的不同需要調配使用。分期-康熙一朝長達61年,在這漫長歲月中,生產的青花瓷器數以百萬計,現存的具有官窯水平的傳世實物也有數萬件之多。在此,我們僅以故宮千餘件的藏品為依據,根據一些有明確紀年銘的器物總結出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一般規律。早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前的這段時期。早期青花基本上承襲了明代的遺風,如果不書款識很難與順治青花相區別。藏品中有一件康熙元年牌匾款的青花雲龍紋三足香爐,寬醬口,束頸,豐肩,闊腹,沙底無釉。另外一件康熙六年的青花雲龍紋香爐,爐身上的牌匾款內書:「康熙丁末年制。」康熙十六年的青花八仙人物香爐,由器身的牌匾款改變為在爐底的釉面上書款:「皇清康熙辛亥年制陳堂用」。這些香爐均是在江西景德鎮訂燒的祭器,還有許多不書款識的香爐,它們的總體特徵是:形制簡單,造型敦厚,胎體較厚重。底釉泛青,青花色澤灰暗,花紋的筆觸基本保持了晚明時期的單線平塗,缺乏層次感。爐底的露胎處常見粘有細沙粒,並微泛火石紅色。絕大多數爐帶醬口。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因御窯廠的生產能力尚未完全恢復,器物的造型比較單調,胎體多厚重,釉面不夠乾淨,有細小的黑斑點。絕大多數有醬口,底足處理較為粗糙,多粘細沙粒並微泛火石紅。圈足見跳刀痕。青花色澤多灰暗不鮮麗,繪畫缺乏層次感。中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後到四十年之間的這段時間,也是康熙青花最繁榮的時期。御窯廠的燒造較前期有顯著的變化,主要原因是朝廷親派督窯官駐廠管理,中期青花瓷的燒造,形制千變萬化,僅盤碗類就有30餘種。青花的色澤由於採用雲南的珠明料與上等浙料而青翠鮮麗。釉面也由原先的泛青、帶有黑棕色的小斑點而變得潔白純凈,露胎處火石紅現象逐漸消失。凡圈足處不再斜削一刀粘滿沙粒而顯現出細潤、滾圓的圈足、足部多經過細心的修整,光潔乾淨。中期的筆筒由早期的撇口束腰式逐漸演變為口底相若的闊胖型大筆筒,主要有玉壁底及釉底兩種。大部分筆筒底微內凹,器壁上薄下厚,青花墨分五色,所繪書體多有大家風韻,山水人物更似一幅筆觸細膩的文人畫。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代表了康熙朝最高的製作水平,它們底釉潔白,胎土細膩堅質,手感比較沉重。釉面有粉白和青白兩種。青花色澤純正、鮮藍無雜質、明艷亮麗。醬口器物不再出現,造型品種大量增加,盤碗類品種器底變薄,並隱約可風釉下鏇坯紋。正規官窯年末的器物增多,數量也超過前期。十九年以後御窯廠每年分春秋兩季按定額將御器運往北京供皇室享用。康熙中期是御窯廠最輝煌、最活躍的時期。晚期。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後到六十一年這段時期,青花瓷的日趨精進。造型風格向規範化發展,統一規格式樣的觚、瓶、罐、洗、碗增多,圈足釉底帶「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窯款的器物明顯多於早中期,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很少。晚期青花胎薄體輕,尖硬細膩,釉面清爽透亮,青花發色含蓄沉靜,開始逐漸向雍正朝青花過渡。總之,故宮收藏的康熙青花瓷器數量多,品種全,代表了有清一代青花瓷器製作的「獨步本朝」的最高水平,此時的官窯與民窯在共同發展中相互影響,相互激蕩,譜寫了青花瓷史上最燦爛的新篇章。

清代康熙青花人物紋大盤

康熙皇帝當政61年,是歷代皇帝中當政最長的一個,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後派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貼式車爾德,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官窯生產。"臧窯"為康熙早期代表,"郎窯"則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與明代最大的區別是以民窯青花為主流,這是因"官搭民燒"成為定製,刺激了民窯的發展。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產品,造型及畫風尚有明末遺風,器口施醬黃釉的也常見,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後青花色澤開始出現濃淡深淺的變化,且呈色穩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種標準的翠藍色過渡。早期青花書帝號年款的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見者多為干支款或書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齋堂款的。釉面多為青白色。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間的產品,其特點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潔,且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最多層次變化可達數十層。繪畫技法則借鑒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的透視技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粗獷的紋飾,已達歷代青花之冠,並成為後代的楷模。底款書本朝款識在中期成為定製,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數均為中期以後產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書本朝款,多書成化、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及齋堂款。釉面多為粉白色和漿白色。康熙晚期青花則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後的產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淺淡灰暗過渡,有的似呈色不穩,出現暈散現象,類似雍正初年產品。表面釉色與雍正時完全一樣,均為青白釉。

清代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

清代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的第一組四個杯子。

清代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的第二組四個杯子。

清代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的第三組四個杯子。

十二月花卉紋杯是清康熙時期皇宮中使用的酒杯。它的形體輕巧秀美,胎薄釉潤,其圖案裝飾體現出詩畫並茂的意境,是康熙時期青花瓷器中頗具代表性的玲瓏小品。康熙十二月花卉紋杯也有青花五彩品種。杯12件一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其上分別繪有代表12個月的花卉,並且配有與之相對應的詩句。分別是:一月,水仙花,「春風弄玉來清書 ,夜月凌波上大堤。」二月,玉蘭花,「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三月,桃花,「風花新社燕,時節舊春濃。」四月,牡丹花,「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五月,石榴花,「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七月,蘭花,「廣殿輕香發,高台遠吹吟。」八月,桂花,「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九月,菊花,「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十月,芙蓉花,「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十一月,月季花,「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十二月,梅花,「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詩句的結尾用書寫的形式鈐青花篆體「賞」字。

清代雍正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時期為時雖然短暫,但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府財力雄厚,國內外市場活躍,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創新、變化和提高,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青花瓷在雍正時期儘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品,但其質量之精美,花色品種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規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和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對於要燒造的御用瓷器必須經雍正皇帝審定,方可燒造。為此,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旨意,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制,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應該說,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對這時期瓷器的造型、繪畫藝術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雍正時期在仿古方面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體現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鎮御窯廠受雍正皇帝的影響,仿燒前朝作品達到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準。從仿燒的青花來看,有的不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紋飾色彩描繪逼真,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雍正仿明代早、中期青花作品,追求形神俱似;仿明代後期青花則比原作更精雅;沿襲康熙青花作品幾乎完全一致,如不註明年款,無法區別。雍正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尤其精美,某些方面已經明顯超過了永宣的水平,帶有雍正朝特徵。雍正仿永樂、宣德青花與真品相比較,真品圈足未經打磨,雍正仿品圈足多經過打磨而呈滾圓的泥鰍背狀;真品因淘洗不精底部見火石紅,雍正仿品淘洗精細底部無火石紅;真品胎較厚重,雍正仿品胎較輕薄;真品青花中有分布自然、深入釉底的鐵鏽斑,雍正仿品青花中無鐵鏽斑而有重筆點染、分布規則的藏青點;真品青花中可見小筆繪畫的痕迹,雍正仿品青花中無此筆痕。雍正仿古瓷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在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模仿,對於古瓷的缺陷,則是利用新的技術去克服。例如,宣德時期的玉壺春瓶是拉坯製作的,雍正時期的玉壺春瓶則是利用模具倒出來的;宣德時期的青料採取的是水洗法提煉青料,鐵鏽斑無法完全清除,雍正時期對青料採用的是火鍛法提煉,可以完全清除青料中的鐵鏽斑。然而,為了達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工匠沒有刻意使用含鐵鏽的青料,而是在繪畫時,在畫中使用青料點染,同樣可以達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又在青花中不見鐵鏽斑。雍正民窯青花瓷有高中低三檔。民窯的高檔瓷與官窯瓷比較接近,民窯中檔瓷有相當一部分是出口的外銷瓷,低檔瓷主要是日用瓷。高檔瓷中又包括三種類型的瓷器:仿古瓷,主要仿永樂、宣德、成化、嘉靖的風格;具有康熙朝風格的瓷器,由於康熙朝瓷器生產時間長,影響大,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所以雍正早期青花沿襲康熙朝風格的較多;本朝風格瓷,雍正朝,上自皇帝下至督陶官對瓷器製作都有著精益求精、銳意進取的意識,這種意識對民窯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清代雍正黃地青花纏枝花卉紋盤

黃地青花瓷器屬於二次燒成的青花瓷器。其做法是先經高溫燒成白釉藍花(即青花)瓷器,然後澆上低溫黃釉,將有圖案花紋處的黃釉剔掉,再入低溫炭爐焙燒而成。黃釉地襯托藍色花紋,給人以高貴典雅之美感。黃地青花瓷器屬於傳統品種,創燒於明代宣德時期,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崇禎各朝及清代康熙以後歷朝均有燒造。清代黃地青花瓷器的燒造,無論在器物造型還是圖案紋飾方面,遠遠超過明代,而且從康熙至宣統,歷朝都在燒造,從未間斷。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產量最大,造型、紋飾亦最為豐富。造型有觀音尊、直頸瓶、玉壺春瓶、蒜頭瓶、橄欖瓶、四方委角瓶、螭耳六方瓶、梅瓶、錐把瓶、碗、盤等。圖案紋飾有雲龍、海水雲龍、龍捧「壽」字、纏枝花、折枝花果、蝙蝠等。值得一提的是,從雍正朝開始,黃地青花瓷器上的黃釉不再使用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鐵黃釉,而是改為以氧化銻為著色劑的蛋黃釉(或稱為檸檬黃釉、洋黃釉、淡黃釉),這是一種在康熙時隨著從歐洲引入琺琅料而發明的低溫黃釉,與低溫鐵黃釉相比,淡黃釉具有呈色更加純正、均勻的特點。

清代雍正淡描青花叢竹紋碗

雍正青花的另一風格就是淡描,首先直追成化。雍正淡描青花顯然受萬曆鐵線描的影響。「鐵線描」就是用細線表現圖案畫。比如表現大面積顏色的時候,它不平塗,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畫,形成平塗的概念。為什麼不直接畫成平塗呢?因為平塗需要大量顏料,那時顏料告缺,就以少充多。雍正追萬曆,兩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萬曆鐵線描的目的是為了省材料。雍正則是為了雅,並非追求節省材料,而是作為一個很細弱的表現形式,用很淡的色彩渲染一種藝術效果,形成一種風格。雍正並不是沒有材料,青花材料有的是,他就是不願意使,一定要把瓷器畫得非常雅。他不用色塊來表現一大片顏色,就是用細線。這種繪法在雍正青花中非常有特點,在官窯和民窯里都大量出現。淡描青花所要求的技巧非常高。字寫得不好的人,首先不能寫筆畫少的字,第一難寫的就是「人」字。不信你回家試試,筆畫越少越難寫,筆畫比較多的字就好寫,容易遮醜。這個道理一樣,淡描青花由於筆觸非常少,所以對畫工要求非常高,因為沒有可遮掩的地方。你沒有功力,就幹不了這件事。

清代雍正淡描青花菊花紋盤

淡描青花是用較淡雅的青料構勒線條,不分水、不渲染,近乎中國繪畫中的白描。明宣德時期有一種青花海水龍紋盤,即以國產青料淡描海水波濤,用進口青料濃繪出水蛟龍,更突山了龍的矯健兇猛,可謂濃淡適宜、相得益彰。明代中晚期多有以淡描青花繪畫線條紋飾。也有這樣一種說法:雍正朝的瓷器有一種在白瓷胎上的青花淡描(線描),其白底青花的效果極為雅緻,畫工極為細緻,精準,人物栩栩如生。其實這種瓷並非青花作畫,而是琺琅彩料的的傑作。青花作為細線來做畫如果是畫極細小的線條是不合適的,因為其暈散的效果,會把畫作糊成一團,面目全非。所以在清三代時,尤其是雍正朝就創造出一種用仿青花色的琺琅彩料來在瓷器上作畫,畫工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很多人誤以為雍正線描瓷是青花料畫成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雍正琺琅彩料的青花淡描成了清雍正獨特的品種。

清代雍正青花龍紋罐

雍正官窯青花的胎骨晶瑩潔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飯狀。胎壁薄而堅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輕叩,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音。修胎一絲不苟,看不見旋削痕。民窯高檔瓷與官窯瓷胎基本接近,很難發現未粉碎的瓷石顆粒,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典型的官窯青花釉呈青白色,純凈潤澤。釉薄而精純,釉中密含氣泡,且大小氣泡混雜套疊,有的釉表見細橘皮紋。有些民窯青花為粉白釉,胎釉結合處無火石紅。部分民窯青花的圈足上塗抹一層黃色護胎釉,與純凈潤澤的青白釉交映成輝。雍正青花呈色有純藍、灰藍和青紫三種。灰藍色是典型的民窯粗器,青紫色的多屬民窯仿明作品,標準的雍正官窯青花呈色極為純正,潔凈無瑕,有深淺不同色階,略見暈散。青料發色有三種。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與康熙時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藍中帶紫,多採用上等浙料繪製官窯青花;仿宣德青花發色青中有黑褐色疵點,略有暈散,官窯仿宣德青花瓷發色幽靜而勻潤,雍正早期有康熙時期的指捺紋特徵,中後期比康熙時期發色更加淡雅,藍中帶有藏青色點;深沉的淡藍色澤,色沉釉底,發色穩定雅麗,具有典型的雍正特點。雍正時期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青花胭脂紅、琺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其中青花釉里紅燒制很多,尤為精美,以青花繪輔助紋飾,釉里紅繪主題紋飾,既保持了青花幽靜雅緻、沉靜安定的特點,又增添了釉里紅渾厚壯麗、鮮艷奪目的色調。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結構精巧,器型圓柔纖麗,修長俊秀,陳設與實用保持完美的結合,形成高雅而樸實的藝術風格。雍正青花善於博採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於自然界的花果形態,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鍊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力。雍正官窯中期開始基本不再製作康熙時期的觀音尊、棒槌瓶、馬蹄尊、鳳尾尊等器物,瓷器足部處理也沒有前期常見的台階痕、雙圈足,均為滾圓的「泥鰍背」,用手撫摸十分潤滑,俗稱「燈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盅及各種小件文房用具外,還有許多大件琢器及創新式樣。創新器型如琵琶尊、燈籠尊、牛頭尊、四聯瓶、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大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仿永樂、宣德、成化作品,如一束蓮大盤、雞心碗、纏枝蓮碗、執壺、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仿品製作規整,造型細巧,打磨精緻。其中纏枝蓮大盤、一束蓮大盤是雍正時期仿得最多的,質量超過永宣時期。總體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構思別緻,每尖器皿都有多種式樣。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大件琢器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樸古拙,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調、空間關係的適度、整體的統一,可以說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達到了「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程度。雍正青花紋飾風格高雅細膩,內容以翎毛花卉為主,山水次之,人物較少。用筆精細纖柔,構圖清晰,色彩雅麗,層次分明,紋飾簡潔清晰,強調主題突出,圖案整體感強,規矩中富於變化。不少畫面配有詩句、印章,使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完整地移植到瓷器紋飾中來。畫面疏朗,留白較多,既不同於康熙的恢宏大度,又不同於乾隆的縟麗繁華,以清新淡雅為特徵。與康熙紋飾比較,雍正紋飾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人物故事畫面減少,刀馬人則更為少見。雍正紋飾除傳統的纏枝蓮、雲龍、龍鳳紋之外,多以優雅嫻靜的花卉、花蝶、花鳥、花籃、博古、竹石、石榴、三果、八寶、八仙、梵文及各種吉祥紋樣為主題畫,即使是人物紋也多是四妃十六子、嬰戲圖等。在畫美女時,突出人物的修長、小腳,給人以弱不禁風的感覺。其中梵文裝飾,有時一器全用排列整齊的瘦體梵文布滿整個器面,為一大特點。官窯青花以繪龍鳳及纏枝蓮花為代表,畫風工麗,花式一致。民窯青花不拘一格,運筆熟練,追求自然隨意的畫風,具有很強的民間風格。雍正仿古紋飾,從大小器物上看,大件器物以仿永宣花卉為主;小件器物以仿成化、弘治花卉為主。從內容上看,人物以仿嘉靖紋為主,動物以仿萬曆紋為主。雍正款識多而雜。有本朝官窯款,有民窯款,有仿款,每一類款識又有許多種寫法。官窯款有專人題寫,因此各類瓷器上的字體大致相同。常見的官窯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三種題款。楷書款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楷書款筆法挺拔峻峭,結構方正均勻。早期款略帶宋體字風格,橫平豎直,橫細豎粗。中後期的橫豎粗細大體一致,字體極為工整漂亮,成為雍正楷書的自有風格。清代官窯篆書款大量出現是自雍正朝開始的。篆書款也有雙行六字、三行六字、雙行四字的。字體筆畫粗細大體一致、工整漂亮。總體來看,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其次是六字篆書款和四字篆書款。四字楷書款少。一般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書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寫楷書款,個別也寫篆書款。仿明代款識有「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寫本朝官款,有的寫仿款,有的不寫款。另外比較特殊的是青花四聯瓶,在每一個瓶底分寫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聯瓶是在中間小瓶的足內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民窯「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篆書款皆有。字體明顯不如官窯工整,筆力欠佳。仿宣德、成化、嘉靖、萬曆等官窯款不少,但與真款相比形神皆相差甚遠。花押款不僅在粗瓷上有,在細瓷上也大量出現。還有鼎、爐、靈芝、如意等實物款。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與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閣制」、「敬恩堂」、「椒聲館」、「慶宜堂」、「養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清代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梅瓶

清代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梅瓶細部紋飾。

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的結合叫「青花紅彩」。在明代宣德以前,作為青花、紅彩這兩種工藝都已成熟,但它們都是單獨存在的。只有到了宣德時期,才把這兩種工藝結合起來,創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的新工藝。也正是這種新工藝,為成化的「鬥彩」和嘉靖、萬曆的「青花五彩」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宣德「青花紅彩」大多是在青花紋飾中,留出獸形、龍形等白釉色地,再在釉上填以礬紅。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處收藏的青花紅彩器,都是以釉下青花作為海水波濤,而以釉上紅彩描繪游龍或海獸。清朝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紅彩瓷器較多,而且多數是以海水蟠龍作為紋飾的。

清代乾隆青花勾蓮紋貫耳瓶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古銅器考》一書稱讚當時的制瓷業是「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制瓷業集我國曆朝名窯之大成,製做了許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僅官窯成就顯著,民營窯場也興旺發達。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以上,送入宮中,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形容當時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青花瓷仍是當時景德鎮瓷器的主流產品,官窯青花和民窯青花的燒造量都超過歷史上任何朝代遺留下來的傳世品,也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多。乾隆時國內陶瓷市場廣大,據文獻記載,清代早中期內銷情形為「利通十數省,四方商賈、販瓷者萃集於斯」。景德鎮外銷瓷自康熙中期開始興盛,至乾隆時最盛。中國瓷器銷往世界各地,而其中主要的優質瓷運往歐洲和美洲。據國外有關檔案統計,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銷往英國的瓷器約40萬件;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的32年間銷往瑞典的瓷器達110萬件。乾隆朝青花瓷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典型乾隆器,一類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產量極大,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用瓷、陳設用瓷、外銷出口瓷的主體。其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體現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工藝製作上看,其胎體的成型、青料的繪製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麼嚴格,但產量卻遠大於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襲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精瓷與粗瓷的差別很大。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如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紅、青花鬥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紅、黃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藍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藍地青花加紫、藍地白花、灑藍地開光青花、仿木紋青花等。其中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這三個品種較多。

清代乾隆青花雲雷紋雙環耳豆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胎骨潔白緻密,胎釉交界處無火石紅。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中高檔瓷釉色白中泛青,氣泡細小,釉面光潔瑩潤,也有一些製作不夠成功的作品,釉呈漿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窯和民窯瓷器圈足上塗抹一層護胎釉,多數呈黑色,也有醬色、褐色等。乾隆以後圈足上塗抹護胎釉的現象就比較少見了。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圈足有多種,一般而言,盤碗仍採用滾圓的泥鰍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著地面小,而是略有一個比較寬的著地面;瓶尊類器物圈足有一個明顯的著地面,平面兩邊經打磨,呈一個無稜角的倒梯形;壇罐類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青料繪製。早期發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略見暈散,但比雍正時期穩定;中期呈色穩定明快,為純藍色;後期呈色較為厚重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漿胎青花,但數量不多。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與真品有著明顯的區別。明萬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點,特別是使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的青花瓷,黑褐色斑點深入胎骨,大小不等,這是因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而形成的。明萬曆以後發明了火烤法,能夠把氧化鐵從青料中分離出去,故中高檔瓷中不見黑褐色斑點。雍正、乾隆時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圍較濃,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點也認為是美的特徵而予以模仿,其辦法就是在認為該有斑點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筆點染。永宣青花斑點與雍、乾青花斑點有著不同特徵。永宣青花斑點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規則狀,而雍、乾青花斑點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規律。

清代乾隆青花纏枝蓮紋抱月瓶

乾隆青花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製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矩。由於創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盤碗類:有圓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鏤空、腰圓形、高足形,攢盤(9件)、暖盤、蓋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寬厚,足根有滾圓和矢狀兩種,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圓滑。文房用具類:筆筒分直口和敞口兩種,尺寸上沒有康熙、雍正兩朝高大,形體要小。筆洗有瓜式、葉式、雙耳三足小洗、竹節式、海棠花式,墨床有書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類一般上下結合緊密。此外,還有筆架、筆舔、水盛。這些文房用具雖然尺寸不大、但製作很精巧。瓶類:有玉壺春瓶、賞瓶、梅瓶(有帶蓋有不帶蓋兩種),直頸瓶、長頸撇口瓶、棒槌瓶、盤口瓶、洗口瓶、蒜頭瓶、膽瓶、馬蹄瓶、琮式瓶、燈籠式瓶,雙連瓶(創新式樣)、六連瓶、七孔瓶、天球瓶、轉心瓶(腹部多有鏤空)、四方委角瓶、葫蘆瓶、三孔葫蘆瓶、綬帶耳葫蘆扁瓶、天圓地方葫蘆瓶、活環葫蘆瓶(創新式樣,既在瓶的束腰處有一圓環,可左右移動)、壁瓶、葫蘆式壁瓶、雙耳壁瓶、寶月瓶、雙耳寶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貫耳瓶、貫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獸耳銜環方瓶、雙耳大扁瓶、鳳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賞瓶和壁瓶在當時大量出現,壁瓶又叫掛瓶、轎瓶,造型多呈扁平狀,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點是往往在頸部加雙耳,它使器形更中勻稱完美。這種造型風格對嘉慶以後各朝的瓷器製作有很大影響。壺類:有各式茶壺,壺形較雍正時期的壺大,蓋面多數隆起。還有執壺、僧帽壺、葫蘆壺式兩截壺、各種形狀的小鼻煙壺等。尊類:有雙耳鹿頭尊(因形似鹿頭而得名)、獸耳銜環尊、鳩耳尊、貫耳大尊、敞口尊、燈籠尊、魚簍尊、象耳尊、石榴尊、鏤空交泰尊、三犧尊、包袱尊等等。尊胎體厚重,形體高大,造型古樸。仿明代永樂青花式樣的有:青花描金纏枝花紋碗。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樣的有:青花錦紋壯罐、折枝花果紋執壺、人物圖盤,後兩種均六字篆書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仿古銅器式樣的有:爵杯、盉壺、爐、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時期的高,較康熙時期的矮。乾隆青花還有一些常見造型:小酒蠱、高足蠱、杯、雙耳方杯、鏜鑼洗、格碟、盞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奩、八方奩、七孔花插、八方花插、書燈、雙半圓幾、缽缸、蓋缸、獸耳圓花盆、蟋蟀罐、綉墩等。總體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達到無物不備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賞瓶、精湛的鏤空轉心瓶,以及成雙成對的大型陳設瓷如瓶、尊等都非常華美壯觀,小件器皿製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莊古樸,華貴典雅。

清代乾隆青花雲鶴紋爵杯

乾隆青花紋飾繪畫筆法與雍正相似,有勾勒平塗和勾勒填色後再點染等方法,分別應用於不同題材的作品上。勾勒線條平滑均勻,但與康熙紋飾比較,缺乏力度與生氣。乾隆仿明代瓷,在紋飾上還是比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畫風上有較大差距。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對原有紋飾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將花卉的葉子畫得大小一樣,和真品比較,工緻有餘而趣味不足。乾隆紋飾種類很多,有縟麗繁密,猶如織錦的;有畫面恢宏,橫刀立馬的;有錦地開光,內繪主畫的;有在青花紋飾上罩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時使用青花、鬥彩、雕鏤、色釉等多種裝飾手法的。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貴,不計成本,極盡表現之能事。乾隆官窯青花裝飾風格細膩,具宮廷畫的格式、文人畫的趣味。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緻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十層。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另外,經常看到一些盤、碗採取里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里外纏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雲團花外淺藍地盤、里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現。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余」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常出現。常見的紋飾有:纏枝蓮、雲龍、八寶、荷蓮、三果圖、勾蓮、折枝蓮、把蓮、纏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雲蝠、寶相花、朵花「壽」字、魚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葉、松竹梅、博古、梵文、詩句、過枝梅、鵲梅、鷺蓮、蘆雁、獅球紋、團鶴、穿花龍、穿花鳳、穿花龍鳳、松鼠葡萄紋等。仿古銅器紋飾有:回紋、夔紋、獸面紋、饕餮紋等。多數是用在琢器上。人物紋:有山水人物、柳下釣魚、漁家樂、八仙過海、山水牧樵、人物樓閣、嬰戲紋等。人物頭部多採用渲染手法。乾隆時期外銷瓷特別興盛,此時的外銷青花瓷中經常出現西洋畫。這些西洋畫可分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類。徽章瓷是繪有徽章的外銷瓷,一般都是西方貴族定購使用的。由於他們出價比同類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類瓷器更為精美。徽章一般繪在整個畫面的中心位置。乾隆早期的徽章畫得比較大,幾乎佔滿了畫面,周圍的花則是輔助性的,但也畫得非常精緻。乾隆中後期,徽章畫得比較小,周圍的花相對而言則畫得比較大,從徽章與周圍花的大小來看沒有主次之分,從徽章與周圍花的精緻程度來看都是使用極細的毛筆繪製,從徽章的內容來看多為動物,從徽章定購的主人來看有貴族、公司和財團等。人物瓷又可分為神話、宗教、風俗三類。以神話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宗教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聖經故事,如耶穌受難、復活等故事;以風俗為題材的畫,主要描繪歐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獵、收穫等。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為紋飾的外銷瓷,有的船上繪有國旗,有的描繪船離碼頭的告別圖,有的描繪狂風惡浪行船圖,還有的在一個瓷器上的不同面,連貫地以中國畫形式把不同場景的行船圖描繪在上面,以船錨為邊飾,這種經中國人再創造的船舶瓷在當時十分流行。花卉瓷是以花卉為紋飾的外銷瓷。以花卉作為瓷器紋飾本是中國瓷器的傳統,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瓷器開始大量出現新的花卉圖,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樣本摹畫的。一般來說,中國畫匠開始是力求忠實原作,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以中國花卉技法為依據,逐漸對不可合理的部分進行修飾,最後形成一種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

清代乾隆青花八吉祥紋盍(準確的寫法是禾加血盆)式壺

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種,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顯多於「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書款一般用於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書多於楷書。「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於仿古瓷上,青花篆款為主。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寫篆書六字橫款。乾隆青花楷書款字體端莊,落筆利落,早期款字與雍正時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書款筆畫平直,橫豎粗細一致,轉角熟練,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暈散現象,中期為純正藍色,晚期則藍中含灰。「大清乾隆年制」款雙行多無邊圈,三行則多雙圈。「乾隆年制」款多雙圈。楷書款有六字雙行、三行雙圈,也有四字雙行雙圈或雙框。民窯款也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體不夠漂亮,位置不夠規則,與官窯款比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與康熙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的民窯青花器物上具體寫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叄年孟夏月制用春生」。外銷瓷一般都不落年號款。乾隆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澹寧齋」、「彩秀堂制」、「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另外如「景慎堂」、「養和堂」、「彩華堂」、「避暑山莊」、「寧靜齋」、「寧晉齋」、「寧遠齋」、「百一齋」、「詠梅閣」、「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製作精美,應視為官窯瓷。八吉祥瓷紋又稱「八寶紋」,一種典型的含有宗教意義的瓷器裝飾紋樣,以八吉祥圖案為題材。八吉祥圖案即:□□□□、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是佛家常用的象徵吉祥的八件器物。簡稱為「輪、螺、傘、蓋、花、缸、魚、腸」。另外還有仙家八寶,即八仙之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放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共八件寶器。也稱為「八寶」。八吉祥紋由西藏喇嘛教流傳而來。□□□□,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物;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物;寶傘,佛說張馳自如曲覆眾生之物;白蓋,佛說遍覆三乾淨一切葯之物;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物;寶瓶(罐),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物;金魚,佛說堅固活潑鮮脫禳劫之物;盤長結,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物。八吉祥紋最早見於元代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窯卵白釉瓷上,表現技法為印花,紋樣排列尚無一定規則。明、清時期較為流行,常與蓮花組成圖案,作折枝蓮或纏枝蓮托起八吉祥的構圖,也有以八吉祥捧團壽的圖樣。多用作主題紋飾,也有作為輔助紋飾飾於器物肩部的。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多以青花、鬥彩、五彩、粉彩描繪八吉祥紋,紋樣排列規範化。明代早中期排列次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瓶(罐)、長結;明代晚期至清代排列次序為:輪、螺、傘、蓋、花、瓶(罐)、魚、長結。清乾隆以後又見有打亂上述次序的八吉祥紋,並燒制出各自獨立的粉彩八吉祥供器,八吉祥皆配以蓮花柱形底座,顯得莊重肅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洗碗池是金屬的,洗臉池是陶瓷的?
如何評價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陶瓷欣賞A[50P]
名耀千古的耀州窯
民國時期的景德鎮陶瓷精品——刷花瓷

TAG:博物館 | 陶瓷 | 精品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