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嵐教授:心力衰竭器械治療進展
2017 年中國國際心力衰竭大會於 3 月 10 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會議上,來自第三軍醫大學全軍心血管內科研究所的黃嵐所長就「心力衰竭器械治療進展」進行了精彩演講。
目前的器械治療心衰,主要集中在以下 5 個方面: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CRT)
1. 左心室四極導線技術
MORE-CRT 研究顯示:四極心室導聯可提高 CRT 的療效和安全性,實現左室多部位起搏,糾正心臟傳導延遲、改善心功能
2012 年 EHRA/HRS CRT 植入及隨訪專家共識指出:四極導線有效降低左心室起搏閾值,降低導線脫位風險,降低膈神經刺激,改善患者 CRT 術後血流動力學,提高 CRT 反應率。
2. 左心室內膜起搏技術
左心室內膜起搏是從心內膜向心外膜的心室激動傳導模式。ALSYNC 研究採用左心室內膜起搏技術,隨訪 12 個月顯示電極植入成功率達 90%。
優勢: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閾值低;主動固定電極穩定性好;降低膈神經刺激;更多的起搏點選擇;更符合生理情況。
存在問題:有血栓形成及栓塞併發症,需長期抗凝治療;電極對二尖瓣功能有影響;有二尖瓣相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風險;手術難度較高。
3. 無導線起搏技術
2014 年 WISE-CRT 研究採用無導線左心室內膜起搏,其結果顯示:雙心室起搏比例達 92%;QRS 波時限較右心室減少 42ms;約 2/3 患者心功能分級較前改善一級;EF 升高;無血栓事件發生。
無導線起搏技術同樣具有左心室內膜起搏技術的優勢。
局限性:有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瘢痕起搏不成功的可能;手術技術及相關設備不夠成熟;無導線連接,難以直接評估左心室電極各項參數;有血栓風險。
肺動脈壓力檢測技術
直接肺動脈壓力監測有利於幫助判斷 HF 的風險,及時發現 HF 惡化,並指導調整 CRT 參數和臨床藥物使用。
CHAMPION 研究證實:與傳統臨床管理相比,基於肺動脈壓力聯合傳統信息管理的 HF 患者再住院率降低 43%,全因住院率降低 30%;患者死亡率降低 53%,患者的預後改善明顯。
心衰的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
系列多中心臨床試驗證明 ICD 降低 SCD 發生率,在 SCD 的一級、二級預防治療有良好的療效。
全皮下 ICD(SICD)包括一個脈衝發生器,皮下感應電極和約 8 cm 的電極線圈,無程序刺激和起搏功能全部植於皮下,無血管和心內操作,無需 X 線指導。
2013 年,Weiss 報道 330 例患者隨訪 11 個月,SICD 有效終止了 38 次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事件,180 天隨訪無併發症概率為 92.1%,這首次證實 SICD 和傳統 ICD 同樣安全有效。
迷走神經刺激術(VNS)
1. 刺激迷走神經技術
ANTHEM-HF 試驗使用 VNS 治療裝置刺激右側或左側迷走神經,結果顯示 70% 的患者 NYHA 心功能分級得到改善;但 NECTAR-HF 研究採用假手術對照首次評估右側 VNS 的安全性和療效,6 個月後發現 VNS 組和對照組各項客觀終點無差異。這表明刺激迷走神經治療 HF 的長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確,需要更多的研究評估。
2. 心肌收縮力調節器(CCM)
CCM 通過心室絕對不應期發放脈衝,增加鈣離子通道釋放,從而改善 HF。CCM 至今已植入 1000 多例患者,適用於癥狀性 HF、左室功能不全和窄 QRS 患者。
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
ROANDMAP 研究顯示:NYHA Ⅲ/Ⅳ級 HF 患接受 LVAD 治療後 1 年存活率與 6 分鐘步行距離優於最佳藥物治療者;患者心功能改善Ⅰ或Ⅱ級。
1. 經皮左心室輔助裝置(PLVAD)
PLVAD 因其具有植入創傷小、無需體外循環、操作簡單的特點,是未來發展的方向。PLVAD 有 TandemHeart pLVAD 系統和 Impella 體外循環支持系統兩種。
2. 體外膜肺氧合(ECMO)
ECMO 簡稱肺膜,其技術源於心外科的體外循環(CBP),是 CBP 技術範圍的擴大和延伸,可對需要外來輔助呼吸和(或)循環功能不全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循環支持。
小結:
1. 四級導線技術、左室內膜起搏、無導線左室心內膜起搏有望提高 CRT 植入成功率。2. 肺動脈壓直接監測技術有利於指導 HF 的管理和改善預後。3. 心肌收縮力調節器和迷走神經刺激治療是 HF 的有益嘗試,但需更多的循證研究。4. LVAD 和 ECMO 臨床應用越來越多,可能成為終末期 HF 及心臟移植過度的有效措施。
推薦閱讀:
※【揭秘】為什麼蜂王漿治療糖尿病如此有效?
※當心治療骨質疏鬆的誤區
※糖尿病最佳治療奇方
※婦科專家任琛琛:教你如何科學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治療咽喉炎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