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 破除邪見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佛經中記載:佛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太子,名叫阿闍世,他的性情非常的殘暴。他有一個噁心的朋友,名叫提婆達多。有一天,提婆達多向他建議說:「你的父王身體很強壯,看起來還能活得很久,人命是無常,你有可能會比他先走一步。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今世就不要想當國王了,乾脆將他殺掉,早一日當國王算了。」阿闍世起初不敢也不肯,可是經不起提婆達多不斷的唆使,後來就真的犯了滔天大罪,殺害了親生老父,本來他連親生老母也想要害死,幸好有一個名叫月光的大臣和一位名叫耆婆的人,二位出面勸告阻止,才沒使他罪上加罪。但是,由於殺父這個惡業的關係,以後他全身生了惡瘡,而且發出難聞的惡臭,無人敢去接近,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內心承受了很大的折磨。這個時候,他才良心發現,知道這是殺父的業報,因此接受耆婆的引導,到佛陀面前懺悔。由於他身上惡瘡的病源,是來自內心的邪見所引起,所以懺悔以後,慢慢身上的惡瘡就好起來了。後來他就皈依佛陀,發心護持,在佛陀入滅以後,成為佛教教團的一位大護法。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一個人思想上有錯誤,就會引起行為上的顛倒,造作惡業,違背常情,這種不合正理的見解,是一種心理病態,也是一種愚痴迷惑,會產生一股力量,阻礙我們接受正法,對於生命前途實在是有很大的影響。佛法上所說的邪見種類很多,如不信因果,不聽教法,猜疑上師,懷疑佛法等,其中關係最大的,就是撥無因果的邪見。撥無因果,就是否定因果的道理,認為善事不必多做,做了將來不會有什麼好果,惡事盡量去做,做了將來也不會受到苦果。受到快樂,只是運氣好,不是由於過去所種的善因;受到痛苦,只是運氣壞,不是過去所種的惡因。像這種的邪見,就是阻止為善,勉勵作惡,必然會斷滅善根而受到墮入惡道的果報,若業果未熟而轉生為人,則愚痴無比,且貧窮潦倒,不解絲毫因明正理。我們要知道,因果是宇宙萬有和合真諦,是世間的事實,而不是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語,沒有任何眾生能倖免於因果,所以任何人都不應否認因果。否定因果,不但社會秩序無法維持,而且個人生命也無法向上,其實眾生之所以會否定因果,是由愚痴無明而來,如果沒有正見的智慧,那是很難看出因果的絲毫不爽的。佛陀重視正見,因此毫不留情的轉法輪破除邪見。佛經中說:若人能遠離邪見,可以得到十種功德:一、不邪見的人,心常好樂真善,能得真善益友。二、不邪見的人,深信因果,寧捨生命,終不造作罪惡。三、不邪見的人,惟發心歸依佛陀,永不歸依天魔外道等。四、不邪見的人,直心正見,只問自己行為是否如法如律,不問一切是吉是凶?五、不邪見的人,常生人間或天上,絕不在惡道受苦。六、不邪見的人,福德智慧不斷展轉增勝,終至無量無邊。七、不邪見的人,永離邪道,行於正道。八、不邪見的人,不起實有自我的妄見,能舍離一切惡業。九、不邪見的人,通達諸法空無自性,常安住在無礙見中。十、不邪見的人,不墮在諸難中。佛經上還有一個比喻:有一個養豬的人,走在路上,看見路邊有一大堆已經晒乾的糞,這麼多的干糞,可以餵飽許多豬,所以他就用袋子裝了這些糞,扛在肩胛上,準備帶回去。走到半路,想不到天降大雨,肩胛上的糞遇到雨水就流下來,淋了全身,臭味衝天,但是他還是堅持背這些糞,不願放棄,結果不但自己受苦,也遭受別人的厭惡。經上說,一個有邪見的人,就像這位養豬的人扛著糞不願捨棄一樣,不但將來受到無量的惡報,也會被眾人所厭惡。邪見者的行為必然是向惡的方面發展,由於他不信因果不昧,認為因果是騙人的,所以他也不會顧到什麼人格道德。現在還有許多人不信果報,妄稱自己是某某佛菩薩來轉世,或者是冒稱活佛、大師,貪名利養,詐言神通,誑惑世人,這種人既犯邪見又犯大妄語,實在是非常愚痴可憐。也有的人以為自己聰明,很有學識,不肯研學佛理,反過來生出我慢,誹謗佛法,不知自己的認知只是世智辯聰,實在是很幼稚。那麼,要如何破除邪見呢?唯有學佛修行,信受佛法,依教奉行,了知因果,開敷智慧,離邪歸正,發菩提心,利益眾生,這才是真正的根本,也唯有如此,人生才有真正的光明,生命才有真正的莊嚴!FacebookTwitterQzoneSina WeiboWhatsAppGoogle+DoubanWeChat分享(以上文章僅供參考,一切法義請以佛陀說法為正確標準)敬請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禮拜觀音菩薩!!!戒殺放生,多多益善,福不唐捐。歡迎轉載,利益大眾,功德無量 。觀自在網原文網址http://gufowang.com/468/
推薦閱讀:
※誓斷一切女性習氣,速滅修行一切障緣
※【修行】
※沉默,是最好的修行
※六部曲修行法為我指明了修行路標,佛教網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