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偉然眼裡的古湘江

張偉然眼裡的古湘江2013-09-10 01:51:46來源:瀟湘晨報

復旦校園訪張偉然,一個來自湘江的人,在上海的高樓叢林里,講述古老湘江,湘女,以及文化意象的瀟湘。

張偉然  1965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安仁縣。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以理科的背景,做文科的事業。「學問是我的飯碗,同時也是我的玩具。我喜歡別人跟我一起玩,但不喜歡別人把它弄髒」 。

d66瀟湘晨報

廣西興安的靈渠,溝通湘江支流海洋河和灕江上源大榕江,秦軍由湘江下嶺南的航運通道,現以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為主。d66瀟湘晨報

d66瀟湘晨報

d66瀟湘晨報

瀟湘圖。五代董源所作,以瀟湘泛指江南山水。畫中,一邊是一條就要靠岸的渡船,船上人和岸上的人正遙相呼應,一邊是拉網的漁夫正在歡快地勞動。寧靜中,似乎能聽見那隔岸相呼的聲音,和嘹亮歡快的漁歌。d66瀟湘晨報

d66瀟湘晨報

安仁,刻碑的老人。d66瀟湘晨報

d66瀟湘晨報

安仁老家樹下的土地廟。d66瀟湘晨報

  湘江,湖南,是作為湖南人的張偉然早期的研究對象,他的《湖南歷史文化地理》,是「區域歷史文化地理的開創之作」。d66瀟湘晨報

  讀張偉然的《湘江》,大量詩詞、名畫、古曲信手拈來,一如瀟湘的清幽與飄逸,斯地有斯人;看他的研究論著,則又在故紙堆里一個個統計歷代正史列傳人物,眼前似浮現一個考據癖的歷史學者。d66瀟湘晨報

  可他當初又是理工科出身的地理系學生,要用高等數學計算著河流水流量、城市人口模型和萬千氣象。當數學與詩,與歷史、地理結合,會是何模樣?d66瀟湘晨報

  復旦校園裡的張偉然,生活規律。不開車、不乘車,每天步行兩公里去工作。如無例外,周末也如此。雖然,他也跑遍了台灣和北美。d66瀟湘晨報

  在外既久,對於湖南的關注已經越來越少。人過中年,願望是能帶一個好青年、好徒弟,好好研究湖南,一輩子研究湖南。d66瀟湘晨報

  2013年8月14日,復旦校園訪張偉然,一個來自湘江的人,在上海的高樓叢林里,講述古老湘江,湘女,以及文化意象的瀟湘。d66瀟湘晨報

  湘贛邊界的故鄉安仁:傳說故事裡深藏著用另類方式書寫的地方史d66瀟湘晨報

  老家郴州安仁,處於湘贛交界中段偏南的一個丘陵山區,極目盡處是青山,遠遠望去,由磚紅而灰綠而漸至黛青,周圍閉合,形成一個碩大的盆。d66瀟湘晨報

  它的南邊就是南嶺。唐人十分重視南嶺的地理分界意義,將其視為橫絕南北、甚至阻斷華夷的一道天然屏障。很多人往嶺南去,總擔著一份「生涯應在有無間」的惴惴;而一旦得以北歸,又不免流露出「生入帝皇州」的狂喜。邊界上的安仁也處於這樣的界限,有著一樣的僻遠。d66瀟湘晨報

  離家北面十幾里遠的地方有一個龍洞,那個村叫「龍源」。這條龍每年要回江西探母,老人們稱之為「龍過身」。龍是坐著轎子走的,就像當官的出行,前面兩個差役打著雷火,綠色的,像提著兩個燈籠。d66瀟湘晨報

  這故事,深藏著一部用另類方式書寫的地方史。就像三皇五帝表達著這個民族早期的歷史,民間史詩是人類童年的記憶一樣,它是我們作為江西移民後裔的反映。那時每年正月初一大伯父率領全家男丁去異縣地界掃墳,行程去來二三十里,風雨無阻,一路上父輩們結合沿途實景,談論當年祖先從江西過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掌故,如穿越旅行一般。d66瀟湘晨報

  小時候在山間放牛,這差不多是很多詩人、畫家筆下世間最美的勾當,此言差矣,一個人牽著牛傻獃獃站在曠野中,百無聊賴。但詩畫之下,郴州旅舍的「霧失樓台,月迷津渡」,又總是讓人心嚮往之;古老的、清幽的、隱逸的湘水,世間最美的湘水,又曾真實地存在過,它在哪裡?d66瀟湘晨報

  魯迅曾批評中國人患有「八景病」,如果這確實算一種病,病根無疑就在這瀟湘d66瀟湘晨報

  從安仁緩緩流過的永樂江,是湘江的二級支流,它從資興而來,經永興、安仁,在衡東草市入洣水,再入湘水。d66瀟湘晨報

  湘水,從南嶺山地到江南丘陵,再到洞庭湖平原,清深幽遠。在我小時,它依然如千年前那般「見底了瞭然」,它白沙如雪,它赤崖如朝霞。d66瀟湘晨報

  有人不願直說湘江的清、綠,有人更願多少表白一點。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是的,不可唾,水色綠凈,讓你哪怕唾一口,都是不忍心的。d66瀟湘晨報

  清,深,幽,遠,這已是一個古老的文化傳統。景是其次,它更寄託某種不便言說的感情。d66瀟湘晨報

  永州多謫吏。過洞庭,上湘江,不是有罪放逐的人,不會身臨此地。夜宿野店,孤村寥落,山行十里荒。瀟湘逢故人,瀟湘過客稀,莫厭瀟湘少人處,自不難領會湘江當時的寂寞,以及隱藏在寂寞背後的那份幽遠。d66瀟湘晨報

  明凈、秀麗,清寂、幽遠,瀟湘,宜於詩,宜於畫。在湘江舟中,可聽漁夫吟唱「月光遙接洞庭湖」,在睡夢裡,望斷家山一字無。「詩法特妙」的張說,晚年謫居湖南,風格大變,更加凄婉,人家說那是得「江山之助」。這是詩壇上最著名、恐怕也是最早引起關注的詩風受自然環境影響的例證,不到瀟湘豈有詩?d66瀟湘晨報

  那一幅董源(五代時期畫家)《瀟湘圖》,蒹葭漁網,汀洲叢木,山巒隔著遠堤,茅庵在樵逕之上。董其昌在洞庭湖的小舟上,斜陽篷底,一望空闊,長天雲物,有《瀟湘白雲圖》。可是北宋米友仁的瀟湘,無論瀟湘奇觀,還是瀟湘白雲,都不是真的瀟湘,而是其住地京口(鎮江)一帶。將畫題為「瀟湘」,不過是因為他「於瀟湘得畫境」。他只是生平熟悉瀟湘奇觀,每到好景緻的地方,都要畫下他眼中的瀟湘。d66瀟湘晨報

  瀟湘是一種意境。筆意瀟洒,濃淡有無,正是山水畫家夢寐以求的藝術效果。瀟湘有八景,宋迪《瀟湘八景圖》使它廣為流行。魯迅曾批評中國人患有「八景病」,如果說這確實算一種病的話,病根無疑就是在這瀟湘。說湘水流域是中國山水畫江南派的搖籃,恐怕也不過分吧。d66瀟湘晨報

  詩畫之外,尚有樂音。在遠隔幾千里外,每每遙望九嶷的時候,為瀟湘之雲所遮蔽,終要人念念不忘。於是,有了那一曲《瀟湘水雲》,然後,總有人,想在滿頭風雨之下,一蓑江表、扁舟五湖。d66瀟湘晨報

  作為文化意象的瀟湘,它已消失。當後世八景的品題已遍地皆是,瀟湘也就失去了以往那種攝人心魄的魅力。現存以《平沙落雁》為題的作品已達百種之多,或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題材,此外還有題為《平沙落雁》的琵琶曲,可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也不大會想到,這,曾是瀟湘那個地方的專利。d66瀟湘晨報

  民豐土閑,不存在激烈的競爭,湘人怯懦畏事,直到大量江西移民湧入d66瀟湘晨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多年不回,不知湘江是否仍一如既往地清深、明澈,江水和兩岸的景色是否依然鮮艷、動人?或許人事的寂寞,一如既往的寂寞?d66瀟湘晨報

  長沙小西門外,兩岸人家,清代時依舊是竹籬茅屋,清雅淡遠,絕無煙火氣。上世紀80年代,我在這幅清雅淡遠的圖畫里,度過了七年的讀書時光。那時,黃昏的湘江邊,還有著濃烈的瀟湘鄉野的氣息。d66瀟湘晨報

  湘人,自來是鄉野的,直到宋代。那自由、舒緩、悠揚的欸乃曲,歌吟在零陵郡北,歌吟在湘水之東。千里楓林,煙雨深深,無朝無暮,啼猿數聲。湘波深,湘水清,江月明,如此空寂,如此寥落,緩歌一曲,很難不讓人從靈魂深處生出一種悲哀。d66瀟湘晨報

  那採茶歌、采菱歌、山歌,秋風日暮南湖裡,爭唱菱歌不肯休。隱語雙關,古心艷語,在家雞逐著野鳧飛時歌唱。村婦、幼童,口中的歌像《詩經》中的國風,這種五句、每句七字的,可能源自古老楚語的民歌,不懂方言土語的外人到來,也可以卧聽音調,可以領會大意,還會慨嘆一聲,古今相去不甚遠。d66瀟湘晨報

  湘人,也是隱逸的。他們居住在山林水澤、平原水鄉,那裡還有名為「溪」的少數民族。他們帶著和柔,帶著淳樸,彈奏著今天已不知其形制的、古老的五弦琴,唱著漁夫歌謠,欸乃一聲山水綠。像黃帝,像老子,隱約有上古遺風,春至不知湘水深,日暮忘卻巴陵道。d66瀟湘晨報

  在一片黃茅白葦的三湘四水間,黃老,不僅在思想上信奉,而且在身體上力行。這裡的人是天生的理想主義者,信奉的就會照著做,不能照著做的,就不去信奉。d66瀟湘晨報

  他們習於辭賦,卻又不出色,但仍不妨礙他們對於辭賦的愛好。樂趣之至是一回事,水平如何是另一回事。詩有別才,非關學。有此天地,有此山川,只襟韻瀟洒而已,那些宏博之學,都已是次要。d66瀟湘晨報

  在「無湘不成軍」之前,湘人,是脆弱、怯懦的。那是土地不必盡其利,農民不必竭其力的時代。民豐土閑(在明朝以前,都還是相對地廣人稀的),整個自然山川就是一個大倉儲。d66瀟湘晨報

  在這種寬鬆的生存環境之下,不用擔心饑饉,不願集聚(積蓄的意思),一切都是自然的結果。農民用水浸漫田地,燒山火開春、播種,樂得在曠野里安閑,一年一熟即已覺得足夠,山野之間的閑田,年復一年地荒在那裡。挑著一擔瓜果蔬菜進草墟集市,在煙水渺茫中持網捕魚,這就是他們的副業。宋時,他們都還懶惰、苟且,軍人、百姓,在市井、在鄉間,用一年中大半的時間賭博。d66瀟湘晨報

  既然不存在激烈的競爭,那就怯懦畏事,沒有什麼比身家性命更為可貴。若與後世那「打脫牙和血吞」相較,彷彿隔斷了多少世紀。d66瀟湘晨報

  只是當明代江西移民湧入,才有了另一種面貌。江西人佔據了大大小小的山谷,燒山開荒,從深谷到高山,遍布雜糧作物,遠望去,沒有一處空地。山裡的水源減少,地利被消耗一空,農民從春耕、夏耘到秋收,從不懈怠。秋收後還要沿著山割茅草,砸碎石頭燒制石灰。d66瀟湘晨報

  那些多山的、貧瘠的土地上,山民則遠走他鄉,到湖北、到四川。d66瀟湘晨報

  至此時,生存艱難,游惰的人會「不齒於鄉」。在我記憶中,「打流」是家鄉一切壞名聲中最難聽的一種,身強力壯的人出來討米,他不但得不到主人的同情,反而會遭到最輕賤的呵斥。d66瀟湘晨報

  但我總是懷念那「白水可洗心,採薇可為餚」的時代。d66瀟湘晨報

  湘女不多情,而是「多勞」,她們曾「力勝男子」,在衣服上纏著布帶,便於勞作d66瀟湘晨報

  與隱逸、懶惰的男子(大多數是男子吧)相比,湘女,自來又是另一番模樣,那是不同於「湘女多情」的「多勞」。d66瀟湘晨報

  一曲軟軟的《桃花江》,簡直讓桃江成了美人盛產之地。當然不僅有桃江,民國時湖南有風土謠諺: 湘潭木屐益陽傘,沅江女子過得揀。我在湘江邊的湖南師大聽那些學長們談論美女,無論何時何地,桃花江三個字總是能勾起他們某種特定的眼神。d66瀟湘晨報

  可是,懷古,不僅很難說「湘女多情」,自古以來,湘江流域的女性簡直就很少在歷史上出彩。直到民國年間一些女革命家、女作家、女藝人出現之前,湖南的女子就很少在社會上拋頭露面。d66瀟湘晨報

  湘女,這最初特指傳說中的娥皇、女英的形象,在屈原大夫的《湘夫人》中出現。浩浩沅湘,它在屈原的世界裡波瀾壯闊,在那片天和水之間飛揚著的,是湘君、湘夫人的愛戀。那裡是神的居所,瀰漫著一股靈性的氣息。使湘靈鼓瑟,神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那樣親切。d66瀟湘晨報

  娥皇、女英死後成為湘水之神,洞庭君山上建起了湘妃廟。然而不知什麼原因,從唐代開始,很多人將「湘妃廟」稱為「湘女廟」。既如此,「湘妃」也就被稱作「湘女」。d66瀟湘晨報

  真實的湘女在哪裡?直到北宋,這裡的男人還往往入贅女方,從常德到岳陽,在洞庭湖沿岸、湘水下游,女子砍柴、負重,往往超過男子,她們在衣服上纏著布帶,交結在前胸後背,有錢人家用的是錦繡,但都是為了便於勞作,她們還把它當成禮服。d66瀟湘晨報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女子,應該是不會太多情的,即使要多情也不會有足夠的閑暇和心境。湖南的女性漸漸走向裹腳、主內,像一個閨秀,應該是大規模的江西移民之後吧。d66瀟湘晨報

  江上數聲湘女瑟,煙中一曲竹枝歌。曾幾何時,「湘女」的「湘」被人們從「湘江流域」的「湘」,變而至於「湘省」的「湘」,於是乎最初的「哀傷」也就單單地成為「多情」了。這當然是令人愉快的事,畢竟,澄碧的湘江哺育出來的,無論男女,大多是性情中人。他們,「喜歡那種有熱情的,有血肉的,有快樂,有憂愁,又有明朗性格的人」。d66瀟湘晨報

  鏈接 湖南人的守舊與固執d66瀟湘晨報

  湘水,它在地理位置上並不偏僻,交通線路自古存在。但南嶺和它的瘴氣,使「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北面那煙波八百里的洞庭,一直上演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多少個時代,它是個險阻也是南方荊蠻所依賴的屏障。在中原人眼裡,那是「萬里湘鄉隔洞庭」,「悠悠關復河」。每當科舉之年,湖南學子,幾人、幾十人同舟赴考,沖濤而往,卻往往一舟傾覆多人殞命,一次事故則各郡縣引以為戒。甚至有湖南學子終身因此沒有赴考場。d66瀟湘晨報

  因此,說某人「出湖」,那是說他有了出息,出了洞庭湖。d66瀟湘晨報

  或許也因此,湘省,「守舊之堅亦過於他省」(梁啟超語);湘人,實是以「守舊閉化名天下」(譚嗣同語)。d66瀟湘晨報

  僅就學術而言,也有著其地域習氣。有人講魏源「蕪雜」,是他作為湘中學者而沾染到的鄉邦風氣,也有人評王先謙是「鄉氣」。d66瀟湘晨報

  但傳統湖南人從骨子裡有一股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氣。既如此,青春作賦是丈夫情懷,皓首窮經便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了。他們又會有奇思妙想,具備把某件事做好的能力,會特別出色。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寥寥數萬字,講近代中國的脈絡、關節,舉重若輕,斯為大家。d66瀟湘晨報

  如果他們沒有摸著頭腦,那會是一個悲劇,他們仍作死地往前走,一身泥、一身水,其本人還自鳴得意,自以為大家。淺陋蕪雜還是小事,以至於胡搞亂來。常常看到一些論著,根本無須知道作者是誰,只要一聞字裡行間的氣息,便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蠻幹,硬來,不顧基本的學術規則,便可斷定:非湘土不足以產此「大賢」。屢試不爽。(撰文/劉見華 供圖/張偉然)


推薦閱讀:

橘子洲頭的《湘江宣言》石碑是哪年立的?
湘江戰役紅軍損失慘重 主要負責人為何毫無愧疚?
【湘江銘】凌亞邦

TAG:湘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