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把握幼兒園常規的「收」與「放」?

文/黃曼 圖/網路

首先,要以幼兒為本,教師從觀念上突破。《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常規教育是為了讓幼兒學會更好的自我管理,減少老師的管理行為,而不是一味的讓幼兒服從管理。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訓練死板的兒童,既不會吵鬧,也不會讓成人收到任何干擾;但是這種兒童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沒有用處,也不可能有什麼抱負。」因此,教師要把幼兒的發展放在首位,了解幼兒行為背後的原因,放下教師的「權威」,允許幼兒說錯話,做錯事。幼兒需要一個自我發現和學習的過程。在犯錯和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幼兒會體會到常規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和益處,這樣幼兒才能認為常規是自身需要的,才能自覺的去遵守常規。

其次,抓住契機,適時教育。有些教師在常規教育中對幼兒喜歡說教,內容刻板枯燥,幼兒根本毫無興趣聽下去,自然所達到的效果不佳。所以老師應該在幼兒的行為上抓住契機,適時引導。舉個例子:我們班的小朋友喜歡在廁所里玩水,洗個手要洗很久,還有的小朋友水龍頭總是不擰緊,白白浪費了很多水。看到這種情況我就想提高他們節約用水的意識。於是我悄悄的班裡的水給停掉了,結果小朋友解完大小便也沒有辦法沖水,也沒有辦法洗手,衛生間里味道也很難聞,小朋友感受到了沒有水的不便之處。我此時抓住契機進行教育,讓他們知道水對我們有多麼重要,我們平時玩水和不關緊水龍頭浪費了那麼多水多麼可惜。順勢告訴他們有很多地方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一直都很缺水,他們的生活多麼艱難,孩子們突然就理解了節約用水的意義。從此以後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在衛生間玩水及不關緊水龍頭的孩子。只有幼兒真正理解某些行為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後果,才會自覺的遵守規則。

再次,處理好「收」與「放」的關係,協商建立規則。如果「收」的太緊,即只一味的強調規則要求,幼兒不但會感到壓抑和拘束,而且會導致他控的行為,幼兒會在外界的壓力下暫時表現的服從,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如果「放」的太松,即給予幼兒完全的自由,放任不管,幼兒就會無拘無束,毫無規則,這不但不利於集體管理,而且也不利於自主性的發展,畢竟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社會是有規則的,我們都要根據社會規則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在幼兒園集體教育中,要在一定規則要求的基礎上,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選擇,自主決定的機會,這樣幼兒才能發展適度的自主性。

如何把握這個「收」與「放」的時機呢?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常規教育中幼兒的行為可以分為涉及同伴和集體的,包括集體活動中的紀律要求,如區域活動的要求、盥洗及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要求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這些方面要有一定的限制。還有就是那種只屬於個人喜好,沒有對錯,不影響他人方面的行為,我們可以給予幼兒適當的自由,如幼兒的玩方面,吃方面。

弄清楚了什麼時候「收」,什麼時候「放」,我們又要考慮怎麼「收」,怎麼「放」了!即規則的制定。制定規則要讓幼兒知道為了他們好,而不是管住他們,可以讓幼兒共同協商制定規則,只有幼兒通過自己協商建立的規則才能被幼兒真正接受,內化,形成自我約束感,最後形成自我約束順從,而這種順從是幼兒自己選擇的,不是別人強加於他們的。

最後,教師要加強自我學習,把握「收」「放」平衡,建立良好常規。「收」和「放」達到了平衡,才能更有利於幼兒的發展。老師對班級常規「收」「放」自如,還需要加深自己的學習,善於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分析幼兒的行為哪些該「收」,哪些行為該「放」。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遇到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規則逐漸穩固。另外,教師要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評判不同類型的幼兒,而是要給各種類型的幼兒提供寬鬆的人際環境,如給內斂、動作慢的幼兒更多的時間,引導活潑、衝動的幼兒注意細節等。

總之,良好的常規教育是幼兒養成好習慣的基礎,而把握好「收」與「放」對良好的常規養成又有著密切的關係。社會在進步,教育在發展,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去創新和反思常規教育,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

作者簡介:黃曼 ,1986年1月出生,是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惠民教育實驗幼兒園的一位幼兒教師。


推薦閱讀:

4歲男童被狠心父母遺棄幼兒園27天
[50~80cm嬰幼兒毛衣] 粉色心情
如何開發幼兒智力(三)
幼兒園大班九月份教學計劃
父母應重視幼兒的心理偏離

TAG:幼兒園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