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孩子們的想像力
06-18
放飛孩子們的想像力 ——培養兒童創新精神淺談 前年,一家機構一項調查顯示,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這則消息引起了我國社會強烈反響和深刻思考。 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只是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中國的四大發明、歐洲的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再到如今的科技革命,又有哪一次離開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呢? 一個大人發現,一個小孩子蹲在路邊,聚精會神地觀察螞蟻,便問:「孩子,你在幹什麼?」孩子仰起稚氣的臉,得意地說:「我在聽螞蟻唱歌。」大人哈哈大笑:「螞蟻怎麼會唱歌?」孩子不高興地答道:「你不蹲下來,怎麼知道螞蟻不會唱歌。」 今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播放了習近平 主席在北京市少年宮,與少年兒童歡慶六一兒童節的新聞。其中一個鏡頭,深深感染了我:習近平 主席走到孩子們中間,蹲下身子,與孩子們親切地交談,鼓勵孩子們「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蹲下來,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卻令人肅然起敬。的確,「蹲下來」,與兒童的角度不再是俯視而是平行,甚至是仰視了。這樣,就會發現「孩子們有自己的世界」(魯迅語)。要進入這個世界,就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語)。 有人做過一個簡單而又有趣的測驗:以畫在黑板上的一個「O」為題,分別對成年人、中學生、小學生、幼兒進行測驗。結果,成年人和中學生的答案只有一個——數學符號;小學生的答案則超過兩個;幼兒的答案最多,如氣球、呼啦圈、泡泡、太陽乃至飛碟等等,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令人深思。 生存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適應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激烈的社會競爭,學生不光要學好課堂書本知識,還必須開拓思路,掌握更多的本領,學會各種生存的技能。對學校和家庭來說,就是對少年兒童實施素質教育。我國少年兒童思考能力、創造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養的迫切性,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如今,素質教育在許多地方取得了成功。但是,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文化部門和少兒家長也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少年兒童自身更應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素質教育應是主體的、全方位的教育,而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超越與突破。它的顯著特點是外向與開放。開放式的思維方式和個性品質,是創新的基礎,是創新教育應致力培育的重要素質。少年兒童好奇心強,求知慾望高,如果能很好地抓住他們的心理、生理特點,培養他們對某一方面事物和知識的興趣,那麼,對提高少年兒童的綜合素質,必將收到良好效果。有關教育理論認為,強烈的興趣愛好常常是成功的先導。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對興趣與活動效率關係的精闢概括。因此,鼓勵和指導少年兒童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各種感興趣的課外活動,滿足他們好奇、好動、好模仿的心理需要,培養他們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使之養成勤於動腦、善於動手的良好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數千年來,我們的教育是一代代灌輸傳統規範,思維是一代代傳遞定式框架,因循之習極強,而創新之風頗弱,且莫說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是何等艱難,即便是服裝髮式之類區區小事,也常常引起社會心理的騷動。成年人在對事物作出判斷之前,頭腦中早已形成某種標準——常識、習慣或理論。然而,當原本正確的理論轉換了時空,其真理性往往要喪失,此時,其思維必受愚弄與束縛,而欲轉換成正確的標準,卻又往往受到習慣於單一思維的大腦的排斥。可小學生和幼兒則不然,他們沒有或很少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保留了較多的人類原始野性思維。這種少有束縛的思維是極為可貴的。人們的創新是離不開想像的。兒童喜好想像,看事物的眼光是多變化的。兒童常常把一個東西想像成另外一個東西,想像的形象與原來的形象相比,可以說,已不是它,但又是它。想像的形象既不同於物體原來的形象,又不完全脫離原形。這就是一種創新。如果孩子總是敢於從新的角度想問題,習慣於遇事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那就可以為未來的創新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創新素質的培養,創新能力固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創新精神更為重要。文學家魯迅先生對兒童心理是深有研究的。他不僅提到孩子「喜新好奇」的特點,而且具體談及「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提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魯迅就是這樣,深刻而利落地為我們打開了孩子的心靈之窗,使我們看到孩子們奇妙而豐富的想像力和那種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蠅蟻之微無所不想求根問底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無不是具有野性思維的陽剛之士。發明家貝塞麥曾自豪地宣布:「我沒有被長期固定的慣例所形成的固定觀點束縛思想。」達爾文則說:「我一貫力求保持思想不受拘束。」然而,可悲可嘆的是,我們有些學校,卻在年復一年地扼殺這種野性思維,扼殺這種創新精神。很多大人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廂情願地將大人的思維模式強加給孩子,一味按照自己的設想來塑造孩子,安排孩子的生活。這樣,在有意無意之中,禁錮了孩子極為寶貴的童心,從而給孩子身上閃閃發光的火花潑了冷水,結果,很難使孩子身心全面而健康的發展。能否善待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創新精神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一幅漫畫寓意很深刻,畫的是我們的孩子進學校之前,有方的、三角形的、矩形的等等;結果畢業出來之後,都變成圓形的了。這固然是運用了極度的誇張和尖銳的諷刺手法,但卻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問題是,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社會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哈爾濱一所小學舉辦的科技月活動中,老師們意外地發現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小小「發明家」中,竟有六成以上是平日的「小淘氣」。於是,老師們反思:很多平時我們認為淘氣的孩子,思想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都較強。如果單純用學習成績衡量,他們有的也許算不上好學生,而未來社會卻需要這樣的人才。事實證明,只有從童年教育時就注意發揮孩子的潛能,進行創造性的培訓,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潛能才會被開發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對待他們,要多給他們更多的創造空間。教師和家長,應該轉變觀念,強化意識,洞察入微,善於引導,給孩子們的閃光點加熱升溫,讓他們熊熊燃燒起來。 那麼,在對現實反思的基礎上,如何結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呢?教育專家從理性上分析並強調指出:有些認識問題和方法問題,值得家長和教師們重視。 有一年,六一兒童節前夕,人民會堂里舉行了青島市幼兒素質教育成果展示。各幼兒園的小朋友,聚集在大廳里,利用廢舊材料,建造他們自己的童話樂園。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海上樂園」、「未來世界」、「娃娃家」等手工製品,很快展現出來。省科協主席、海洋大學校長管華詩教授,興趣盎然地觀看著這樣一件作品:一個孩子坐在西瓜做成的屋子裡,吃西瓜;西瓜外,接著一個水龍頭,流出西瓜汁……豐富的想像,大膽的構思,使老教授興奮不已。他說:未來的科學家,可能就出自這些孩子。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青島市嘉峪關學校首屆美術節在市美術館舉辦,全員性展出了全校1861名學生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書法、繪畫、攝影、刺繡、彩蛋、布藝、臉譜、陶藝、賀卡、玩具、機器人、紙杯塗鴉、電腦油畫、冰糕棍彩繪、易拉罐手工……林林總總,琳琅滿目,數不勝數,美不勝收。觀眾進入展覽大廳,立即被各種各樣、趣味橫生、別具特色的藝術作品所吸引。通過這些作品,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充分地張揚。撲面而來童趣中,不乏藝術天分在閃閃發光。校長興奮地介紹著:學校一直致力於通過特色節慶活動,提升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和創美能力。本次藝術展,學校希望參觀者都能通過作品,聆聽孩子們的內心、個性、靈性、感悟、智慧和創造。校長又強調: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眼光和視角,通過本屆美術節,希望我們可以聆聽孩子們的另一種聲音……聽後,看後,我被深深感動,在留言簿上寫道:給孩子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在遼闊的藍天上放飛美好的理想。 所以,要保護兒童的創新傾向。兒童好奇、好問、喜歡探索,我們應該把這種特點看作是兒童創新精神的萌芽,珍惜它,保護它,使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日益發展。 在一所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有一個孩子把蘋果畫成了方形,理由是,不想讓蘋果滾到地上。老師沒有訓斥孩子,而是鼓勵他:「你真會動腦筋,祝你早日培養出方蘋果!」孩子笑了,又接著畫方西瓜、方西紅柿…… 這是一個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老師給學生們出了一道題:雪化掉以後,變成了什麼?多數學生答的,都符合老師的要求:變成了水。然而,其中一個學生卻這樣回答:雪化掉以後,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很別緻,用的是發散性思維,是一種聯想,是一個文學性的答案。 所以,要換一個視角,看待孩子的想像。孩子的想像,在成人看來,近乎異想天開,於是不屑一顧,甚至橫加斥責。如果成人換一個視角,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想像,就可以看到蘊涵在其中的積極因素,即孩子固有的創新傾向和創新精神。對孩子來說由於受知識和能力的限制,他們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創造能力,但是,如果孩子總是敢於從新的角度想問題,習慣於遇事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那就可以為他們未來的創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請不要總是在稀奇古怪的提問上對孩子「棒喝」,而必須改革教育環境,建立現代的人才觀和成功觀了。 有一位教小學三年級的年輕女教師,上了一堂《我心中的太陽》為題的美術課。她藉助三維動畫多媒體,以激情和智慧,充分調動了孩子心靈深處對太陽的獨特感受。孩子們張開想像的翅膀任意馳騁,畫出的不僅有紅太陽、金太陽、紫太陽,還有綠太陽、黑太陽;有笑太陽,還有哭太陽;有長鬍子的太陽,也有扎辮子的太陽;有長腳的太陽,還有長翅膀的太陽;還有太陽公公挽著太陽婆婆,後面跟了一群小太陽……我們為孩子們的天真爛漫而高興,尤其為孩子們能畫出「黑太陽」而驚喜。 所以,教育者要少一些「標準答案」。許多問題本來都是可以由多種答案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們卻常常規定了固定的「標準答案」。由調查表明,家長對孩子囑咐最多的話是「聽話」、「好好學習」。所謂「聽話」,實際上變成了按照成人的規定辦事;而所謂「好好學習」,則變成了死記硬背。這些囑咐,是孩子們頭腦中條條框框逐漸增多的根源。如果少給孩子們規定一些硬性的「標準答案」,我們的新一代人將會有更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沒有翅膀,我們飛得比鳥高;沒有魚鰭,我們游得比魚快;沒有四蹄,我們奔得比馬疾。這一切,是因為人類擁有創新的能力,是因為我們的先人敢於幻想會有這麼一天;因此,百年後我們真的做到了,我們製造了飛機、輪船、火車。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人類社會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人類本身也通過創新不斷得到完善。過去我們充分地發揮了這種能力,使今天的生活好於以往。而明天的生活是否能更美好,在於今天我們是否繼續創新。一個社會,只有充滿創新才能更繁榮更文明。從歷史上看,如果沒有創新精神,歷史就不能發展,社會就不能進步。其實,中國本是一個最具有創新精神的偉大國家,我們民族在世界領先的發明創造很多。再向未來望,中國的發展在於創新,中國的希望在於創新。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中華民族要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必須造就千千萬萬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創新精神的培養,要從兒童抓起。事在人為。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時時都是創新之時,事事都是創新之事,人人都是創新之人。」 讓我們「蹲」下來,用一顆童心呵護孩子,愛護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善待孩子們「自己的世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真正傷害孩子的父親其實是這五種
※出生在這三個時辰的孩子,佛緣深厚,天生財福雙全,非富即貴
※孩子偷錢、說謊,不止一次,怎麼辦?
※男孩被性侵的比例是女孩的兩倍, 請一定保護好孩子
※教孩子過度謙讓乃人生一大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