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年設施設計實例分析

筆者在日本考察調研期間,有幸先後參觀調研兩次真壽園養老院,每次均有設計師為我們進行詳細講解。通過深入的參觀了解,我們愈發為日本老年設施中人性化設計的考慮所感動。本文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分別從主入口空間、公共活動空間、組團空間及管理空間四個方面對真壽園的空間設計進行深入分析。

一、設施基本信息

真壽園位於日本埼玉縣川越市,設施佔地面積5972㎡,總建築面積6106㎡,可容納100位老人同時居住。除特別養護老人院外,設施一層還配有日間照料中心,可滿足35位老人白天共同活動。建築共三層,一層主要為門廳接待空間、後勤辦公空間、老人的公共活動空間,二層、三層為老人的居住部分。從總平面來看,建築採用U形布局,南側為庭院,面向一片茂密的小樹林,具有良好的景觀視野。建築立面以暖色調為主,並運用了較多的木材,帶給人親切、溫暖的感覺(圖1,圖2)。

圖1 真壽園外觀

圖2 真壽園南側面向樹林的庭院

二、空間設計特徵

1.開放、親切的主入口空間

消除空間的封閉感

真壽園的主入口空間包含了接待、展示和休憩等功能,其空間整體面積雖不算大,但卻給人一種開放、連續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接待台、輪椅用具展示區、休息座椅等均沿空間四周設置,給中部留出了較為完整、開敞的活動區域,便於人員的集散(圖3,圖4);另一方面,主入口空間與周邊空間保持了較好的視線連通,站在玄關處,向西可看到開敞的公共活動區和內庭,向北能感受到服務台的延伸,從而消除了空間的封閉感。

圖3 真壽園一層平面圖

圖4 真壽園的主入口空間

營造親切的空間氛圍

主入口空間的另一個特徵是具有親切的生活氣息。與我國大部分養老設施門廳僅設置一個孤立的服務台或值班室的做法不同,日本多數養老設施都將辦公區與門廳空間臨近設置。以真壽園為例,其門廳接待台與辦公區直接連通,工作人員都在開敞的空間中集中辦公,老人或家屬與工作人員的交流十分暢通。接待台分為高低兩種形式,低位櫃檯便於輪椅老人與工作人員的交談,讓人感到老人與工作人員之間的親切平等。

接待台一側還設有開敞的商品架、小冰櫃等,售賣一些老人日常需要的食品、飲料、生活用品等(圖5)。老人路過門廳時可自助購買,同時又能和工作人員閑話家常,有助於消除老人的孤獨感。除此之外,主入口空間沒有採用通高處理,而是以更接近住宅尺度的方式進行設計,也使養老居住設施更有家一般的親切感。

圖5 門廳接待台一側設有商品架,像家門口的便利店,供老人路過時購買

2.多樣化的休憩、活動空間

為老人提供更多的選擇

養老設施中居住的老人在身體條件、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著一定差異,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應盡量能適應各類老人多樣化的需求。很多設計師在考慮老人的休憩活動時想得比較簡單,認為擺放幾張桌椅即可,而且往往都設置成一樣的形式。但其實在家庭中,老人並不是總待在一處干同一件事情,而是一會兒看看電視,一會兒讀讀報紙,也經常需要調換姿勢。我們在設計時總是不太注意給老人們提供這樣的活動條件,從而導致很多養老設施的活動空間非常單調。

真壽園一層的休憩活動區在設計上就考慮得十分細膩。設計者從滿足老人多種活動、喜好的角度,為老人提供了四種不同的座位形式:普通餐桌椅、沙發茶座、榻榻米坐席和吧台高座(圖6)。每種座位都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沙發茶座可供老人看電視、聊天時就坐;榻榻米坐席符合日本老人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能讓他們感到踏實、放鬆。榻榻米空間還可獨立形成更為私密的活動區,用於舉辦老人的家庭聚會或進行茶道活動等。老人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自由選擇停留的場所和個人喜好的位置,設施的空間也因此顯得比較豐富。

圖6 真壽園一層休憩區為老人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座位,以滿足不同的活動需求

滿足室內鍛煉的需求

除設置休憩區外,一層公共空間西側還為老人提供了一處集中的鍛煉活動空間。平時這裡擺放著少量桌椅和鍛煉器械,作為護理人員對老人進行身體機能康復訓練的場所。當老人需要在室內進行集體活動的時候,可借用寬敞的走廊形成一處較大的活動空間,能滿足二三十位老人一起跳操、鍛煉使用(圖7)。

圖7 走廊活動區空閑與跳操時的場景對比

從對中國很多省市包括香港、台灣地區的調研中都能夠發現,很多老人都有每天集體做操、鍛煉的需求。很多時候例如氣溫過冷、過熱,或出現雨雪天氣時,老人無法在室外進行活動,這時應在養老設施室內提供一處開敞的空間供其做操。這一空間可以與門廳、走廊結合設置,保證老人的聚散方便。

3. 具有家庭感的組團化護理空間

創造小規模的居住單元

「組團化」是日本特別養護老人院的重要發展特徵,其優勢在於縮小了護理單元,使居住形式更接近於住宅,有利於居住者之間的相互認識。護理人員也更容易關注到每位居住者的生活狀況,以便更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護理。對於失智症老人,組團化的護理模式有助於他們對居住環境的認知和識別,和護理員產生更親密的互動關係,因而在日本被普遍提倡。

真壽園即採用了「組團化」的小規模居住模式,每層分為4個組團,每個組團居住12-13位老人(圖8)。各組團均以街道的名稱命名,既便於老人對所居住組團的識別,又創造出一種社區化的居住氛圍。組團內為每個老人設有單人居室,並配有小起居廳(兼餐廳)、護理站等。設計者特意在每個組團入口處設計了玄關,起到劃分組團內外空間的作用,增強了領域感。玄關處設有鞋櫃、坐凳、輪椅存放處、魚缸、小檯面等,尺度小巧宜人,老人進入組團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十分具有家庭氣息(圖9)。

圖8 真壽園三層平面圖:四個組團及服務站位置示意

圖9 真壽園某組團入口處的玄關

形成多層次的空間屬性

除了組團內的小起居廳和一層的休憩、活動區外,真壽園的每層還設有一處陽光活動廳(圖10),供各層四個組團的老人共同使用,形成了介於私密和公共屬性之外的半公共空間,使組團與外界之間形成了舒緩的過渡。老人可以在這裡曬太陽、打盹,也可到露台上種花、觀景,具有了更多的選擇性。

圖10 真壽園三層的陽光活動廳

4. 便捷、有效的服務設施

就近分散設置服務用房

真壽園每個組團內部設有各自的護理站,護理人員負責組團內老人的用餐、日常活動等。每兩個組團之間設有一處服務台,包含洗衣間、污物處理間、倉庫等,每層還設有小型公共浴室(參考圖8)。這種將服務後勤空間分散、就近配置的作法有利於縮短護理人員的工作動線,降低勞動強度,提高服務質量。

注意空間的有機聯繫

在養老設施的設計中,如何使護理人員的管理更為有效,實現人力的節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真壽園服務台的設計中,設計師將值班、記錄、複印、洗晾衣等功能集中設置(圖11,圖12),並保持了各空間的相互連通。當管理人員位處服務台時,既能透過兩側組團的玄關觀察到組團內的狀況,又可方便的備餐、監管後台洗衣設備及晾曬區的狀況,還能及時知曉走廊側的來人,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圖13,圖14)。目前中國也面臨勞動人口逐步減少、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作為設計者應當意識到提升服務效率的問題,在設計上更多加以考慮。

圖11 真壽園組團間的服務台平面功能示意圖

圖12 天井周圍的露台兼做晾衣及垃圾暫存使用

圖13 服務站與後方各功能空間相互連通

圖14 兩側組團的玄關與服務台實現內部連通

小結:

養老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具有很深刻的含義。建築師需要從老人、護理人員、家屬、周邊居民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慮,不僅要滿足老年人的行為習慣和居住需求,還要考慮管理模式與建築硬體設計的協調,以及地域性的習俗特徵。同時也要認識到,對於老年人的幫助不是與社會隔離開來進行單純的護理援助,而是要支持老人在生活中的自主、個性與獨立。養老設施的設計不僅是要保證居住環境的安全、舒適,更應注重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自尊。

本文就此拋磚引玉,希望通過中、日兩個養老設施的實例分析,為設計者開闊思路,使對人性化設計的理解脫離開相對簡單、空洞的層面,避免千篇一律的養老設施的出現。希望同行之士能夠共同努力,讓我國的養老設施建設得越來越好。

(註:文中圖片均為作者自攝)

(作者 周燕珉、林婧怡 來自 周燕珉工作室 原文刊載於《裝飾》2012年第9期)

養老網 2015國際養老行業深度考察(日本站)火熱報名中,詳情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對≥75歲老年人,強化降壓是否真的有益?
哪些生肖註定會老年孤獨晚景凄涼
爆款中老年媽媽裝,時髦舒適上檔次,超級顯瘦又年輕,可勁洋氣了
中老年婦女吐槽言情劇吐槽些什麼?
老年喪偶後再婚如何調節心理呢?

TAG:日本 | 設計 | 老年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