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旅遊開發理論研究
06-18
茶旅產業互興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昭示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大理白族三道茶,成了大理最受遊客歡迎文化節目,每年給大理帶來2000多萬元的旅遊收入。龍井茶村那裡的十八顆古茶樹,帶著濃厚的皇家文化背景,吸引著數不清的中外遊客前來探訪。普洱的茶馬古道以其悠悠千載的文化給人們無限瑕想並給普洱帶來了整個世界的商機。 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與茶文化的融合,可以讓茶興旅,使旅興茶。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的融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足以見到茶旅相結合的無限魅力與未來發展方向。佛茶文化及其旅遊開發 ——以浙江為例 楊軍[桂林]社會科學家,1999年第4期 內容摘要:佛教茶道不像中國傳統茶道,既承認苦,又爭取樂那樣「中庸」,而更為強調「苦寂」或「苦寂」中的「頓悟」。浙江,從古至今就是我國產茶勝地,有發展佛茶文化和開發旅遊的積極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茶文化;佛茶;旅遊;開發;浙江 作者楊軍: 杭州商學院旅遊系碩士研究生,杭州市杭州商學院研究生信箱 310035 談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裡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高級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為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僧人修鍊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凈,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 浙江開展佛茶文化旅遊的優勢 浙江,古屬吳越,從古至今就是我國產茶勝地,其綠茶在中國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裡,風景如畫,不僅有產茶的自然條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藝術環境。在這裡,經常是集名茶、名山、名水為一地。中國茶文化向來主張契合自然,太湖流域、錢塘江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茶寮」。 而今浙江茶事頗為興盛,從陸羽、皎然飲茶集團,到湖州民間的「打茶會」;從杭州現代化的中國茶葉研究所到兼古通今的茶葉博物館;從西子湖畔的一座座茶室,到集茶肆、茶會,茶學研究為一體的」茶人之家」,無一不預示著我們發展佛茶文化旅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正如前面所言,佛茶文化畢竟與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發展佛茶文化旅遊亦是要使這個區別體現出來。那麼,浙江發展佛茶文化旅遊的憑藉在哪裡呢?詳細如下: (1)「茶聖」陸羽與佛之緣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可以這樣說,陸羽的《茶經》一出,中國茶文化的基本輪廓方成定局,而浙江湖州,就是茶聖陸羽創作《茶經》的地方,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茶文化與佛教有不解之緣,陸羽與佛門也有長久的緣分。陸羽自幼無父母撫養,為籠蓋寺名僧積公大師所收養,陸羽自幼得其教誨,深明佛理,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據說陸羽離開積公很久之後,積公還深念陸羽所煎茶味,其餘再好的茶博士煮的茶都覺得不好,足見陸羽在寺院期間已學會一手好茶藝。壯年之後又與僧人皎然在湖州結為好友,皎然出身於沒落世族,幼年出家,他不僅是中唐著名學者,也是著名詩僧,而就是這個皎然,參與創造了中國的茶道、茶藝。陸羽與之相識大約在上元初,常互訪或同游,皎然的詩多處提及與陸羽的友誼,並描繪與其一同採茶、制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陸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許多佛家原理。例如,《茶經》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於茶事之中,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清靜」、「自悟」的一種方法,很好體現了禪宗「圓通」思想的精髓。「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清塵」。是何其令人神往的禪茶意境呀! (2)浙江佛茶名品——徑山茶、普陀名茶 浙江名茶,除龍井與虎跑泉水的絕配之外,佛茶中可大加弘揚的當屬徑山茶。據《餘杭縣誌》記載:徑山寺僧采穀雨茶者,以小缶貯送,欽師(按:指開山禪師法欽)曾手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與里山塢,出產者多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徑山四壁塢者色淡而味長,出自里山塢者色清而味薄。 徑山茶產量甚少,但清冽解渴,飲後頗有回味,古時除供佛自用外,並作為皇室供茶和用作招待來山的高僧和顯貴之用。宋時,徑山茶就與天目茶齊名,並立「六品」,被譽為「龍井天目」,意為兼有龍井茶和天目茶之美。由於以優質茶待客,又逐漸形成為「茶宴」,佛門高僧與來訪者常圍坐炊具茶具,盤膝打坐,飲茶論經,議事敘景,有時還鑒評茶葉,稱做「鬥茶」。有時用開水沖泡粉末茶研製飲用,稱為「點茶法」。 「普陀佛茶」,始於唐代,當時,普陀山寺僧人便廣植茶樹,以期滿足自己與待客之需,逐漸形成了著名的「普陀佛茶」。明人李日華《柴桃軒綴記》:「普陀老僧貽余小百岩茶一裹,葉有白聳,瀹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可見亦為茶中極品。 佛茶文化旅遊的具體開發利用思路 (1)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範,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範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後,打開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闢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範。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開闢佛茶文化游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峰,供茶湯而感現異花于于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修鍊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布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布置亦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榦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雲南:發揮茶資源優勢 開展茶文化旅遊 茶葉產業是雲南的重要傳統優勢產業。推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對提高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發揮茶資源優勢,加強茶文化研究,開展茶文化旅遊,促進我省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轉變觀念,發揮優勢,把握旅遊業發展新機遇 旅遊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現象,現代旅遊既是經濟消費,更是文化消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觀光為主到集觀光與休閑娛樂為—體文化的含量越來越高。這一深刻的變化,對旅遊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人們開始重視文化旅遊,研究文化旅遊。 雲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其顯著的個性特徵。多年來雲南旅遊業蓬勃發展,成為旅遊人省,究其原因除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外,與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關係極大。當前,文化旅遊的發展是雲南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機遇。 茶文化是中華優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令人回味無窮、悠長深厚的大眾文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茶文化顯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會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閑,已逐漸成為民眾崇尚之風。茶中有道,道就是飲茶修身,品茶養性,達到人格上的完善,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諧是茶文化的靈魂,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茶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茶產地尤其是名茶產地的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茶文化的歷史遺痕和藝文韻跡、以茶樹和茶藝的地方特色、以茶製品的千姿百態為內容的旅遊,構成了茶文化旅遊。雲南是茶樹原產地,茶葉種植遍布全省15個州(市),ll0個縣(市、區),面積300萬畝,600萬農業人口種茶,涉茶人數上千萬,可謂「衣食百萬戶,惠及千萬人」的產業。茶文化旅遊的開展,作為茶文化的一種活動,將使茶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對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雲南茶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遊的新內容 雲南是世界聞名的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茶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根據云南茶文化資源的實際,發展茶文化旅遊應該抓住重點,突出特色。 遺產文化。茶在雲南分布極廣,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瀾滄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區以昆明為中心,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脈和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開,這裡: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霧大,適宜茶樹生長。在這塊沃土上,生長著幾十萬畝的千年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還有幾百萬畝現代茶園,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諸如廬山雲霧茶、恆山石廩茶、武夷山大紅袍、西湖龍井茶、黃山毛峰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鳳慶縣小灣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樹,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千年 古茶樹群落,瀾滄拉枯族自治縣邦崴、景邁山的千年古茶樹、萬畝古茶園,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樹、古茶園,普洱茶聖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樹,處處有茶農」的盛況。這些都是雲南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既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天然的旅遊景點。在這些地方開展茶文化旅遊,遊山玩水與晶茶休閑結合,既提升了雲南山水的經濟價值,又給人予獨特的享受。 遺迹文化。雲南茶文化底蘊深厚,茶文化遺迹異常豐富,保護和開發這些茶文化遺迹,可以讓茶文化旅遊充滿歷史文化的色彩。 一條從無量山脈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以傳播普洱茶文化為特徵的茶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秘。這條上千年的古代茶馬大通道,可作為人們探險求奇旅遊的內容。 這條古代茶馬大通道上分布著燦若繁星的古村鎮,如易武,普洱、黑井、魯史、巍山、騰衝、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個古村鎮。這些古村鎮,有的已列入世界遺產,有的已列為歷史名城、名鎮,而有的至今還原生態地躺在古道深山。遺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廟等藝文韻跡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為開展茶文化旅遊的重要內容。 飲茶文化。茶文化作為一種以物質為基礎的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雲南茶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縱橫交錯的江河,山脈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的茶文化。就茶飲文化來說,各民族異彩紛呈:布朗族飲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歡飲用鹽巴茶,哈尼族勞動、待客用火罐茶、土鍋茶,拉祜族勞動時喜歡飲大鍋茶、在家喜歡飲烤茶,佤族待客用鐵板燒茶,傣族待客用竹簡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還有不同的飲茶習俗。開發各民族飲茶文化,觀賞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藝、民族服飾、茶歌茶舞,品嘗各具特色的茶點、茶萊,會給遊客無窮的樂趣,給旅遊以強勁的生機。 工藝文化。雲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傳統生產工藝,至今仍有重要的技術和文化價值。 雲南茶葉的生產加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來,儘管社會形態、經濟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傳統普洱茶的加工技術、生產工具,產品標準,甚至茶飲習俗,至今都還在延續。普洱茶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製作工藝,千姿百態的產品,充滿傳奇色彩的茶飲,對遊人充滿誘惑力、吸引力。開發普洱茶的工藝文化旅遊,讓遊客到古茶山採茶、用傳統工藝制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種民俗飲茶、會給予遊客新鮮,休閑的愉悅。 信仰文化。根據有關專家考證,我國以茶祭祀始於兩晉以後,這是一種信仰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相信人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親緣關係的信仰觀和物崇拜,對茶信仰文化的出現產生過重要影響.人們對茶葉利益的追求導致對茶樹的崇拜,又發展為對茶王樹的崇拜,從而將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我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認識,統籌規劃,積極發展茶文化旅遊 茶文化旅遊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一種經濟現象。開展茶文化旅遊,有利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播先進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區人民脫貧,使農村經濟發展。茶文化旅遊是建設民族文化、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較好的結合點,是我省茶產業和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全局性的工程。最近,省政府確定了加快茶葉發展的目標,提出把茶葉培育成繼「雲煙」、「雲花」之後的又—個重要品牌,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晶牌。有關部門應當圍繞這一目標,明確茶文化旅遊發展思路,作出規劃。 開展雲南茶文化旅遊,在內容上要突出特異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這張稀有牌,把它作為雲南茶文化旅遊的大名片,圍繞普洱茶、滇紅茶和下關沱茶為主導的三大品牌來經營:「奇」就是宣傳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讓遊人觀看古茶樹、古茶鎮、古茶道等古遺迹,體味古茶文化的無窮餘韻:「怪」就是讓遊人參與到茶事中,做採茶人、當制茶工,享受雲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樂趣。 茶文化旅遊景觀的建設可以按「點、線,面」的布局進行設計。「點」是以昆明為中心,沿昆曼和滇緬公路上的城市來布局茶館文化景點。茶館(茶樓、茶坊等)文化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茶館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經濟、貿易洽談的好去處,是具有特色的娛樂場所,也是茶文化旅遊的重要景觀。當前,昆明等城市茶館很多,但內容單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響力的社團開展大型的茶事活動。為此,應在昆明建設一個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全,輻射廣、帶動力強,集文化、商貿、旅遊為一體的「雲南茶文化大觀園」,其他城市也應布局茶館文化景點,使我省的城市旅遊與茶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旅遊價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線」是以滇藏茶馬古道和瀾滄江為主線,開闢茶文化走廊,開展茶文化旅遊。「面」是設4個旅遊景區:即以古茶山、古茶鎮、傳統七子餅茶加工為內容的古六大茶山旅遊景區: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滇紅茶、古茶樹、風慶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古茶樹、現代萬畝茶園、普洱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在這些景區建設一批茶文化生態休閑景點。在茶文化旅遊景點的建設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統一,文化旅遊和觀光旅遊的統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來源):李師程(省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雲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臨安市生態旅遊的茶文化開發研究 摘 要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它既決定著旅遊地的生命力,也決定了對旅遊者的吸引力。茶文化是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臨安具有發展茶文化的特獨優勢,在做好定位的基礎上,搞好茶趣園的規劃與建設、設計多樣的茶文化專題旅遊產品、開發保健茶及茶的衍生產品,豐富生態旅遊的內容。 關鍵詞 茶文化開發;生態旅遊;臨安 作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市」和「全國綠化造林先進市」,臨安山清水秀,風光迷人,名山、秀水、奇洞、溫泉、峽谷匯聚一身,74.9%森林覆蓋率營造出層層綠海、瑩瑩碧波和一流的生態環境,堪稱長江三角洲的一方綠色寶地。自從1996年開始發展生態旅遊以來,建設了17個的生態旅遊景區,旅遊產業逐漸形成規模,旅遊人數和綜合效益連年快速增長:2004年旅遊接待人數近3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逾10億元。 但是,臨安市在生態旅遊迅速的過程中,也出現不少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自然山、水、植被為主要旅遊資源的景區,開發後雷同較多,缺乏各自鮮明的特色,相互間爭奪客源激烈。為實現臨安生態旅遊「二次創業」的既定目標,如何豐富當地生態旅遊的活動項目,擴大當地生態旅遊的文化內涵是下一步開發的重點。因此研究臨安的茶文化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在生態旅遊中開發茶文化的意義 文化性是旅遊的靈魂,它既決定著旅遊地的生命力,也決定了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中國既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的價值、最早利用茶葉的國家,又是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從先秦時期就開始積累了引人入勝的茶文化,把飲茶與科學、道德、審美藝術、社會禮俗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茶既得以實現其實用價值,讓人們得到物質上的享受,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又得以凝聚豐富的人文意義,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茶成為一種文化和文明的綜合體現。平民百姓的鄉風民俗是茶文化的淵藪,高人雅士的創造活動也極大地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說,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在中國的飲食中,茶有著重要的地位。尋常人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擠身於基本飲食的行列。若就文化發展高度而論.茶文化在中國諸種飲食文化中可謂獨佔鰲頭,大放異彩。 臨安市發展旅遊的時間不長,過去因為不重視旅遊,也就注意不到茶文化的旅遊產品功能。事實上茶文化旅遊作為一項旅遊產品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就目前的旅遊實踐來看,發展茶文化旅遊將帶來如下益處: (1)豐富生態旅遊活動項目,增強臨安生態旅遊的吸引力。從整個浙江旅遊開發來看,生態旅遊產品尚未成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的浙江省新近開發的景點大都打生態牌,在面向趨同的目標市場銷售大戰中,各縣市新興景點競爭十分激烈,臨安市生態旅遊先發的優勢日漸消失。此時此刻去深入開發生態休閑正好符合「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經營之道。利用本地有利條件挖掘茶文化,既豐富了生態旅遊內涵,也增添了其特色。 (2)在推介茶文化的同時,可提高遊客的生態與環保意識,有利於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旅遊的初衷是開展「以不破壞環境為宗旨的旅遊活動」。可這些年的實踐表明,繁榮的生態旅遊也會帶來對生態環境衝擊。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與生態旅遊者素質修養、缺乏保護意識有緊密的關係。茶文化可給遊客以積極向上的文化享受,將使旅遊者較容易接受保護生態觀念。 (3)提高生態旅遊的經濟效益。由於茶文化開發可以把茶文化旅遊線路、茶旅景點景觀、茶品購物、茶食餐飲、茶會娛樂、茶旅住宿等環節串連起來,形成茶旅遊消費。這無疑可以培育茶葉消費、刺激茶葉消費,從而帶動本地整個茶產業的快速發展。 僅從以上幾點而言,茶文化旅遊項目開發,具有推動本地生態旅遊和茶產業發展的雙重功能。 2 臨安發展茶文化的有利條件 2.1 茶文化歷史悠久 臨安市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和璀璨的茶文化資源。臨安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境內有天目山、清涼峰二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又是東苕溪與分水江兩大水系的源頭。常言道:「高山出好茶」、「名山名水出名茶」。;臨安的茶葉正是生長在生態環境獨特優美的山塢里、山坳中、山坡上、石崖下、溪泉邊及翠竹林蔭間。由於山高林密、雲繞霧結、土壤滋潤、空氣清新,適宜茶樹生長,可謂「靈根迸石無纖塵」、「含滋雲霧灌泉脈」。形成了色翠、質厚、香高、味醇的天目名茶特徵。 天目山區是我國古老的茶區之一,茶文化歷史悠久,茶品質名聞遐邇,早在唐代就盛名於史。陸羽《茶經·茶之出》所列產茶區中,就有「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的記載。天目山茶在明代已入貢京城。 臨安這些璀璨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資源是寶貴的茶文化財富,為臨安市開展茶文化生態旅遊提供了極好的條件。 2.2 有機茶開發初具規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人體健康與長壽的關心,回歸大自然,享受真山真水真空氣之樂,食用天然的、無公害的、被認證為「有機」的食品,正成為人們一種高尚的享受。 臨安市是全國首批開發、生產、出口有機食品(茶)和成立有機資源開發研究所的縣市。在1990年臨安市臨目東坑和龍崗裴後二個茶葉基地與所產的茶葉,通過SKAL(荷蘭)有機食品頒證機構嚴格的檢驗審查後獲得有機食品(茶)的頒證,出口到西歐、美國等地,是我國第一例出口的有機食品(茶)。採擷於西天目山與平溪(海拔800餘米)的天目青頂茶就不施農藥,不施化肥,無污染,真正的有機茶。 2.3 生態條件優勢明顯 臨安市的一批旅遊景區,既是生態示範鄉和自然保護區,也是名茶主要產區和茶葉生產基地,三者緊密貫連,為開發茶文化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景觀。臨安市各旅遊景區內大多盛產名茶,大多又是全市名茶商品生產基地的集中區域。 有全市名茶開發第一鄉之稱的臨目鄉,既是太湖源生態旅遊的主要景區,又是浙江省首批生態建設示範鄉鎮。浙西大峽谷所在的龍井橋鄉,既是浙江省首批生產建設示範鄉和野生梅花鹿之鄉,又是浙江名茶——天目青頂和無公害茶的主要產地。素有「大樹王國」之稱的西天目山所在地的西天目鄉,既是景觀奇特的火山大石谷生態旅遊景區,又是天目龍井名茶的主要產地。另外昌化瑞晶洞和將待開發的湍口溫泉一帶有臨安市獲得國際頒證的有機茶——桐坑名茶;白水澗景區的橫畈鎮同樣盛產名茶。 3 臨安茶文化開發的定位 臨安市的周邊都是宜茶的主產區,如杭州的龍井、黃山的毛峰名聲都要蓋過臨安的幾種好茶。因此,要有別於其他地方,必須發揮自身的特點,做好定位。 3.1 茶文化的品位定位 旅遊對旅遊者來說是一項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活動,和普通的茶消費不同的是,以旅遊者為消費對象開發的茶也應具有一定的品位。對旅遊消費者而言,茶的品位直接從茶的價格上得到反映。茶是一種雅俗皆宜的飲品,尤其中低檔茶為普通百姓家必備。較之其他地區的名貴茶葉來說,臨安出產的茶葉可稱為上品但並不能稱之為極品,所以,從茶質上看,可以定位在中高檔茶為開發經營為主,普通茶的經營為輔,以帶動本地的茶產業發展。從區位看,為有別於周邊的茶文化開發如杭州的龍井等地,也需要因茶制宜地做文章。從臨安的旅遊客源市場看,也以雙休日出門旅遊的工薪階層為主。因此,臨安的茶文化生態旅遊應該走大眾化的路線,不可脫離社會的平均消費水平。 3.2 鄉村茶文化的定位 臨安的地理位置特殊,是一個在都市郊區的山區市。它要發展茶文化生態旅遊,就要不同於現在都市中的茶文化。現代的都市茶文化著重表現於茶館、茶博物館及茶文化節等,發展空間相對較小。臨安開發茶文化應以茶產地為源頭,發展帶有其自身特點的茶文化旅遊項目。可根據其山區市的條件,充分利用已有的茶資源,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發展茶趣園、茶藝館等旅遊項目,使遊客觀賞與參與緊密結合,充分展現其不同與都市的鄉村茶文化特色。 3.3 茶文化的多樣性定位 現代的茶的概念已不僅僅指茶葉沖泡的茶了,像在臨安,夏天來到,人們就有泡六月霜茶的習慣。臨安是個林業發達的市,林區生態環境好,物種資源豐富,林區的可以作為「茶」的資源植物豐富,可進行充分利用,開發種類多樣的保健茶飲品,以豐富茶的內涵。 4 臨安茶文化開發的建議 針對臨安茶文化生態旅遊開發的定位,在開發茶文化旅遊活動的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4.1搞好茶趣園的規劃與建設 在一些產茶的景區或茶生長環境條件較好的景區,做好茶樹和其他保健茶開發植物資源的種植與撫育工作,並根據旅遊的需要,做好茶趣園的規劃設計。這項工作是開展茶文化旅遊的基礎工作。可考慮林、茶間作,葯、茶結合,花、茶混栽,果、茶套種。拓寬思路,引進良種,使茶園成為天然綠色植物園,名茶品種示範園新奇獨特的立體生態茶趣園。並在自然美的基礎上巧設人工景點,依山傍水順勢,將茅棚、竹樓、小木屋、簡易茶舍有意識地點綴其間,讓遊客在此品茶小憩留影拍照。茶趣園內,植物繁多,能增長見識;綠意清新,賞心悅目。 4.2加強茶商品的開發 茶商品從狹義上說是指各種品牌的茶葉;從廣義上講是指以茶為龍頭的包括保健茶、茶具、茶食、茶畫、茶書法、茶工藝品、茶旅遊紀念品等涵蓋茶文化各個方面的旅遊商品。應不斷提高茶葉產品質量,注重茶葉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策略,並與旅遊管理部門合作,爭取「以旅促茶,以茶促旅」的雙贏局面。我國民間茶具製作精緻、美觀實用,生產部門應適應市場變化,不斷推陳出新,設計出令旅遊者滿意的產品。 4.3開發利用保健茶 臨安的保健茶開發市場很大,可聯合茶葉研究所、廠家及學校的科研機構進行開發和利用。臨安的有機茶開發已有一定的規模,在全國的市場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可以繼續發展下去。 4.4設計多樣的茶文化專題旅遊產品 各景區可根據自身不同的自然、人文條件,選擇組合合適的茶文化旅遊產品,根據遊客需求和偏好,不斷調整和組合出下列一些旅遊產品。 4.4.1 茶文化學習考察游。在一年四次的採茶季節中,讓旅遊者參與茶葉的採摘與製作,讓他們融入到茶農的日常生活中。從中學習中國的傳統茶藝、茶道、茶俗、植茶知識等。 4.4.2 茶保健旅遊。中醫認為,茶有安神、明目、固齒、清熱、消渴等24種功效,現代醫學已證明了它的醫藥作用,並將其大量應用於臨床醫療中。並且保健茶的配方較多,如用青果、龍眼、枸杞子等製成養顏茶;用靈芝、刺五加等製成延壽茶、用大棗、生薑等製成補氣養血茶;用葉底珠製成提神茶等。茶保健與「真山真水真空氣」的生態旅遊相得益彰,可以讓旅遊者在身心得到放鬆的同時,還可以品嘗藥茶並學習製作調配方法。 4.4.3 茶鄉生態游。好山好水好茶,臨安出產名茶有數種,名茶孕於靈水名山中,可以選擇條件適宜之處發展茶鄉山水生態旅遊。 4.4.4 茶鄉夏令營。青少年旅遊者渴望冒險,追求刺激,求知慾強,可針對他們推出以山水生態游為主題的茶鄉夏令營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請專家學者為他們講授有關茶文化知識,如茶藝、茶禮等,並讓他們到茶場親身體驗採茶、制茶的過程。 5 小結 臨安有發展茶文化旅遊的人文與自然環境的有利條件。但是,現代旅遊大眾化的特徵越來越突出,若要求所有遊客都興趣盎然地去欣賞高雅的茶文化,如茶藝、茶詩、茶歌、茶舞等,並與之產生共鳴,那顯然是不可能的。故而對茶文化旅遊這一旅遊產品,應進行科學設計,合理安排旅遊活動內容,以增加其吸引力。只有憑藉臨安已有的生態旅遊基礎,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臨安的茶文化生態旅遊項目,才能達到「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陸文榮.開展茶文化生態旅遊活動.為建設生態經濟強市服務.茶葉,2002,28(1):50-51 [2] 汝百樂.徐友.雲南茶文化旅遊開發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33(4):61-65 [3] 徐國強.吳華.開發茶文化旅遊.振興茶業經濟.茶業通報,1998,20(4):39-40 [4] 李偉.郭芳.論茶文化對旅遊業的牽引作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34(1)75-80 [5] 董占能.邢思敏.雲南茶資源的綜合利用.昆明工學院學報,1995,20(5):72-76 [6] 郭麗妮.安溪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1,19(6):55-59 寧波:開展茶文化旅遊 創新茶生產模式 [寧波農經網 鄭桂春]進入新世紀後,茶的價值得到了全新開發。不吸煙少飲酒多喝茶,正成為全世界公認的一種長壽之道,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種新世紀的健康生活主流方式。從生態、健康、科學對茶葉資源的深層開發考慮,茶文化旅遊應是休閑旅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集茶葉生產、旅遊觀光、購物休閑於一體,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給茶葉生產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文化旅遊將成為新世紀旅遊休閑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最早利用和飲用茶葉的國家。同樣,中國有茶文化旅遊的悠久歷史和傳統。茶業旅遊活動也最早出現在我國。歷代的文人墨客以及旅行家對茶葉旅遊都情有獨鍾。歷代詩人遊覽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迹時留下的許多名詩,很多都與茶的旅遊有關。如「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游湖北玉門寺附近的茶園時寫下雄奇豪放的詩句,讚美茶樹的旅遊觀賞性和保健性。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多次提到在廬山、黃山旅遊與品茗的意境,體現了茶葉是旅遊的最好伴侶。清代乾隆皇帝一生六次下江南巡視,曾幾度到杭州的龍井寺、獅峰山下胡公廟遊覽,品嘗龍井茶,並下旨把龍井茶作為每年的貢品。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國茶業旅遊一直伴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可惜的是近年來人們只注重單一收穫茶葉產品這一經濟功能,忽視了茶旅遊這潛在著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功能。 現代的都市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很少接觸農事活動,在工作餘暇自然想尋找一些農事活動放鬆自我,享受田園風光。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特別是我國實行雙休日制和「五?一」、「十?一」長假制以來,都市居民渴望有更多時間和機會享受大自然和農村的特有風貌、生態氣息,因此到農村旅遊休閑的人數也逐漸增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在周末或節假日全家到農村進行「庭院式」旅遊度假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旅遊農業的形成是適應了人們這種旅遊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到我國旅遊觀光的國外遊客迅速增加,原來的旅遊資源已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然要開發更多的旅遊資源,其中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另外,茶與旅遊是天然的孿生姐妹,名茶多生長在山青水秀、地理環境幽雅的地方,所謂「好山好水出好茶」的說法就概括了名茶產生的地理、生態環境的特點,如「西湖龍井」、安徽「黃山毛峰」、江西的「廬山雲霧」等均產自著名的風景勝地。浙東著名風景度假區——四明山大嵐鎮,盛產高山雲霧茶和瀑布仙茗茶,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高山雲霧茶之鄉」,又是道教三十六洞天第九洞天。傳說餘姚人虞洪有天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炊,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四明山上大嵐鎮至今還有升仙橋、升仙山的遺迹,名山名茶名勝相得益彰。餘姚茶葉飲譽海內的「瀑布仙茗」、「四明龍尖」曾多次在省、市名茶評比中奪魁。而且茶園本身又是一幅天然的風景畫。無論是在茶園中勞動或漫步,滿目蔥綠的茶行,樹形千姿百態的。散發出的陣陣茶香,都會令你流連忘返,有心曠神怡的感覺。 二、茶文化旅遊的興起必然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 茶和咖啡、可樂並稱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中發揚獨特作用,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茶是物質的,自然的,而以茶葉的實用價值為中介,可以開啟人們心扉,滲透精神文明,折射社會風尚。因此,茶又是精神的,心靈的。前人常常以茶養廉,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乃至以茶敬老,以茶養性,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近年來,社會上一些有識之士志存高遠,以發展茶產業,弘揚茶文化為已任,倡導茶為國飲,傳播文明風尚。 被陸羽譽為「南方嘉木」的中國茶葉,栽培史已長達3000多年。經歷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造,茶葉的栽培區域已擴大到長江中下游。到2003年,中國(大陸)茶園面積已達119萬公頃,茶葉總產75萬多噸。加之生產的茶類種類眾多,不僅有不發酵的綠茶、半發酵的烏龍茶,還有全發酵的紅茶、後發酵的普洱茶以及再加工的花茶等,能夠滿足社會上各階層和各地區飲茶習慣的需求。目前,我國各地生產的名優茶逾千種,僅《中國茶葉大辭典》所載的就達970多種,其中綠茶689品,烏龍茶87品,紅茶60品,花茶46品,緊壓茶55品,普洱茶6品,白茶15品。因此茶文化旅遊的興起,有助於茶經濟的深化,帶動茶的經貿,催動古老茶產業的復興。 另外,隨著茶文化旅遊業的日益繁榮,茶葉作為旅遊紀念品或饋贈親友的禮品,也必將得到健康發展。茶葉禮品除要求包裝精美外,更需要提高茶葉的品質,增加香高味醇的高檔名優茶葉,促進茶葉產品結構的多元化發展。如傳統的沖泡、沏茶方法已不適應旅遊的要求,必然朝著方便、衛生、保健、高檔、精美方向發展,要求生產更多的小包裝茶、袋泡茶、速溶茶、茶味食品、茶飲料、保健茶等。從休閑沖泡品嘗、速溶即飲方便攜帶的茶飲料和茶宴、茶味食品等多渠道促進茶葉消費,以及通過包裝精美品質優異的茶葉作為旅遊紀念品、饋贈禮品,起到無形的「廣告」和促銷的作用。 茶葉中含有多種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人體必需的營養保健物質,飲茶可適當彌補人們旅行缺乏新鮮蔬菜的不足。茶葉中的茶多酚、果膠質、氨基酸、芳香特可刺激口腔粘膜,促進唾液的分泌,能生津止渴;茶葉中的咖啡因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功效;茶葉中的多酚類有消滅和抑制細菌,對人們在旅遊中的消化道疾病有著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而且飲茶有利於增強免疫力,科學家研究證據表明:飲茶有增強免疫力、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減肥、美容等多種功能,中國《大眾醫學》雜誌評選出的十大健康食品中綠茶名列第四。美國《時代》雜誌推出的10種現代人最佳的營養食品中,綠茶名列第九。因此通過發展茶文化旅遊,可以進一步宣傳茶保健功能的作用,擴大飲茶人隊伍,促進茶葉消費,從而推動茶葉產業的持續發展。 三、發展茶文化旅遊的幾點思考 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人類一要生存,二要享受,三要發展。而茶文化旅遊融行、樂、吃、喝、休閑、文化品賞、購物於一體,是旅遊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寧波是中國茶葉的重點產地之一,茶葉栽培面積達18萬畝,年茶葉總產近2萬噸。由於長期來不重視提高茶葉質量,不重視名茶發展,因此茶園的經濟效益較低。結合茶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筆者認為各地應著重注意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加強旅遊觀光茶園建設。 觀光茶園與一般茶葉生產園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觀光茶園是供旅遊者參觀遊覽、休閑度假的茶園,應有風景可觀,有茶可品,有茶的紀念品可購。這樣,既要考慮茶葉生產的要求,又要考慮觀光休閑度假的要求;既要符合茶樹生物學特性的栽培管理要求,又要符合園林的美學要求。因此,必須以茶園為主體,充分體現茶的特色。觀光茶園必須以生態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路設計,實現茶葉生態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對茶業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改變傳統的低效益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同時茶園管理本身又是一門藝術工程,所以要把觀光茶園建設和茶藝園建設結合起來。觀光茶園的總體規劃要合理,做到茶樹樹冠造型、建築物設計、布局與環境協調一致。因此,要在茶園布局設計、樹冠造型、建築物配套實用性的基礎上加強藝術性,由傳統農事上升為一種藝術活動,增強觀賞、娛樂價值。日本有名的岡山後樂園茶園是日本的三大名園之一,園內茶行修剪成浪狀,與瀨戶內海的景觀十分協調,每年吸引了無數遊客,大大促進了茶葉消費和弘揚了日本茶道。在惜土如金的新加坡,也十分重視開闢觀光旅遊茶園,年收益超百萬美元,不到兩年就收回投資,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餘姚市大嵐鎮現有2.5萬畝茶園,大都集中連片,加上地處高山,空氣中負離子較高,被稱之為「天然氧吧」。本次國際茶文化節期間,寧波市旅遊局專門在大嵐鎮丹山赤水景區舉行了「品高山雲霧茶,游第九洞天」春茶開採儀式,吸引了大批遊客。 2、重視茶文化紀念品的設計推出。 茶文化旅遊紀念品與一般紀念品相比,更有實用價值、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茶文化旅遊購物必須以高檔茶為主,同時生產適應時代要求的綠色食品茶葉、有機茶葉、保健茶,開發更多裝璜精美的茶葉禮品、茶葉食品和芋茶文化有關的各種茶具、用品。應該指出,在研究茶葉之外,茶具也是旅遊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各式精巧的古今茶具,精美包裝的高檔名茶以及茶的詩畫,都是很有價值的旅遊紀念品,又是饋贈親友的理想禮品。在這方面,寧波具有獨厚的優勢和傳統。唐代餘姚上林湖、馬步龍越窯青瓷聞名遐邇。四明山大嵐鎮就有優質綠茶「四明龍尖」、「瀑布仙茗」,還有白茶、苦丁茶、清蒸茶、喬麥保健茶等,還有各種茶飲料、茶宴套餐、茶味便餐。今後還將運用各種現代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食品行業、醫藥行業、保健功能產品,文化行業中的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的不同需求,提高茶葉附價值,促進山民增收 3、把茶園建設成為青少年科教實踐基地。 茶葉科教基地作為中小學生學習茶葉科學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和培養學生愛勞動的思想品德極好的實踐和教育基地。目前,華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與廣州市教育部門合作,把華南農業大學實驗茶園、茶廠作為廣州市部分中小學學農科教基地,每年高峰期每周可接待中小學師生200—300人。活動內容包括:學生到茶園採茶,自己動手參加制茶,安排茶學專業研究生給學生講解茶葉生產、加工的基本知識。並通過VCD、幻燈、錄像片展示茶文化有關內容,如茶的起源、發展歷史、泡茶藝術和品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把茶葉生產、科技示範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中小學生思想素質河科技素質的提高。這一點觀光茶園及茶園在規劃設計、生態布局、園林建築的協調,在品種搭配、間種作物、水利設施及栽培管理都必須是先進的、規範的;茶廠加工機械配套、手工制茶示範以及遊客自製茶葉都必須有嚴格的、科學的技術指導。以便於旅遊者及中小學生在參觀、實踐過程中把採摘、炒制、品茗、泡茶、茶藝表演作為普及和提高人們的茶葉科學知識的過程。 4、積極興建茶文化休閑村。 真正懂得喝茶的人,所擇之具,所掏之水,所取之茗,都是十分講究的。提到茶,人們眼前彷彿就是:青山白水間,閑亭雅閣上,沉沉的古案,橫卧的瑤琴,焚香的石爐上,裊裊幾縷清煙,藍白相間的瓷器里,淡淡的一盞琥珀……。所以茶文化村的興建,可選在清靜、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茶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專賣點,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等。定期舉辦茶文化講座和茶文化學術交流,評茶會、鬥茶會,觀賞我國各民族的以至世界各地的飲茶風俗,使之成為茶的「世界大觀」。 要通過茶文化促進會、研究會、茶葉學會等組織與旅遊公司合作,開闢茶文化專線旅遊,組織旅遊者到國內茶鄉、茶葉生產基地、茶公園進行綠色漫遊,參加採茶、制茶活動,與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體驗茶人之樂。還可在國內主要旅遊線途中設茶藝館、茶文化展示廳、名茶展銷點,使遊客在遊覽名勝古迹後到這些地方小憩,欣賞茶藝表演,品賞國內各種名茶。 餘姚市大嵐鎮,平均海拔550米,又是「三江」之源,茶葉內質、泡茶水質、品茶環境均為上乘之選。鎮政府計劃在羊額古道、姚江源頭、蜻蜓崗、柿林古村、丹山赤水等處設立茶文化小區,並且對外招商,吸引投資開發。在四明山飲茶,頭頂青天白雲,背靠山村瓦屋,坐在竹椅上,飲著姚江源頭水,品著高山雲霧茶,水色清澈,茶葉嫵媚;近處茶園碧綠,溪水清清;遠山雲霧繚繞,瀑布聲震林壑。松蔭茅檐,茶香瀰漫,天機舒展,意境自得。真是「對茶當歌,人生幾何」! 龍岩:茶·茶文化與旅遊 【資料網 雨軒】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中國茶有著5000餘年的文明歷史。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品飲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俗茶禮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出去的,因此,中國被稱為"茶的祖國"。中國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其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和歷史畫廊,以茶為載體, 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龍岩,歷史上就是一個產茶區。聞名遐邇的"採茶燈",1952年經加工整理,改編成歌舞"採茶撲蝶",在龍岩城鄉廣為流傳,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舞蹈。1954年曾選赴國外演出,博得很高的國際聲譽。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名曲,並將其原始曲譜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文化遺產"收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選編了幾首世界名曲,通過各國的航天器,不斷向太空播放,尋找"宇宙知音","採茶撲蝶"就是其中一首。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的加快,和市委、市政府"10+3"產業發展戰略的實施,閩西茶葉得到迅速發展,高山茶葉種植面積超過12萬畝,數萬人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帶動千千萬萬農民致富奔小康,而且因珣麗多彩的茶文化,被賦予休閑旅遊的新內涵。由於龍岩茶葉生產基地大都分布於梅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梁野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及龍岩國家森林公園、上杭西普陀國家森林公園、漳平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永定王壽山國家森林公園境內,其優越的生態環境,清新的富氧空氣,是現代人們所嚮往的生態旅遊和休閑度假勝地。座座名山都出名茶,個個景區都有獨特的茶歌、茶舞、茶館和茶藝。雲頂丹桂、梁野綠茶、漳平水仙等名優茶無不出自環境優美的生態景區。 雲頂茶園正是在龍岩市、區黨政"旅遊興市、旅遊強市"的方略指導下,應運而生。依託雲頂高山茶園,先後註冊了"雲頂山"、"岩頂山"和"林雲香"高山茶商標,興建大規模的旅遊接待設施,高舉"以茶會友,依山迎客"的旗幟,以"茶葉帶動旅遊,旅遊促進茶葉"為口號,建設省內首家集高山茶科研推廣、生產銷售和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型園區。我國茶葉界泰斗張天福先生、中國茶葉研究院駱少君院長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布赫先生、農業部長劉中一先生、商貿部長鬍平先生及伍洪祥、袁啟彤、陳明義、劉德章、王美香、葉雙瑜等領導都先後親臨雲頂指導工作;每年都有數萬名來自海內外的遊客光臨雲頂。白雲深處茶青林茂、山雄水秀,千畝茶田層茶疊翠、綠帶縈繞,周邊山花爛漫,園內流青滴翠,盡顯茶嶺神韻;雲頂茶園獨特的茶田風光與竹林雲海、山泉飛瀑構成了一幅動靜分明、聲色俱全的高山壯麗畫面,令人流連忘返。"雲頂山"茶集日月天地之靈氣,吸高山雲霧之精華,具明顯的高山韻味,得到業內人士和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雲頂論茶成為一種時尚。雲頂茶園作為省茶科所的科技示範基地,幾年來與茶科所緊密合作,實施《國優茶樹新品種的運用與名優有機茶開發產業化》和《"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茶葉食品安全關鍵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在茶業、茶文化傳播和生態旅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傳統的農業跳出了唯一的生產過程,轉變為人類觀賞與體驗農事活動的全新過程,使農業具有了生產與觀光的雙重屬性;同時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現代科技融為一體,實現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跨越式對接,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經六年的建設,雲頂茶園已融入海峽西岸廈門旅遊經濟區,成為閩南金三角的後花園、閩西紅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