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駿:為非政府組織「鬆綁」勢所必然
主持人:本報記者楊波
嘉賓:童世駿(上海社科院黨委副書記、華東師大教授)
新聞背景:國家民政部社團登記服務中心副主任喬申乾近日表示,延續10多年的非政府組織(NGO)或民間組織註冊時須有業務主管單位批准的規定有望取消。雖然取消的時間仍有待確定,但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為非政府組織「鬆綁」看來已勢在必行。
主持人:我國正處在改革向縱深行進的關鍵時期。最近黨中央明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這就要求大力發展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和非政府組織,要求政府和社會合理劃分界限,明確職責。可是,反觀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情況,卻並不盡如人意:要麼因註冊門檻過高,一些組織背上「非法活動」之名;要麼獨立性不夠,與政府、企業有牽扯不斷的關係;要麼因活動成本太大,面臨舉步維艱的困局。與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相比,社會組織發育程度與改革進程明顯不協調。在您看來,這種背景下提出為非政府組織「鬆綁」,是否能為其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呢?
童世駿: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條新聞透露出的信息都可視為一個好的跡象,不管這個規定什麼時候取消,這個過程將持續多久,為非政府組織「鬆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非政府組織既非國家機構,也非市場主體,而是人們在自願、自主、自治原則基礎上成立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十六屆四中全會決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個觀念具有歷史意義,它與十四大、十五大分別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一起,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統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擁有現代社會的一切特徵,而經濟、政治、社會三大關鍵部門的功能分化是現代社會的根本特點,但在傳統社會,這三個部門之間基本上是混沌未分的。近年來,我們的改革首先將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逐步理清,初步實現了政企分家;而今,改革越來越要求社會組織能夠承接以往由政府包攬的部分職責,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同時,參與自主社會活動,也是人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理解為非政府組織「鬆綁」,的確有其歷史意義。我感到,在此背景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空間肯定很大,但也不是無限的。因為從我國國情出發,對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和發展空間仍會有所限制。
主持人:也就是說,「鬆綁」即便能帶來非政府組織的大發展,但我們的社會與國家仍然不會全然分離,而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關係?
童世駿:是的。西方經典社會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家和社會雖然處於二分狀態,但國家對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二者之間相互依存。沒有國家的社會是野蠻無序的;反之,社會事務也不能全由國家包辦,否則就將回到前現代狀態。按照這一理解,也可能導致另外一個後果,即將營利性的經濟活動和非營利性的社會活動完全放開,但凡國家以外的所有領域全由市場接管,使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混淆在一起,這種狀況也是需要避免的。
從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情況來看,目前仍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顯而易見的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與此相應的社會組織一直不發達。正如當初市場的發育需要政府的推動一樣,社會的發育也需要政府的推動。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不能僅僅划出一定的空間讓民間組織自由發展,而自己只是做一個「巡邊員」,當民間組織越位時給個提醒,恐怕還要給予非政府組織更多的扶助才行。國家與社會之間只有實現了良性互動,社會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從總的趨勢來說,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硬性管理會逐步減少,否則與社會組織的自主性質就相矛盾;但軟性的調節、規範還需加強,兩方面改革必須同步。
主持人:從某種意義看,中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實際上是對計劃失靈、集權失靈、市場失靈和民主失靈的功能主義式反應,是「政府神話」和「市場神話」被戳穿的副產品,它有助於在維護公正的前提下推進民主和市場化進程,增進社會轉型的正面效應。假如做一個預期的話,您認為中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前景將會是怎樣?
童世駿:預期比較難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所進行的改革絕不是簡單地重複西方。當然,西方國家的非政府組織發展中,有一些好的經驗可以借鑒,比如怎樣處理尖銳的勞資衝突和不同群體間矛盾,怎樣發掘社會資源用以解決公共問題等等,但在借鑒西方經驗的過程中,要避免將西方看作一個發展模型。西方市民社會更大程度上是一個競爭社會,一個相對於禮俗社會的契約社會,而我們要建設的是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不同。因此,我們既要借鑒西方經驗,同時也要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思想,建設一個既有活力又保持和諧,既統一思想又兼顧差異的社會。
我們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是,怎麼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首先,對於政府來說,應當學會如何在新的條件下管理社會組織,從傳統的以行政命令為手段的硬性管理過渡到以引導、監督和服務為內容的柔性管理。其次,從公民角度,也要學習如何有序地參與社會管理,有序地從事自主活動。從習慣被管到自我管理,從集體活動到自主活動,這是一個需要花長時間學習的過程,且並不如想像的容易。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非政府組織的發育、成長乃至壯大,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很多配套制度的跟進,同時也要求每一個社會公民在轉型過程中學會適應社會的發展。也許目標的實現需要較長的時間,也許目標的實現過程很艱難,但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過程的價值,或輕易放棄這個目標。
經濟、政治、社會三大關鍵部門的功能分化是現代社會的根本特點。近年來,我們的改革首先將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逐步理清,初步實現了政企分家;而今,改革越來越要求社會組織能夠承接以往由政府包攬的部分職責,提供更多公共服務。
解放日報 2004年10月28日
推薦閱讀:
※和政府通信是什麼體驗?
※審批制、核准制、備案制和註冊制,這些制度安排的核心區別是什麼?
※金融騙局這麼多,政府該怎樣辦?
※如何評價西班牙的無政府狀態?
※為迎接新天皇明年5月即位 日本政府擬在改元前一個月公布年號
TAG: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