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辨疑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辨疑
金 棟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
自晉·王叔和《脈經·卷第一·兩手六部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云:「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及《脈經·卷第二·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第二》云:「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之後,後世脈學諸家或有尊此說者。如:宋·施發《察病指南·卷上·人迎氣口脈》云:「人迎脈在左手關前一分……氣口脈在右手關前一分。」明·李月池《四言舉要》:「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等。
互聯網百度詞條對「人迎」的解釋:「切脈部位名。①指喉節(結)兩旁頸動脈搏動的部位,亦稱人迎脈。《靈樞·寒熱病》:『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②左手寸口脈的別稱。《脈經》:『左為人迎,右為寸口。』」
如此說來,「左為人迎,右為氣口」這一說法正確嗎?
請看歷代醫家之說法:
⑴明·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十一氣口獨為五藏主》注云:
「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其實則一耳。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為五藏之主。義見下文。
愚按:氣口、寸口、脈口之義,乃統兩手而言,非獨指右手為氣口也。
如《經脈篇》曰:『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循魚際。』又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經筋篇》曰:『手太陰之筋,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
《經脈別論》曰:『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平人氣象論》曰:『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
《小針解》曰:『氣口虛而當補,盛而當寫。』
《本篇》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難經》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曰: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取法於寸口也。』
諸如此者,豈獨指右手為言耶?而王叔和未詳經旨,突謂『左為人迎,右為寸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氣口以前』等說,自晉及今,以訛傳訛,莫可解救;甚至以左候表,以右候里,無稽之言,其謬為甚。
夫肝心居左,豈不可以為里?腸胃在右,豈不可以言表?如仲景為傷寒之祖,但曰大浮數滑動者,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者,此名陰也。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而大;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又如其上取寸口,太陰脈也;下取趺陽,陽明脈也。是皆陰陽表裡之謂,初未聞『以左為人迎而候表,右為氣口而候里』。即余初年亦嘗為『左表右里』之說所惑,及今見多識定,乃知脈體自有陰陽,諸經皆具表裡。
凡今之習訛者,但見左強,便曰外感而攻其表;但見右盛,便曰內傷而攻其里。亦焉知藏氣有不齊,脈候有稟賦,或左脈素大於右,或右脈素大於左,孰者為常?孰者為變?或於偏弱中略見有力,已隱虛中之實;或於偏盛中稍覺無神,便是實中之虛。設不知此而執欲以左右分表裡,豈左無里而右無表乎?故每至攻伐無過,顛倒陰陽,非惟大失經旨,而遺害於人不小,無怪乎脈之日難也!此不得不為辨證。
再按:人迎氣口之脈,本皆經訓,但人迎為足陽明之脈,不可以言於手,氣口總手太陰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動輸》、《經脈》等篇,明指人迎為結喉旁胃經動脈。
愚嘗考之《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五色篇》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經脈》、《終始》等篇曰:『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皆言人迎為陽明之府脈,故主乎表;脈口為太陰之藏脈,故主乎里。如《太陰陽明論》曰:『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陰陽別論》曰:『三陽在頭。』正言人迎行氣於三陽也;『三陰在手』,正言脈口行氣於三陰也。
蓋上古診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本,一取左右氣口以診藏府之氣。然則人迎自有其位,《脈經》則扯人迎於左手,而分氣口於右手,不知何據何見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辯,及見《綱目》之釋人迎氣口者,亦云人迎在結喉兩旁,足陽明之脈也。又見龐安常論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近見徐東臯曰:《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誤也。若此數君者,已覺吾之先覺也;茲特引而正之。嗚呼!夫一言之誤,遺誤千古,成心授受,何時復正哉?立言者,可不知所慎乎?」
⑵明·李中梓《診家正眼·人迎氣口》:「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人迎主表,盛堅為外感傷寒;氣口主里,盛堅為內傷飲食。此古法也。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內外之理,自叔和始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裡之義久矣。」
⑶清·黃元御《四聖心源·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行氣於三陰,故寸口可以候五臟;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陰為五臟之首,陽明為六腑之長也。
臟陰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陽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口小而人迎大。《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病痹,代則乍甚乍間。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麋,少氣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死不治。』《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以氣口主里,傷食則陰鬱於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陽郁於外,故人迎盛堅。此診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後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談,不足辨也。」
⑷清·何夢瑤《醫碥·卷之五·四診切脈·人迎氣口》:「按《內經》謂:寸口主中(寸口為太陰肺經脈,肺為臟,故以此通候五臟之氣),人迎主外(陽明胃經脈也,胃為腑,故以此通候六腑之氣。腑陽臟陰,陽外陰內,故寸口以候內,人迎以候外)。人迎本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後世既廢古人三部分診之法,遂改候人迎於左手關脈,而名右手關脈為氣口,與之相衡。謂氣口大於人迎,為內傷飲食(以右關屬胃也,此有理),人迎大於氣口,為外感風寒(以左關屬肝,肝主風也。然內風與外風無涉,於理未的),分主表裡。雖與經意無異,而部位不同矣。猶之足少陰腎氣,本於太溪診之(在足內踝後五分,筋骨上動脈陷中),今則診於兩尺。足陽明胃氣,本於跗陽(即沖陽,在足跗上,去陷谷二寸,高骨間動脈中)診之,今則診於右關也(張仲景每以寸口、跗陽、腎少陰並言,喻嘉言謂即寸關尺)。再按結喉旁人迎脈,怕大於兩手寸口脈數倍,從無寸口反大於人迎者(經謂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來氣口微大,恐非),此後人所以改候人迎於左關,以與右關較大小也。」
⑸時賢·胡天雄《素問補識》:「[人迎一盛]人迎與寸口合診之說,《終始》、《經脈》、《禁服》、《脈度》等篇中均有論及,其說大意是:寸口主內,主五藏,為陰;人迎主外主六腑為陽。春夏陽盛故人迎微大,秋冬陰盛故寸口微大。這就是所謂『脈口人迎應四時』的實際意義。及其發病,則有虛實之分。寸口候陰,凡陰經實證,寸口皆大於人迎,大一倍,病在厥陰;二倍,病在少陰;三倍,病在太陰。反之,人迎候陽,凡陽經實證人迎皆大於寸口,大一倍,病在少陽;二倍,病在太陽;三倍,病在陽明。陰經虛證則寸口小於人迎,陽經虛證則人迎小於寸口。如果寸口大四倍於人迎,且大且數,叫做溢陰,溢陰為內關。如果人迎大四倍於寸口,且大且數,叫做溢陽,溢陽為外格。不論內關和外格,都是危證。在治療上,根據寸口人迎盛衰情況,或瀉陽補陰,或瀉陰補陽。如果關格之脈,同時並見,就會死不旋踵了,義詳有關各篇。這是人迎寸口的診斷施治大法。但本篇與《終始》篇,較之其它各篇,尚微有不同:⑴.只言人迎寸口幾盛,不言此盛於彼或彼盛於此。⑵.都有『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句。⑶.《終始》篇更有『內關不通』、『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等句。
天雄按:人迎是足陽明結喉兩旁動脈,《靈·寒熱病》篇已有說明;寸口即氣口,是手太陰腕部動脈,觀『人迎與太陰脈口』句,明明指出脈口屬太陰,則後世『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理論上沒有根據,必另有見解。其次,正常人迎之脈,本來就大於寸口,《經脈》、《禁服》等篇所說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脈一般是不會大於人迎的。可能是後人妄形加工所致,此處一盛二盛,按《終始》及本篇來理解,應該是對其本身而言,並非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否則,『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句,將無法比較。其三,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且大且數,叫做關格。此時陽盛於外,陰盛於內,陰陽不得相榮,有彼此離決之勢,故為死候。理論上雖如此說,但事實上盛大幾倍,並無客觀標準。而且,寸口脈盛大,也決非全是陰盛之脈,故越人《三難》以尺寸分關格。仲景脈法更明確提出:『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使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使《終始》篇『內關不通』落了實,實在是一大進步,張氏(註:指張介賓《類經》)譏之,盈篇累牘,不嫌辭費,自己又找不出滿意的答案,徒然把事實上並不存在的東西,死死抱住不放,是沒有意義的。如張注本節,前面說,『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注後文又說『俱盛四倍以上,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在同一節的同一個問題的注釋中,前後矛盾如此?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何夢瑤《醫碥·人迎氣口》云:『按:結喉旁人迎脈,恆大於兩手寸口脈數倍,從無寸口反大於人迎者,此後人所以改候人迎於左關以與右關較大小也。』雖為調和之說,尚可從。」
綜上所述,王叔和《脈經》認為寸口脈「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脈學理論是不正確的,而互聯網百度詞條對「人迎」的解釋:「切脈部位名……②左手寸口脈的別稱。《脈經》:『左為人迎,右為寸口。』」所引證據亦欠准。
推薦閱讀:
※全球「黑老大」不為人知的秘密
※10個鮮為人知的戰爭事實,二戰其實直到1990年才結束
※武穴:鮮為人知的的「斜塔」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
※鮮為人知的20個「死亡真相」
TAG: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