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寫草書?

中國人為什麼寫草書?(2011-12-28 15:20:12)

中國人為什麼寫草書?

龍城飛將

中國的書法中有草書這一奇葩,人們談到草書時往往覺得它很高深,似乎只有書法家們才能欣賞,對其他人而言高不可攀。

但是,我們要思考一下,古人當初為什麼寫草書?

答案是非常簡單的,就是為了快。古人開會也要記筆記,《鹽鐵論》就是一個重要會議的筆記整理。古人也要審案,審案要記錄,他們沒有現在的科學技術,沒有現在法庭的記錄員用電腦記錄速度超過人們發言的速度。古人也要寫文章,大腦轉得快,寫字跟不上,就會抱恨許多閃現的思想火花流逝。在這樣強烈的需求面前,他們發明了古代在速記方面的科學技術——草書。

為了快,就不能像繁體的正體字那樣一筆一划,原則是越簡單越好。只有簡單,才能快。

怎樣才能簡單?

古人寫古書如何能夠快?過去我試著草著寫字,沒有嚴格地按古人的《草訣百韻歌》那樣寫,寫著寫著漸悟一個原則,原來草書可以這樣寫:曲線的橫來回劃,由下而上而下為多,由上而下而上者少。曲線的堅上下拉,有的向左鼓出個肚子,有的向右鼓出個肚子。還有就是畫圈,當然圈不是真正的圓,而是不規則的橢圓。這簡單的筆法就把我們的基本筆劃,點、橫、撇、捺、折等代替了。這樣寫起來速度當然快了,可以隨心所欲地連筆,寫字速度不亞於今天我們用鋼筆作筆記的速度。任何事物的出現首要的原因在於社會需求,由於古代社會也有快速寫字作記錄的需要,所以才有了這樣簡化的寫法。

前幾天出去開會,順便帶了幾本草書字帖在會議期間不需要我發言的時間悄悄地看。當然,此時仍要一心二用,一面聽會議的內容,一面想著我可能如何發言,一面在看做「私活」。看著帖,覺得更證實了我的這個想法。比如「帝」字,我看到就有兩種寫法,一是左右劃橫曲線的,二是左右橫曲線再加上橢圓。

草書寫出來作什麼?

草書是文字,是漢字,寫出來首先是讓人們辯認,進行文化與信息的交流。因而草書寫出來首要的原則是人們能夠認識,不管你字寫得好不好,首先得讓人們認識。所以古人有《草訣百韻歌》,就和更早的時候李斯統一文字寫法一樣,為了人們易於辨識,易於交流信息。後來於佑任看到人們寫法仍是很亂,比如有人追求「茴」有四種寫法,「之」字有五種寫法,就是束縛了思維,拚命去記憶古人這麼多寫法,忘記了古人當時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寫法,這麼多寫法的意義是什麼。其實,之所以產生同一個許多寫法,可能有多種情況。其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書法習慣,因而其作品流傳於世,人們就看到相同的字有不同的寫法的。其二是同一個作者在草書連筆寫作的情況下,隨心所欲,順勢而為地寫作,同樣的在不同的上下文時會產生不同的寫法。這些不同的寫法可供我們參考,但我們後人決不應拘泥於它們。

怎樣寫草書?

我認為,快速連筆,人們易認應當是其首要的原則。其實,現在許多簡化字就是參考古代的草書來的。比如「書」字,就是古漢字繁體字的草書的寫法,也就是古代漢字的簡化字。遺憾的是,我見過現在許多書法家,許多繁體字自己並不認識,於是在字帖邊上標上簡體字。有的字帖也迎合這種需要,把繁體字草書的字帖旁標上簡化字,便於只鑽研這門獨學的人們辨識。這樣又有什麼用呢?只封閉在一群書法家當中,沒有普及到大眾,沒有讓大眾來識別。武術則不然,拉出去對練一番就可以見分曉。舞蹈和唱歌也是比試一下就能見分曉。唯獨這書法里的水太深,似乎不是名人字不好,只是成了名人字一定好。

因此,我以為,現代人寫草書,如果是為了與人們交流,就放下架子來,不要掩飾自己並不太懂繁體字文化的廬山真面目,直接就是草書簡體字,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你所寫的字,不要讓人們對書法就和對太極拳一樣,由於普通人們不懂,而太極拳界又不實事求是地把太極拳神功奇功吹捧上了天,使得人們既遠離之,又迷信之,還神話之。實際上若讀一些書論,就和學太極讀一些拳論一樣,會明白許多道理。

到底什麼樣的書法美?

不是某位書法家稱某領導的字好,某領導的字就好;不是某領導誇某書法家的字好,某書法家的字就好;不是某書法家模仿某名家或大師惟妙惟肖某書法家的字就好;不是自成一體的字就好,其實有的著名才子書法自成一體,那字的美學水平簡直是慘不忍睹,人們還跟在後面不停地誇他的字美到了天上,真是和太極拳界的怪現象一模一樣[1]。

如何欣賞草書的美?

並不是能寫草書就一定美。也不是名家寫的草書就一定美。這種情況就和太極拳界一樣,並不是名氣大就真正懂太極,或者雖然懂太極實際上功夫並不深。這種情況也許在畫家的圈子中也存在。許多年前我就開始接觸到書法家和畫家,當然不是中國第一流的,可能是二流或三流的吧。我感覺他們當中許多幾乎一致的做法就是希望得到哪個官僚的認可,其實這官僚並不懂書法或畫。然後,他們再到處去炫耀說,某某領導說我的書法或畫好,所以我的書法或畫好。過去魯迅常批評一些文學家媚俗,指的也是這種情況。然後,他們也去追捧那位領導的字如何好。領導有時也會十分謙虛地說,某書法家也認可我的字。可見有些書法大家原來是這樣互相追捧出來的。

實際上,欣賞書法只有一個標準是最重要的,這就是衛夫人提出的「筋書」。

欣賞書法,其他人還沒有提出比衛夫人更新更高的標準,這就是把全身的力用到字上,寫出來的字達到「筋書」的標準,不要有骨無肉,那是乾柴。不要有肉無骨,那是「墨豬」。筋書的標準是,有骨有肉,骨多肉少,字顯示出一種筋的狀態,一種彈性狀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於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2]。這是作為美學作品的書法作品的創作和欣賞的基本原則。

這裡一個「筋」字用神了,表達了好書法的真正的境界與表現形態,正好相當於太極拳的「柔」。太極拳拳論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若用到書法上,就是三柔出一剛,身體部分要柔,筆端要柔,紙面要柔,最後產生的書法作品才可能是「筋書」。筋書不是簡單地看上去有力,若僅僅是看上去有力,極有可能是僵勁。正如沒練好勁路的形意拳師一樣,只見其明勁,看上去很有力,未達暗勁,還不是武術的高峰。前幾天一位形意拳友介紹我看一位形意拳大師的視頻。他對這位拳師佩服有加,因為該拳師弟子滿天下,光碟遍五洲,有次他去北京恰好在一個公園見到了這位著名的拳師。我隨他一起看視頻,他讓我表態,我不得不說該拳師練得不錯,因為人家多麼有名氣啊,而我是名不見經傳。但我內心卻發現該拳師的打拳時僵勁很大,發出的不是寸勁,而是尺勁,甚至是二尺長的勁。這麼長的勁必然是僵勁了,不可能是活靈活現的寸勁。看到許多書法家的字表面上很有力,細看就可以知道是僵勁寫出來的。

如何能夠做到「一身之力送之」?衛夫人沒有作答,實際上就是太極拳的力生於跟,形於手指。而中國後來的書法家們強調指力、腕力、肘力、肩力等,唯獨不知道應當是用腳力,而主宰於腰,是因為衛夫人的秘籍沒有傳下來。即使是近代的書法大家康有為,在他那本只用了十七天時間寫就的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廣藝舟雙楫》在引用衛夫人的話時,也把她上述最重要的話給省略掉了,只引用學書從寫大字開始的話。可見直到康有為的書法大家們基本上不理解衛夫人所說的一身之力送之,不懂得寫字是要用身體的力,他們只是強調用指力、用腕力,不注意作品的「筋書」的標準,實際上許多字是類似太極的僵勁寫出來的。

為什麼說許多書法家是用僵勁寫出來的?

我在《關於草書的感悟》[3]中講到那位老先生就是僵勁寫字的。作為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我們應當尊重人家。而且我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有名,因為現在的名人太多了,名人之多多過我的朋友和同事,我記不過來。我分析他寫字的姿勢,首先身體的重力由左手搭到了檯面上。接著力由右肩出發,經由腕力的運用而達於紙面。這樣從腳到左手是一個僵勁,從手腕到肩又是一個僵勁。所以這類作品無論用多少美譽之詞,我們都可以看出其中有僵勁的成份來。

近來拿衛夫人這個標準看一些近年中國著名書法家們的作品集,作者都是名家,都是某某書法協會的會長副會長之類,但我從中發現許多這樣僵勁十足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怪怪的自成一體的,更是僵得彆扭。據說有的書法家的握筆方法都是很怪的,在寫作時身體的各部分是不順的,足跟的力沒有達到經由手腕和手指達於紙面,身體是一種僵化的狀態。

也有人是「松」的狀態寫,但他們的「松」易偏於懈,且只是松在手指上,腕以上到肩的部分實際上是僵的,奧秘在於他們的腕向下壓,不是坐腕豎指,所以肘和肩會向上抬,違反了沉肩附肘的原則,肩部開始到筆端自然是僵化了。

總起來看,草書的產生在於書寫要快的社會需求。草書的筆劃簡化就是適應了這種需求。現代人寫草書實際上就可以直接寫簡化字,因為簡化字是古代繁體字連筆草寫的。《草訣百韻歌》可以作參考,有助於人們記憶繁體字的連筆寫法,但不必拘泥它的寫法。人們完全可以以現代的簡體字連起筆來成為現代草書。寫字的美學價值在於全身的力達於紙面,從而達到太極拳的「柔」,即衛夫人所說的「筋書」的狀態。「筋書」,衛夫人贊之為「聖」!

2011-12-21


推薦閱讀:

賀知章草書《孝經》(釋文附後)
神韻自足!孫過庭《草書千字文》
很適合識字、練字,識草練草,老少咸宜的草書《中華字經》(2)
藝術家石維加談書法的美學原理
新長城藝術頻道:石維加-漢字石文化的根

TAG:中國 | 中國人 | 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