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凈土法要 第三卷 回歸之路 老年人的學佛方法
老年人的學佛方法
按照傳統的說法,六十歲以上就稱為老年人了。在中國佛教徒中,老年人約佔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學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確的方向進取,得到真實的佛法利益,是目前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
根據近年來的調查表明,中國老年人學修佛法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經過一生的學修,道業已成,智慧朗發,正以慈悲之心,行教化的事業,不陣勞苦,不慮後事,惟以無住之心廣施法益。這一類是一切佛子的榜樣與皈依處,是弘揚佛教真精神的導師。
二、一生忙於世事,無暇修行用功,到了老年始發心專志修行,或在家庭中,或住寺廟,或與諸居士和合山居清修,一意於道業的成就。此類雖然根基不夠,但因拋棄一切世緣,專心行道,仍有較大的希望。三、到了老年始知人生如夢,但一生習染深重,仍然放不下來,或累於家庭,或執於習慣,或貪於享受,或迷於愛好等等,學佛不能專一,意境無法開啟,故毫無道力,修行成為戲論。此類老年人雖言學佛修行,但因沒有真正發心了生死成佛道,故無成就之可能。
四、以求拜心理為出發,神佛不分,注重於世俗化的佛事,或拜一個師父,或參加一個凈土會,適佛教節日到寺廟襄朝禮一下,遇家庭災難諸事,到寺廟打普佛等。因為不了學佛宗旨,只是隨著一己的需求而去信佛,所以根本未入佛門,也就談不上修行佛道。這一類在民間極為普遍,尤其是在農村和不發達地區,無知識的婦女居多。因其信佛首先是依賴寺廟,而寺廟裏對一般信眾講經說法極少,即使拜了師父,其師也沒有真正對弟子的慧命負責,只在世俗人情上建立某種特殊的關係。
第一種老年優秀佛子固已隨意自在,故毋須論其修行方法。第四種老年一般信眾是目前社會性的佛教教育問題,乃由佛門弘法大德負其責任。因此,我們要討論的只是第二與第三兩種類型的老年學佛方法的問題。
依據老年人心理素質與生理狀態及經驗與智慧的成熟度,應該注重於以下三個方面的修養,方能成就道業。
一、了悟人生 百事不管
老年人學佛,因為有幾十年的人生履歷,及有切身的體驗人間的悲歡與憂喜的經驗,無一不體驗到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真諦,如今已到了暮年,怎能不回首往事而驀然覺悟呢?那如夢如幻的一場場戲劇,如今何在?那些一向以為真實的東西也一去不復返了。此刻才明白人生最大的事業乃是解脫煩惱,開啟智慧,清凈三業。由此了悟,豁然如夢初醒,頓覺大道在即,妄慮潛蹤!
了悟人生,方能放下一切塵緣,一心修習佛法。如《凈土聖賢錄》下冊所載百不管老媼的事迹:
百不管老媼,失其姓,杭州人。嘗問於孝慈庵道源和尚日:「修何法門,一生決離苦海?」和尚日:「無過念佛。然念佛不難,而難於持久。持久不難,而難於一心。汝若能一切不管,專心持名,至誠發願往生。臨終佛來接引,即得離苦海矣!」媼歡然拜謝。歸,即將家事,委子婦等,凈室供佛,修持其中。年余,復問和尚日:「自蒙開示,弟子棄捨家務,專事念佛,自問亦可謂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難,師當復有以教我?一和尚日:一汝雖拋卻家務,而兒孫眷屬不無繫念,此則愛根未拔,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拔去愛根,將一切放下,然後能得一心也。 媼嘆日:師言是也!我雖不管於身,不能不管於心,從此真當百不管矣!。遂加精進,愛心偶動,即默持此「百不管」三字,以自驅除。或諮以家事,亦依此三字拒之。於是「百不管」之名,播傳親黨間。如是者又年余,一日 詣庵謝曰:「師不我欺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數日後,無疾而逝。嘉慶初年事。 像百不管老太太,當了悟人生無常,欲求出離苦海時,以身心不管一切塵勞之
事而後才獲得成就。由此可見老年人修行,要在了悟人生的時候,真正了斷塵緣,方能契證佛法。正如明代張守約居士所云:
物外寄閑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點塵,唯念一聲佛。
但在許多老年居士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們在佛教中浸潤了相當長的時間,但仍然執著世味,沈迷凡事,在俗事中忙於應酬,諸事皆管。因為未能了悟人生故,念佛修行毫不得力,成了「百事管」的俗人,到了臨命終時,必定手忙腳亂,隨業流轉去了。
二、心閑專註 空靈超脫
數十年的生活經歷,艱難的人生跋涉,在老年人的心中已裝下太多的影子,因此,悲歡離合的人生鬧劇,不斷浮現在慣於回憶的腦海中。生活在過去的影子裹而又以豐富的經驗稱能的老年人,往往不甘示弱,不願退出社會,不耐寂寞的生活,所以到了應該休歇的時期,仍舊日夜忙碌,不肯閑下心來;心既不肯歇,則修道之念,必不能專註;既不能專註於道,就不可能進入空靈超脫的境界。
「心閑」是老年人學修佛法的一個關鍵。因為只有心真正地閑靜了,才能洗滌過去的生活刻痕,才能擺脫由經驗帶來的妄動。所以當心念進入閑靜狀態時,道念才突顯出來,智慧也就不期然而然地開發流露,於是心地空靈意境超脫,修道的生活就能趨於平淡而無求。道果就在空靈超脫中得到成就。
老年居士除了不能了悟人生,百事要管外,在佛法的學修方面,往往因犯以下三方面的問題而使心不閑:
㈠、偏於經論的研讀
有的老年居士,費了五年乃至十年的時間去探討教禪等理論,形成了一套深刻的見解,但卻不從事實際的修持體驗,因此煩惱不斷,妄想紛飛,使心念不得閑靜,修道的真趣即無法產生,等到想下手用功時,爭奈身體虛弱,精神不振,已經不能從正途起修了。
㈡、偏於繁複的修法
有些老年人不知年歲已大,精力有限,而去學修那些儀規繁多,觀想複雜,次第嚴密,修持艱難的法門,因為耗費身心精力,心地不得安寧,於是久久不得真正利益。所以老年人宜修簡單省力,養神安心的法門,作為調攝身心的行持,心念就可閑靜安樂。
㈢、偏於精進的追求
由於意欲的執著,以為人生無常,老死將至,故不顧一切,一往直前。因為過於用心,使身心疲倦,精神萎頓,造成心識暗蔽、昏迷,煩惱重重。所以老年人修法宜應適意,不可太過急切,順其身心的自然而趨進,只要能專註一法,隨時念茲在茲即可,大可不必摧折身心,固執急進,由於精進的追求之意不化除,心地也不可能進入閑靜。不閑靜的精進,正與道悖離,無法得到相應。
「心閑」如果不「專註」一法,也是不能合道的,因為「心閑」易落放逸,而專註正救此偏。「專註」如果不達空靈超脫,也無法顯無礙慧,證真實道,因為落於境、法及能修之心,都不能真正契悟中道。所以,「心閑」而後「專註」,由「專註」而達「空靈超脫」,是老年人學佛的第二個重要方面。
三、明師善友 道化無跡
老年人學修佛法,因為不可能過多地研教,也不允許走彎路,所以最需要明師的指示,以符合於正思與正行。但是由於老年人社會經驗豐富,在求師時往往不能放棄成見,消除世俗的經驗,有些人儘管表面上很謙恭,但內心卻仍固執己見,不能完全隨順師教。如果在求師上做不到真正虛心至誠,必然會在修途中出現許多障礙。因此,老年人不但要求明師、識明師,更重要的是真正依師教悔,毫無妄執地進行暮年的清凈之行。
結交一些真正修行的道侶也是老年人修行的一個重要方面。修行不是孤立的,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發生許多影響,如果修行人結交的儘是世俗迷執之人,那麼受熏的也是不凈的種子,菩提心就會退轉。反之,假如與真正修行者結成同修,那麼,三日一行,也必然深受啟發,在不知不覺中,道業也就逐漸圓成。明師猶如帶頭的嚮導,善友好像同行的伴侶,在嚮導的帶領下,我們更可隨著人流毫不費力地到達涅槃寶山,成就道果。
正當我們往前邁進時,也在無形中幫助他人進步,利樂有緣的眾生了。因為一個有成就的人,開口吐言就是不一樣,能使與他接觸的人得到教益,受其啟示,因而獲得出世的利益。
但老年人的道化,不在有形的建立,執意的追求,應是隨緣無住的。因此,在綿綿無間的行持中,遇到有緣的人,可以方便指點佛法真義,使之悟入正道。如果標新立異,宣示己德,以吸引信眾,使自己處在領導的地位,那麼,名利之心不忘,巧偽之機即生,結果是自欺欺人,不但道業不得成就,且有墮落惡趣的危險。道化無跡,才能流顯真正的妙用,因此,拜師也好,結交善友也好,都以道業為重,並應在隱然阿進行,不能沽名釣譽,以取虛聲。在道的教化上,更應無形無跡,無住無為,如此才使自身與他人,都相應於空靈妙性而成正慧之照。
從上所述老年人的學佛方法,僅為筆者的初步觀察。因周圍的老年佛子在學佛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使道業滯礙於一途,故將其通病總結出來,以顯示老年人的正確修法。其中雖偏重於凈土,但佛教中的各宗各派的晚年修持之旨,莫不與此相通。因此,老年人如能珍惜垂暮的歲月,在了悟人生的同時,放下世緣,百事不管,使心地閑靜地專註於一法,化有歸空,轉識成智,並在師友的提攜下,以莊嚴悲智不二的菩提之心,共行無相的化道。
推薦閱讀:
※老年人打電子遊戲好處多,帶上爺爺奶奶一起玩吧
※老年人的強腎保健穴
※老年人的重大疾病險都有哪些?
※高血壓病發現與發展前生今世
※我為什麼不教老年人學習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