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抗美援朝主帥任命的曲折內幕,好文,強推!

揭秘 | 抗美援朝主帥任命的曲折內幕,好文,強推!2015-09-08作家文摘

【登載於今日發行的1867期《作家文摘》】

  任命主帥是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戰略決策的重要環節。由誰出任主帥一直是出國作戰前中央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梳理這段歷史,能夠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共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提議,主持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研究組建東北邊防軍問題。同日,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將會議決議報告毛澤東,提出「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毛當日批示同意。

戰場上指揮作戰的粟裕

  其實,此前一天,毛澤東就已致電粟裕並告陳毅、饒漱石,要求粟於7月18日到北京接受重要任務。這時粟裕身體狀況不好,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症時常折磨著他。考慮到自己恐怕頂不下來,耽誤大事,粟裕致電毛澤東,提出是不是可以考慮另外的同志。毛堅持要粟去,複電仍希望他於8月上旬來京。毛澤東之所以如此回電,主要是因為部隊的調動部署需要一個月左右,到8月上旬方結束。

  7月14日,粟裕舊病複發,難以堅持工作,經中央軍委、華東局批准,到青島療養。17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要求粟裕於8月上旬報告身體情況,指出如病重則繼續休養,如病已愈則盼來京。8月1日,病情加重的粟裕托到青島的羅瑞卿帶信給毛澤東,信中說,病情未見好轉,但「又因新任務在即」,「心中甚是焦慮,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8日,毛澤東回信說,「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

  毛澤東這封回信的語氣和上兩封電報的語氣明顯不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這時朝鮮人民軍已解放朝鮮南部90%以上的地區和92%以上的人口,美軍和南朝鮮軍被壓縮至僅有1萬平方公里的地域。戰爭局勢有利於人民軍,中國不急於出兵;第二、為了統籌部隊集結後的指揮和後勤保障問題,東北邊防軍實現了統一指揮,邊防軍指揮機構的成立時間可稍稍推遲。7月22日,周恩來與聶榮臻聯名向毛澤東提議,邊防軍先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並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裕等人去後,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翌日,毛澤東批示予以同意。

  8月下旬,粟裕由青島轉往無錫療養,9月初又經上海回南京家中療養。直到10月初中央決定志願軍出兵之時,他一直在養病。

  那麼,粟裕沒有挂帥出征,是託病請辭,還是病情突然加重、不能赴任呢?綜合各種材料來看,應屬後者。

  粟裕一生六次負傷,戰傷的後遺症和過度的緊張勞累使他患有多種病症。據他本人回憶,在淮海戰役期間,他曾七晝夜沒有睡覺,後來引發了美尼爾氏綜合症,仍帶病指揮。戰役結束後,病情加重,連七屆二中全會也沒有參加。新中國成立後,粟裕身體並不好,但解放台灣和華東方面的軍事重任在肩,仍然堅持工作。1950年7月中旬,粟裕舊病複發,不僅無法堅持工作,甚至左右環視都困難,吃飯時要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12月,粟裕由夫人楚青陪同去蘇聯治病,經過一個月的初步檢查,診斷為長期過度緊張、疲勞、受傷次數過多(且有兩次傷及腦神經),致造成經常頭疼,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休養。經過手術和療養,到1951年8月,身體才基本痊癒。

  即便如此,粟裕對出兵朝鮮亦有所準備。據《粟裕傳》記載,粟裕接到新任務後立即著手準備工作,要華東軍區司令部選配作戰的參謀、通信班子,要華東空軍的蔣天然調查研究侵朝美軍的飛機數量和作戰能力,並向中央軍委建議增調原準備用於攻台作戰的三野第九兵團參戰。他說:「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辭了,我還是要去。」

  為此,中共中央經深思熟慮為粟裕配備了得力的左膀右臂,在確定粟裕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同時,任命粟裕的老朋友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

林彪「是比彭德懷要適當的人選」

1950年8月初,毛澤東明確提出,邊防軍8月內可能沒有作戰任務,但應準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後延至9月底),並要求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

林彪與夫人葉群

  在此情況下,任命主帥成為緊迫問題。據時任總參作戰部參謀王亞志回憶,在當時的中共將領中,能指揮多兵團協同作戰的有六人,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和陳賡。粟裕之外,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將林彪納入考慮對象:  第一、林彪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戰功頗為顯著。抗日戰爭結束後,林彪率領大軍馳騁在東北戰場上,率領部隊人數一度達到70餘萬人(不含軍區部隊);東北解放後,領兵揮師關內,參與指揮平津戰役;平津戰役結束後,又進軍南下。到1950年1月,其所指揮的中南軍區即第四野戰軍部隊已達150萬人(含軍區部隊)。他指揮的部隊足跡踏遍黑吉遼京冀鄂滇瓊等14個省市自治區,戰績顯赫。林彪高超的指揮藝術深得毛澤東的賞識,毛澤東曾說他打仗的特點是又狠又刁。  第二、朝鮮北部所在的緯度與東北大體相近,林彪曾在東北指揮作戰,一旦出兵朝鮮,應該能很快適應戰場環境。與其他五將領相比,這是林彪的優勢。  第三、東北邊防軍主力由四野的第38、第39、第40、第42共四個軍及三個炮兵師共25.5萬人組成。由林彪率領自己指揮的四野出戰,勝算較大。  除以上原因外,在六位將領中林年齡最小,當時只有43歲,因此,後來鄧小平在談到林彪時說,「按說他是比彭德懷要適當的人選。」毛澤東曾與周恩來等中央書記處領導成員商量過,準備由林彪帶兵出征,但中央並未將這一消息正式傳達給林彪。  9月8日夜,周恩來聽取中國駐朝鮮大使館一等參贊柴成文匯報朝鮮戰場態勢和朝鮮後方有關重要情況後,指示軍委辦公廳將這份材料送林彪一閱,並指示柴直接向林彙報一次。柴在彙報時感到林已看過彙報提綱,說明林彪對朝鮮戰況已給予充分關注。  林彪一邊了解戰局,一邊做帶兵出征的準備。美軍仁川登陸後,林彪把四野二局(技術偵查局)局長彭富久和政委錢江從武漢緊急召到北京,向他們交代:朝鮮戰爭很緊張,「中央正在研究出兵援朝問題,可能要我去朝鮮」。同時,林彪要求他們以四野二局為主組建一支技術偵查隊伍,準備隨他赴朝工作,並囑咐道:「此事中央正在討論中,要做好準備,但暫不要對別人講。」  美軍仁川登陸後,林彪對出兵朝鮮的態度變得謹慎起來。有記述稱,9月下旬,林彪曾就中國派兵入朝參戰問題與毛澤東有過一次交談,認為在敵我雙方武器裝備極為懸殊的條件下,如貿然出兵,必將引火燒身,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林彪為什麼最終未能領兵出征呢?對此,學界和相關當事人回憶主要存在以下四種不同的說法(尚無確證):第一,確實有病,不能出征;第二,託病推辭,不願出征;第三,貪生怕死,不敢出征;第四,珍惜名望,不想出征。其中,第二、四兩種說法較多。

彭德懷臨危銜命

  美軍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急轉直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對人民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於1950年9月28日攻佔漢城,29日進至「三八線」附近。與此同時,美國不斷侵入中國領空挑釁。

  危急時刻,志願軍主帥人選再次成為擺在中央面前的突出問題。10月2日下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戰局和中國出兵援朝問題。毛澤東認為出兵已是萬分火急,但會上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會議決定10月4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同時,毛澤東要周恩來派飛機到西安,接彭德懷到京參會。由此推斷,可能就在這次會議上,中央放棄了讓林彪赴朝作戰的想法,臨時改派彭德懷帶兵出戰。

朝鮮戰爭戰場上的彭德懷

  這一推斷也可從彭德懷到京參會的過程看出來。10月3日,華北因天氣不好,不宜飛機航行。接彭德懷的飛機4日上午才由北京起飛。當時,彭德懷正在西北軍政委員會辦公室內埋頭審閱西北地區三年經濟恢復計劃,因保密,尚不知進京原因。  到京後,彭徑直來到中南海頤年堂會議廳。毛澤東首先發話:「你來得正好,美軍已開始越過『三八線』了,現在正在討論出兵援朝問題,請你準備談談你的看法。」彭德懷聽了幾個人的發言後,才知道會議對援助朝鮮有不同看法,因不明情況,他沒有發言。次日上午,彭來到毛的辦公室。毛讓他談談對出兵的看法。彭說,「主席,昨天晚上我反覆考慮,贊成你出兵援朝的決策。」毛問,「你看,出兵援朝誰挂帥合適?」彭問,「中央不是已決定派林彪同志去嗎?」毛談了林的情況後說,「我們的意見,這擔子,還得你來挑,你思想上沒這個準備吧?」彭德懷沉默片刻後慨然領命:「我服從中央的決定。」毛讓彭在當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談自己的看法,彭作了支持出兵的發言。會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10月8日,中央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推薦閱讀:

走近抗美援朝戰場第一位「特級英雄」楊根思
討論一下如果調整部署,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是否會取得更大戰果?
如何評價志願軍的火力支援能力?
60年前誰逼迫毛澤東「抗美援朝」?
如果日軍參加朝鮮戰爭會怎麼樣?

TAG:內幕 | 抗美援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