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意拳樁功
06-18
談意拳樁功站樁是我國傳統武術共有的基本功。武術的任何門派和拳種,在其發祥的初期都非常注重樁法的訓練。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拳學內容的變遷,許多拳種逐漸忽略了樁功的訓練。只有意拳保持著本身原始技擊的特點,並把站樁這一古老傳統的訓練方法,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和境界。賦予站樁功以無限的生命力。意拳發展到今天,任何意拳愛好者和有志與從事意拳研究的人士,都應該對站樁這一古老的課題,進行必要的重新認識。 想練書法先要選好一種字帖,要練武術先要選好一個拳種。如果你有機會接觸了意拳,那就首先應該對意拳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特別是它特殊功法———站樁。 我們知道,任何人體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肌肉收縮作用於骨骼的結果。也就是說以骨骼為槓桿、關節為樞紐、肌肉收縮為動力,使人體進行各種活動。從事拳術練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想通過拳術訓練,通暢氣血、鍛煉筋骨,求得健身與實用兩個方面的效益,那麽只有身體形體上的運動是不行的。當然,只有精神方面的活動也是不行的,需要的正是這兩者的協調和統一。站樁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王薌齋老先生稱此為習拳之初的「不二法門」。意拳以為:所謂「拳」者,就是運動的外部表現形式;所謂「意」者,就是精神假借之支配。樁法正是鍛煉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個整體,雖分身、手、頭、足等各個部位,但不可分開來論,更不可偏重單一方面的鍛煉。局部鍛煉雖有一定的作用,但習練日久也有很多的害處。練拳是一回事,聽小說是另一回事。誰的肚子有功夫都是神聊。再說誰能保證只打有功夫的地方呢?顯而易見,光有局部功夫是行不通的。這與技擊不能同日而語。站樁是統一意念、統一動作、身心一致的練功方法,它所得到的是全面的整體的鍛煉。實踐證明,非由此一站不能得「一動無不動」,「一枝動、百枝搖」的拳術力量。意拳大師姚宗勛先生說:「意拳就是神經支配、意念領導」。這是非常精確的意拳解釋。意拳站樁鍛煉的基本方法是用功時要氣靜神怡、呼吸自然、思想集中、全身放鬆,把步位間架安排適當,加以意念誘導,在靜止不動(相對靜止)的狀態下,去認真體會「不動之動」的微動;再由微動去體會欲動又止,欲止又動的精神狀態。這就是薌老所說的「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有了這種動猶不動,動靜互相併用的體會和認識,才會體會到呼吸與周身的聯繫,身外的阻力,鬆緊力的作用。從而控制在平衡的狀態下。通過持續鍛煉的過程,會產生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環往複,無有止境。有的人站了一輩子,還不知道站樁是怎麽一回事。他們只追求站樁的時間、關節彎曲的角度,甚至把站樁與氣功相提並論,從根本上歪曲了站樁的本義。一般人都認為,站樁就是像木頭樁一樣,一動不動地傻站,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例如一個跑步運動員在出發台上聽到「各就位」時是什麽感覺?準備出發的姿勢是動還是靜?是緊還是松?這就是站樁時的精神狀態。是已接未觸的臨戰狀態下的基本間架,所以,站樁看起來是一動不動,實際上在高速運轉待命啟動,薌老稱此為超速運動。這種練功方法就是無力中求有力、笨拙中求靈巧、微動中求速動 、抽象中求具體,使內外合一、精神意志、氣血筋骨、全身整體都能得到全面鍛煉的方法。由於練習目的和訓練階段的不同,意拳樁法分為健身樁與技擊樁,但是兩者不可截然分開。如僅為健身祛病益壽延年可不必站技擊樁,但初習技擊的人必須從健身樁開始入門,逐步過渡到技擊樁,以求拳術所需要的專項力量與各種專項素質。在初級階段技擊樁與健身樁在外部表現形式有明顯的區別,到了高級階段只有內在的意念含義上有差別從外部形式上很難看出。 以上所述希望大家在練習意拳之前,首先弄清楚站樁的重要性,在弄懂什麽是站樁這個問題,即薌老所說:「要明拳理、知拳益、知為何有此一動」方可練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