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治療
(1)適應證:
1、無併發症與明顯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輕度糖耐量異常者。運動療法特別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最好適應證,這些病人首選的治療是飲食控制與運動療法。
2、有微量白蛋白尿,無眼底出血的單純性視網膜病變,無明顯自主神經障礙的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等輕度合併症的病人是相對適應證。對這些病人飲食指導的同時,提倡藥物控制血糖後再進行運動療法。
3、無酮症酸中毒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調整好飲食與胰島素用量的基礎上進行運動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2)禁忌證:
1、嚴重的1型糖尿病患者,如運動可引發酮症酸中毒。
2、伴有糖尿病腎病者。
3、伴有高血壓或者缺血性心臟病者,運動可引發心絞痛甚至心梗。
4、伴有眼底病變者,運動可加重眼底病變,增加出血危險。
5、老人合併嚴重的心、肺、肝臟、腎臟等病患。
6、合併各類感染。
(3)運動項目:最好選擇簡單、方便,不需特殊設備與投入,便於長時間堅持的運動項目,並且以有氧運動為主,並且輔之以一些力量運動。運動項目必需考慮不要加重心血管系統與骨關節系統的負荷,以保證運動的安全性。當前,國內外專家一致推薦有氧運動,如散步、走跑交替、騎單車、游泳、體操、太極拳和跳舞等。
(4)運動時間:通常認為每回半個小時左右為好,但是要因人而不同。有研究認為,飯後90分進行運動降糖效果最佳。特別早飯後是運動的黃金時間,因這時在一日中血糖含量最高。如空肚子運動則易發生低血糖,而飯後馬上運動又影響了吸收消化,比較易引起暫時性低血糖反應。
(5)運動強度:運動強度是能否取到運動效果的關鍵。採用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夠達到明顯的降低血糖效果。強度要因人而不同,循序漸進,一般宜從低強度運動(散步、體操、打太極拳等)開始,漸漸進入中等強度運動(登山、騎車、跳繩、爬樓等)。假如強度過小,對糖代謝影響較小;強度過大則易加重病況,又會引起低血糖反應。判斷強度最簡單的方法,是以自我感覺與每分脈搏次數為準則。脈搏次數計算是在運動結束時,適度運動脈率=170-年齡,60歲以上者以每分90至100次為好。從事中等強度活動時,會感覺心跳與呼吸加快,用力但是不吃力,並可伴隨著呼吸的節奏連續說話。
(6)運動頻率:一般提議每星期應運動5次以上。一旦運動停止,鍛煉的作用即開始降低,兩個禮拜內不參加任何鍛煉,效果將完全消失。
(7)注意要點:因人而不同,循序漸進,貴在堅持,注意安全。鍛煉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每星期要鍛煉5日以上,最好形成每日鍛煉的習慣。運動療法必需和飲食控制、藥物治療三者緊密結合、合理安排。一般要求每個病人在實施飲食控制和必要的降糖藥物治療基礎上,血糖適當控制後再開始運動。避免空肚子或者降糖藥物高峰時運動,導致低血糖反應。要求每回運動做好運動前的準備活動與運動後的整理活動,時間為5至10分。這不但有利於提高鍛煉效果,並且可避免身體損傷。生活與工作中形成多動的習慣,利用各類機會消耗體力。通過利用樓梯、短距離步行、搬運東西、打掃衛生、家務勞動等增加體力消耗。糖尿病患者外出運動的時候,要隨身攜帶糖尿病保健卡,卡上應有本人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與電話號碼,以保證發生意外時別人可以幫助處理。保健卡要放置在明顯的地方,外出活動時要告訴親人活動的時間與地點。運動裝要寬鬆,尤其是鞋襪,不要磨破腳,要做好足部的保健,避免運動的時候身體受傷。隨身攜帶糖果與餅乾,以防出現低血糖反應(如視覺模糊、脈搏異常加快、出汗、疲勞、手顫、頭疼等)。總而言之,常常參加運動已被證明是管理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手段,我們應當提高運動方面的知識,科學地參加體育鍛煉。
推薦閱讀:
※去外地跑馬拉松該帶的 8 個裝備 | 吳棟說跑步
※「懶蟲經濟「來了,它用迷你健身房瞄準91%的懶人
※平板撐運動,頭部上抬易致脊椎受傷
※運動有風險,跑步需謹慎
※每天損傷耳朵的行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