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這樣寫 語文可以這樣教

來源:《南方周末》發表時間:2010-10-18 10:21:25訪問次數:657北京四中是個傳奇式的中學,從李敖到陳景潤,從薄熙來到陳凱歌……許多政界、商界、學術界、文化界的「大名字」都出自四中。四中的高考升學率也是全國第一,近年來,每年都有95%左右的畢業生考入重點大學,其中40%被北大、清華等錄取。這所傳說中的中學,最近在語文教改上大動手筆。語文不再是「中心思想」和「主題大意」,學生們在作文里,與切·格瓦拉在南美叢林里穿梭,與羅斯福總統共進早餐……□本報記者石岩 實習生 馬曉莉1952年的這一天,我和平常一樣早起,給麻風病人服藥,囑咐他們先準備一下,馬上就要作彌撒。這裡是聖帕布羅麻風病院,與其他醫院不同之處在於一條亞馬遜河,把南岸的患者和北岸的醫生、護士等醫院的職工及修女隔絕開了,一邊是垂死掙扎的靈魂,一邊是充滿希望、懷揣理想的生命。在這雨林環繞的小島上,陽光能遍及每一個角落,驅散每一絲陰濕的空氣。彌撒之後,已近中午,總管把兩個醫學志願者帶來南岸,並由我領他們參觀醫院。我拿出準備好了的兩副手套遞給他們,說:「在這裡工作需要戴上手套。」我看見他們兩個疑惑的表情,又加了一句,「這是規定。」「南岸的患者不是都已經服藥了么?應該沒有傳染性了。」其中一個瘦高的男子開口了,我看過雨果·佩斯博士的推薦信,這個人應該就是埃內斯托·格瓦拉—— 一個還沒畢業,乳臭未乾的毛小子……這段文字並非出自切·格瓦拉的外文傳記。其實,這是北京四中高一學生劉娃的作文,題目是《偶遇》。劉娃以一個修女的視角,描摹了從大學休學、周遊南美的切·格瓦拉。那時,日後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還只是切·格瓦拉人生地平線上的遠景,但其中的種種端倪,已經被劉娃以素描輕輕勾勒出來。寫這篇作文前,劉娃對切·格瓦拉的了解僅限於廣泛印刷在T恤上的格拉瓦頭像。「寫得真棒啊!甚至通過環境和景色描寫塑造了一種很南美的濕熱的感覺。」讀過劉娃的文章,同學張碩瑛由衷讚歎。不要以為劉娃是特殊的才子。事實上,讚美她的張碩瑛自己就不賴。張碩瑛以一個亂世中流離失所者的口吻完成了她和辛棄疾的神交。有幾百頁的稼軒詩詞墊底,張碩瑛在寫作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明白了詩人們為什麼喜歡「踱步」。「以前看李白、稼軒等人的詩詞心中會有一種不屑:想當官兒的老頭兒們,省省吧。但這次我深深體會到了詩人們亂世踱步的悲痛。」張碩瑛在她的「創作後記」中寫道。一篇《偶遇》,讓全年級幾百個劉娃、張碩瑛神遊萬仞、思接千載。而這一切,始自虛擬課堂上一則短短的作文提示。「時間充裕得超過你的想像」韓露老師是按下按鈕、啟動穿越之旅的人。他和同事們是「信息化與學科教學優化實驗」的積极參与者。從2003年到現在,這個實驗的行政和財力支持者換了好幾撥,清華同方基礎教育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教科所、北京教育學會……每變一次「東家」,項目的名稱就更改一次,但它的實質一直沒變:用網路技術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學。3月10日上午10:28,韓露在高一(5)班的虛擬教室里敲下《偶遇》的作文提示:「在歷史或現實世界中,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思想、精神或者人格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對他們或崇拜,或蔑視,或敬佩,或憎惡……請設計一次與他(她)的偶然的相遇,展現他(她)的精神與人格。不少於1500字。」在接下來的兩分鐘里,韓露特意發帖:「不著急動筆,我們有很充裕的時間,相信我,時間將充裕得超出你的想像。」事實上,同學們將用一個半月完成這個「以讀帶寫」的作文題:前兩周,選擇中意的對象,查閱關於他(她)的資料,並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中間兩周創作;之後是作者本人的反思、老師的點評和同學之間的互評。很快,「我與某人的一次相遇」成為高一(5)班「個性化教學平台」上最熱門的話題。所謂的「個性化教學平台」或者「虛擬教室」,其實是一個教學論壇。與一般的論壇首頁各種話題平鋪並陳的格式不同,「個性化教學平台」的首頁是一個3乘4的網格,一個話題佔據一欄,「讀書筆記」、「徵集下聯」、「含英咀華」、「現代詩歌朗誦會」、「我看《鄭伯克段於鄢》」、「《英雄》」、「《祝福》專區」、「期中考試複習專區」……有些話題跟課堂教學緊密配合,有些是從物理課堂里橫生出來的枝條。每個專題之下的話題數、回帖數,以及韓露為本專題寫的「廣告詞」,在「個性化教學平台」的首頁清晰可見:「書來書往,閱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始覺人生苦短應知足常樂;潮起潮落,望穿民族興衰歷史沉浮,方感興邦道遠當自強不息」——這是「讀書筆記」的廣告詞。「高手們別慎著啊」——這是「徵集下聯」的廣告詞。「為了我們的第一本書,出發」——這是「千古酬唱」的廣告詞。在這個主題之下,韓露請每位同學推薦三首自己最喜歡的詩詞,除了詩詞本身,還要寫一段自己讀詩的感受。「偶遇」很快就破了以往的記錄。韓露在論壇上為「偶遇」開了三個專題,「偶遇之間」用來報題;「我與某人的一次偶遇」是提交作品區;「偶遇之後」是創作後記。在提交作品區,全班47人發了638個帖子,幾乎每篇作品都引來七嘴八舌。再加上224個「報題帖」和「總結帖」,《偶遇》一篇作文高一(5)班的寫作量有幾十萬字。「因為網路的實時存儲功能,每個人選的人物別人都可以看到,後報題的小孩們會盡量避免自己跟別人寫同一個人物。」劉葵老師說。在劉老師任教的高一(11)班,「偶遇」引發的寫作熱情同樣是空前的。「我教的兩個班90人,『偶遇』對象有八十多個。」劉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好很強大」郭敬明、李開復、武則天、潘基文、錢穆、邁克爾·傑克遜、柯南道爾、希特勒、聖誕老人、鄧小平、蘭波、陳楚生……學生們的偶遇對象豐富得超過想像。段迪杭甚至以一小塊羊脂玉的視角寫削髮為尼時期的武則天。吃了過街天橋上老頭賣給他的葯,從初中起物理就蟬聯全班倒數第一,對「時間隧道」、「狹義相對論」雲里霧裡的范煌,成為參與時間旅行的幸運兒。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個巨大客輪的甲板上。一望無垠的海面什麼都沒有,只有遠處跟著幾艘軍艦,似乎是在為客輪護航。軍艦銹跡斑斑,老舊不堪。「這八成是哪個非洲國家的寒酸海軍……」范煌正想著,卻看到了軍艦上的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同時,一個穿著美式軍服、不怒自威的光頭從船艙里走出來。看到光頭注意起自己的衣服———一件北京奧運會的文化衫,范煌自作聰明地說:「哦,三十塊錢地攤上買的,您喜歡就送給您。」那時,他還不知道,跟他「偶遇」的是蔣中正,而他腳下的大客輪正劃開1949年往台灣……汪文正化身「范煌」跟蔣中正的偶遇,讓他的同學們忍俊不禁,但卻毫不意外:我就知道,對於一個在教科書上悲劇的人,他一定是要平反的,很好很強大!李高陽化身為一百年前的白宮記者,寫他跟羅斯福的偶遇:1906年×月×日,我受邀赴白宮就鐵路運輸監管問題採訪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並共進早餐。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位總統堅信:導致星條旗墜落的威脅只有兩種:「富翁和暴民」,因此,五年前上任時他燒的頭把火就燒到了托拉斯身上。如今他要整頓鐵路運輸,也完全是其一貫風格。採訪地點是間布置得還算隨意舒適的小飯廳。飯廳里只有我和總統兩人和一位公務人員。我和羅斯福各坐在桌子的一端,總統邊吃著煎香腸邊翻看一本新近出的小說。羅斯福總統對閱讀的熱愛和強大的閱讀能力是極為罕見的———這個時代所有的,自然科學的或者社會科學的書籍他恐怕都讀過。羅斯福看得入神,似乎忘了還有我這麼一個記者要採訪他……李高陽規定,羅斯福此刻在看的那本書是揭露上世紀初美國餐飲業黑幕的《屠場》。《屠場》是上世紀初美國記者寫的一系列「揭黑」小說中最觸目驚心的一篇,這些「揭黑」小說是改革的先聲。能選《屠場》做道具,李高陽一定看過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改革的故事》。「中學教育應該是最浪漫的教育」「孩子們挺糾結的,他們得了解一個人的一生,費盡周折地選取一個點……」開始,劉葵老師頗擔心,但擔心很快就轉化成「感佩」。活動結束了,劉老師組織學生做「最佳『相遇』」評選。全體投票、組建終審委員會,用一節語文課的時間舉行頒獎典禮,包括「最搖曳多姿獎」、「最激動人心獎」……學生們要為每個獲獎作品寫頒獎詞,有點「感動中國」的范兒。「其實這都是寫作。」提到「頒獎詞」,劉葵著重說道。春遊寫啟事;清明節寫家譜;課堂上講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回家去寫自己的精神家園……劉葵在網路課堂上給學生布置的作文很少是早早寫在教案上的。「我也想把一切都計劃好,但生活中的契機不抓住,很可惜,我們強調和生活同步。不管什麼文體,寫清楚、寫漂亮就好了。」怎樣算漂亮?南方周末記者問。一隻長耳朵的小狗,叼著一朵小花跑過,牽走了劉葵的目光。「它就挺漂亮的,」她笑道,「觀察到生活中的細節,把它凝固下來,用自己的語言再現。不是單純的辭藻漂亮。」在南方周末記者零碎問題的牽引下,劉葵率性而談:「最近和學生聚會很有感觸:大家一起度過的日子,在有些人心中什麼都沒有留下,我跟小孩們討論,得出的結論是:沒白過的標準是你還記得。」「高一的孩子剛經歷過中考,我們一開始得用很長時間鬥爭考場的模式化作文:一上來就是三段並列式:第一段自然之美,第二段建築之美,第三段心靈之美……要麼為了展示文采,先來一個汪國真式的題記,但是接下來,說什麼了嗎?能打動別人嗎?」「前段時間,周國平給我們做講座,說中學教育應該是人生最浪漫的教育。」「你看過《愛情麻辣燙》嗎?我特別喜歡夏雨演的那個小男孩,他用錄音機去錄各種聲音。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聽到《新聞聯播》的開始曲可能會聯想到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走過商店,聽到一支熟悉的老歌,又會怦然心動……我們希望同學們也能夠發現、收錄各種各樣的聲音,並不是單純背論據、素材,不然都是別人的故事,自己在哪裡啊?」「高二,我們會配合教材的報告文學單元,組織一次『身邊的陌生人』專題寫作。高一強調以讀促寫,高二就是自己去發現,到生活的書里去讀了。這個範圍更大。語文教學一方面促進學生的讀寫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要讓他們活得更像『人』一點:感知外部世界,欣賞他人的優點,感知一點崇高,不也挺好的嗎?高三可能做不了這麼多專題的活動了,但也需要新鮮信息的注入,不然閱讀停滯,寫作肯定也是停滯的……」 「困惑也有,你能指導學生寫作,但個性化的生活不是你能指導的。」「不能用一個標準答案封頂」韓露老師在虛擬教室的簽名檔是:「活著尚且不怕,何懼死亡?為師尚且不怕,何懼治學?」和劉葵老師一樣,韓露一直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個性化班級教學平台」上的活躍分子。幾年虛擬教室的教學實踐,網路式的「鏈接思維」在他的教學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講古文單元的《五人墓碑記》,韓露想到了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巴爾扎克的葬詞》。兩篇文章都是鏗鏘激越、擲地有聲,既告慰英靈,也揭示出人生的意義。韓露放棄了《五人墓碑記》傳統的教學方法——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又打亂教材順序,把《巴爾扎克的葬詞》一課提前,跟《五人墓碑記》做互文式的賞析,之後以「他們建造了基石,我們將安放雕像」為題,組織學生進行片段式寫作:偉人的葬禮或墓志銘常能引發後人的無限思考。誰在生命逝去的時候,給了你最深刻的啟發?選取一個你最有感觸的人物,介紹給大家,並用50-100字說說自己的感想。網路課堂極大地釋放了老師。「四中這種學校,學生資源能否很好地利用對老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孩子文章讀得比我深,感觸比我強烈,表達得比我好,幹嘛不以小孩為師呢?」劉葵從網路課堂上嘗到了甜頭。一次,一個同學在網路課堂的「千古酬唱」單元亮出一個觀點:杜甫是心懷天下的人,李白心中更多的是「我」。「我覺得他一語點破,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角度:怎樣走進李白。」現實的課堂上,劉葵組織了一次討論:李白詩中的「我」是怎樣的「我」?後來,這個問題被延伸到首都劇場,人藝的經典劇目《李白》里有一段台詞。有人在江邊問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太白先生,什麼是萬古愁啊?戲裡李白沒有回答。「但李白的詩是可以回答的: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生命流轉。滔滔黃河一去不回,這都是萬古愁。」劉葵對學生說。「萬古愁實際上是對生命的一種體驗。我上高中的時候,不懂什麼叫『萬古愁』,到了三十歲才懂。對於詩詞,沒有終極理解,只有某一個階段的感悟。因此它有很多成長點,不能在這個過程中早早來一個標準答案封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學老師□本報記者石岩 實習生 馬曉莉「君子不重則不威。我們對他的感情,和他本人的責任感都是推著我們這個項目往前走的『重』。說了半天,老頭為誰呀?」劉葵說。她說的老頭是年過七十的北京四中特級教師顧德希。風口浪尖上的語文「大家一批基礎教育,都是先拿語文開炮,因為語文誰多少都懂一點。但這麼多年批評來批評去,根本沒用。有些更根本的致命傷他們根本沒說出來,教育的問題不是靠批判就能解決的。」輿論又一次把語文教學推上了風口浪尖,作為北京市屈指可數的特級語文教師,顧德希依然記得,1999年,某國家級大報轉載長文《不僅僅是語文》,詩人鄒靜之、匯文中學語文教師王麗、大學語文教師薛毅,紛紛向語文教學開炮。顧德希從1982年開始參與人教社的教材編寫,是四套中學語文教材的主要執筆人,又幾十年在教學一線,對語文教學的沉痾有深刻的把握。「教材的編纂有很大問題。我再怎麼執筆,也是打工的。老闆是人教社。他們按照教育部指示辦,行政色彩很重。新的大綱下來了,要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教材就跟著變。其實無非是換幾篇課文,有時候也沒換。」很長一段時間,顧德希只能在自己的課堂上零敲碎打地小改良,大動作很難實施。「教育改革改了幾十年,真管用的只有撥亂反正,恢復高考……有三個問題始終沒有認真考慮:教育不是短期就能出結果的,大家紛紛表態的結果就是說謊話,編故事;要把改革當作試驗,和常規的教學區別開,不能指望所有的老師都改革。老師是他們的職業,加一個新東西他們自己也要消化適應,不可能一天早上就全變了,你讓他上台說什麼啊。儘管基礎教育各學科有共性,真要進入實際的改革要一個學科一個學科來,但是教育部從來沒考慮到這一點,各種改革通吃。」原來學生那麼有想像力電腦和網路的出現讓一切有了轉機。「電腦開始應用之後,我就想有可能從這裡找到出路。」1996年,已接近退休年齡的顧德希學起了電腦,但他很快發現,對於很多同行來說,電腦的作用只是PPT代替了板書;所謂的多媒體教學,不過是印在教材上的文字變成電腦屏幕上的「小人書」。2000年,顧德希退休,清華同方成立了一個基礎教育研究院,想聘顧老師去當語文研究所所長。「所長」這個頭銜顧德希不眼熱,但手下可以管七八個技術人員卻著實讓他心動。「我在學校搞網路教改,頂多能聯合電教組的人,人家又不受我支配。」經過一段摸索,2003年,顧老師對網路教學有了新體會,信息技術整合教學應該是兩條腿:多媒體只是資源呈現方式的變化;更該開發的是網路的潛力。網路的網狀結構和交互功能優化教學方式天然適合個性化教學。此時,與清華同方的合作早已終止。「他們還是要建立一個語文教學的資源庫。我覺得這也沒什麼用,即便是把北京圖書館放在每個人家裡,教育的問題也沒解決。」碰巧,北京出版社約請顧德希編寫教材。他提了一個條件:要編行,按照我的信息化教學方案來編。出版社不願意,轉年,到了2004年秋天,又同意了。「給了一百萬元,其中包括編教材的開支。很快就花完了。」網路課堂和物理課堂並行的「雙課堂」模型在2004年國慶節前後,在顧德希的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網路課堂是實名的,但不受物理性課堂班額的限制,可跨班,可跨校;網路課堂上有各種選修主題,想學馬克思的學馬克思,想學司馬遷的學司馬遷;網路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是跟物理課堂對應,並從物理性課堂延展出來的。比如魯迅的小說《葯》,按照傳統的教學大綱,要講三課時,摳時代背景;摳語言要點;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但這三課時有什麼科學依據?誰能證明經過這三課時的學習,學生對魯迅的理解達到什麼層次?網路課堂可以大大擴展物理性課堂里難以顧及的話題……雙課堂的平台搭好,剩下的活就交給教學一線的老師和學生了。顧德希的第一塊試驗田就是北京四中的語文課堂。從四中開始,一點點擴展到西城、東城等8個區縣的82所學校。很快就出現了「欲罷不能」的局面。為期3課時的《葯》的教學在網路上可以擴展到一個半月。學生分享各自的閱讀體驗;老師請學生選取一個固定視角,任取一個片段、改寫原本採取全知全能視角的《葯》。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文五花八門:華老栓的視角、夏瑜的視角、穿著號衣的大兵的視角、街上野狗的視角……老師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學生們那麼有想像力。顧德希信心滿滿:「課程改革,關鍵是轉變教學方式。如果我們真的組織起學生的自主學習。大綱還重要嗎?教材還重要嗎?高一物理,我始終認為,多數學生是學不會的,他並不真懂,只會做題;高中數學,其中很多內容學生一輩子用不完……但這些改不動。學科的知識系統多少年就這麼固定下來了。只有把教學方式變了,教學內容才可能變,真把學生自主學習變成一個持續的探索,資源建構可以一點一點來,一點點成形,這樣形成的教材才是真正學生想學的,而不是老師想教的。」但很快,問題也來了。開始有人質疑:這樣的改革是奢侈的改革,只有老師、學生資質都比較高的好學校才有可能實現。在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所謂的網路研修往往變成百度+拼貼。確實也有些參與試驗的學校,老師勤奮地設置研修選題,學生的回應卻寥寥無幾,而且高度雷同。4月12日,參加中歐教育論壇的國內外專家到北京四中參觀網路課堂的實踐。四中師生的創造力讓荷蘭專家由衷讚歎。但劉葵印象最深的卻是一位荷蘭專家俏皮而善意的「涼水」:「教改是這樣一個東西。一開始可能是100%的人參與;過一段時間,可能只有50%的人還在堅持操作;再過一段時間,只有30%的人聽說過這件事情,20%的人看到了操作的結果;再往後,只有5%的人堅持在做。而做的結果是什麼呢?」「改革總是奢侈的。但總得有人描畫藍圖。」在北京的晴空之下,劉葵笑眯眯地說。「語言魔術」變出的驚喜來源:校本研究網發表時間:2010-10-15 9:06:50訪問次數:609困惑—— 山重水複疑無路隨著最近幾年習作教學研究的紮實開展,習作教學在我看來,已不再如過去那般「高不可攀」。因為在習作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去打開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豐富學生習作的內容,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嘗試著讀寫結合、循序漸進、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一些寫作方法(技巧)的指導,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寫,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故而,習作在學生看來也不再如過去那般「難以上青天」,學生敢寫且有內容可寫了。《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習作教學的目標:「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習作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大多數學生雖然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了,但寫的習作怎麼就內容空洞,表達乾癟,語言貧乏?怎樣讓學生習作的語言具體,生動起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啟發——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次市級的習作研討會上,有位老師的一個教學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如何讓學生的習作語言具體生動起來」,我似乎有了些許「柳暗花明」般的頓悟。師:說到劉謙,你們想到什麼?(學生異口同聲:魔術師)師:我們也來變一個文字魔術。(教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與習作內容相關聯的字,學生組詞語,說句子)……嘗試——投石盪開水中天習作內容:寫一處奇異(美麗)的景色。教學片斷:師:在開始我們今天的習作之前,我們一起玩兩個變魔術的遊戲。第一個魔術遊戲是「詞語點點點」,看誰變出的描寫景物的好詞多。(學生躍躍欲試、紛紛舉手)生1:落英繽紛、奼紫嫣紅生2:蒼翠欲滴、鬱鬱蔥蔥生3:冰天雪地、秋風習習……(學生邊交流師邊把這些寫景的詞板書在黑板上)師:大家變出了這麼多的描寫景物的好詞,真是不錯的魔術師。不過,最能考驗大家魔術水平的,是第二個魔術——「詞語變變變」,看誰能將詞語變長。師:我們怎樣把詞語變長呢?生:就是用詞語說話(造句)師:嗯!誰來試一試?生1:我們在冰天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生2:春天來了,山上的樹木長得多麼茂盛。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鬱鬱蔥蔥。……師:還有別的將詞語變長的方法嗎?(學生沉默著,沒有人舉手)師:其實,我們還可以以一個詞為主題,圍繞這個主題說幾句話,一段話(一個片段),或者是一篇文章。(學生一臉驚訝,似信非信)師:我來試試將「銀裝素裹」變長。早上,我突然被外面的歡笑聲吵醒了。我推開窗戶,只見外面白茫茫的一片,真是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遠處的層層疊疊的山頭上落滿了雪花,猶如戴上了一頂頂白色的帽子;近處的麥田裡也落滿了雪,好像蓋上了一床床棉被。我想明年一定是個豐收年,因為「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院子里的小夥伴在推雪人,打雪仗,玩得真開心。我趕緊跑下樓,去盡情享受這一場雪帶給我的快樂。我愛下雪,愛這銀裝素裹的世界。(一個學生鼓起了掌,其他學生也隨之鼓起掌來)師:謝謝大家的鼓勵。同學們是不是發現在變魔術中,詞語更生動,更具體了!老師相信你們也一定能行,甚至比老師變得更精彩,更具體。趕快試一試。(學生同桌交流後師指名交流)思考——無限風光在險峰如若問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這樣的問題:怎樣讓學生寫好作文,怎樣讓學生的習作語言具體、生動?老師們一定會和我一樣,異口同聲地回答:多讀課外書,多積累,因為厚積則薄發。那麼,怎樣引導學生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讓習作語言生動、具體起來呢?筆者愚見,變"語言魔術"不失為一種有效地嘗試。因為孩子們在這種輕鬆地形式和氛圍中,「積累」與「運用」得到了很好地結合。以後,我還要逐步嘗試圍繞每一次習作教學的內容,循序漸進地以幾個詞、一句話、一段話為主題,讓學生寫一個片斷,寫一篇習作。真正使學生在「語言魔術」中不斷嘗試運用積累的語言,豐富習作的語言,迎來學生習作的「無限風光」。
推薦閱讀:

父親看到女兒作文後當場淚奔,女兒作文中為什麼要說"這一次母親不會原諒我" ?
七個老師·申春秀 | 作文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用?
作文t
乾貨| 「愛國」主題作文素材在這兒!

TAG:語文 | 作文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