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有錢重要一百倍的,是擁有選擇權
心 里 有 束 光 · 眼 里 有 片 海
拾遺
物語
「財富自由,本質是時間的自由。」
懂得這句話,你就懂得了幸福的真諦。
01
中國平安發布了《2017 國民財富焦慮報告》。
報告顯示:中國人對錢很焦慮。
●17.6%的人處於低焦慮狀態。
●78%的人處於中度焦慮狀態。
●4.4%的人處於高度焦慮狀態。
也就是說,82.4%的人很憂心「錢」。
大部分人都存在這樣一種想法:
「我活得不快樂不幸福,都是因為缺錢。」
「如果能實現財務自由,我就能獲得幸福。」
有了錢就一定快樂嗎?
02
2016年12月底,
馬雲在參加一檔韓國節目時,
主持人問了他這樣一句話:
「你可曾反問過自己,活到現在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嗎?」
馬雲先搖了搖頭,然後陷入深思,
最後他眼泛淚光,哽咽地說:
「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創建阿里巴巴。
我沒料到這會改變我的一生,
我本來只是想成立一家小公司,
然而它卻變成了這麼大的企業。
如果有來生,我不會再做這樣的生意。
我希望有機會到世界上任意一個國家,
在那裡平靜度日。
我不想談論商業,不想工作。」
早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馬雲,
竟然過得也不幸福。
其實過得不幸福的富人並不僅僅只是馬雲,
財經作家吳曉波搞了一個調查:
結果表明:中國三分之二的富豪活得不快樂。
你看,實現了財務自由也不一定就能幸福。
03
舉個我大學同學張海的例子,
讀大學時,張海覺得,
「幸福就是每年掙5萬。」
畢業後,他很快就拿到了5萬。
「但我並沒有覺得很幸福。」
這時,他覺得幸福就是年薪10萬。
三年後,他年薪達到了12萬。
「但我還是沒有覺得很幸福。」
這時,他覺得幸福就是擁有豪車。
於是張海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90小時,一年工作355天。
28歲時,張海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7位數薪水,掌管百家店鋪,
在別人眼裡,他是那麼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著別墅,開著豪車,
但張海還是覺得不太幸福,
這時,他覺得幸福就是「擁有自己的大公司」。
15年前,吃不飽飯的他,
偶爾吃一頓紅燒肉就覺得很幸福了。
現在呢,天天山珍,
他依然覺得食之無味。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先來講一個名詞——閾值。
閾值又叫臨界值,
指釋放一個行為反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強度。
人的閾值有一個特點,
就是會隨著擁有資源的增加而水漲船高。
為什麼很多人實現了財務自由仍然不幸福呢?
就是因為慾望的閾值在不斷水漲船高。
「有了百萬年薪,就奢望千萬年薪。」
這就是大部分國人財富焦慮的根源。
04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
出過一道有趣的答題:
有兩個不同未來供大家選擇,
一個是中了3億元樂透大獎,
一個是遭遇車禍而被截肢,
你覺得哪一個會活得更快樂?
同學們噓聲一片:
「切,這還用問嗎?自然是中大獎更快樂。」
但是吉爾伯特卻說:
「我大範圍調查大獎得主和截癱患者後,
發現一年後兩者的快樂程度幾乎相等。」
中了樂透大獎的人,
一開始幸福得睡不著覺,
但這種狀態持續不到一個月,
他們就會回到之前的幸福感水平:
如果他們在中獎前是不快樂的,
那他們就會回到之前的不快樂狀態。
而遭遇車禍致殘的人,
一開始總是痛不欲生,
但這種狀態持續不到一年,
他們就會回到之前的幸福感水平:
如果他們在遭遇車禍前是快樂的,
那他們就會回到之前的快樂狀態。
這個實驗證明了:幸福是一種能力,而與財富關係不大。05
2017年7月11日,
網商大會在杭州召開。
會上,馬雲再次動情地說:
「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
就是創建了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幾乎佔用了我所有時間。
我的妻子說:
你並不是我的人,你屬於阿里巴巴。」
馬雲說了這番話後,
我覺得有個網民說得特別好:
「這是你自找的,活該啊!
沒有時間,只是因為你不想放下而已。」
2008年6月27日,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對外宣布:
「我將辭去微軟董事長的職務,
我要開始我新的生活方式,
去陪伴我的妻子和子女,
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當壯年的他,說辭就真辭了。
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
是因為我想談談什麼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本質是時間的自由。
真正的財務自由,
不是錢多得用不完,
而是擁有時間的自由。
正如李笑來所說:
「我們要的自由,
本質不是財富,財富只是工具。
我們要的自由,本質上是時間自主權。」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一個人能不能獲得幸福,
最關鍵的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財富,
而是看他把時間用在了什麼地方。
06
你知道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是什麼課嗎?
不是王牌課《經濟學導論》,
而是沙哈爾老師的「幸福課」。
年少時,父母讓沙哈爾打壁球。
於是他開始了長期的艱苦訓練。
終於,在16歲那年,
他奪得了全國壁球賽冠軍。
奪冠後,他欣喜若狂,
與家人朋友一起隆重慶祝。
可這種幸福並沒能持續多久。
當天晚上,沙哈爾躺在床上,
試圖再回味一下勝利的喜悅時,
突然發現:「勝利的喜悅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變得很空虛。」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
他不但沒有找回勝利的快樂,
而且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
「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做了哈佛大學的老師後,
沙哈爾就開始研究這個課題。
經過數年研究和大範圍調查後,
他終於找到了幸福的配方:
幸福=快樂×意義。
「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
必須有一個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
然後努力地去追求。
真正幸福的人,
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
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所謂幸福,就是把時間分配給快樂和有意義的目標。07
幸福必須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
只快樂無意義的事情,
不會給你帶來持續而長久的幸福。
你天天看電視、打遊戲、刷朋友圈,
雖然也會感到開心和快樂。
但是如果有人問你:
「你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是什麼?」
你不會告訴他是打遊戲、刷朋友圈。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事情缺乏意義,
缺乏意義的事情是無法帶給你真正的幸福的。
但光有意義而不快樂的事情,
也無法帶給你持續而長久的幸福。
「我想學哲學。」
「這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
「我想學畫畫。」
「畫畫有什麼用,能賣錢嗎?」
從小到大我們就被家長和老師這樣教育著,
於是我們的人生大都活成了這樣子:
上中學的目的是為了上一所好大學,
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
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薪酬和職位不停晉陞,
…………
這樣的人生雖然充滿有意義的目標,
但也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
因為這不是我們內心真正熱愛的事情。
人到中年,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危機,
就是因為我們對物質的追求,
擠佔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
發現自己活得沒有意義,所以才無比焦慮。
所謂中年危機,
本質就是我們沒有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所以,幸福必須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
兩者缺一不可。
所謂快樂,就是真興趣。
何為真興趣?
哲學家周國平說得好:
「就是做這件事情時你會非常愉快,
哪怕不給你報酬,
哪怕得不到別人認可,你還是要做。
你是對這件事情本身感興趣,
而不是對它帶來的利益感興趣。」
所謂意義,就是意義感。
何為意義感?
哲學家周國平說得好:
「意義感,就是通過做這件事情,
你覺得你的價值真正得到了實現,
你的人生因此是有意義的。」
所以,沙哈爾教給我們幸福的方法就是:
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什麼事情能帶給我快樂?
第二:什麼事情能帶給我意義?
第三:我有哪一些優勢?
然後找出這三個答案的交集點,
這個交集點,就是最能讓你幸福的事情了。
「在追求這個快樂又有意義的目標時,
我們既是快樂和享受的,
同時又找到了自我價值感,
所以就獲得了持續而長久的幸福。」08
汪涵中專畢業後,做過很多行業,
但一直過得不快樂。
於是有一天他決定坐下來,
用沙哈爾的三個問題問自己。
經過一整天的思考後,
他終於找到了快樂又有意義的目標——做播音主持。
於是他開始針對性的學習、彌補、加強,
終於,他進了湖南電視台,
成了湖南經視的一名小劇務。
「天天搬椅子、買盒飯,沒意思。」
有的劇務干著干著,就泄氣懈怠了。
但汪涵不,「因為喜歡,所有事情,我都全力去做」。
有一天,台長到現場看節目,
突然叫汪涵:「小夥子,你過來。」
汪涵就過去了。
台長說:「把兩手伸出來。」
汪涵一伸手,兩手特別紅。
台長說:「你們看,多麼地投入,鼓掌鼓得多賣力。」
於是汪涵就升級做了現場導演。
做了現場導演,每次暖場,
汪涵都盡心儘力,觀眾樂得肚子疼。
有一次,台里要搞內部晚會。
有人推薦:「不妨讓汪涵試試主持人。」
台長就問燈光師:「你覺得汪涵可以嗎?」
燈光師:「不錯,他太能暖場了。」
從此,汪涵就走上了主持之路。
2014年3月22日,
汪涵上了央視《開講了》。
在《開講了》結束時,
汪涵用親身經歷告誡大家說:
「年輕人應該勇敢一些,
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只有你找到了真正喜歡的事情,
才能擺脫隨波逐流帶來的焦慮與迷茫。
只要你有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
如果把汪涵這句話稍微改一下,
我們就會得到「幸福的方法」:
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
莫過於在他的人生旅途中,
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
找到了快樂而又有意義的目標,
如果他找到了這個目標,
並且一心愿意去把這個目標做得盡善盡美,
那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推薦閱讀:
※人生最重要的是念佛往生極樂
※錢再多,也比不上一個疼你懂你的男人重要~
※女人要有錢,理財很重要
※婆媳關係中老公太重要了!聰明老公十二戒
※金錢和女人,哪個對男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