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需要針對併發症做什麼篩查?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的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癥狀以「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為主,2型糖尿病癥狀以「疲乏無力、肥胖」為主。
一般情況下,空腹血糖大於或等於7.0毫摩爾/升,和/或餐後兩小時血糖大於或等於11.1毫摩爾/升即可確診為糖尿病。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過多種治療手段,如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監測血糖、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可以控制好糖尿病。
什麼是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終身性代謝性疾病。如果糖尿病的高血糖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長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損並危及心、腦、腎、周圍神經、眼睛、足等,會引起高達100多種的糖尿病併發症。臨床數據顯示,糖尿病發病後10年左右,將有30%~40%的患者至少會發生一種併發症,且併發症一旦產生,藥物治療很難逆轉,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因此儘早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至關重要。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種急、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這類併發症重者可致死。
2、各種感染:如皮膚化膿性感染、真菌感染如足癬、女性糖尿病患者易發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導致陰道炎、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及腎盂腎炎、合併肺結核。
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心腦血管系統併發症
糖尿病心腦血管併發症是2型糖尿病最常合併的大血管併發症,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心腦血管疾病常被稱為糖尿病的第一「殺手」。
糖尿病患者腦卒中的發病率為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並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現有胸悶、胸痛、壓榨沉重感,嚴重者出現心肌梗死、心衰;並發腦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現有頭暈、肢體麻木,嚴重者造成腦血管堵塞、破裂引起癱瘓甚至死亡。
糖尿病性心腦血管系統併發症的篩查最常做的是心電圖和心臟彩超。心電圖可以反映心臟有無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情況。心臟彩超可以及早發現心臟結構和心功能是否存在異常。
通過這些檢查,可以排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併發症。建議初次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心電圖檢查,每三個月到半年複查一次。
糖尿病腎病變
糖尿病腎病變通常包括尿路感染、神經源性膀胱、腎盂腎炎、腎纖維化、腎功能不全。
糖尿病腎病從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會逐漸發展到蛋白尿、腎功能減退,最終發展至腎衰竭,往往伴有其他的嚴重併發症。
為了防治糖尿病腎病,新發病的糖尿病患者應做尿常規分析,查24小時尿白蛋白;有蛋白尿者,每年應至少查1次血尿素氮和肌酐、尿常規、腎臟B超等檢查。
神經病變
周圍神經受累最常見,通常呈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病情進展緩慢,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如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覺,有時痛覺過敏。後期可有運動神經受累。自主神經病變也較常見,影響胃腸道、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性器官功能,臨床表現有胃排空延遲、飯後或午夜腹瀉、便秘;體位性低血壓、持續性心動過速;尿失禁、尿瀦留、陽痿等。
診斷DM後患者需要每年查1次周圍神經病變,如合併有眼病病變腎病等併發症應3-6月進行複查;加強足部護理。
眼的其他病變
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眼肌麻痹、青光眼;常表現癥狀為:眼睛乾澀、視力下降、視力模糊、雙影等;視野狹窄;黃斑、眼底滲血、失明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往往是不會出現癥狀的,而到了晚期,卻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所以,糖尿病患者初診時就應該做眼科檢查,查詢是否有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糖尿病眼部併發症,如有發現,及時處理。
患者需要定期到正規醫院做眼科檢查,建議每年1次,1型糖尿病發病3年後每年檢查1次,2型糖尿病確診後每年檢查1次,有眼睛的異常表現,隨時行眼科檢查,有視網膜病變者應每年複查數次。檢查包括視力檢查、眼底檢查等。要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最嚴重、治療費用最高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之一,患者輕則發生足潰瘍、足壞疽,重則截肢。糖尿病足的發生機制與五個方面病變有關,即神經病變、血管病變、生物力學異常、下肢潰瘍形成和感染。
1.由於神經病變,患肢皮膚乾燥,因下肢缺血而表現為皮膚肌肉萎縮,皮溫下降發涼,色素沉著。
2.由於神經病變使雙下肢肢端刺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患者會有腳踩棉絮感,步態異常。對外傷的保護機制喪失,容易出現潰瘍。
3.因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使骨頭下陷造成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部畸形,或出現胼胝(俗稱繭)。
4.行走時容易感到疲乏,甚至疼痛,最典型的癥狀是間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難。
5.當皮膚有破損或自發性起水泡後,容易合併感染,形成潰瘍、壞疽或壞死,傷口不易癒合。
病情發展到糖尿病足時治療很困難,病人往往花費很多,但效果並不理想。
糖尿病足的篩查
1、詢問患者有無手足麻木、疼痛、螞行感等感覺異常。
2、檢查足部外觀和動脈搏動情況:有無足部畸形,皮膚色澤是否正常,皮膚有無胼胝、破損及潰瘍,有無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減弱等情況。
3、疑有下肢缺血者,可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測定「踝肱指數」(英文縮寫:ABI,代表踝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正常值應大於0.9;若ABI小於0.9,則表示下肢動脈血管有硬化;若ABI小於0.6,則表示下肢血管病變比較嚴重)。
患者需要定期檢查是否有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如既往有足潰瘍史,有周圍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缺血性血管病變、周圍血管病變、足部畸形和胼胝,以及鞋襪不合適等。
對腳進行保護:每天檢查腳,特別是足趾間;每天洗腳後用干布擦乾腳,尤其是擦乾足趾間;洗腳時的水溫要低於37℃;不宜用熱水袋、電熱毯等物品直接對足部進行保暖;避免赤足行走;不要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學製劑來處理胼胝或趾甲;皮膚乾燥可使用油膏類護膚品;水平地剪趾甲;穿鞋前先檢查鞋內有否異物或異常,不能穿過緊或有毛邊的鞋襪;每天換襪子,不穿高過膝蓋的襪子。
糖尿病併發症的前兆
煩渴多飲,咽干舌燥
這是因為患者血糖高了,血黏度增加,患者總感到口渴,總想喝水,小便次數較平時增多。
頭暈,血壓升高
血糖控制不好,血糖升高,血容量增多。
心慌、胸悶,出汗
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有過類似體驗,特別是發生在餐前或者是運動後,那應該就是血糖低了。
視力下降
如果近期漸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提示可能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小便有異味、泡沫增加:提示並發糖尿病腎病,有腎功能損傷,有蛋白尿。
四肢麻木,感覺異常
如果你有雙側手腳麻木,對疼痛不敏感,對冷熱不敏感,時有蟻爬感,刺痛,提示並發周圍神經病變。
排汗異常、排便異常
如果近期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無汗、少汗、多汗、腹瀉、便秘,尿失禁,尿瀦留、納差等,提示並發自主神經病變。
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的方法
糖尿病併發症是直接導致病人致殘、致死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及時的預防住併發症的發生,預防併發症就要做好控制高血糖的準備。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方法有:監測血糖定期檢測血糖,以儘早發現無癥狀性糖尿病。
應該將血糖測定列為中老年人常規的體檢項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測定。凡有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如皮膚感覺異常、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更要及時去測定血糖,以儘早診斷,爭取早期治療的寶貴時間。
糖尿病患者應該用血糖儀,每天在7個時間點,對血糖進行監測,分別是:空腹時、早餐後2小時、午餐前、午餐後2小時、晚餐前、晚餐後2小時、睡前。從而及時了解自身血糖的變化,調整生活方式。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爾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爾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應在7.0%以下。
糖尿病患者還需對血壓和血脂進行監測。可用血壓計在醫生指導下,每天定時測血壓,將血壓控制在一個良好的範圍內。因為高血壓常與糖尿病並存,對心腦血管危害很大。每年還應至少到醫院進行一次血脂檢查。
正確對待糖尿病樹立正確的進食觀並採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糖尿病是一種非傳染性疾病,其發生雖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後天的生活和環境因素。
現已知道,熱量過度攝入、肥胖、缺少運動是發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鹽、低脂、高纖維、高維生素,是預防糖尿病的最佳飲食配伍。對體重進行定期監測,將體重長期維持在正常水平是至關重要的。體重增加時,應及時限制飲食,增加運動量,使其儘早回落至正常。要使運動成為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終生的習慣。
運動不但可消耗多餘的熱量和維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實感和欣快感。當然運動要講究科學和藝術,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照顧興趣、結伴進行,以易於獲得效果和便于堅持。要戒煙和少飲酒,並杜絕一切不良生活習慣。雙親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預防。
雖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只要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治療,糖尿病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與工作,獲得長壽。
推薦閱讀:
※換了幾家醫院都沒查出怪病竟然是「糖尿病」,是誰的問題?
※胰島素泵治療1型糖尿病的基礎率與餐前量的設置
※得了糖尿病,「傷心」又「傷腦」,怎麼辦?
※糖尿病人清晨空腹 為何血糖會升高?
※專家特別為糖尿病人推薦三類必吃食物,你吃了嗎?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