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的幽默在體制內無法複製
新聞背景:李娜在澳網女單頒獎儀式上的發言,被西方媒體稱為史上最好的澳網獲獎感言,也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轟動:球迷們上傳的頒獎視頻和製作的gif被瘋狂分享;球員們說,看看李娜的發言,叫人怎麼能不喜歡她呢;媒體們說,謝謝李娜讓他們的工作變得容易,當初選她為網球推廣大使果然是正確的……
李娜的自信幽默是一種軟實力的展現,是奪得冠軍的硬實力的精彩延伸
李娜在澳網奪冠時分的感言,幽默、自然、接地氣,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電視機前的中國觀眾,絕大多數都給予了點贊的評價。儘管如此,娜姐的這番話照例還是引來了一些爭議。比如CBA官方微博就語帶諷刺地寫道:「娜姐的英文真棒,甚至忘記了說中文。億萬國人在電視前守候!」
這段言論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態度,要求運動員在國際賽事奪冠的感言使用母語而非通用語言,一如要求他們在領獎台上首先「感謝祖國」一樣,其潛台詞是一樣的,即淡化個人因素在一次成功中所佔的比重,轉而強調一個集體的功勞。這種思路,把國際賽事領獎儀式直接變成了國內的「表彰大會」。
要求李娜「說中文」的人並沒有意識到,李娜那番自信幽默的獲獎感言,恰恰是一種軟實力的展現,是奪得冠軍的硬實力的精彩延伸,同樣是一個國家開放和活力的展現,在客觀上同樣提升了一個國家運動員的對外形象——即便按照他們偏愛的思維模式,這同樣可以是一種「征服」和「愛國主義」。
李娜越是自由、越個人、越「國際」,其實就越能代表當下中國的強大和自信。相反,繼續不依不繞地糾結於李娜成功中「公」與「私」的佔比,未免就顯得不太識趣。
李娜的成功,體制的作用固然不應割裂,但隨時突顯卻也大可必。必須看到,李娜本人從未否認體制對她職業生涯起步階段的重要意義,網管中心也對李娜職業團隊的關鍵作用洞若觀火。李娜這些年來每年按比例上繳給網管中心的獎金和商業開發收益,已經足以沖抵自己在體制內的培養費用,遑論她兩度加冕大滿貫雖是以個人身份,但同樣被網管中心作為表功的重要政績。換句話說,李娜不欠國家的。
目前,李娜仍是僅有的脫離體制單飛後大獲成功的巨星級球員,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她成為「體制無用」和「全靠體制」這兩種立場志在必得的輿論戰場。只是,日趨成熟的個人主義者李娜沒那麼容易被觀點綁架,她和孫晉芳談笑風生,披上國旗留影,親手打破「叛逆英雄」的虛像,但同時她用英文重點感謝自己的職業團隊和家人,又令體制的擁躉失落不已。過去一年來,她越來越不容易被那些變相要求自己表態的問題冒犯,想必她已經找到了與之共存的方法。
但是,其他運動員並沒有李娜那麼好運。沒有強大的內心力量和成績作為支撐,沒有武漢妹子與生俱來的個性,一般人很難在個人與國家兩種語境之間遊刃有餘。
放眼中國體壇,另一個類似的成功例子是姚明。同樣幽默、英語流利,姚明的優勢是這個上海男人更善於四兩撥千金地化解矛盾,而不是像李娜那樣針尖對麥芒。但是,同樣必須看到的是,姚明身處在中國職業化更早的籃球界,而且從未染指頂級榮譽,這使得他所承擔的輿論壓力,客觀上較之李娜要輕鬆得多。
無論是李娜還是姚明,他們的成就和話語方式都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在那些信手拈來的幽默演講的背後所需要的,遠不只是語言能力,而是有閱歷和思維方式的全面提升。就像劉國梁所說:「我感覺姚明和李娜對體育詮釋確實比傳統運動員更多了一份自由和快樂。目前來講,我們(舉國體制下的運動員)是做不到的。」
在這個相當部分人還幽默不起來的國度,展現幽默是件需要兼具天賦和勇氣的活。精神上的獨立自由是這項工作的靈魂所在,在這裡,全世界最好的冠軍生產線恐怕暫時幫不上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