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7】在線收聽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髮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em>(內原作外誤陰脈不行外踝且內踝上有大青脈直上至膝始漸隱當即是也)</em>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必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 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病。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 。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遍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em>(如此鉅制以十字結之何等神勇)</em> 此篇如時藝兩截題做法前敘十二經。後敘十五絡。中間由經卸絡。恰似中渡。洋洋洒洒浩氣直行。其敘經脈。曲折處筆力。輕捷醒豁。毫髮畢見。試問。視禹貢事緒。孰繁孰詳。筆力孰醒孰快。虛實二字。一線到底是謀篇之密也。而排比鋪張之中。自有曲折雋永之致。讀之但覺靈光滿紙。實處皆虛。板處皆活。運筆之妙千古無兩。 經別第十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足太陽之正別入於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 。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肝。上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 也。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 。還系目系。合於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 。此為四合也。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 。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此六合也。 據事直書條理分明疏暢之中自見蒼老。通篇無一字非實事。無一句不排比。卻無一字一句板滯者。嘆其筆力之清雄也。 經水第十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岐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內屬於胃。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em>(言淺深多少雖有定數又當揣人之少長肥瘦而意為增損之也)</em>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濃薄。肉之堅脆。及 之大小。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所度之人 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em>(此即所謂以心撩之也)</em> 比經脈於經水。無甚深義。不過擬議遠近。淺深多少之象數耳。後幅論刺法之淺深。及取穴之量度。詞極圓活筆亦生動。 卷四 經筋第十三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 。其別者。結於外。上 中內廉。與 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em>(綱或作網誤此謂目上胞內開闔之筋也)</em>下結於 。<em>( 音求即顴也)</em>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 。其病。小指支。<em>(支撐拄不便也)</em>跟腫痛。 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推薦閱讀:

淺析《黃帝內經》論耳
黃帝內經競賽試題
順應天時養生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六)
張其成:《內經講義》
《內經筆記之陰陽概念的拓展條文集解1-2-3》

TAG:內經 | 在線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