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儒家信仰的主流是「遠神論」

2017年7月1日,中國實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張踐、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康有以及李存山、吳文新、姚洪越等理事參加了由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無神論學會在京聯合主辦的「無神論與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專題研討會。

中國人民大學張踐教授指出,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對彼岸世界的「人本主義」看法影響了後世儒家學者,也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走向,形成了中國「重人輕神」的政治文化。儒家文化的主流是「遠神論」,即在不否定各種宗教的前提下對宗教現象進行人本主義的解釋,使中國的各種宗教都在向人文化、倫理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儒家文化的人本主義也為無神論思想在中國預留了充分的思想空間,使無神論思想也成為儒學的組成部分。儒家人本主義的「遠神論」雖然不是無神論,但是卻也不排斥無神論,並且可以成為無神論存在的深厚土壤。在近代「救亡圖存」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學說在中國生根開花,結出豐碩果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存山研究員指出,在先秦和秦朝以後的中國文化發展中,儒家學說都居於重要的或主流的地位。崇尚道德是儒家學說的最高價值取向,「仁者愛人」是儒家學說的第一義,因此,中國文化有著現世主義的「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的優秀傳統。中國文化可以涵容多種宗教,而沒有宗教一元的排他性,這與中國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主幹有著密切的關係。儒家學說的道德信念和生死智慧,與一般宗教文化存在著諸多區別。

國防大學朱康有教授指出,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資源。理想信念合起來可以理解為對理想及實現理想道路方式的堅信。習近平總書記講,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實際上為文化自信確定了目標。我們應在馬克思主義「人的科學」基礎上,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實我們的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人的身心方面有大量實證的理論和方法,如果結合現代科學文明,將能為實現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吳文新教授指出,任何信仰都基於某種人與世界整體性的認知,在抽調「神」這一虛幻的中介之外,無神論信仰則深深植根於人對自己身心整體性和人與世界整體性(天人合一)的體察和感知。以儒釋道為主體的中華傳統信仰均屬於無神論信仰,儒家遠鬼神,是一種世俗人文信仰,道家是以泛神論或多神論為表現形式無神論信仰,佛家是一種泛神論和主觀唯心主義為形態的無神論信仰無神論,而作為我國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更是一種徹底唯物論、無神論的世俗信仰。

北京工商大學姚洪越副教授指出,推進和強化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設,使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本土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不斷推動共產黨人與其他非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各種有神論者之間關係的良性發展,提升全面主導駕馭和引領培育全社會理想信念的能力,吸收其他理論學說、最新科技發展的有益成果,提升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宗教觀的解釋闡釋能力、引領化育能力,為共產黨人乃至更多的民眾提供安身立命、成家立業、治國安邦、臻趨大同的信仰支撐、理念保障。

中國實學研究會會員、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道教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常大群教授在提交的論文中指出,堅持無神論要認識意識的本質。與有神論密切相關的、有的可以說是有神論基礎的現象,都與人的意識有關。當代西方科學與心靈哲學沒有解決對意識本質的認識問題。為此,如果我們能從意識的本質上認清其唯物主義的性質及其作用原理,就從根本上破除有神論的巢穴,從根本上剷除邪教產生的根源,解決人們的實際精神需求問題。

中國實學研究會會員、國防大學博士張銳指出,馬克思的無神論思想絕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庸俗唯物主義,而是具有心靈關懷和道德指引作用的信仰形態,對此應該予以發掘運用。儒家「祭神如神在」的「如神觀」,包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關懷,與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思想顯示的人民價值立場並不矛盾;對兩者的這種相容關係,需要深入研究。

來自全國各地近三十名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與無神論」、「儒學與無神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精神」、「宣傳無神論與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關係」等內容進行了交流討論。(朱康有張銳供稿)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鑒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鑒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推薦閱讀:

UC頭條:練完健身房裡的戰繩 你就是戰神!
UC頭條:女人真的愛你, 這6個特點藏不住!
UC頭條:胃難受怎麼辦? 冬季養胃有妙招
糖尿病人,你的水果誰做主?-頭條網
UC頭條:家宅犯對門煞, 設一玄關輕鬆化解

TAG:信仰 | 儒家 | 今日頭條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