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清明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一首《清明雨上》,寫出了傷感,唱出了哀思,道出了懷念。清明,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在濛濛細雨中,人們掃墓祭祖、踏青郊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清明那些事。
清明節由來
起源一介子推的傳說晉文公昔日為公子流亡國外期間,有一次來到一處渺無人煙之地,饑寒交迫,無力前行,情況危急之際,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救了晉文公一命,這才有其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風采。然而,晉文公在重掌國政,封賞群臣時,卻忘記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爭功討賞,攜母隱居綿山。晉文公聽說後非常羞愧,親自去請他出山,甚至以火燒綿山相逼,然而介子推不願下山,最終被燒死,僅留下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起源二節氣清明
清明節的名稱與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最終在唐朝演化出作為節日的清明。
清明習俗
習俗一掃墓祭祖
此種習俗與上文所說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戰國乃至秦漢,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而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
習俗二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
此種習俗是清明節吸收上巳節的內容而成。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詩有云:「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云:「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習俗三插柳、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認為,這是在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認為這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則認為緣起於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西咸新區
一個有情懷的國家級新區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加關注
推薦閱讀:
※又是一年清明時……
※張鑫龍:清明節調整祖墳風水助後代走大運
※清明時,陪著媽媽想外婆
※清明節上墳有什麼規矩?
※清明節如何祭先人?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