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人孔子眼中的聖人

周朝開國,武王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顯然有所考慮,決不是隨手就把哪裡封給誰。武王分封諸侯的方式就像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把最危險的地方給能力最強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給最弱的人。

看上去這不公平,但是,從長遠看,這很公平。我們常說: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按著當時的天下形勢,陝西屬於周朝的根據地,而西戎那時候不成氣候,因此周朝的偉大首都並沒有遷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幫蠻子國家都在深山老林里,不成氣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敵人在哪裡?第一在東面,東部的夷人實力很強而且忠於商朝,周朝的勢力那時候根本到不了東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來去如風,破壞性很強。

基於這樣的形勢,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北部,主要對付東夷;周公旦封在魯國,在今天的山東南部,主要對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國,在今天的北京一帶,主要對付狄人。這樣,周朝初期三個能力最強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後來到了成王,又把晉國給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樣用來對付狄人。

事實證明,把最艱難的任務給能力最強的人等於是給了他們最好的獎賞。齊國、魯國、晉國任務完成得非常好,不僅防範了敵人,而且征服了敵人,燕國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齊國、魯國、晉國先後成為大國,周朝東部變成了無國界,直通大海。而後起的晉國一統北方,與楚國一同成為超級大國,只是北邊的草原實在無邊無際,才給了匈奴人繁衍壯大的機會。

說到周朝的大國,從地位、國土、國力、文化等諸多方面來說,齊國和魯國絕對是首屈一指的。這兩個東方最大的國家,同時又是整個周朝最為和睦相處的兩個國家,世為婚姻的兩個國家,幾乎沒有戰爭,很長時間就像一家人一樣,以至於到了如今,山東就簡稱為齊魯。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介紹這兩個國家的歷史。

那麼,我們先說魯國。換言之,從周公開始。

——孔聖人心中的聖人

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聖人。

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誰?周公,確切地說,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認為他是古代最偉大的聖人。孔子反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周公,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中華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體現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天文學家、音樂家和文學家。歷朝歷代,人們對於周公的尊崇從來沒有改變過。

非常遺憾,現代人對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點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夢」或者「夢見周公」。

周公是中國文化的先聖、至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們今天的文化觀念,道德禮儀,風俗習慣,都是由周公創立,一直傳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倡導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禮文化,老子的《道德經》不過是對周公整理編寫的《周易》的讀後感。總結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第一個重要的人物是黃帝,實現了天下歸一,帶領中國人進入文明社會,是人文初祖。第二個便是周公,開創了中國文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極高境界,是先聖、至聖。不誇張地說,周公締造了周朝的繁榮,也締造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執政為民」的理論基礎。

中華文化幾千年來沒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範疇,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則不過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讀。

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數典忘祖,那是恥辱和愚昧。

開始說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為這裡將要說的是你們的祖先,偉大的祖先,令你們自豪一生的祖先。這些姓氏是:魯、蔣、邢、茅、祭、展、柳、臧、郎,還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憶一下,前面那個洗腳的祖師爺祭足就是周公的後代,厲害吧。

——周朝元勛

傳說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個兒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紂王所害。老二姬發,就是後來的周武王,老三姬鮮,老四姬旦。在所有兒子中,姬發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賢能的。而姬旦最孝順最友愛,在所有人中鶴立雞群。《史記》如此記載: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

文王去世之後,武王姬發繼位。當時,姜太公被武王尊為「師尚父」,又是老師又是義父,實際上還是岳父。而「周公為輔」,翻譯過來,周公就是總理了。弟弟當中,類似召公奭、畢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鐸、衛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幹的,跟著四哥輔佐二哥。

那時候,姜太公老爺子歲數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體的工作都是周公帶著弟兄們干。武王十一年,周軍進軍牧野,會戰商紂軍隊,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氣。之後,人數處於劣勢的周軍一舉擊潰商軍主力。

周軍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紂王跳樓自殺,武王親自砍了紂王的頭。之後,前往神廟宣告上天以及布告人民。那時候沒有三軍,但是儀仗隊是有的。我們想像一下,在儀仗隊的鼓樂聲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廟,左邊周公手持大鉞①,右邊召公手持小鉞,左右保護武王。什麼是鉞?就是斧頭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來做禮儀用。

前文說了,周公被封在了魯國,國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帶。不過,周公沒有去,留下來繼續擔任中央政府總理。

——平定叛亂

周朝滅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當時天下遠遠沒有平定,於是大家都很驚慌。這個時候,周公寫了禱詞來向祖先祈禱,請求神明允許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後將禱詞放在祖廟的金滕匱里,告誡看守的人不許泄漏。

但是,武王還是在不久後逝世了。從科學的角度說,禱告是沒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個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發出請求,是一件非常嚴肅非常認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於真心,誰也不敢去胡說八道。

武王去世的時候,兒子姬誦繼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時候只有十三歲,換了太平年代,沒問題,就算還在肚子里也不怕。可是,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十三歲顯然無法駕馭那樣的世界。沒錯,鄭莊公十三歲能忍,可是,成王那個年代,靠忍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氣地,或者說義不容辭地繼續留下來,繼續當總理。而且,他不止當總理,他還當攝政王。什麼是攝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來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當了攝政,很多人不滿、嫉妒、不服。事實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謂的學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斷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這裡,順便向這些所謂的學者表示鄙視,騙稿費騙職稱也該選擇一種稍微有點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墳過日子是要遭天譴的。

老三管叔鮮是最眼氣的,大概他以為兄終弟及也該輪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沒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與周公有多大差距,為什麼周公能做總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樣,管叔煽動了弟弟蔡叔度準備謀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紂王的兒子武公祿父聯手,這直接就等於把自己定位為叛亂了。

在叛亂之前,管叔鮮還是先採取了輿論攻勢,在民間廣泛傳播「周公要篡位」的謠言。謠言說一千遍也會成為真理,周朝的公卿大夫們也開始懷疑了。

周公是什麼人?周公站在的高度是管叔們想像不到的。

對付幾個小泥鰍,周公是有把握的,他採取了三招。

第一招,牢牢把握軍隊,常備不懈。

在這一點上,周公是有經驗的,他參加了伐紂,屬於文武雙全的全能人才,而周朝的主要兵力在他的手中。

第二招,三巨頭團結。

周公在流言傳來的時候,把姜太公和召公請來懇談,太公、周公和召公是當時的三巨頭。關於召公,史料里並不翔實,他有可能是周公的弟弟,也有可能是周公的堂兄弟甚至堂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王族並且與成王的關係很近。在這裡,我們認為他就是周公的弟弟。

「四哥,怎麼我們最近越來越說不到一起了呢?」召公說話很直,他也開始懷疑周公圖謀不軌,但是,他了解四哥的為人,因此他很困惑,就直接說了出來。

「二位,我之所以攝政,都是為了祖先的基業,為了大周朝。當今二哥早死,成王大侄子歲數又小,而天下遠遠沒有太平,我只好這樣做。等他長大,我自然會把王位還給他。」周公說,周公的話並不多,但是已經足夠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周公說話是算數的。

有了太公和召公的理解和支持,周公還怕什麼?

第三招,各個擊破。

在太公和召公表態支持之後,周公開始戰略部署。從各種跡象來看,管叔鮮邀請了淮夷和徐戎為盟友,如果他們合兵一處,威脅將是很大的。於是周公讓自己的大兒子展伯禽去了魯國,當然,帶走了相當一部分兵力。這樣,管叔鮮和武公祿父就處在周朝和魯國的夾擊之中,而同時,魯國還能分隔管叔鮮和淮夷的聯絡,如果需要的話,姜太公的齊國軍隊隨時可以南下援助魯國。

一切部署妥當,周公開始下手了。歌中唱道: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忍的時候忍,該下手的時候,決不猶豫。

以周成王的名義,周公率領周朝大軍東征,同時,展伯禽在東線佯攻淮夷,牽制對方力量。

歷史事實證明周公偉大的戰略眼光,也證明管叔不過是一個沒頭腦的人物。周朝大軍很快摧毀了管叔和武公祿父的軍隊,之後將兩名首惡處死,而被煽動造反的兩個弟弟蔡叔度和霍叔處都只受到革去爵位和降低爵位的處罰,周公對自己的弟弟可以說足夠寬容。

在剷除管叔和武公祿父之後,周朝軍隊與魯公伯禽合兵一處,在東線放開手腳進攻淮夷,最終征服淮夷和徐戎,擴大了疆土,使得魯國的地盤從山東中部擴張到山東南部、安徽東部和江蘇北部。

——忠心耿耿

成王剛繼位的時候,年紀小,身體也不太好。周公剪了自己的指甲,投到黃河中去,向河神祈禱:「成王還小,還沒有見識,如果有什麼過錯的話,就都算到我的頭上吧。」

祈禱完之後,周公把禱文藏在自己的總理府中。

有人說,剪個指甲那算什麼?錯,古人認為,頭髮和指甲都是父母給的,不可以隨便拋棄。後來曹操有了割發代首的故事,也是這個原因。將指甲拋進黃河,等於告訴河神:如果我犯了錯,願意跳進河裡淹死。

成王繼位七年,年紀到了十九歲。按當時的說法,男子十九歲為成人。周公眼看天下基本平定,成王又已經長成,於是將權力歸還成王,自己回到大臣行列中。

成王正式登基之後,免不得有人暗中來說周公的壞話,成王對周公起了疑心。周公見勢不好,好在對此早有思想準備,於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咱躲起來還不行嗎?

周公躲去了楚國,為什麼去了楚國?因為這樣可以不連累自己的兒子或者弟弟們,那時的楚國是個小國,想造反也造不了。

總理失蹤了,成王命令手下搜查總理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點周公要篡黨奪權的證據。這一搜,真搜出東西來了,什麼?當年在黃河的禱文。

有人說,這難道不是周公在逃走時候造的假嗎?兄弟,那可是三千多年前,放了六七年的東西,那時候可沒有什麼「東南亞證件公司」來製作各種假證件假文件,造假是造不出來的。有人又說,那難道不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準備好了這一天?兄弟,若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想到了這樣的細節,他要篡位那不是易如反掌,為什麼還要讓出來?

成王在一瞬間被感動了,他知道自己錯了,他感到慚愧,叔叔不避嫌疑為自己創下這樣安定團結的基業,而自己竟然要懷疑叔叔,讓叔叔不得不逃走,這難道不是罪過嗎?

成王派人去楚國把周公給請回來了,叔侄相見,相顧而泣。周公知道,自己的苦心沒有白費,蒼天是有眼的。

周公很擔心成王淫佚驕奢,於是寫了《多士》和《毋逸》教導他治國的道理。此後,周公為周朝置備了完整的政治制度,周朝被管理得井井有序。

——尊崇無限

周公去世之前,留下遺囑:「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今河南洛陽),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左右。」

周公去世之後,成王將他葬在祖墳所在的畢,安葬在文王的身邊,享受王的待遇,成王以此表達自己不敢把周公當做自己的臣子。

周公去世當年的秋天,秋收來到之前,突然颳起狂風驟雨,地里的麥子全部被颳倒,樹木被連根拔起。周朝全國震恐,周成王沐浴更衣,與召公和畢公前往祖廟打開金滕匱,這才發現了周公當年的禱文。成王大驚,急忙叫來管理祖廟的官員,問是怎麼回事。「有這麼回事,只是周公當時不讓我們說。」管祖廟的官員這樣說。

成王哭了,換了誰,誰能不哭?

「這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我,以此表彰周公的大德。」成王於是決定郊祭周公,享受天子禮遇。

郊祭之後,雲開雨霽,反向颳風,麥子都立了起來。那一年,天下大豐收。

這是神話嗎?

崇高的品德是可以感天動地的,這不是神話。

為了表達對周公的崇敬和感激,周成王特批魯國可以郊祭文王,魯侯可以享受天子級別的禮樂。

周公逝世後,周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孫世襲,因此周公實際上有兩個爵位世襲,一個是在中央政府的周公,另一個是諸侯魯侯。

世世代代,周公的事迹和品德得到傳頌。中國歷史上每一任宰相,都會表示自己要向周公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孔子以畢生精力在宣揚周公的思想,在世時常說他夢見周公,與周公談論天下大勢,接受周公的指教,可見他對周公的崇敬之情。在他老了的時候,夢少了,夢不到周公了,於是感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他感嘆,他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他真的老了。

而孔子的門生們常感嘆他們沒有一個能夢見周公,沒有孔老師那樣的德行。只有達到孔老師那樣的境界,才可能夢見周公。

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寫的是自己的理想,也是對周公的崇敬。

別的不多寫了,寫多了就膩了。上面,不過是周公的履歷,下面,我們來看看周公的品德、能力和思想。

筆者才疏學淺,對周公的研究遠遠不夠,以下難免抄襲引用,在此向被抄襲引用者表達敬意。

——以德治國的始祖

我們常說以德治國,卻不知道以德治國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就是周公。

武王伐紂,征服了商朝。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呢?

武王首先問姜太公,太公說:「我聽說過,愛屋及烏。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落里的籬笆、圍牆也不必保留。」

老爺子的意思是不光殺掉紂王,連紂王的人民也不能保留,而要統統殺掉。用現代話來說,那就是要搞種族滅絕。

「老爺子,您先歇著吧。」武王顯然不同意。

於是,武王又找來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召公的主意,也就是把商朝的公務員都給殺了。

「老弟,你也先涼快涼快去吧。」武王還是不同意。

最後,武王問周公,周公說:「讓商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不要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有仁德的人,我們就去親近;老百姓有什麼過失,我們就去承擔。」

哇噻,周公的辦法是什麼?那就是統一戰線啊,那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啊。三千年以後,共產黨用上了,而且用這個辦法干倒了國民黨,而那時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就是周公的後代。

「有這樣的氣度,可以平定天下了。」武王很高興,立即同意了。

武王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商朝貴族,修整商容故居,做成了忠臣紀念館;讓閎夭碚高王子比乾的墳墓,表彰他的忠貞;命令南宮适散發了鹿台的錢財,打開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殷民。

這一切措施都表明武王要反商紂之道而行之,給受商紂殘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爭取商人。

周公以前,人們認為,國王的權力是來自上天的授意,王權神授,天生就該是天子,再壞也不能反抗。

但是,周公提出了新的政治觀念,「以德配天」。認為天命要求國王要有道德,有德才能承受天命,無德則是違背天命。商紂王殘暴無德,因此已失去天命。周朝因為有德承受天命。雖然這仍有王權神授的思想,但卻加上了一個條件,就是做國王要有德行。只有憐民、愛民的國王才叫有德的國王,才能承受天命。老天爺是不會讓一個無德的人,代表他行使權力的。

這一解釋了不得,神權思想開始瓦解,中國開始進入了無神論社會。

周公除了自己堅持德治之外,還將自己的理念傳輸給後人。

在還政成王之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

兒子伯禽去魯國做國君,臨走前,周公這樣叮囑:「你知道做君王的道理嗎?凡是處在尊貴地位的人必須尊重臣民,他們才會順從君王的美德來規勸進諫;必須打開無所避諱的大門,謙讓安靜地依靠臣民。對於進諫的人,不要阻止他們,不要嚇唬他們,要廣泛聽取採納他們的意見,才能選擇到合理的內容。」

這是什麼?言論自由啊。

周公以德治國的理論,成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這樣說來,周公是最早的儒家。

今天我們常說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而這都是來自周公的思想。

——依法治國的始祖

周公治國,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國歷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

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一整套先進的公務員制度、禮儀制度、婚姻制度、禮樂制度等等,他曾經先後親自寫下《無逸》、《康誥》、《酒誥》、《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導成王以及諸侯的治國方略。

周公為周朝制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婚姻制度、喪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獵制度等,對於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

譬如至今我們把婚禮稱為「行周公之禮」,因為最早的婚禮禮儀那是周公給設計的。再譬如汶川地震七天之後定為全國哀悼日,那是因為周公當初確定「天子逝世後停喪七天」。

甚至周公還制定環境保護法,據《逸周書?大聚解第三十》記載,「周公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則有(生)[土](而)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時,以成萬財。」

周公根據大禹時期就有的各種禁伐禁漁令,制定了周朝的環境保護法,而我們直到近年才開始重新啟用休漁期的辦法,與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應該慚愧。

正因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後世有了許多附會,許多行業都把自己的祖師爺定為周公,什麼算命的、看風水的、茶道的、辦婚禮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稱周公的制度在於「以類分」。

這樣說來,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中華哲學的締造者

《周易》是中華哲學的精髓,那麼《周易》是誰的傑作?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卦辭是文王所作,爻辭是周公所作;另一種說法,《周易》就是周公的作品。

不管怎麼說,《周易》的集大成者就是周公,這一點毫無疑問。

老子的《道德經》不過是對周公整理編寫的《周易》的讀後感。道德經中的陰陽哲學,辯證思想,來源於周易,而非老子的創造。

《韓非子》里曾經有這樣的記載:「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況於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是以智士儉用其財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率則民眾,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如此辯證的思維,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上,絕對是獨步的。

從周公開始,由於中國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國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為神打仗屠殺的事情,避免了西方兩千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罪惡。周公讓中國人早在三千年前就進入了人文社會。

我們研究中華哲學,研究國學,卻不知道周公,不尊崇周公,那不是葉公好龍是什麼?

——禮儀之邦的禮儀創造者

中國人今天的文化和禮儀,是周公創立的。周公倡導「禮刑結合」的治國模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僅以法制國,也要以德治國,而且特別重視以德治國。他認為如果人民都養成了良好的道德風尚,就會自律,就會減少犯罪。而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風尚,就要通過各種禮儀來教化人民。因此周公在晚年,制定了很多中國人的禮儀制度,這些風俗習慣保留至今。

我們婚喪嫁娶的很多風俗,都來自於周公的創製。是周公讓中國早在三千年前,就成了禮儀之邦。而當時的西方社會仍是原始社會,野蠻社會。

我們如今倡導的和諧社會,也正是周公所倡導的。

——治理國家的強人

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沒有人比得上周公。

以德治國,依法治國。但是,該狠的時候決不手軟,該出擊的時候決不猶豫。

滅了商朝,周公把紂王的兒子武公祿父封在了殷墟,撫慰商朝遺民。但是派了哥哥管叔和弟弟蔡叔監視他,算是軟硬兩手同時具備。

後來武公祿父和管叔造反,周公毫不手軟,堅決殺掉。而跟從管叔造反的蔡叔被寬大處理,等到蔡叔的兒子胡有所表現時候,又把他封在了蔡,算是對兄弟的友愛,能不殺的堅決不殺。殺了祿父,卻把紂王的弟弟微子啟封在了宋,給商朝留下香火,仁至義盡。

討平管蔡之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採取先弱後強,先小後大,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戰略戰術,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平叛擴張兩不誤,可以說是雄才大略。後來毛澤東確立的農村包圍城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等戰略戰術,也是來自周公。

仁德可以使用,但是不能無限度使用,主動權始終要攥在自己的手中。

對於殷商遺民,周公採取的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而美國一直到二十世紀才學會。一方面,周公對殷商遺民懷柔,另一方面,則是堅決拆散他們。一部分西遷到鎬京,一部分東遷到洛邑,一部分被派去了魯國(六姓),一部分被派去了晉國(十姓),一部分被派去衛國(七姓)、一部分被派去齊國。在分拆之後,殷商遺民已經無法構成合力,另一方面,他們享有充分的國民待遇,安居樂業,誰還想再回到萬惡的舊社會?

封建制度則是周公的另一項劃時代的舉措。

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周公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

——鞠躬盡瘁

當兒子伯禽去魯國當國君的時候,周公說了一段千古聞名的話,原話如此:「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即便如此,我還是很小心謹慎,生怕失去賢能之人。我洗頭髮的時候,如有賢士來到就把頭髮握干去見他,洗一次頭,往往要握干好幾次;吃飯的時候,因為賢士來見,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見他們,一頓飯往往要分成好幾次吃。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小諸侯,可不能驕傲啊!」

曹操所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是從這裡來的。

《說苑》記載,周公每隔一段時間會派出十二個人,三個人為一個小分隊,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去尋訪賢人,視察民間疾苦,之後回來向他報告。

當諸侯來到中央朝拜的時候,周公就會把他們那地方的得失好惡告訴他們,這讓諸侯感到震驚和畏懼,而百姓聽說了,都會感到高興和看到希望。於是,天下諸侯都想方設法施行德政,百姓則安居樂業,《詩經》為此寫道:「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周公主義

按照我們固有的評價體系,最早的基礎的東西是主義,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是思想,而具體的做法是理論。譬如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中華文化中,能夠站在最高端俯視後人的無疑就是周公,所以,我們把周公的治國思想、哲學理論和設立的各種制度合稱為周公主義。

偉大的周公,偉大的周公主義。

周公之後,將他的主義全面發揚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們把管仲的各種思想理論和制度稱為管子思想;而在管仲之後,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們的思想可以達到學說的水準,也就是老子學說、孔子學說、荀子學說等,孫子、商鞅、韓非子、墨子等人,他們的思想可以稱為理論。

周公主義——管子思想——老子學說、孔子學說、荀子學說、孫子學說——諸子理論,中華文化的脈絡實際上是非常清楚的。春秋戰國,中華文化的框架已經牢牢地搭建起來,後人們不過是在這個框架里拆拆補補而已,不是嗎?

沒有周公,行嗎?

周公說了許多,就此打住罷。

陝西咸陽歧山周原,有周公廟。山東曲阜,有周公廟。但是,周公的香火實在令人汗顏,即便去磕頭燒香的,多半也是求籤算命之徒。

《易經》裡面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今天,為什麼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綿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就是因為祖宗的德厚,能庇蔭到如今。可惜的是,我們對祖宗實在是太怠慢了。

日本人喜歡參拜靖國神社,並且常常因此引起中國人民的憤慨。其實回過頭來想想,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己連祖先都不參拜,連我們的至聖周公都不知道,我們是一群數典忘祖之徒。

韓國人喜歡搶我們的文化,甚至想搶我們的祖宗,這也令我們憤慨。可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尊重自己的文化了嗎?我們善待自己的祖宗了嗎?多少年了,我們的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孔夫子成了孔老二。好的東西,你不要,別人自然要來搶。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我們不僅不能夢見周公,我們甚至連周公是誰都不知道。

憤慨吧,對我們自己憤慨吧。鳳凰網

孔子關於管仲的評說資料彙編

【《論語》中的評說】

◆八佾篇第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憲問第十四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有人問子產的為人,孔子說:「他待人實惠。」問子西怎麼樣,孔子說:「他啊,他啊!」問管仲怎麼樣,孔子說,「是個人物。奪走了伯氏的駢邑三百戶,使伯氏吃粗糧卻一輩子無怨言。」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shào hū)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說:「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為此自殺,管仲卻不去死。」又說:「不能算是仁吧?」孔子說:「桓公多次會盟諸侯,不用兵車戰馬,這都是靠管仲的努力。這就是他的仁!這就是他的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p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者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以身殉職,反而做了桓公的相國。」孔子說:「管仲做桓公的相國,稱霸諸侯,一匡天下,黎民百姓到如今都還在享受他帶來的好處。要不是管仲,我們可能還是披頭散髮,衣襟朝左邊開吧!怎麼能像普通人一樣只顧著為主子盡忠而忘了天下百姓,躲在山溝里自己弔死了,連鬼都不知道呢!」

【其它文獻中的評說】

◆《韓詩外傳》卷七:子貢問大臣,子曰:「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子貢曰:「否。齊有管仲,鄭有東里子產。」孔子曰:「產,薦也。」子貢曰:「然則薦賢賢於賢?」曰:「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劉向《說苑·尊賢》: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為上卿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國市租一年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對曰:「疏不能制親。」桓公立以為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賢,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劉向《說苑·臣術》:子貢問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孔子曰:「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賢者也。」子貢曰:「然則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子曰:「賜,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聞進賢為賢邪?用力為賢邪?」子貢曰:「進賢為賢。」子曰:「然吾聞鮑叔之進管仲也,聞子皮之進子產也,未聞管仲、子產有所進也。」

◆劉向《說苑·權謀》:齊桓公將伐山戎孤竹,使人請助於魯。君進群臣而謀,皆曰:「師行數千里,入蠻夷之地,必不反矣。」於是魯許助之而不行。齊已伐山戎孤竹,而欲移兵於魯,管仲曰:「不可。諸侯未親,今又伐遠而還誅近鄰,鄰國不親,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寶器者,中國之所鮮也,不可以不進周公之廟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寶,獻之周公之廟。明年,起兵伐莒,魯下令丁男悉發,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聖人轉禍為福,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劉子·薦賢》:昔,子貢問於孔子曰:「誰為大賢?」子曰:「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子曰:「吾聞進賢為賢,非賢為不肖,鮑叔薦管仲,子皮薦子產,未聞二子有所舉也。」

◆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司馬光《訓儉示康》: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推薦閱讀:

蘇州老話 | 聖人也有三分錯
從樂入樂06聖人的血淚
什麼是真正的勇士?孔聖人一語中的!
讓曾國藩成為聖人,讓杜月笙成為大佬,靠的是這4點!
漢聽日曆丨9月28日 北辰星拱 能夠被眾人愛戴的人方是聖人

TAG:孔子 | 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