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周期步入豬周期

奶牛周期步入豬周期

奶農倒奶、殺奶牛的原因之一,是國產牛奶信用折價。

三聚氰胺事件並沒有過去,這業已成為貼在國產乳業腦門上的不信任標籤,加強了消費者的選擇偏好,只要經濟條件許可,能買得起進口奶絕不買國產奶。加上國際市場乳業價格下降,兩下夾攻,中國牛奶行業下游最薄弱的環節奶牛飼養企業首先受不了。

我國進口奶粉大量增加,因為價格低、標準統一、信用好。1月14日新農網報道,乳業專家雷永軍表示,乳企間競爭激烈,有的企業產品用進口奶或奶粉,有的企業則用國產鮮奶加工,而進口奶粉和常溫奶的價格都遠遠低於國內的價格,由於乳業走高端化路線維持產品高售價,使用進口奶粉的越來越多。

大量進口始於2013年,由於三聚氰胺事件,小規模養殖戶退出市場,2011、2012年出現殺牛倒奶,2013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出現嚴重「奶荒」。2013年下半年全面放開進口奶粉,乳企庫存量越來越大。來自中國海關的數據統計,2013年全年進口奶粉、嬰幼兒配方乳粉平均價格4196美元/噸,同比增長24.6%。

2014年繼續增加。2014年中國進口奶粉或超過100萬噸,同比增長20%以上,按照8到9公斤鮮奶噴成一公斤奶粉計算,中國進口100萬噸奶粉就約等於900萬噸牛奶,按照一頭牛每年產4.5噸牛奶計算,進口奶粉數量大約是200萬頭牛的年產奶量,國內奶牛數量存有爭議(從700萬頭到1400萬頭不等),進口奶粉削減了國產奶的市場份額。

進口量增加而價格下降,據海關數據統計,2014年11月奶粉進口平均價格為3587.88美元/噸,同比下降27.74%。國內奶粉價格比國外每噸高出1萬元,如果生產一千噸奶粉則要高出1000萬元的成本,中國與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均簽訂了自貿協定,歐盟從4月1日起取消牛奶產量配額制,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量低價進口奶粉進入中國是市場的理性選擇。

把問題歸咎于洋奶粉並不會讓奶農的日子更好過一些,提高進口奶粉價格、給予奶農補貼、下文件讓乳企必須收購國內牛奶(1月8日,農業部下發《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關閉自貿協定大門,國產牛奶的信用度就會上升,就能夠多培育出在全球知名的農產品品牌了嗎?不可能。

小農式的奶牛飼養模式是不合理的,奶農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產業鏈底層地位。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奶牛飼養業發生變化,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散戶比重已不足5%,目前70%左右都是小規模養殖,當前殺牛倒奶的現象主體是他們。毫無疑問,倒奶殺牛與乳企動輒毀約停止收購,說明小規模養殖仍然處於處於產業鏈最低端。因此,讓養殖業成為乳業整體鏈條中的組成部分,下游乳企進入養殖行業。或者,形成奶牛合作社,自創品牌享受補貼,進行質量自律。

中國乳業標準的混亂為虎作倀。乳企進口奶粉兌水銷售,冒充鮮牛奶。此時政府本該嚴格區分鮮奶與還原奶,讓消費者了解哪些是鮮奶生產的,成本高因此售價高,而哪些是還原奶是用奶粉沖兌的,如此鮮奶才可能有出路。

事實恰恰相反。2004年底,國家頒布「禁鮮令」,規定巴氏奶等鮮奶不得在外包裝上出現「鮮」字樣,刻章把鮮奶與還原奶混為一談。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次年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公布了一批「乳品安全標準(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規定,巴氏奶應在產品包裝上標註「鮮牛奶/乳」,常溫奶則標註「純牛奶/乳」,添加部分乳粉還原的產品,標註「含××復原乳」。問題在於,仍然在標識上不作強制標「鮮」,導致魚目混珠的事件層出不窮。大家用價格最低的奶粉,誰還願意做什麼鮮奶,反正消費者也辨別不清。一個錯誤的標準、一個可能基於利益的決策,比沒有標準還要可怕,中國的鮮奶行業落入目前困境,惡劣的決策要負一定的責任。

以目前的抗風險差的小規模養殖,偏高的人力與飼料成本,加上渠道環節的高費用,標準的混亂不清,牛周期不可避免步入豬周期,牛奶產量過剩倒奶殺牛,產生奶荒價格上升,再大量養殖。這是不可持續的奶業發展方式。註:凍雨,陰天這樣的天氣要在家喝茶,喝黃酒的
推薦閱讀:

排卵周期方案有哪些?
旅遊業:正處於新一輪景氣周期的開始
王朝興亡周期律
孫立群:以歷史「興亡周期律」為鑒
是「興亡周期率」,還是「興亡周期律」?

TAG:奶牛 | 周期 | 豬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