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擊劍與舞劍
▲清代王樹榖繪《學劍圖》 |
擊劍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用石頭和獸骨磨成鋒利的器具,用以獵取野獸,披荊斬棘,成為生存與生活的必需品。後來到了青銅時代,開始以銅鑄劍,劍也成為征戰、殺戮的武器。
劍在古代兵器中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從歷代出土的古劍來看,可以分為長劍、短劍、佩劍、刺劍、劈劍、三棱劍、雌雄劍等多種。劍自春秋時代直至西漢,都是戰爭中重要的冷兵器,但也用於平時的自衛防身。傳說子路戎服見孔子,拔劍而舞之。同時,也相應形成了一種擊劍、舞劍的理論和技巧,稱為劍術。《吳越春秋》就記載了廣為人知的越女論劍的故事。越女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無名少女,從小喜歡擊劍,全憑個人的悟性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劍術,後來為范蠡所識,邀請她擔任軍中的劍術教師。越女曾在勾踐面前闡述她的擊劍理論,提出神形相應,動靜互制,長於變化,出奇制勝等觀點,得到勾踐的賞識和器重。作家金庸正是根據《吳越春秋》的故事,創作了小說《越女劍》。
自漢代起,銅劍逐漸被鐵劍代替,鐵劍更為鋒利,而劍的形式也漸漸定型。但在東漢以後,劍逐漸退出戰爭武器的行列,更多地轉向自衛防身、隨身配飾。它的技巧性和防身健體功能,乃至佩戴以示身份的作用都在日益加強,而善於劍術的人也頗受人尊敬。《史記》就曾記載齊曲成侯「以善擊刺學用劍,立名天下」,而司馬相如也是「少時好讀書,學擊劍。」
魏文帝曹丕也是一位擊劍能手,從小學擊劍,經歷過許多名師指點,尤其後來在當時的擊劍中心洛陽從師史阿,技藝大增。某次與奮威將軍鄧展等在宮殿上飲酒論劍,鄧展不服,要和曹丕比劍,結果曹丕以嫻熟的技巧和靈活的戰術大勝鄧展。曹丕也曾在他的《典論》中記述了學劍的心得和體會。
擊劍在隋唐時期更為普遍。當時社會有任俠的風尚,所以佩劍長街行更是一種豪氣的象徵。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曾經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當時的文人學士中有佩劍、擊劍之風,除了以友好氣氛比試、對決之外,也盛行個人的劍術表演,稱之為「劍器渾脫」,據說有民間的劍器渾脫和軍中的劍器渾脫之分。杜甫開元三年(715)曾在郾城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後來又在四川夔州看到她弟子表演,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名作。另一位書法家張旭也曾觀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器,並因此受到啟發,使狂草書法更加精進。公孫大娘的這種舞劍正是民間的劍器渾脫,當時女子舞劍多著軍裝,故而司空圖有「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的詩句。而開元中將軍裴旻的劍舞則是一種軍中的「劍器渾脫」,與李白歌詩、張旭草書並稱三絕。
佩劍、擊劍和舞劍之風在元代受到極大的打擊,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下詔各路,設立兵器製造局,凡私造私藏兵器者一概處死刑。後來還規定,凡漢人手執鐵尺、手撾及有刃的刀劍。都要立即收繳,禁止民間佩刀劍。於是擊劍、舞劍的活動驟然消失於民間,這也是元代時許多擊劍和劍術的古籍散佚的原因。
明清以來,劍術多併入武術項目,如大家所熟悉的太極劍等,都屬於武術類的兵器門,成為健身的體育活動,劍也成了一種運動器具,而自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的擊劍與舞劍卻漸漸消失。據說日本、朝鮮刀劍術中的許多「勢」都是唐宋時期從中國傳入的,可能與劍術有著不可分割的師承關係罷!
推薦閱讀:
※剛起步的少兒劍客,初級階段應該如何訓練?
※國家隊教練看中匈交流:弱項補強!要改變就要「走出去」
※佩劍小花楊恆郁:扮演好團體「收底」角色
※愛玩棍的少年變身「劍痴」榮譽簿上有爸爸一半功勞
※擊劍故事匯||揭秘擊劍大咖如何走上擊劍之路(二):擊劍運動的鬥智斗勇俘獲了雷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