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人口紅利仍在
作者:王慶
最後更新:2010-10-22 11:03:38 來源:南方周末到2020年,中國仍將保證充足的勞動力給予。
最近在爭論什麼?
自2003-2004年農民工短缺現象顯現以來,圍繞中國的人口轉變及隨之而來的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的辯論一直處於聚光燈下。隨後的工資增長被認為是勞動力短缺的有力證據,引起人們擔心:中國已經達到或越過了「劉易斯拐點」,由此,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將要突然結束了。
這些擔憂似乎將變成真實的威脅——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人口總撫養比(被撫養人口即兒童和老年人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有望在未來幾年觸底,使人們對中國保持主要生產基地這一地位的能力產生嚴重懷疑。此外,工資不斷上漲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又是另外的障礙,擠壓了已經微薄的利潤,傷害了中國出口商的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急劇下降的預期似乎已經成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急劇放緩的最有力的論據之一。
悲觀情緒是如此廣泛並深植於一些中國觀察者的心中。2010年3月,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樂觀地表示,根據商務部針對勞動力短缺問題的分析,中國仍然可以享受另一個十年的「人口紅利」。相當多的觀察者對此表示懷疑。
我們的理解是,在中國政府為第12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做準備的過程中,一個關鍵並且有效的設想是,在未來十年,人口因素將繼續對中國有利。
擔憂:逐漸消失的「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指的是有生產能力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高,促進經濟發展。當一個國家從最初的農業社會(高生育率和死亡率),發展到較發達的城市社會(低生育率和死亡率),人口紅利就會出現。然而這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口老齡化,在這期間,由於生育率下降,被撫養的兒童數量下降。
在人口開始老化之前,少子、多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相對較少的結合,將創造一個人口上「黃金時代」,表現為勞動力供給充足,撫養比低,有利於經濟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長。
最後,生育率的不斷下降使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而死亡率的下降將導致預期壽命更長和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增長加速。老年人口的增長和勞動力供給的萎縮將拖累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長。
這種暫時的「紅利」與人口轉變共存,並通過豐富的勞動力供應以及生產人口和消費人口之間的有利配比,推動經濟發展。但是,從定義上來說,它在本質上是過渡性質的,由於總人口的增長快於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紅利」將會被耗盡。
據官方對人口的預測,這正是未來十年將要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勞動年齡人口增速將落後於總人口增長的步伐。
現實
雖然勞動年齡人口的強勁增長通過直接增加勞動力供給有利於經濟增長,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數量」對形成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和大量的從業人口確實是重要的,但「質量」因素更重要。通過培養,有「質量」的勞動力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並對經濟增長產生最大影響。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明一點:GDP增長率與勞動年齡人口和就業增長率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雖然GDP與就業增長有重要的相關性——把範圍縮小——即指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但這種關係自90年代初以來已經被完全打破了。
從1990年到1993年,GDP增幅從5.7%驟升至14%,但就業增長率從2.1%下降為1.0%;從2000年到2008年,GDP增幅從8.1%提升至11%,但就業增長率從1.1%下降為0.7%。
與別的國家進行比較更加凸顯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的明顯脫節。過去十年,中國的強勁增長 (平均每年增長10.3%)讓人稱奇,但與亞洲各國相比,其得到就業增長的支撐卻最少。
中國過去二十年的強勁發展,無疑反映了勞動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勞動力供給的數量扮演的是一個更無關緊要的角色。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催化劑是中國政府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進行的深入的體制改革。
關鍵的問題是,下一個十年,中國有沒有進一步切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空間,或者勞動年齡人口增長不可避免地下滑會否阻礙正在持續當中的強勁的經濟增長。
目前在一些觀察家中流行的一個觀點是:在從農村地區開始的經濟改革三十年之後,通過將勞動力從低生產力活動轉移到高生產力活動,從而獲得勞動生產力的增長,這種易得型的增長空間將很小。我們不同意這一觀點。
中國的第一產業和其他產業在勞動生產率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特別是通過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之間的轉移,獲得生產力提高的巨大潛力。事實上,與早先的上世紀90年代相比,第一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在2000年至2009年這十年間越來越大。
而且,第一產業仍然在中國的整個就業中佔據不成比例的大份額,意味著農村地區的第一產業勞動力剩餘。
展望未來,我們看到中國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巨大可能性,類似當年的日本和韓國。如果這個增長速度在下一個十年保持下去的話,第一產業的就業佔比將迅速下降,並持續地將大量的勞動力投向高生產率的生產經營活動。
農村剩餘勞動力:如果有,還有多少?
除了中國是世界上勞動年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一事實,其他證據也顯示出另一個現狀,即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開始日益變得緊張。一些人認為這一現狀是農村勞動力供應衰竭即將到來的證據,更不要說當今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已遠遠快於城市人口。
不過,一個更精確的數據調查給出了一個相對樂觀的觀點。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農村勞動年齡人口高達5.1億,高於城市的4.62億。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只是稍稍快於全國其他地區,而勞動年齡人口依然占農村總人口數的70%以上。
我們估計農村地區至少有8000萬到1億的勞動力可以向其他產業或城市轉移。
中國絕對有更多的空間實現勞動力的有效配置,儘管2008年實際只需要1.97億的人來進行農業生產,但是事實上卻有2.7億人參與農業活動。為此,確保合適的獎勵措施和必要的基礎設施是相當重要的,這些「硬體」(如交通)和「軟體」(如公共服務)被提供給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允許他們走出農村,在城市中找到工作。
危機導致改革,中國當然也不例外。中國政府已在近期開始要求加快城市化的速度,清除農村向城市移民存在的各種障礙。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三個重要的政策措施已經在促進城市化這把巨大的保護傘下被提上日程:西部大開發計劃、 放鬆對戶籍管理制度的管制和社會保障性住房計劃。
未來十年
我們預測,2020年前,勞動力供應將保持充裕:
1)城市和農村非農就業人數將在2010-2020年間增長8000萬,雖然其間勞動年齡人口預計將只增長2000萬;
2)城市和非農就業率之和將從2010年的67%增長至2020年的75%;
3)雖然勞動年齡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將只有0.22%,但城市和非農就業平均每年將增長1.4%。
我們設想,未來十年,因勞動力重新配置帶來的城市和農村非農就業的增長將發生在有效的政策環境幫助下,在城市化持續快速進行的背景之下。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將於今年11月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應該會在2011年12月之前完成。我們期待人口普查數據會證實一個猜測,那就是部分為了規避「一孩」政策,中國的人口數量被低報了,特別是在出生率和年輕人數量上。因此,我們預計該報告將描繪出一幅比現在廣泛引用的聯合國估算數據更有利的圖景。
對我們這些中國觀察員來說,它可能會變成一個愉快的「驚喜」,並有助於強化我們的觀點,即在2020年之前,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將保持充裕,人口因素將不會成為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翻譯:溫翠玲、實習生杜蕾)
推薦閱讀:
※男人口述:15歲的我不理解那是「侵犯」
※揭秘茅利塔尼亞奴隸制:全國近20%的人口遭到奴役
※地形是如何影響人口與城市分布的?(圖多!流量慎點)
※中國「人口紅利」將保持十年 完善社保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