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我有幸拜讀了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奠基人之一的學術大師——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費孝通大師一生著述浩繁,但他的作品《鄉土中國》和《江村經濟》是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必讀之書。但是,這本小冊子和他所寫的《江村經濟》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裡提煉出的一些概念。我在拜讀期間不敢說是研究,只能謙遜地說是入門。雖然是入門,但是費孝通大師這十四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

看到費孝通先生書上寫的舊著《鄉土中國》重刊序言中,說到:「我當時在大學裡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那時年輕,有點初生之犢的闖勁,無所顧忌地想打開一些還沒有人闖過的知識領域。」可以看出,費先生是一個重視開發有意義課題的老師,我想這樣的課一定很有趣。這跟他強調實地調查的研究方法相符,一樣的不那麼刻板,這就是《鄉土中國》這本書之所以如此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重要原因吧。

在其第一篇「鄉土本色」中我了解了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城市人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在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因此他還舉了他母親在他初次出國時給了一包灶土用來「治療」水土不服和思鄉之苦的例子。這讓我很快地回憶起到大學之前,奶奶在廟裡取香爐里的香灰給我,保佑我出門在外一切安全。多麼通俗易懂的例子啊,讓我很快理解到「土」與中國社會基層的密切聯繫。難怪中國社會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這就是為什麼當年舅舅的遺體非得被運回故里的原因。

費先生認為:「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因此,鄉土社會裡的人們彼此特別熟悉。但是,與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相比,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辭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在第二篇「文字下鄉」里,費先生認為:「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於鄉下人的『愚』,而是由於鄉土社會的本質。我而且願意進一步說,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去批判一個社會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夠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並非唯一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鄉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村學校和使鄉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並不能使鄉下人『聰明』起來。」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為我的母親就是文盲,從來沒上過學,但是她很聰明。沒有我的母親,我的高中文憑的父親也不可能事業有成的,而且我的母親在深圳短時間內自學了粵語和普通話,之後還自學認字和寫字。

在解釋中國的差序格局時,費先生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在這個網路里,費先生認為只有「禮」才可以維繫每個人的關係,並在文中大量地引用孔子的話語和例子。

費先生認為:「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係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路,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裡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總之,鄉土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穩定的差序格局。

在「男女有別」的一篇中,費先生認為:「同性組合和家庭組合原則上是交錯的,因為以生育為功能的家庭總是異性的組合。因之,鄉土社會中「家庭」的團結受到了這同性組合的影響,不易鞏固。於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單系組合。中國鄉土社會裡,以家族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則較異性原則為重要的表示」和「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深刻地展現了鄉土社會的性心理,但是,我認為這在現如今已經改變了許多。只是,男女之間多了些平等,並沒有「有別」。

費先生認為鄉土社會是沒有法治的,但是,這並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係,都有著一定規則。行為者對於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是孔子兩千多年來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就讓我明白了,鄉土中國的鄉土性質其實是受孔家思想影響的,而且影響深刻。

正因為禮治慣了,所以,在鄉土社會裡,一說起「訟師」,大家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鄉間看到壞的行為卻是合法的行為,於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並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所以,費先生倡導:「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講到「無訟」這一篇的時,我看了之後覺得費先生思想很激進,看待現實中的一些詬病眼光很犀利,大膽地揭露社會上的弊端,讓我很敬佩。

「每個要在人生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這些眾多規律之下,從心所欲而不碰著鐵壁。」這就是教化權利的效應,是鄉土社會中長老統治下才有的。另外,「在我們客套中互問年齡並不是偶然的,這禮貌正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裡相互對待的逃遁是根據長幼之序。長幼之序也點出了教化權力所發生的效力。」有句諺語說的就是長老統治,「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長老統治對鄉土中國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缺乏變動的文化里,長幼之間發生了社會的差次,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和權力。這是血緣社會的基礎。」關於「血緣和地緣」這一篇中,我學到了: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生於斯,死於斯」把人和地的因緣固定了;血緣和地緣的合一是社區的原始狀態;如果分出去的細胞能在荒地上開墾,另外繁殖成個村落,它和原來的鄉村還保持著血緣的聯繫,甚至把原來地名來稱這新地方,那是說否定了空間的分離;籍貫只是「血緣的空間投影」;「怎樣才能成為村子裡的人?」大體上說有幾個條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裡:在村子裡有土地。第二是要從婚姻中進入當地的親屬圈子;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最後作者總結:「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

最後一篇中說到:「從慾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那麼你就會會問到慾望是什麼?費先生用孔子的一句話解釋——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礎的特性。這裡似乎有一種巧妙的安排,為了種族綿續,人會有兩性之愛;為了營養,人會有五味之好。」作者認為鄉土社會中的慾望是合乎人類生存的條件的,認為這是自覺的文化事實,不需要計劃,這就有別於現代社會了。

鄉土中國的情結是紮根於每個中國人的心底,是一種普遍的民族心理體驗。雖然有人從意識形態方面排斥拒絕這種情結,但是應當承認這種情結是傳統文化作用的結果,是一種集體意識存在,並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意識缺失和丟棄從而不復存在,而是將一直通過民族的血脈傳承下去。費孝通先生正是看到了或者說是深刻體驗到了這種情結的力量,從而在社會學層面試圖進行解析。這大概應當是《鄉土中國》里個人情感的顯露。

推薦閱讀:

中國貪官排行榜,僅列出前50位!
講真,顛覆星巴克的可能大概或許是這家中國公司
這個國家扼守世界經濟要塞,為了吸引中國,提供進入歐美的跳板?
整體觀念思考中國近代史
世外桃源大中國的首頁

TAG:中國 | 筆記 | 讀書筆記 | 讀書 | 鄉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