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千載寺創拳始末之二:師承與創新

專家、學者經過對博愛唐村新發現的《李氏家譜》、《拳譜》等史料的研究,釐清了太極拳創研的人物、年代、師承、創新及文化淵源,為太極拳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李岩、李仲、陳王廷所創的太極養生功是不是太極拳呢?我們先來看《千載寺唐僧十力和尚傳碑》的說法:「創藝無極養生武功」。這裡的「武功」是什麼?如果這種功法是為了養生,他是為了提高自己本身的修為和內功,不是拳,那麼何來「以柔克剛,捨己從人」之說?如果是養生功,怎樣柔,怎樣剛,怎樣舍己,怎樣從人?再看李春茂的《無極養生拳論》,很顯然無極養生功是一種拳術。三是從《李氏家譜》的記載看:該譜序言有「九世公諱仲諱信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庭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竟功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十三勢、通臂功」,這裡的通臂功是指108勢通臂拳;再看對李元禎的記載:「早年隨父浙江讀習文武、十三勢拳、劍、槍功。」很明顯,這裡的功就是指拳術、劍術、槍術,而不是什麼養生的功法。功,在我們懷慶府還表示武藝的意思。這裡的武藝是包括武功修為和拳術層次的高低。從這裡可以看到,功,就是拳。三表兄弟所創的太極養生功就是太極拳。

李岩、李仲,陳王廷所創太極拳,並非憑空編造,其所創太極拳是有師承,有理論,有招式,有套路的一系列創新,其主要內容有:

(一)李春茂的《無極養生拳論》是創太極拳的理論指導

李春茂撰於明萬曆十八年(即1591年)的《無極養生拳論》是一篇通俗易懂,由淺入深,引領習練者探索養生堂奧的一篇充滿了辯證法則的理論。現將《無極養生拳論》錄之於下:

無極者,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運之理,但斤斤於天地自然順行之道,氣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體質虛弱,陽極必陰,陰極必亡,於此攝生之術概乎未有諳也。惟三教融易聖人獨能滲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出歸元,保合太和,總不外乎後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功能生一氣者是也,吾練功深感之無極養生功乃人之無意、無形聯先天極妙之主體沖和之本始陰陽動靜之初源也。萬物之生,負陰抱陽,人之真元所從而來,靈明所從而抱,無極生太極矣!於此而與五行八卦元通,通則變,完全人身之陰陽而保此靈明者也,永人之天年,暢達人之血脈筋骨,欲從後天返先天而衛生之術,無極養生功者,苟以異端目元遠矣,無極養生功有百益而無一害,雖以之強吾氏族也,謂世裔賢徒大功練而遠矣,謹無極養生論焉。

大明萬曆庚寅年歲次於太室祠傳拳訓論  李葉蓁

李春茂字葉蓁[見《李氏家譜》]。李春茂的這篇《無極養生拳論》是見之於譜籍的較突出的養生武術論著。這與流傳於坊間的假冒名人,假冒歷史的手抄本不同,是一篇撰寫時間、地點清楚,載之於譜籍的正式文論。其要旨為「滲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出歸元保合太和。」認為人是無意、無形聯先天極妙主體沖和之本始,陰陽動靜之初源,無極養生武功,就是通過武術動作,完全人之陰陽,暢達人的血脈,達到「永人之天年」之目的。通過武術動作,完成陰陽的轉化、動靜分合、緩急變化達到養生和技擊防身的目的。

(二)太極拳的套路創新

從《李氏家譜》可以看出,當時流傳的太極拳的套路有十三勢拳、通背功等。李岩、李仲、陳王廷所創太極拳的主要套路,一是圍繞十三勢拳所做的套路創新。在陳家,主要有十三勢拳頭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共五套十三勢拳譜。在李家,也存有太極拳套路多種。如陳長興傳楊露禪的拳譜,陳清平傳武禹襄的拳譜等拳譜的舊藏本,以及村內四所武校所用的多種拳譜。二是李岩、李仲、陳王廷所創的太極養生功譜。還有千載八勢等養生武功。三是器械創新。博愛縣王堡村所傳的「王堡槍」也源於千載寺,為太極宮道人董秉乾所傳。

(三)十三勢行功歌和十三勢論、打手歌是太極拳理論創新

如果說《無極養生拳論》是創太極拳的總的指導思想、指導理論的話,《十三勢行功歌》則是個性化了的太極拳理論。它的要旨是強調在練十三勢拳時莫要輕視意念的源頭在腰隙。演練時要注意虛實、氣機、動靜、開合,以意領氣,從而達到益壽延年的效果。

現將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譜所載之《十三勢行功歌》錄之於下: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故變化視神奇勢勢存心揆力意得來不覺費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聞靜氣騰然尾閭中止神貫頂滿身輕利項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休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以下殘缺]

後世所傳王宗岳抄本之《十三勢行功歌》和《十三勢論》,系王宗岳抄自於李岩的曾孫李鶴林處,並且錯訛較多,如第六句:「因故變化視神奇。」王宗岳抄本改為「因敵變化視神奇。」〈辭海〉故①事,②原因。適應各種原因發生變化,才能稱為神奇。若改為「敵」其意義就淺顯得多了。我們練太極拳的要旨「養生,」技擊僅僅是太極拳的功能之一,不談養生只談技擊,就會把好端端的太極拳運動引向片面。將「故」改為「敵」就把的太極拳的創拳宗旨改變了。又如第十句「腹內聞靜氣騰然」,王宗岳抄本將「聞靜」改為「松靜」,其實松靜與聞靜是兩個不同的境界。松靜是一般習練者的境界,聞靜是練太極拳必達的境界。這是初學初練者經過一段努力,功夫練到一定水平才能體會到境界。第十一句「尾閭中止神貫頂」中正,是對初入門的習練者的一般要求,其作用就是使習練者氣機暢達;中止則不然。止,停止;停止即是不動,即是靜。只有尾閭中止,才能以不動之身軀,催動動之手足。

《十三勢論》: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高低處無使有斷虛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將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力意,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李氏流傳之《打手歌》為七言八句,較之坊間流傳之打手歌多了兩句。其全文為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

剛柔快慢自有力,形觀耄耋能御眾。

最後兩句把要達到的狀態、效果表達的清清楚楚。

(四)《太極拳論》將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推向一個新階段

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李氏十二世太極宗師李鶴林總結創作了《太極拳論》,這一重要理論著作,把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李鶴林的《太極拳論》全文如下:

太極,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隱勿現。左重則左虛,右至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拔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耆能御從之形,快能何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識「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辨詳焉!是為論。〔14〕

乾隆五十二年歲次丁未二月二日在唐村習武堂的訓論 李鶴林

李鶴林是李岩的曾孫,出生於康熙五十五年,是太極拳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者,他創作的《太極拳論》,是他總結太極養生武功的歷史經驗結合自己的武術實踐活動的切身體驗而創作的獨得之秘。武林中一介武夫隨處可得,但文武兼備,有學識、有修養、有功夫、品學兼優的人才難得。王宗岳乾隆年間在唐村教書期間拜李鶴林為師,深得李鶴林的賞識。於是李鶴林傾囊相授,將祖傳的《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十三勢論》、《打手歌》以及自己的《太極拳論》均傳授給他。

舞陽縣在河南南部,據《李氏家譜》記載,從李氏十世李元臣(李仲次子)起,李氏家人便在那裡「傳拳育弟」開設鹽店,李鶴林晚年時將鹽店交其子李永達經營。

王宗岳與李永達系師兄弟,王宗岳教書之餘也常到舞陽李家鹽店與師兄弟們切磋技藝。李永達有三個兒子,長子李嘉祿在焦作開煤礦,次子李嘉臻、三子李嘉際[大請翰林閻翠峰的塾師]曾先後在舞陽開鹽店。後來,舞陽縣知縣武澄清在李家鹽店得到了李鶴林傳授給王宗岳的《太極拳譜》,後由其弟弟武禹襄、外甥李亦畲在社會上傳播開來。由此,社會上出現了《太極拳譜》《太極拳論》的各種版本。但是,只有李鶴林才是該論的真正主人。

近年來,各種資料上都說《太極拳論》是王宗岳所作,怎麼現在有成了李鶴林所作呢?其證據如下:

[1]《太極拳論》是李鶴林於乾隆五十二年在唐村習武堂的訓論,時間是二月二日。這一天是龍抬頭的日子,也是萬物復甦的日子。在農村,只有過了這一天才表示新的一年正式開始了。在新春伊始,李鶴林作為一位武林宗師,總要對學員的學習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太極拳論》就是李鶴林在講武堂對學員所作的訓論。以前,不象現在,講話大由秘書代勞,沒有秘書寫講話稿的習慣,都是講話者自己動手。特別是作為訓論,必須是親自動手。因此,《太極拳論》絕非別人代庖。從時間上看,王宗岳是當年才來唐村的不具有拿出作品的時間時空。

[2]《太極拳論》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經歷了長期的積累才產生的。有李春茂的《無極養生拳論》、有《十三勢總歌》、《打手歌》、《十三勢論》等武術著作的鋪墊,才產生了《太極拳論》。《太極拳論》雖然只有寥寥幾百字,其所總結的卻是太極拳由創拳到發展一百多年的歷史經驗。這種經驗,只有陳李兩家才能具備。王宗岳是乾隆52年才到唐村的,沒長時間的積累,他是寫不出來那樣的文章的。

[3]《太極拳論》是深厚的哲學思想積累和道家理論的修養的集錦。這種思想和修養,是千載寺、三聖殿、太極宮數百年、上千年歷史經驗的積累,是三教合一之後,將儒、道、釋的思想,與《易經》相融合,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來解決養生和技擊的問題所譜的新的篇章。在這方面,李氏可以說是家學淵源。遠的不說,僅從李氏第八代李春茂算起,到李鶴林已傳了五代.李氏從始祖到第十世共有文武雙修的61人,其中拳師28人,到第十四代,拳師更多。他們的豐厚的素養,將武術的理論和實踐與儒、道、釋三教理論相結合,與《易經》相結合,在武術的理論實踐上都有很高的造詣,這是王宗岳所不具備的。因此,王宗岳是寫不出《太極拳論》的。

[4]寫《太極拳論》必須有豐厚的文化素養。據地方志記載,李鶴林為清乾隆41年貢生,千載寺又有尊崇儒教的光榮傳統。據《李氏家譜》記載,李氏從第四代到第九代,共有庠生18人,貢生9人,舉人1人,進士2人。可見,李鶴林的文化素養應當相當深厚。這也是他能夠寫出《太極拳論》先決條件。王宗岳雖在唐村教過書,但沒有任何他的學歷的記載。因此,說《太極拳論》就是王宗岳寫的就有些輕率。


推薦閱讀:

2016中國互聯網大會全域大數據應用論壇,亮點大揭秘!
《突破創新禁區》讀書筆記
建築與風水學知識講座 易學的繼承與創新
【轉載】讓你的人生更加精彩,人生不僅只有坎坷還有創新
[讀懂消費者]你的產品叫好不叫座?99%是遭遇了KAP鴻溝

TAG: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