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腫瘤科大夫的轉身

  

1

  45歲以前,腫瘤科大夫秦苑的生活里填滿了各種惡性腫瘤病歷。她悶著頭救,大多數時候卻跑不過死神。最終,病歷又變成一張又一張死亡通知單。

  「住進你們科的病人,錢花完了,罪遭夠了,人就走了。」一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家屬曾這樣抱怨。

  這讓秦苑越來越焦慮,覺得工作沒有意義。她每天都在懷疑:「我這個職業有什麼價值?」

  秦苑職業狀態的轉變發生在2012年。她在北京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委員會的組織下去台灣慈濟醫院參觀,學習安寧療護。

  在那裡,同行的心理治療師見到一位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的全癱患者。

  見面第一句話,他就鎮住了來訪者。「你的眼鏡好氣派哦!」沒有悲慘的場景,沒有異味,患者被護工照顧得很好,做全身按摩時看起來十分享受。

  患者生病之前是一個保險推銷員,一個人有4部手機,每天維護著幾千名客戶。他的生活里排滿了工作,從來無暇認真生活。後來,他全身上下只剩一根手指頭能動,反而愛上了旅行。他藉助特製輪椅,有計劃地去看這個世界的風景。

  「原來我的妻子這麼愛我,願意為了照顧我辭掉工作。原來生活這麼有趣,鳥是嘰嘰喳喳的,花是香的。原來我對家人很有用,雖然身體壞掉了,但我的腦子還能動,可以為父母的決定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因為得了絕症,他反而停下來,睜開了看世界的眼睛。

  在場的人從他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尊嚴。

  秦苑還記得,在台灣學習時的一次討論中,主講老師問:「如果可以選擇,你們在猝死、器官衰竭、癌症和失智這4種死亡曲線中,會選擇哪一種?」在場的醫生幾乎都選擇了猝死,只有三四個人選了器官衰竭,沒有人願意患上癌症或者失智。最好笑的是,有一個ICU病房的主任曾經囑咐他的家裡人:「將來我病危了,千萬別把我送進ICU!」

  看到所有人的選擇,主持人「幽了一默」。他說:「你們發現了嗎,現代醫學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不讓你們順利地猝死。」

  醫生們都笑了。明知道猝死是對親人最殘酷的死法,可沒有人希望自己遭受搶救時要忍受的巨大痛苦。他們意識到,有尊嚴地離去,也是生命質量的一部分。

  回到北京後,秦苑又先後兩次到台灣學習安寧療護。2017年3月,她申請的安寧療護病房試點在海淀醫院正式開始接診,專門收治那些放棄臨終搶救,想要「有尊嚴、有質量地離去」的患者。

  從此,她不再是單純地治病,更多的是陪伴和照顧面臨死亡的人。

  秦苑開始學會接納死亡。她發現,「怎麼離去」的背後,更多是要弄懂「該怎麼活著」。

2

  病房建立之初,秦苑不得不把收治門檻抬得很高,要求患者和家屬都認同安寧療護的理念,才能被准許入住。因為對病患來說,他們的生命,往往不單是自己的事,更是一個家庭的事。

  一位96歲的老人,是秦苑見過年齡最大,但腦筋最清楚的病人。他小個子、南方口音很重,每天對家人強調的事情,除了要捐獻自己的遺體,就是想找一個地方,安安穩穩地走。「我活夠了,你們不要折騰我。」可是家人捨不得。

  「安寧病房中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由病人來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治療和護理他自己。可是大部分病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往往已經沒有能力為自己做選擇,是否搶救,完全取決於家人的選擇。」秦苑常常看到家屬吵作一團,「你說救,他說不救,一家人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太常見了。所以,協助患者的家人之間進行溝通,引導他們真正看到病人自己的願望,是一門大學問。」

  秦苑幫96歲老人的家屬想了辦法。比如建議老人的兒子建一個微信群,把老人家裡所有的親戚都拉進群里,趁著他清醒的時候,錄視頻給大家看,講明白放棄治療是他自己的意願。

  但家屬們仍然做不到。安寧團隊一邊給老人緩解疼痛,一邊引導子女,讓他們嘗試站在父親的角度想問題。

  老先生開始拒絕打針,他拔掉輸液的管子,捂住臉,不看任何一個走進病房的人。

  兒子沒有辦法,只好為他辦理了出院手續。回家沒幾天,老先生開始昏迷,很快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老人最終還是如願捐獻了遺體。這家人的故事讓秦苑發現,沒有一個人是可以脫離社會關係而存在的。「一個人痛快地離開這個世界很容易,可是要讓家人心安,不留任何遺憾,才是難上加難。」

3

  也有人在安寧病房以自己的意願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一位姓徐的病患在2015年4月份被診斷患有結腸癌後,心平氣和地勸家裡人:「癌症只是病的一種,只不過比其他病兇猛一些而已,別怕。」他回到家,把口服的葯和其他治療都停了。

  老徐看雜誌、玩電腦遊戲,沒事兒就背著手去公園散步。女兒拎著馬扎跟著,父親累了就歇會兒,看看景色,父女倆聊聊天。

  他的氣力一天不如一天。先是慢慢走不動了,接著又不能下床,到最後渾身發燒疼痛,已經聽不見任何聲音,只能通過擺手和搖頭來表態。

  來到安寧病房之後,醫生和護士用紙筆跟他交流。老徐寫得一手非常好看的小楷。他們寫,要解手嗎?他點頭。要輸液嗎?他搖頭。當時,從急診科來安寧病房幫忙的董大夫問秦苑:「您說,徐老師什麼葯也不用,我們什麼忙也幫不上,我們這病房還有什麼意義呢?」

  但徐老師的女兒說,非常有意義。來到這裡之後,她發現父親整個人不再焦慮,一下子放鬆了。全家人心裡都有了安全感。

  剛入院時,88歲的老徐還能做數獨題,玩九連環。裝了拆,拆了裝,上下翻飛。他的女兒想著,錄個小視頻記下來,以後就能照著學怎麼拆解。生命的最後幾周,他的睡眠時間越來越長,看不到一絲慌亂。

  在老徐離去之後的那個護士節,秦苑的安寧團隊意外收到一封感謝信。在信里,老徐的女兒寫道:「父親能夠這樣走完自己的一生,我們感到了極大的慰藉。」

  (笑 笑摘自微信公眾號「每日人物」,沈 璐圖)


推薦閱讀:

之二. 腫瘤早查:CTC/ctDNA/Exsome/microRNA
卵巢腫瘤(良性)
小夥子面部小痣惡變成蘋果大的腫瘤
循環腫瘤細胞,告訴你所不知道的(三):洞察CTC的未來價值
腫瘤治療走上精準之路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