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痛經辨病論治5

痛 經

[辨病論治] 西醫學發現原發性痛經主要是由於子宮收縮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痛。繼發性痛經病久,生殖器官充血水腫,影響血運,均符合中醫學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的認識,故可認為氣滯血瘀為痛經的基本病機,行氣活血,祛瘀止痛應為主要治法。在經行腹痛無他症可辨的情況下,把握基本病機,辨病論治,可選用: 1.田七痛經膠囊(羅元愷經驗方) 組成:蒲黃0.275g,醋炒五靈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0.3g,木香0。2g,冰片0.025g。每小瓶2g藥粉或每克藥粉分裝膠囊3粒。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散寒止痛。 主治:對各種證型的痛經均有效,對痛經中最常見的氣滯血瘀型療效尤為顯著。 用法:按痛經程度不同,藥量有輕重之別。①輕、中度:一般經前3—5天開始服用或痛經發作時服至月經來潮之1—2天。散劑每次半瓶,膠囊每次3—6粒,1天2—3次。②重度患者平時也服用,可按上述劑量服至經前3—5天,此後加重藥量,一般每次1瓶或6粒,1天2—3次。 2.痛經通效法(經驗方) 組成:香附、桃仁、元胡、乾薑、生蒲黃、赤芍、陳皮各9g,當歸、白芍各12g,川芎、肉桂、小茴香、炙甘草各6g。 功效: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原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 用法:原發性痛經,月經來潮前每日服用1劑,連服3劑。若月經未至,則加服1—2劑,一般需連服3個月經周期。繼發性痛經,月經前後均需服藥。 3.化膜湯(朱南孫經驗方) 組成:血竭末3g(另吞),生蒲黃15g(包煎),五靈脂lOg,生山楂9g,劉寄奴12g,青皮6g,赤芍9g,熟軍炭、炮姜炭各4.5g,參三七末3g(另吞)。 功效:化膜行滯,散瘀止痛。 主治:膜樣痛經。 膜樣痛經治當逐瘀脫膜為主,使用本方加梭羅子、路路通、絲瓜絡。 用法:每月經前連服7—10劑。一般半個月至兩個月痛經緩解,內膜呈碎片狀脫落而告治癒。 [急症處理] 1.針灸治療 參後「針灸療法」。 2.痛經發作時可用阿托品、654.2等解痙劑肌注,亦可用抗前列腺素葯如阿司匹林0.3g或消炎痛25~50mg口服,1日3次。嚴重者給可待因0.03g口服,1 日3次。  [其他治療]  1。針灸治療 .. 針或灸合谷、關元、三陰交。  耳針:子宮穴、內分泌穴、交感穴等。  濕熱型痛經不宜灸關元穴。  2.止痛藥物  延胡索乙素50~100毫克. 4~6小時一次。 [其他療法] 一、外治法 麝香痛經膏:穴位外貼。取氣海、子宮、三陰交或腹部痛點。痛經發作時或經前3—7天將膏貼在上述部位,1—3天更換1次,痛經消失後除去,以行經時敷貼效果最好。 二、針灸療法 (一)針法 1.氣海、太沖、三陰交。 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氣海為任脈經穴,通於胞宮,可理氣活血,調理沖任;太沖為足厥陰原穴,有疏肝解郁,調理氣血的作用,氣海合以三陰交,調氣行血,氣調血行,痛經可止。本方適用於肝鬱氣滯證。 2.中極、水道、地機。 方法:針灸並用。 方義:中極屬任脈經穴,通於胞宮,灸之可調理沖任,溫通胞脈;水道屬足陽明經穴,沖脈又麗陽明,故中極和水道相配,功在溫經止痛;地機是脾經的郄穴,既可健脾利濕,又可調血通經止痛。本方適用於寒濕凝滯證。 3.肝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照海。 方法:針刺補法。 方義:肝俞、腎俞、照海補養肝腎,調理沖任;關元有益精血,補肝腎,養沖任的作用;足三里補脾胃,益氣血。氣血充足,胞脈得養,則沖任自調。本方適用於肝腎虛損證。 4.耳針 子宮、內分泌、交感、.腎。 (二)灸法 1.氣海、行間、三陰交、血海。 總宜毫針刺,施瀉法為宜,至其痛止後,再在兩次月經周期中,可加灸數日,以維護之。適用於氣滯血瘀證。 2.中極、水道、地機。

(1)溫針瀉法:中極、水道行呼吸補瀉法(吸進呼出,一進二退,深入淺出),後再將艾條一寸置於毫針針柄上,點著後急吹速燃,燒完後待針涼,再行於合瀉法出針。 (2)隔物灸:以薑片或附子餅均可,或將溫灸器置於上穴,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壯,體壯脈實者可酌加3—5壯。 (3)艾條懸灸:以雷火神針灸條為主,可以雀啄懸灸法,逐穴施用,直到痛止。適用於寒濕凝滯證。 3.處方:次穋、陰陵泉。 (1)毫針刺瀉法:次穋穴以2.5寸針為宜,找准第二對骶骨孔,順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進針,令針感傳至會陰,腰骶為佳。此穴準確施治,可立見止痛的功效。陰陵泉採用2寸毫針行迎隨瀉法,重刺激,以利濕熱蘊毒儘快從下竅而除。 (2)艾條懸灸:以雀啄瀉法施於上穴,或在針刺後稍行溫通,或雲熱者禁忌。周楣聲善用灸療治熱疾,取其溫熱辛散之功,.臨床經驗者深信不疑。適用於熱結毒蘊證。 4.命門、腎俞、關元、足三里。 (1)艾炷灸補法:先令患者俯卧,腰部墊舒展後,艾炷如黃豆大小,當第14椎下(命門)及左右各旁開1.5寸處(腎俞),各置1炷,香火點燃,慢慢灼燒。熄滅後更換之,每穴可灸5—10壯。再令換體位仰卧,將關元和足三里共兩穴同施前法,關元可加灸5壯,足三里可以少灸5壯即可。 (2)溫針灸補法:以2寸毫針,逐穴行毫針刺法,背部和腹部之穴可配合呼吸補瀉之補法;足三里得氣後令其針感向足背放射,此亦即迎隨補法,取其隨而濟之。 (3)隔物艾炷灸:背部兩穴和腹部一穴均可鋪墊食鹽,在鹽面上加用艾炷灸療,此法各穴均可酌情多加數壯,以期疼痛早止。 (4)艾條懸灸:艾條點燃後,在各穴位上,由遠而近,慢慢烘烤,令穴位局部紅潤溫熱舒適為佳,往往此時痛症亦止。適用於氣血虛弱證。 三、推拿療法 基本操作:患者仰卧,醫者於其右側,自膻中、至中極,抹其任脈,繼之順摩少腹部約5分鐘,再指推,按揉氣海、關元、中極,拿揉血海、三陰交,然後令其俯卧按揉肝俞、脾俞、膈俞、腎俞及八穋穴,擦八謬穴及腰骶部。去氣海,加拿揉章門、期門,掐太沖,適用於氣滯血瘀證。加按大椎,拿風池,按揉曲池、豐隆,適用於寒濕凝滯證。去肝俞,加按揉胃俞、足三里,推運中脘,振關元,適用於氣血不足證。 四、飲食療法 1.馬鞭草燉豬蹄 將馬鞭草30g,豬蹄腳2隻洗凈。豬蹄每隻切為4塊。炒鍋放在旺火上,下生油燒熱,翻炒馬鞭草,再加入黃酒稍炒一下,起鍋裝入陶罐內加入豬蹄和冷水1碗半,隔水用文火燉至豬蹄熟透即可。溫熱食。適用於氣滯血瘀,寒濕凝滯證。 2.元胡益母草煮雞蛋 雞蛋2個,元胡20g,益母草50g。上各味加水同煮,雞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即可。吃蛋飲湯,月經前,每日1次,連服5—7天。適用於氣血虛弱證。 3.吳茱萸粥 將吳茱萸2g研為細末,用粳米50g先煮粥,待米熟後下吳茱萸末及生薑、蔥白。同煮為粥。用量不要過大,宜從小劑量開始。3—5天為一療程。適用於寒濕凝滯證。 4.鬱金鴨 嫩鴨半隻(約500g),洗凈後剁成五六塊,用料酒、鹽、胡椒粉適量塗擦,然後靜置2小時;鬱金lOg浸軟,洗凈:把腌浸的鴨人鍋,上放鬱金、山楂lOg,金針菜9g,並加鹽少量以及清湯,放旺火上蒸約90分鐘,鴨熟時稍加味精調味食用。佐餐食。適用於濕熱證。 (多種療法) l。效驗方 (1)益母草30g,清水2碗煎藥液l碗,加紅糖20g,煎至糖溶解後1次溫服,於月經乾淨後隔天1次,服3—5次。適用於血瘀痛經。 (2)向日葵花盤60g,紅糖30g,水2碗,煮沸5分鐘左右,每日分2次服。適用於各類型之痛經。 2.中成藥 (1)田七痛經膠囊(羅元愷經驗方):每次口服3—5粒,每Et 3次,開水送服。痛經發作時或經前7天,始服,痛經消失時減量,3個周期為一療程。 功效 調經止痛。 適應證 氣滯血瘀型痛經。 (2)雲南白藥:每次口服0。5一lg,每日3次,開水送服. 功效 活血化瘀。 適應證 血瘀型痛經。 3.食療方 (1)糖醋益母膏:紅砂糖30g,米醋15g,益母草15g,砂仁15g。上藥加清水適量同煎,去渣取汁,分2次服,適用於瘀證。 (2)薑糖飲:生薑片15g,長3cm蔥3段,紅糖20g.上藥加水500ml,煮沸加紅糖,趁熱一次服下,蓋被取微汗。 4.針灸治療 (1)體針: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中極,或針後加灸。 (2)耳針:子宮、交感、皮質下。 5.穴位敷貼 (1)麝香痛經膏:穴位外貼。取氣海、子宮、三陰交或腹部痛點。痛經發作時或經前3—7天將膏貼在上述部位,1—3天更換1次,痛經消失後除去。以行經時敷貼效果較好。 (2)麝香風濕油:穴位按摩。於痛經發作時將麝香風濕油2—3滴滴於氣海、關元穴,按摩3—5分鐘,當患者感到小腹發熱傳時,腹痛減輕。本法對輕、中度痛經有效。


推薦閱讀:

一問一答354   育齡經量少痛經能否用曼月樂
經後期痛經,喝三紅湯補氣養血
痛經—穴到痛止有奇效
調經(54):27歲客服妹子痛經到無法上班,量少有血塊周期不規律
聊一聊痛經

TAG: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