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沆瀣一氣共施「稜鏡」計劃
近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泄露的「稜鏡」監控計劃揭示了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合作密切。與此同時,關於英國對美國重要情報部門的掌控以及英國人與美國安局是否對美國民眾進行監視的問題再次被提及。
結合英荷對美國及全球金融系統的統治來看,人們不禁思考另一個根本性問題——當 「背信棄義的阿爾比恩」(意指英格蘭)堅定不移地想瓦解美國時,美國卻成為大英帝國的合作夥伴,那麼美國還能自詡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嗎?
對那些所謂的美國總統來說,尤其是主張帝國政策的喬治?W?布希和巴拉克?奧巴馬,這又表明什麼呢?
接下來的疑問是,政府如何監管這樣一個大部分由國外控制的監控計劃?此外,大約70%的美國情報工作都由私有化公司來處理,例如博思艾倫諮詢公司這樣的承包商。對美國國家安全局來說,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事實上,美國國家安全局與英國政府通信總部有著緊密的聯繫,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大量數據都來源於以及流向英國政府通信總部。那些聲稱「稜鏡」計劃受到國會與法院的嚴格監管的說法也因此淪為笑柄。
「特殊關係」
在斯諾登向英國《衛報》公布英國政府通信總部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監控計划上廣泛合作的十天前,理查德?諾頓?泰勒與尼克?霍普金斯在《衛報》「防衛與安全」博客上爆出猛料,發表了題為「英國情報收集儼然失控」的文章。文章這樣開頭:
「在所有關於英國政府通信總部與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計劃的否認和不確定之中,有一些事情是非常明了的。」
「英國政府通信總部與美國國家安全局關係獨一無二,這也是雙方『特殊關係』的核心。這兩個機構的合作的確緊密無間。」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周刊6月刊登的年表中提及了布希-切尼-奧巴馬的大規模監控計劃的情況。其中一段講述了1947年英美兩國簽署的「英美安全協議」(UKUSA)。該協議的簽署意味著杜魯門總統開始建立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摒棄了羅斯福總統在這一問題上的一系列政策。而《全球策略信息》認為杜魯門簽署了一項「賣國」協議。
泰勒與霍普金斯在文中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向英國切爾滕納姆派遣聯絡官,而英國政府通信總部也向位於米德堡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總部派遣官員。」他們還提到,位於北約克郡曼威斯山的英國皇家空軍基地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美國本土外所設最大的情報中心。這個情報中心由一個監控國外軍事來往的衛星監控站構成,同時它也深入到整個英國的電信通訊網路中。
泰勒與霍普金斯在文中引用了一部分1994年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員工手冊。手冊中提及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對其盟友與合作夥伴貢獻的重要性。此外,他們還提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就開始參與非法監聽美國民權和反戰人士。「位於北康沃爾比德的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監聽站由美國出資建設,該監聽站幫助兩國情報機構,沆瀣一氣,鑽本國法律的空子,來監視對方公民。」
英美對相互監視對方公民的合作協議進行否認是習以為常的,並長達數十年之久。《全球策略信息》周刊2000年4月曾對此進行過報道。《迷宮》作者詹姆斯?班福德和其他人,闡述了該協議其中的一個漏洞:
1978年頒布的外國情報監聽法案里提到「獲得」一詞,但這一提法在法案中並沒有得到明確定義。為了填補這個缺陷,美國國家安全局將該詞定義為「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電子通信手段進行的攔截」。這樣看來,由英國政府通信總部或者「英美協議」中其他成員進行獲取情報並轉交給美國情報部門,顯然不受該法案保護。
此外,《全球策略信息》周刊還報道,美國司法部1976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為了支持美國進行當時名為「光塔」的本土監視計劃,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將獲取的情報數據交給美國國家安全局。此後,這些情報還被轉交至包括美國聯保調查局在內的其他情報機構。
泰勒與霍普金斯還列舉了另一個英國政府通信總部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合作的例子。2002至2003年的布希-布萊爾政府使用「卑鄙伎倆」,對「搖擺國家」常駐聯合國的官員住所和辦公室進行竊聽。兩國若能得到這些官員的支持,便能輕易在聯合國安理會推動入侵伊拉克的決議。該事件由英國政府通信總部一位名叫凱瑟琳?岡恩的泄密者透露。岡恩曾被指控,但指控很快又被撤銷。如此一來,英國情報機構非法竊聽的證據便不會在法庭上出現。
泰勒與霍普金斯就在英國國內監管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和美國國家安全局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也同樣適用於美國——部長們和委員們雖然指派人員監督英政府通信總部的活動,但並不意味著能調查到英通信總部獲得信息的內容及數量。這讓人回想起前美國國家安全局僱員威廉?賓尼透露的關於國會監督的言論。他說,「國會得到的只是一些深奧的技術行話……儘管有人向國會作簡報,但國會仍然不會明白這些術語。」
「顳顬」監控計劃:英美的聯合項目
英國《衛報》6月21日根據斯諾登披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局文件進行了新一輪報道。報道進一步表明了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大量收集「個人敏感信息」,並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共享。
6月初,第一批由斯諾登泄露的文件讓世界知道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一個名為「稜鏡」的監視計劃,入侵包括微軟、谷歌以及雅虎在內的互聯網巨頭伺服器,並獲取互聯網數據。早在2007年布希-切尼政府就開始實施該計劃。
大約在2007年的同一時間,英國《衛報》報道了英國政府通信總局開展了一項名為「掌控互聯網」的最高機密項目,該項目旨在決定如何對每天收集到的大量互聯網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作為該項目的一部分,一項實驗性計劃於北康沃爾比德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外進行。2010年的官方文件稱該計劃為「英通過信總部與美國安局的聯合計劃」。
其中一項儲存和分析數據的核心項目被稱為「顳顬」(Tempora,也稱「時代」)。該項目每天要處理超過6億個電話以及3900G的互聯網數據。據英國《衛報》報道,這些互聯網數據包括「語音通話及電子郵件內容等」。換句話說,一切內容與元數據都在監控之下。
此外,《衛報》於當日刊登的另一篇文章揭示了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和美國國家安全局所處理的數據來源。2007年至2008年間,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入侵了傳輸美國和歐洲間通訊信息的跨大西洋光纜。在「顳顬」計劃的幫助下,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同美國國家安全局共享了所有數據。處理這些數據的人員不僅僅是來自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的300名分析師還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250名分析師。據《衛報》報道,其中還包括具有最高安全許可權的85萬名美國國家安全局僱員及其承包商僱員,他們都可以進入到英通信總部的資料庫中。
這也難怪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在2008年6月訪問曼威斯山英國皇家空軍時會問,「為什麼我們不能無時不刻地獲取所有的信號呢?對曼威斯山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暑期項目。」
沒錯,這就是那位亞歷山大。在被揭穿謊言後,他依舊嚴肅地聲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在法院未允許的情況下無法獲取美國民眾的通訊信息,並且保證該計劃是受美國聯邦政府三個分支嚴格監督的。更不用說奧巴馬總統整天掛在嘴邊的「沒人在偷聽美國民眾的電話」。
英國比美國更邪門
在加入計劃兩年後的2010年, 英國在「五眼聯盟」(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中重新取得優勢地位,並聲稱在這五個成員中擁有「最大的互聯網接入量」。如今,英國提供數量龐大的元數據,遠遠超過美國國家安全局。
截止2011年,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已經侵入200多個互聯網鏈接,每一個的傳輸速度可達10G/s。這是多麼龐大的數據量!2011年夏,英國政府通信總部邀請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分析師們參與到「顳顬」項目的試行當中。幾個月後該項目開始正式運行,美國國家安全局也獲得了數據分享。那麼,這意味著美國國家安全局降格為英國情報部門的一個初級合作夥伴。
這麼做意欲何為呢?至少和甄別恐怖分子沒什麼關係。所謂監視計劃意在破壞恐怖分子的陰謀這一說法只是給那些容易上當的人編寫一部童話故事罷了。1994年頒布的情報法案以及如今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獲得的許可,均要求英國情報機構「為國家安全和利益服務,特別是為女王陛下政府的防衛以及外交政策服務;為造福英國經濟服務;為預防和偵測嚴重犯罪行為服務。」
「經濟福利」這一條的確是認真落實了。六月中旬,《衛報》報道稱英國政府通信總部與美國國家安全局於2009年4月召開的G20峰會上對各國外交官進行竊聽,以及在五個月後的多國財政部長會議上實施竊聽。英美兩國的情報部門竟開辦了一個假「網吧」,通過這個「網吧」可以實施對外交官們的通話和電子郵件進行監視。有消息稱,時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對收集這類情報非常感興趣。通過這些情報他可以了解各國官員們對他關於使用公共基金來讓不景氣的英國銀行業走出低谷的計劃的看法。
這就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參與的所謂與甄別恐怖襲擊有關的活動嗎?
據英國《衛報》報道,斯諾登披露的部分文件表明英國「顳顬」計劃中的一些過濾程式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幫忙設計的。報道中提出疑問,稱「如果美國只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直接監聽跨大西洋光纜美國一端的數據即可。為何美國沒有這麼做?相反,美國選擇了出口其計算機程序以及派遣250名分析師到英國。」
「《衛報》的初步調查並未能解釋這件事情的始末,但美國的立法機構正在試圖尋找辦法,調查美國國家安全局是否企圖規避對監控計劃有嚴格限制法律法規。若英國情報機構監聽美國國內通信的行為被證實,情況將變得十分敏感。」
此外,《衛報》對一名英國線人以及斯諾登的採訪引發另一個新的問題,即英國「顳顬」計劃是否「允許美國國家安全局大規模參與到美國本土通信的監視中。」
最終的結果如何呢?「英國政府通信總部與美國國家安全局是可以大量獲取並分析無辜民眾的通信內容」,《衛報》這樣作出結論。
斯諾登在談及所泄露文件中涉及到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的情況時表示,他想向大家證實「並不僅僅是美國有問題,英國在此次『監控門』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甚至比美國更邪門。」
推薦閱讀:
※計劃與市場之爭:馬雲錯在哪裡
※學詩計劃|《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2014年紀特郵票發行計劃
※雄風三「誤射」計劃的一石二鳥
※理化生教研組工作計劃
TAG: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