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自成殉難九宮山新證

閔正國

關於李自成犧牲的時間 、地點,各種史籍記載、口頭傳說很多,分歧也大。主要有通山說(今湖北)、通城說(今湖北)、辰州說(今湖南沅陵)、新昌說(今江西宜豐),另有遁往湖南石門夾山靈泉寺出家為僧等。但是解放後,經史學界考證最為準確的是湖北通山說(《歷史研究》1956第6期),故郭沫若先生專門為之題名的「李自成之墓」,就在通山縣九宮山北之牛跡嶺上,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體的殉難時間應是清代順治二年(乙酉年1645)舊曆五月4日前後。(亦有以為六月的)

一、李自成殉難九宮山不容置疑

李自成當年勝利之時的進軍路線是武昌――西安――北京。到敗退之時,其行軍路線依然是北京――西安――武昌。據清軍將領阿濟格向朝廷之報告:這年(1645)3月到4月,清軍先後在河南鄧州(今鄧縣)、湖北承天(今鍾祥)、德安(今安陸)、武昌、富池口(屬湖北陽新)、桑家口、江西九江至瑞昌一線等七地,接戰八次,大順軍均被擊敗。大順軍之接戰多為被動,既沒留下較多的兵力扼守地方,又沒適時地組織必要的反擊,只是一味東進,且戰且走,只瞻前而不顧後。尤其是4月時富池口一戰,清軍採用偷襲手段趁大順軍不備之機沖入營壘,大順軍損失慘重,原先所掌控的大量船隻、騾馬也被清軍掠劫一空。同月下旬,在距離九江四十里處的瑞昌縣境又被清軍沖入老營,大將劉宗敏、明之降將左光先、李自成的兩位叔父及大批隨軍將領家屬也被俘虜。劉宗敏及李之兩叔父當時被殺,左光先可恥投降,而丞相牛金星認為大勢已去,竟然不告而別,開了小差。

大順軍在陽新、九江連遭重大挫折之後,東下奪取東南富庶地以作抗清鬥爭基地的戰略意圖已無法實現。而此時,清軍另一大將多鐸所部已由河南歸德(今商丘)、安徽泗州直趨南京。大順軍為此不得不掉頭向西南方向退卻,準備越過江西西北山區轉入湖南。五月初,李自成一行走到湖北通山九宮山下,突遭當地地主武裝的突然襲擊。身邊只有義子張鼐和二十八名士兵(一說十八)。山民見李一行兵馬不多,就一擁而上,先以石塊擊打,又加弩銃齊放,二十八名戰士先後被殺,李自成也在搏鬥中殉難犧牲,年僅39歲,從而結束了他波瀾壯闊,戎馬倥傯的一生。

明末清初人費密《荒書》云:「自成親隨十八騎,由通山縣過九宮山嶺,即江西界。山民聞賊至,群起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散。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跡嶺。會大雨,自成拉馬登嶺。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滓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殺之。刀血漬,又經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鏟殺自成,不知其為闖王也。武昌已系大清總督,自成之親隨十八騎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縣,九伯不敢出認。縣官親入山,諭以所殺者流賊李自成,獎其有功。九伯始往見總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經歷。」(府之副職寄祿官)

又據清康熙四年《通山縣誌》:「順治二年五月初四日,聞賊數萬入縣,毀戮四境,人民如鳥獸散,死於鋒鏑者數千,蹂躪三月無寧宇。」

「程九伯,六都人。順治二年五月,闖賊萬餘人至縣,蹂躪燒殺為虐,民無寧處。九伯聚眾,圍殺賊首於小源口。本省總督軍門佟嘉其勇略,札委德安府經歷。」

據《金氏宗譜》記載:「順治二年乙酉五月,王師(清軍)南下,闖賊竄擾吾通(山),被鋤於六里鄉民……(金)一柏,字華生,追剿李自成於牛跡嶺下。」通山《程氏宗譜》記載:「程安思,字九伯,剿闖賊於牛跡嶺下。」

南明何騰蛟引疏云:「闖勢實強,闖伙實眾,何以死於九宮山團練之手?誠有其故。」在於「鄉兵初不知也。使鄉兵知其為闖王,反氣不壯,未必遂能翦滅。」

據說噩耗傳來,大順軍「滿營聚哭」,部下實施打擊報復乃其必然,故有「蹂躪三月無寧宇」一說和「毀戮四境」之事。

又康熙《寧州志》載:大順軍攻克寧州(今修水)為五有十三日,即為李自成料理後事十天才進抵寧州,故李之忌日為「五月初四」也是較為合理的。

據參加過抗清鬥爭的查繼佐《國壽錄》卷四:「自成棄關中,南走楚,眾猶二十餘萬。方至九宮山下,自成先以二十餘騎前觀屯處。鄉之人向團結,有事共起,防小掠也。見數騎,一呼數百人,持田器前搏,騎不能敵,盡走散,一時俱死。須臾後隊至,始知有自成大順皇帝在此二十騎中。鄉人懼,咸走匿。」

又何騰蛟《逆闖伏誅疏》云:「天意亡闖,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這更意味著李自成行進在大隊之前,屬開路先鋒。

由此可知,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初,李自成率數萬人馬,自江西西北之九江瑞昌、武寧進入湖北通山九宮山北,在既缺糧草等後勤保障,又無當初揮師北上時人人奮進的情形下,李自成留下侄兒李過守衛大營,自憶冒然親率二十餘名親兵到山寨偵察敵情,尋找屯兵之所,不幸進入當地農民的伏擊圈,李之人馬一衝而散,多陷入泥淖之中。李自成防不勝防,胯下雖然壓住對手,然而對方親戚背後偷襲,李自成躲閃不及,不幸被鐵鏟擊中頭部,當場斃命。農民發現他身著龍袍,頭戴纓盔,腰系金印,只是一隻眼瞎,(李自成征戰中被傷一目)甚為驚愕。後經縣府及清軍派人查驗,認定此人為闖王無疑,只是屍體已經腐朽難辨。真可謂世事無常,近乎荒唐,一代農民起義軍領袖卻為一農民「中鋤而亡」,這動亂年代,一切稀奇古怪之事皆有可能。正如北京被攻破,明崇禎帝煤山上吊;吳三桂先降後叛,引清軍入關;多爾袞佔領京都,順治帝隆重登基一樣如同過電影,過山車一般。

一言以蔽之,李自成一生只適合征戰,不適合治國!他只是一個將才而非帥才,更非帝王之才。終其一生,李自成也沒有改變流寇本質,他沒有根據地,沒有立足點,沒有長期衷心擁護的知識分子與民眾。他可以摧毀一個腐朽沒落絕望的舊時代,卻無法催生一個鮮活向上奮進的新時代,他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

二、李自成殉難九宮山旁證

武寧地處湘鄂贛邊陲東北面,與湖北陽新、通山和江西的瑞昌、德安、永修交界。北面系幕阜山脈,其中段的太平山、九宮山乃鄂贛兩省的天然界山。

關於李自成當年敗退九宮山,據清代武寧縣誌·寇害載:「清世祖順治二年五月,時武寧仍明弘光年號,尚未歸誠。闖賊餘黨步騎數萬,自湖廣而下,由興(興國州即陽新)瑞(瑞昌)至縣。初六日破城,適澍雨,河漲莫渡,逃南岸者皆獲保全。賊屯紮五日,始從九宮山過荊湘,焚毀學宮民居,蹂躪各鄉,慘毒極矣。賊去升仁鄉(魯溪、橫路)等處,奸民乘亂打擄,未盡資財,已無孑遺。至六月中,闖賊後隊從巾口渡河而南入瓜源,逾月復往上南鄉(石渡)屯營避暑,其慘毒如前。」

又武寧縣誌大事記:「順治元年(1644),李自成部屬步騎數萬,從興國(陽新)來,五月初六佔據縣城。十一日從太平山向西退去。」「因修河水漲,南渡不成,取道太平山西去。」「六月,其後隊由魯溪出牛頭峽,從巾口渡河入瓜源,七月移駐上南鄉。後渡修河向西北退去。」「我清鼎革之二年乙酉,闖賊李自成從九江突入陷城。……先是學宮已被闖逆燒毀,至是並舉修建。」

武寧縣誌·武備載:「五月,闖賊餘黨陷縣城,縱兵大掠,官民逃竄。初五日,賊出牛頭峽,寇安樂鄉(箬溪、官蓮)。七月,移駐上南鄉。」「五月,闖賊餘黨數萬,由湖廣興國抵縣,沿途殺掠。初六日城陷。焚學宮民舍,屠戳村落,駐營五日,復取道太平山西去。城市為墟,死者枕籍,獨河以南水暴漲,賊不能渡,獲免。」

據縣誌記載,早在三月時,李自成部就已經入境。「順治二年三月,闖賊由升仁鄉攻牛頭峽,鄉民余尊鄉、生員余新國等率眾守御,賊卻,仍駐上南鄉。」

此外,武寧志書還有武寧人抗擊李自成部以及李部殺戮武寧人的記載:如魯溪拖兜洞殲滅闖賊十餘騎,巾村李氏枕碧山七人墓以及村民魯溪洞避匿遇難的實情。

據此,我們可知李自成大順軍於順治二年(順治元年有誤)兩次進佔武寧及魯溪、橫路、箬溪、宋溪、巾口、楊州、石渡、甫田等鄉村,共有前隊與後營,李自成當在前隊之中。

有確切資料表明:李自成所部是從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戰敗後經武寧縣橫路鄉翻越雙嶠山進而攻佔武寧的。而雙嶠山乃武寧北門鎖匙、後庭鎖匙。雙嶠山背有五個鄉鎮即:橫路鄉、魯溪鎮、官蓮鄉、泉口鄉、大洞鄉,以山為界,凡山北的民眾通稱為山背人。雙嶠山是武寧北面交通往來之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雙嶠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其磴委折盤雲,上有雙峰並峙,麓北怪石離立如門。下了雙嶠山,武寧城就近在咫尺了。

據《甲申歲弋闖志》載:「清師銜縱追擊,(大順軍)倉促退武昌。未幾南奔,流佔九江,圖金陵未逞。折洞庭(湖南),倍道寧州(江西修水),經取橫路,與部分兵自率一股,謀佔九宮。(湖北通山)……九伯剸其首(李自成)盡得劍、騎、纓盔、龍袍、佩玉,獻於督憲軍門終。」此橫路當為江西武寧之橫路鄉,從橫路翻過雙嶠山,即可直達武寧城。

太平山與九宮山東西相連,都是道教名山,也是武寧縣與通山縣的界山,南面歸武寧,北面屬通山。當年李自成棄武寧城封道太平山上九宮山是確信無疑的。

此外,與九宮山相連的武寧上湯鄉、船灘鄉、東林鄉確有不少程姓人家。程姓在當地是大姓,是名門旺族。他們同通山程姓是同一支脈,關係密切。

其實殺害李自成的並非什麼民團,更非什麼團練,說是鄉勇或地主武裝也是臨時拼湊而成的,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戰鬥力與先進武器。武器只是一些鋤頭、爬梳、弓弩、鳥銃、棍棒之類。前面所說金姓外甥所持結束李自成性命的鏟子大概是農家常用的從上而下剷除田坎、田塍雜草的鐵鏟,此鏟使用靈活,攜帶方便,擊打和鏟削時威力驚人。

有資料記載李自成遇害地為小源口而非牛跡嶺。其實小源口距牛跡嶺只有十餘里路。從小月山再向南走十餘里就到了江西界。(今武寧縣上湯鄉劉家橋村)

武寧縣魯溪鎮留有牛金星後裔。據民間傳說,魯溪鎮之下洞口劉姓即牛金星後裔,當年為躲避清軍的追捕與清剿,其後裔將牛姓改為劉姓。一來牛、劉韻腳相同,容易混淆;二來當地多為劉姓,便於隱匿。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坑背、西流港一帶的劉姓對下洞口之劉姓多有排斥,極少往來且互不通婚。還有傳說牛金星之墓穴就在魯溪下洞口附近(即今魯溪派出所後不遠處)。當然這些僅為口口相傳,沒有多少可靠史料作佐證的。牛金星在大順政權中身居高位,恐怕妻妾不少,子女眾多,絕非只有一子叫牛佺的。故後裔隱居武寧一說也是有幾分道理的。

牛金星,明末清初河南寶豐人,明天啟年舉人,崇禎13年(1640)入李自成部為謀士。永昌元年為天佑殿大學士,為李自成創官爵名號。入北京後,他以宰相自居,傾軋弄權,傳言讒殺大將李岩。大順軍南撤至湖北、江西時脫逃投降了清朝。但由於其特殊地位與影響,清廷還是沒有重用他。但他的兒子牛佺卻做了清廷的命官,任湖北黃州知府。牛金星在兒子的庇護下,仍舊過著老太爺的安逸生活直至老死。牛金星為大順朝文官之首,但僅為舉子出身,舞文弄墨尚可,但沒有統籌全局的謀略,而是小勝即驕,心胸狹小,嫉賢害能之輩,史書稱他只有「井窺之智也。」有史料表明,大順軍敗因之一是內部的傾軋與內訌。

綜上所述,從武寧歷代縣誌所記李自成大順軍的行軍路線、時間、地點來推斷,李自成殉難九宮山是非常可能的,是可以作為新證的。

李自成當年所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軍,攻無不克,南北轉戰,連戰皆捷,其勢力和活動範圍席捲大半個中國。尤其是李自成年紀輕輕,勇猛善戰,膽略超人,視死如歸,越挫越勇,是位出色的軍事家。其部眾鼎盛時達百萬之多,進佔北京城時有軍隊四十多萬。即使敗退逃離時,仍有二十餘萬。可不足一年,李自成就戰死九宮山,可見其興亦隆,其敗也速,問題的關鍵是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犯了方向路線的錯誤,犯了流寇無定,沒有立足點的錯誤。這一點是我們在研究李自成這個歷史人物時所必須吸取的經驗教訓。

通訊處:江西省九江市人民路半山美樹苑香樟閣1單元102室

職稱:九江市博物館研究員

手機:13879201993


推薦閱讀:

李自成用18頭驢把18擔黃金秘運到山腳處,知情人全被殺,現已破解
文史揭秘:李自成「吃活人」的歷史真相
為什麼李自成和明朝打的時候,失敗百次能重起百次,但為什麼一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呢?
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下場:李自成最慘,張獻忠最壯烈,只有他最冤
名 稱:《李自成歸隱新說》

TAG:李自成 |